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6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篇
高邮市天山实验小学 张卫华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学习难点: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出示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打一果实(花生)指名具体说说猜测思路。(课件2)
2、师点明:同学们揭开了这一谜底,其实,谜底就是谜面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课件3)
3、板书:山谷中的谜底 (课件4)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阅读《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揭开这一谜底的,你们从中还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二、检查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读课文,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解决。
2、学生汇报,生补充,齐读有关内容。
归纳提出的问题:
(1)山谷中有什么谜?
(2)这山谷在哪里?
(3)人们怎样揭开谜底的?
(4)这个谜底是什么?
(5)旅行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通过交流,同学们已基本上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读文章时,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样阅读的效果将更好。
三、精读第3、4、5、6节,揭示道理
导语:再读一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1、学生质疑:旅行者说的话以及最后一节内容不懂。
2、师出示两位旅行者说的话。(课件6)
3、自由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联系第3节,自由讨论)
4、师点拨:一位旅行者说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大雪中,其他杂树由于没有“弹性”不会弯曲,导致不能生存。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出示描写“雪松”的句子。(课件7)
师:大雪之中,雪松仍然挺拔,是什么原因?(生结合课前的了解,谈谈对雪松的认识)
(1)自由朗读
(2)你觉得这段话该怎么读?
(3)其他学生评价
(4)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点拨:正像这第二位旅行者所说:对于外界的压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战胜”,最终的追求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7、齐读:最后课文一句话。(课件8)
8、师:生活中的事例很多,举一例说明。
板书:
谜面: 西坡 东 坡
长满 只有雪松
谜底:
雪 小 雪 大
无雪松 有雪松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2篇
作者:朱丽清转贴自:无锡市查桥中心小学点击数:44
“告诉”也是一种引领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谈
无锡市查桥中心小学 朱丽清
第一次读《山谷中的谜底》,我就被其清新质朴的语言文字吸引,被其意近旨远的哲理触动。所以,第一次教这篇课文,我致力于追求一种“无痕”的教育,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我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探寻山谷的谜底,孩子们轻松地找到了答案,但也仅此而已。当我自以为水到渠成地引出课文中旅行者得到的启示时(“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学生的认识却仍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即使联系实际谈出的理解也显得空泛、肤浅,未能触摸到文章的主旨。而力主“教育无痕”的我,只能对学生“儿童化”的认识采取默认的态度,没有也无力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究,课堂教学在无奈和遗憾中结束了。
好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心中一直对这节课“耿耿于怀”:当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文本存在一定距离时,当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欲“入”而不达时,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直到有一次,无意中看到特级教师薛法根说的一句话――“告诉,有时是必要的。”,我才恍然而有所悟。是啊,我一直力求让学生在自然无痕的教学中走进文本,但却“矫枉过正”地陷入了“学生中心主义”的泥潭,从“强调自主”走向了“放任自流”,这种做法恰恰和新课程的精神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思维“童化”,认识水平滞后,应对能力缺乏。扫除了心中的疑惑,我借班尝试了第二次教学。下面是执教过程中的几个片断与笔者的些许反思:
一、开门见山,直击主旨
(师出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师:知道这句句子的意思吗?
(学生谈理解)
师:这句句子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困境时,有时我们必须选择尊严,选择抗争;但有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另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山谷中的谜底》将教会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去面对困难。
反思: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受年龄、生理、心理、经验等各方面的制约,所以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引领创设“曲径通幽”之妙;但有时,则需要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用成人的经验,告诉学生“成人的见识”。孩子在这种“成人的见识”引领下,走进文本去探究、去印证,同样能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深切感悟。
二、“告诉”引领,印证主旨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后)
师:面对大雪,雪松和其它树木各采取了怎样的方法?
生:雪松利用枝丫的弯曲来减轻大雪的压力,并通过反弹的本领保持挺拔的身姿;而其他树木只会拼命承受大雪的重量,结果都被压死了。
师:这两种方法寓示着对待困难的两种态度,你们体会到了吗?
生:雪松面对困难不是正面抗争,而是先作出适当的让步,而其它树木是直接面对困难。
师:两种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引读相关句子)
师:这就是文中旅行者得出的启示――(引读相关句子)
反思:教师一开始的
“告诉”正在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孩子在教师“告诉”的引领下,思维渐趋缜密,认识得以提升。摒弃了看似自主的盲目探究,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谈古论今,丰厚主旨
师:如果说雪松面对的外界压力是大雪,是狂风,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那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外界压力又可能是什么呢?
