- 称一称(精简12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称一称(精选12篇)
称一称 第1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称一称 第2篇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千克和克以后的一次实践活动。先是称出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看看大约各有多少,体验1千克有多重;再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轻重。这一系列测量和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千克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教后小记:
称一称 第3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掂一掂等方法比较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2.会用类推的方法比较三至四个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并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3.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本“称一称”的内容。
活动准备:
1.数学作业本 2. 三个差不多大小、重量不一小熊 4.弹簧秤 5.天平称 6.大小一样重量不一的娃娃
活动过程:
一. 比一比,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
1.出示两个娃娃,让幼儿想象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轻重?鼓励幼儿完整地表述谁比谁轻,谁比谁重,用什么方法。并请幼儿试一试。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两个娃娃的轻重。
2.用天平演示比较两种物体的轻重。
到底是不是对的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两个娃娃,请幼儿观察并讨论。
提问:你能分辨出哪个娃娃重,哪个娃娃轻吗?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理解天平沉下去的一边重,翘起来的一边轻。同时小结:天平秤可以区分两个物体的大小,沉下去的一边重,翘起来的一边轻。
二.引出弹簧秤,通过弹簧称称重,理解三个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老师出示三个大熊,谁轻谁重?为什么?
请幼儿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最重和最轻的。
豪门么来验证一下,能不能用天平秤?为什么?小结:它只能称轻一点、小一点的东西。
引出新工具:请幼儿观察其组成,告诉幼儿使用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弹簧拉得长的一端物体重,拉得短的一端物体轻逐个验证,看看孩子的判断是否正确 ,同时帮助孩子推理三个动物的轻重关系。
教师小结:一个能不能比轻重?对了比轻重是相对而言,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
三.数学练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游戏“称一称”。
观察作业本p19页“称一称”画面上弹簧秤称物体的重量,比一比每组物体谁轻谁重,说一说,并在比较重的物体下面打“√”。
称一称 第4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掂一掂等方法比较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2.会用类推的方法比较三至四个物体间的轻重关系,并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3.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本“称一称”的内容。
活动准备:
1.数学作业本 2. 四桶不同重量积木 3.作业用具4.弹簧秤 5.天平
活动过程:
一. 比一比,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
1.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实心盒子和空心盒子的轻重。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两个盒子,让幼儿掂一掂,并讨论。
提问:哪个轻,哪个重?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
(让幼儿完整地表述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2.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两个娃娃的轻重。
出示两个娃娃,比一比,谁轻谁重?
3.用天平演示比较两种物体的轻重。
小结:当用手很难掂出两种物体谁轻谁重时,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两个娃娃,请幼儿观察并讨论。
提问:你能分辨出哪个娃娃重,哪个娃娃轻吗?怎么看出来的?
再拿出两块不同重量的积木进行比较,请幼儿判断。
引导幼儿理解天平沉下去的边重,翘起来的一边轻。
二.引出弹簧秤,通过弹簧称称重,理解四个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4桶积木,它们的轻重能用天平判断吗?为什么?
1. 请幼儿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最重和最轻的。
2. 出示弹簧秤,将最重的积木和重的积木分别放在弹簧秤两端,幼儿判断,如何看出?
3.请幼儿按照轻重进行排序。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弹簧拉得长的一端物体重,拉得短的一端物体轻。
三.数学练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游戏“称一称”。
观察作业本p19页“称一称”画面上弹簧秤称物体的重量,比一比每组物体谁轻谁重,说一说,并在比较重的物体下面打“√”。
称一称 第5篇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教学反思:
称一称 第6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幼儿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活动准备: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称一称 第7篇
2、了解重量的概念。
3、学习使用秤。
活动过程:1、准备大小不同的包裹及一堆信件,问幼儿:“这些包裹大小不一,怎么知道每件有多重呢?”“去邮局参观时,邮局的人怎么做呢?”
2、自由谈论,并将幼儿的想法记在白板上,还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所说的方法。
1、 当听完幼儿的答案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天平,请幼儿操作,让包裹与熊“坐跷跷板”,看看需要几只熊才能保持平衡。
2、 用表格记录每一个包裹的重量,然后作比较,如:
红包裹
3、 等幼儿熟悉天平的操作之后,再拿出市场上用的秤,让幼儿拿不同的包裹称称看,观察指针的变化,并请教师帮忙读刻度、做记录。
4、 比较哪一个包裹最重。
5、 将秤移至科学区,并增加其它的秤,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秤试试看,称的结果会如何。
6、 请幼儿交流称包裹的心得。
称一称 第8篇
【案例描述】
《称一称》是苏教版第五册《千克和克》单元的实践活动课。称1千克水果(蔬菜)大约各有多少,体验1千克有多重①,是这节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我在与学生一起处理完各种蔬菜水果后,只见刘沁语的小手还高高地举着:刘沁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刘沁语说:老师,我还有一袋白枣呢!闪电般的犹豫之后,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境:
师:谁愿意来掂一掂它有多重?
