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戊戌变法 ,(精简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戊戌变法 ,(精选15篇)

戊戌变法 ,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

  2.难点分析: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投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关系不同。

  课堂教学设计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板书 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为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 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

  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

  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大。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

  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戊戌变法 , 第2篇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 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一、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失败

  六、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 , 第3篇

  第7课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戊戌变法,指的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其核心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等史实。学生已经学过变法,本节课的内容戊戌变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已有的教材内容、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记住百日维新的变法内容。

  2、分析:了解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知道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就是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其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先复习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我认为首先推翻清朝统治;必须改革;要发展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实行革命行动。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问题一:公车上书

  设计意图:通过此目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及原因、经过、结果。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找出要点。教师讲解并适当补充,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情况进行的?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问题2:你知道代表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

  问题3: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公车上书。请一位同学介绍公车上书的内容。

  问题4: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①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②组织强学会

  ③维新派团体形成

  ④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例题一: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 b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变式练习: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 )

  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

  过渡: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

  问题二:百日维新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掌握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看此目内容,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补充材料: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问题1: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问题2: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问题3: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103天)

  问题4: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③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问题5:动脑筋

  阅读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1)“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维新派力量软弱,没有军队,变法失败

  (3)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习什么?

  学习他为进步事业,为挽救国家命运而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例题二: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 d )

  a、 训练新式军队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变式练习: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戊戌变法 , 第4篇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

  “百日维新”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保国会的成立

  这一目教师只要讲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宣传和筹划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保国会即可。

  如何认识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对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的性质、作用,或给学生提供思路。失败原因中涉及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群众等特点的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戊戌政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就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 第5篇

  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 , 第6篇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 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一、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失败

  六、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 , 第7篇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

  “百日维新”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保国会的成立

  这一目教师只要讲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宣传和筹划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保国会即可。

  如何认识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对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的性质、作用,或给学生提供思路。失败原因中涉及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群众等特点的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戊戌政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就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 第8篇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 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一、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失败

  六、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 , 第9篇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戊戌变法 , 第10篇

  专题九 历史根源

  社会背景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 害政治性贷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特点: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潮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产生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思想主张: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指导思想

  维新思潮

  康有为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

  过程

  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发展主要事件: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高潮

  百日维新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新势力群众基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旧势力社会基础厚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戊戌政变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意义

  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戊戌变法 , 第11篇

  专题九

  [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4.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5.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6.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7.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8.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9.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0.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1.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整体感知]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变法在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有关经济的内容均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但是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知识清单]

  一、酝酿中的变革

  1.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客观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推动因素:德国强占胶州湾等等。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

  思想家主要著作或文章思想主张、特点和影响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于改制考》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轰动,奠定了维新派变法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梁启超曾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反对封建官僚的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主张兴民权,核心是“以群术治群”。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

  发展。

  严复创办《国闯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等著作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3.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过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宣传变法——爱国救亡运动——进人高潮(百日维新)。

  (1)著书立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2)1895年“公车上书”,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创办学会、学堂、报馆、书局,加强宣传和扩大影响,争取支持和参与,如《中外纪闻》、强学会、《时务报》等。(4)1898年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推动了救亡运动的高涨,“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二、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措施除旧布新

  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

  办报纸。

  经济方面裁撤驿站等旧机构。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办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

  矿产。

  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

  器,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堂,

  选派留学生。

  2.戊戌变法的失败

  (1)过程: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同派的阻挠和破坏:免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职务,打击和削弱光绪帝和维新派;控制用人大权,防止光绪帝重用维新派和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员;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

  ②发动“戊戌政变”镇压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处死“戊戌六君子”;处分倾向和参与新政的官员。

  ③废除新法,取缔学会,封闭报刊。

  (2)原因:

  ①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②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3. 戊戌变法的意义

  (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4)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4.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重点突破]

  1.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陈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在劫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促进维新变法思想运动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④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 冯桂芬、王韬、李鸿章 b. 冯桂芬、王韬、洪仁玕

  c. 冯桂芬、王韬、康有为 d.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3. 观察右边的《时局图》,下面关于这幅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幕

  b. 列强主要侵华手段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c. 美国提出侵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d.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

  4.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有较深的历史关系,但最终分道扬镳,这主要是因为

  a. 两者的对外态度不同 b. 两者的政治主张不同

  c. 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 d. 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

  5.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以下哪一思想的评价

  a. 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6.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7.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

  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c.三权分立制d.君民共主制

  8. 被称为近代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0.“公车上书”提出以下四项主张,康有为认为其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那就是

  a. “下诏鼓天下之气”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d. “变法成天下之治”

  11.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 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 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政治 d. 利用西方的政治学说说明儒家的合理性

  12. 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13.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 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 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14.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15. 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①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 ②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开办京师大学堂 ④废除八股取士 ⑤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6. 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 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b.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c. 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7.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18. 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19. 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解放

  20. 与明治维新相比,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利条件有

  ①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缺少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政治前提

  ②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改革,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③没有提出明确的改革主张,同封建势力妥协

  ④帝国主义加紧争夺中国,缺少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自台事后(中国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三、问答题

  23. 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4. 有的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应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称它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也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请回答:

  (1)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同意的理由。

  (2)从政治上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于什么?

  专题九 戊戌变法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addcbbaddd

  11121314151617181920

  bacbcabddc

  解析3. 答案为d 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是半殖民地不封建社会。

  18. 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

  21.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22.(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解析:此题第一问从材料中提炼变法的措施,第二问考察措施的积极性,第三问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问答题

  23.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符合但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是爱国的进步的,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维新派和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展开了与封建思想正面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倡导西学,要求废除科举制,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维新派培养人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正因为有了维新变法,才有后来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等,才有了资产阶级掀起的辛亥革命。

  24. (1)①同意革命的观点,因为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也要求改革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虽然用和平手段,但也没有排除使用暴力;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暂时地、部分地获得政权,不失为一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②同意改良的观点,变法领导者宣传的是变法改革主张;其与顽固势力论战也是以革命为核心;百日维新中的新政诏令,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思潮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改革一些旧制度;其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受启发,立志变法改制。他们幻想在不使用暴力、不根本改变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推行新政,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要求对戊戌变法有个系统的认识。

戊戌变法 , 第12篇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

  “百日维新”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保国会的成立

  这一目教师只要讲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宣传和筹划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保国会即可。

  如何认识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对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的性质、作用,或给学生提供思路。失败原因中涉及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群众等特点的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戊戌政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封建顽固势力为什么要反对变法,然后按照书上的材料讲清政变的经过,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书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并播放教学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后,就为什么会失败,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加以归纳概括。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不久,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 第13篇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 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一、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失败

  六、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 , 第14篇

  戊戌变法 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 , 第1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总结本课内容:哪个小组准备了小结?下面看老师的歌谣小结。

  公车上书给皇帝,

  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

  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革,

  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

  爱国忧民精神扬。

  学生齐读或齐唱小结,记忆知识要点。

  学生准备小结则用,没准备则看老师小结。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专题八)

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专题八)课标要求: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教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精拣2篇)

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通用2篇)第八单元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第1篇  第1课 古雅的昆

王安石变法(精简14篇)

王安石变法(精选14篇)王安石变法 第1篇  第1课 的历史背景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

《法兰西第一帝国》教学设计(精拣4篇)

《法兰西第一帝国》教学设计(通用4篇)《法兰西第一帝国》教学设计 第1篇  第二课时  三、吉伦特派当权(1792.8~

专题一 梭伦改革(教师讲解参考用)

专题一 梭伦改革(教师讲解参考用)课程标准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