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通用2篇)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篇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政府统治危机:危机感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财政危机 原因: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增收节支
结果: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篇
课 题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3课时)
内容标准
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⒈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⒉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⒊知道“公车上书”。
⒋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⒌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⒍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⒎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⒏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⒐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思想特点
百日维新的特点;评价戊戌变法
问题
预习
⒈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主要反映哪几个方面?
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⒊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有哪些?
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⒌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事件是什么?
⒍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知
识
梳
理
一、背景
⒈《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的必要性)
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⑵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争做中国债主,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在中国开设工厂和开设银行
②政治上:瓜分中国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和时局图)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列强与中国民族工业争夺市场和修路,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结构,促进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并冲击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
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的加剧
⑴支付赔款和兴修水利和赈灾导致财政赤字增大;
⑵清政府采取了节支增收措施,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者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③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⑵特点: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数量少,规模小,阻力大。
⑶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⒋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⑴早期改良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 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知
识
梳
理③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上准备。⑵康梁等维新变法思想①康有为: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思想主张:提出人类进化的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特 点: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同时又从传统道德寻找变法理论依据;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②梁启超:主要著作:《变法通议》思想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特点:明确提出明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③严复主要著作:《天演论》思想主张:主张变法;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特点: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④谭嗣同的《天演论》和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二、过程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⑴方式:
①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天演沦》
②创办报刊:康有为的《中外纪闻》;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的《国闻报》
③上书:“公车上书”(标志着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④组织强学会: ⑤创办学堂:时务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⑥讲学: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⑵影响:①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 ②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③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 ⒉从理论宣传到政治实践⑴原因: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知
识
梳
理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瓜分,反侵略斗争;
③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积极宣传变法和活动; ⑵表现: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③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具有爱国心的官员加入)⒊百日维新⑴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⑵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经济 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文化 教育 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 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⑶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③措施中没有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比实际宣言退步了。
⑷特点: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②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三、戊戌政变⒈原因:
知
识
梳
理
⑴新政措施的推行触犯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抵制和反对
①慈禧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⑵光绪帝反击行动使新旧势力间矛盾激化
①光绪帝革职了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郎中,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光绪帝和维新派拉笼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落空;
③游说西方列强支持变法没有结果
⑶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和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⒉经过:
⑴慈禧宣布 “临朝听政”;
⑵囚禁光绪帝;
⑶屠杀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 ⒊结果: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百日维新失败”。 四、历史意义
⒈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⒊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五、失败原因
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⑵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⑶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寄予幻想;
⑷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
⒉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⒊教训: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重
难
点
讲
解⒈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⑴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⑵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
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
重
难
点
讲
解
时代的到来。 ⑶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⒉
⒊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⑴背景
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俄国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日本与美英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如俄国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重
难
点
讲
解
⑵内容相似
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②政治上,大都依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③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⑶结局和影响
①日本取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俄国改革步履蹒跚,矛盾重重,在两次改革后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而中国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纫力量的弱小而尤为艰难。
②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⑷目的和性质
①俄国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
②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推行;
③中国戊戌变法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依靠封建的、没有实权的皇帝,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推行。这些改革虽然结局各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巩
固
练
习
⒈转折点成为权重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称为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⑵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⑶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改革人物改革的任务历史地位证据理由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明治天皇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改革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光绪帝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推动了思想解放,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和思想观念等。
⒉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志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新的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的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⑴二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二国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
(你如何理解三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2分)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4分)
模仿西方:日本:殖产兴业(1分)中国: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1分)
道路和速度: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成为亚州强国(1分)中国——发起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终未成功。(1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⒊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请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以“改革与发展,发展与和平”为主题,选取一定的视角,撰写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6分,史实6分,结构2分,文字2分)
注意:
⑴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体理解;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
2.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
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
材料一 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材料二 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材料三 在中日两国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xx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博鳌亚洲论坛xx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xx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答案要点:⑴选题:分两个层次评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为满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1分
⑵观点: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强国之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大之后,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中国则主张和平崛起,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可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的主张、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6分)
⑶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6分)
⑷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2分)
⑸文字流畅,通顺。(2分)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⑴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⑵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
⑶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⑴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⑵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⑶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