生1:大约400克。
生2:大约重500克。
生3:大约300克!
……
师:到底有多重呢?刘沁语,你能告诉大家这些白枣的重量吗?
刘沁语非常自信地站起来:我带的白枣的重量是1千克!
师:是你自己称的吗?
刘沁语:不是,是我奶奶称的。她用家里的挂钩秤称的。
师:哦,那这重量是奶奶告诉你的?(生点点头)你能自己来称一称吗?
刘沁语把白枣放进台秤,只听惊呼一声:呀,是500克!少了!
课堂一阵静默——
“老师,我知道怎么回事了!”刘沁语激动的话语打破了这短暂的沉寂。片刻,小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于是,我点头示意:你继续——
刘沁语:我奶奶称的是1斤。我们生活中的1斤,其实就是500克,所以我应该带两个这么多,才是1千克,也就是1000克。
生1:我们平时说的买1斤菜,就是500克菜。也就是1斤=500克。
生2:我还想到了,1斤就是500克,两个500克是1千克,所以2斤才是1千克,1千克就是2斤。
生3:我知道了千克和克是重量单位,斤也是重量单位!
……
【案例反思】
1、 直面课堂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个孩子踏入校门时,都带着他过去生活的印记:他的经验、情感、兴趣。 “斤”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和爸爸妈妈去菜场,去水果摊位等,都能获得这样的经验。这些经验本身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并无优劣之分——如果我们善于将之作为教学的起点,新知识的延伸,就可以开辟出广阔的天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随时随地进行着积极的思考。类似案例中的突发问题,你是否也曾遇到过?“老师,我还有发现……”、“我还想到了……”、……这时,我们或许为追求课堂完美而宛转(或生硬)地放到课后解决,言外之意,别乱插嘴;或许我们会尊重学情打破常规,敢于面对,就船下篙。前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性,毁灭了创造发明的火花;后者敢于面对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他们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让新知识与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相互融合,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促进学生新经验的增长,还课堂教学一个真实的面目。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面对“意外”,不是固守预设,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直面课堂的生成,并适度“放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你看,学生七嘴八舌地竞猜,滔滔不绝地交流所思所想,学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教师直面课堂生成资源的最大成功。
2、开发课堂资源,促生新知识点
教师具有了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还需能抓住契机,为我所用,突破单一的教材局限,促使教学空间的拓展,使枯燥的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引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效益和发展。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面对这个突发事件,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预设。将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的角度,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等环节中,产生系统的种种信息,促使生成新的知识点——“斤”的形成。学生在掂、称、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现了“千克、克、斤”之间的关系,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与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一袋“白枣”促生了千克、克与斤之间的知识点。它之所以能激活课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无疑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也充分挖掘了蕴涵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
回顾这一教学过程,让我有所感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都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资源,离我们很近,开发利用好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ps:希望即便我们的孩子们离开了学校,那探索的火苗还能继续熊熊燃烧!
注:① “斤”这一重量单位及其后续,都仅是这个课堂的一个意外收获。
称一称 第9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体检的项目有哪些,学习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一量、称一称,并对比以往的数据,感到自己在随着年龄不断长大。
3、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一台。记录以前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的表一份。
活动过程:
1、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2、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教师出示体检用的仪器,问: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来用用它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再请个别幼儿帮助不断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
3、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教师: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那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4、对比以前的测量结果,知道自己在不断长大。
称一称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积极主动进行测量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测量活动,在活动中要耐心、细致。
对 策:对实践活动前,进行一些指导和教育,在活动,适当进行帮助,让学生有序地进行。
教学准备:挂图、台秤和健康秤数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验汇报: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样两个质量单位。根据你的观察和自己经验的积累,你知道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你能和大家说说吗?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大家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
2、动手实践。
(1)问: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首先称的是什么?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水果和蔬菜。
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并且填写表格。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集体交流。
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估一估。
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的大一些,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验证并说说规律。
4、称体重。
谈话:小朋友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1)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认识称面。根据例图,学习怎样读数。
(3)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将自己的重量汇报给小组长,组长记录在表格里,然后在小组内比一比。
(4)班内交流。
讲述:如果你告诉我你的年龄,老师就会知道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以一学生为例)
你想知道这个方法吗?打开书,读一读“你知道吗”,书上告诉我们怎样的计算方法?(师板书)