生:学习的困难。
生:生活中的失败。
师:雪松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现在,你又懂得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我们面对困难必须学会像雪松那样弯曲。
生;我认为我们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弯曲,而是先进行正面的抗争,实在难以解决困难时,可以先适当让步,另想办法。
师:对,这种弯曲不是懦弱,不是屈服,而是一种――
生:战术、策略。
生:一种智慧。
师:对!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在古今历史上,处处可以见到这种“弯曲”,谁能举些例子来说明?
生:我妈妈常让我做一些奥数题,我常常绞尽脑汁还是做不出。现在,我想,我不如先学好学校里教的数学,等以后有了能力再去解决那些难题。
生:我想到了《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灭掉了吴国。
生:我在电视中看过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我想,韩信这么做是为了以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再说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生笑)
师:其实,韩信做了大官后,并没有如你所说“报仇雪耻”,反而重用那位莽夫,让他为国效力。同学们,这是另一种弯曲,这种“弯曲”不是羞耻,而是――
生:是一种宽容。
生;是气度和胸襟。
师:是啊,同学、亲友之间的相互谦让是一种充满温暖、充满人情味的“弯曲”。
……
反思:停留在文本表层的认识是单薄的、粗浅的,所以,在该教学片断中,我由此及彼、谈古论今,延伸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使认识向纵深挺进,认识的厚积奠定了思想的根基,学生对“弯曲”的认识更为鲜活、更为丰厚。
第二次执教结束了,我欣喜地发现,教师一开始的“告诉”已“嫁接”为孩子的见识,而这种“嫁接”根植于文本语言之上,根植于学生经验之上,是艺术的,成功的。为此,我进一步审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业的引领者,人格的引路人,教师的成人文化也应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有时,“告诉”也是一种引领。
(本文获省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3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两个只识不写,联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4、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雪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由自然现象所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
2、质疑。如: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是谁揭开了这个谜底?……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联系课文想想新词的意思,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2、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谜
谜底
形成这一奇观的原因
旅行者得到的启示
我得到的启示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文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视学生情况指导朗读。
2、组织交流初读收获,引导进一步质疑。
①、说说自己读懂的“谜”和“谜底”,找读文中有关句段。
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视情况相机处理。
四、指导生字书写。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读题,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各是什么?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而且。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①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②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③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④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听故事《卧薪尝胆》谈体会。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3、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17、山谷中的谜底
谜底启示
雪松挺拔(弹性、反弹)既要正面抗争
松、柏、柘丧失生机(压断)也要学会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4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三、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五、组织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指导:可以针对句子或段落。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
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第二段。
1、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画: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
4、组织交流:
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利用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且,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深刻的哲理。)
板书设计
雪小 雪大
松(弯曲、反弹)
柏雪智者
杨松强者
女贞
西坡东坡
加拿大魁北克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5篇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1)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2)体会对比写法。
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三、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山谷中的谜底》教到最后的时候,我向同学们提出谜底为什么会被这两个旅行者所揭开?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同学讨论非常激烈,过程是这样的:
师:谜底被这两个旅行者所揭开了。哪这两个旅行者为什么能揭开这个谜呢?
生1:因为这两个旅行者很有洞察力,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生2:因为这两个旅行者有满腔的热忱,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山谷来探这个谜,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
生3:这两个旅行者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能通过现象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
(回答越来越精彩,课堂的学习氛围来越来越浓。)
生4:我觉得这两个旅行者除了上面所讲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他们俩还有很好的运气。
(学生大笑,都觉得这名学生的回答很可笑。我刚开始也这样认为,可转念一想,不也正是这样吗?否认?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继续发言?又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于是,我追问:)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有很好的运气呢?
生4:如果不是运气好,刚好他们是在冬天来,而且还刚好是在下大雪。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怎么会发现“这山谷中的谜底”呢?
(言之有理。这不正是课堂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吗?于是,一场关于“运气”的教育顺势而下)
师:是的,“运气”是很重要。但如果在你面前,你能把他抓住吗?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在摇头,还有的则在笑。)
师:有句话,在这儿,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这两个旅行者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个谜底能被他发现吗?(学生沉默了)
师:前文已经讲到,“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我想:这么多年来,肯定也有很多人在冬天来过,也一定有很多人看见过‘漫天飞舞’的大雪,可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呢?因为“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准备,好好学习,将来当运气来到你们面前时,你们就能牢牢地抓在手里。
[案例评析]
现在的课堂强调它的人文性,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的多元性。可我们不能把学生多种多样的理解等同于学生的“多元理解”,有时他们的理解的确是对的,可有时则带有明显的错误,是“误解”,甚至于有时是“歪解”。课堂资源是动态生成了,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怎么办?在《人民教育》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精彩的生成来自于预设》,作为教师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及灵活的教风,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刻的钻研。课堂的精彩恰似那昙花,稍逊即逝。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课堂上点滴的时机,不要让它从我们的眼前溜走。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课堂上我提出这样一个辩题“这两个旅行者为什么能揭开这个谜呢?”为学生创造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所以许多学生说他们有洞察力,他们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有满腔的热忱,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能通过现象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还有很好的运气等等。可见,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叫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学生认识到:“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这两个旅行者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个谜底能被他发现吗?