这种方法究竟准不准,我们先一起来运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以刚才学生的体重为例,告诉大家今年几岁了?看看老师刚才的体重是不是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体重。
每人运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然后与称出的体重对比,看有无差别。在小组内交流。
讲述: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可能差距很大。这是因为你太胖或太瘦了。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三、全课总结。
我们一起又学了很多有关与重量的知识。还学会了称体重和用公式计算体重的方法,课后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让他们也学会算体重。
板书设计:
称一称
实足年龄×2+7(或8)
课前思考: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备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紧接着“千克和克”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了千克和克以后,让学生在一系列测量和交流的活动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1千克物品的数量,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在交流时,有意识的渗透了物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很好地进行判断。学生估计物品重量的能力随着对千克和克的感性认识后,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比较适当地进行估计重量。对自己的体重也有很清楚的认识,通过自己称体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读出自己的体重数,学生能自觉地使用“大约重多少千克”来表达称的结果。当然像这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关键要能自如地进行调控,因为这种类型的课,学生因为学习内容的变化,会出现失控现象。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能有效地组织正样的教学是当务之急。
课后反思:
引入,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由于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有为感兴趣,学生比较主动,同时也以活动的形式代替了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学自己摸索的成分渐渐高于了老师的知识传授。
课后反思: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确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实际“称一称”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许多物品的重量,加深了学生对“千克”和“克”之间的认识。学生不但兴致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操作,只能师生一起称一称。
称一称 第11篇
课题 称一称 课时 班级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第87~8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曾经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较准确的表象,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比较计算得出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台秤、硬币、一袋苹果、鸡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称一称 第12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一、调查汇报
最近我们认识了新的计量单位——千克和克。
昨天大家到超市调查,哪些商品用“千克”做单位,哪些商品用“克”做单位,各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生1:一袋大米20千克。
生2:一袋盐500克。
生3:一包饼干100克。
生4: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总结: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实践操作
(一)导入
1、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水果和蔬菜,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黄瓜。
生:西红柿。
生:苹果。
生:橘子。
师:1千克的水果和蔬菜各有多少个呢?
师:让我们来称一称。
板书课题:称一称
课件:称一称
(二)称水果蔬菜
课件:称一称
1、分组活动
师:请先看活动要求。
师:谁来读一读。
(1)称——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
(2)数——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3)记——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
2、哪两人称?哪两人数?哪个人记,请组长在小组里,先带领组员进行分工。
3、下面请各小组分组活动。
4、请小组长来上黑板填一下,称的结果。
5、师:观察每个组的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了,同样是1千克的苹果有的个数多,为什么有的个数多,有的个数少?
我们来看一看,验证一下。
6、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多。
(三)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称了1千克的水果和蔬菜,请大家再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下面我们做一个估一估的小游戏。
活动二: 估一估
1、我这有一个袋子,待会儿会从前往后从每个人的手中传过,请你掂一掂,估一估袋子有多重,请第一组起立,开始传。
2、请你估一估有多重?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3、出示答案——一袋重5千克的大米。
4、猜对的同学请举手,大家给他们一点掌声。
(四) 称体重
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你们小组中,谁最重,谁最轻?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称体重的活动。
课件: 称体重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秤面。
师:观察秤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千克,刻度线,数字,指针。
师:看到kg,表示什么?这个秤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介绍:在我们称体重之前,请检查指针有没有对准0刻度。如果没有就必须借助一小旋钮来调整。要不然就称不准。
3、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4、下面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称好后每人把自己的体重汇报给组长,组长把组员称出的体重记录在表格里。
5、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体重。
师:你们小组谁最轻?谁最重?
(五)教学你知道吗?
1、师:你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体重,想不想知道你的体重比一般人重还是轻呢?
课件:
2、师:计算6-10岁儿童一般体重的方法是什么?
师:怎样算实足年龄呢?
师:用今年的年份减去你出生的年份就可以算出你的实足年龄。
今年是2007年,你是哪一年生的?1998
板书:20071998 9
1999 8
3、请你根据公式算出自己的体重,再和自己的体重比一比。
4、你称得的体重与一般体重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1)算一算你的体重: ( )×2+7 = ( 千克 )
( )×2+8 = ( 千克 )
(2)算一算:你称的体重和算出的体重相差多少?
5、交流
师:你的体重和一般体重差不多,你的身材很匀称。
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得很多,你就要注意多吃蔬菜,少吃鸡蛋,肥肉加强锻炼;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说明你太瘦了,就要不挑食,加强营养和锻炼让身体长的更壮些。
(六)动物的体重。
师: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体重,下面再来了解一下动物朋友的体重吧!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