课中,学生对“运气”的理解明显带有一些的贬义,在他们的理解之中“运气”即不劳而获。这对文中旅行者的品质是一种渎解,如让学生抱有这样的想法或理解,这一课的教学不仅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有负面效应。紧抓“运气给不同人带来的作用”,通过讨论,既巧妙地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一番人生的思考,给学生以很大的震撼。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课程,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许,教育教学和其它事一样,“运气”(或者说是课堂的精彩)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吧!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6篇
预习作业
1、理解词语:山谷、完好无损。
2、思考:山谷中存在一个什么谜?谜底是什么呢?
3、尝试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4、浏览《《语补》《练习册》,在自己认为有难度的题号上做记号。
课内作业(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
1、《语补》一、二。
2、组词:
peng 帐( ) ( )松 ( )勃
zhang 蚊( ) ( )目 ( )碍
第二课时作业
1、《语补》三。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课外作业(回家作业)
1、《语补》四。
2、积累历史上像“雪松”一样的人与事例。
3、《练习册》五,发展练习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7篇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
资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 倪颖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学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回忆一下,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板书: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指名说)
2、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并最终发现了谜底。[板书: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底”。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谜底揭开的语句,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准确地找出谜底来。(指名说)
2、[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齐读)
3、质疑:你认为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雪松本领大)
4、⑴质疑: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雪松的本领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划划、读读。
⑵我们每个人欣赏角度不同,那么雪松在你眼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呢?谁来说一说?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身姿。]
⑶从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领?好好再读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你认为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字词用圆点标下来,多读几遍。然后说说理由。(交流)
⑷看来正如大家所言,雪松那弹性的枝丫,那令人称奇的弯曲与反弹耐人寻味,让我们从读中好好品味!(指名读,相机评价,指导朗读,齐读)
5、雪松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最让你欣赏?(指名说)
[出示:就这样……完好无损。]
⑴过渡:短短的三十几个字,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佩服,我们再去读一读这段话,把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再在旁边做做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⑵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⑶让我们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来跟着老师读:
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的飞舞!雪松只有——(读)
b: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读)
⑷至此,这个谜底全揭开了。但有人这样评价雪松:面对大风雪,雪松只是一个劲地弯曲,这是在向风雪低头,它们是一群弱者。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大家再次读读第三自然段,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他辩得哑口无言。(生交流)
⑸评价小结。
⑹此时此刻,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6、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雪松不仅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而且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始终保持自己的苍翠与挺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这种智慧、胸怀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让我们带着对这群智者和强者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描写雪松的几句话吧!(齐读)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过渡:同学们,这次与两位旅行者的同行收获还真不小,我们终于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旅行者也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感到兴奋。他们还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细细聆听。(听课文录音)
2、再读读书上他们的对话,想想你能读懂吗?能和他们产生共鸣吗?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3、其实对于像雪松那样的弯曲,在很多的故事中,很多的人身上都发生过,谁能举些例子说明?
4、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早已心神领悟,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思想与精神,如我们新学到的“屈蠖求伸”(出示、齐读),由雪松弯曲这一自然现象你还能想到哪些成语或谚语、俗语?
5、师: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像雪松这样弯曲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齐读最后一句话)。
6、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肯定常常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首先要敢于面对,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如果她关乎尊严与荣耀!但有时也应该学会另外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那就是学会雪松的弯曲,因为——(齐: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记住,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顺着这个谜搜寻到了谜底,从中还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真的是受益匪浅。
2、出示:作业超市(可选择)
(1) 抄写课文中对你最有启发的话,或者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
(2) 山谷中的谜底虽然解开了,但是,这篇课文还留下了许多谜,比如: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只有这两位旅行者才发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3) 与父母共读《山谷中的谜底》的原文,然后写一篇读完原文后的读后感。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8篇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惟一、摧毁、反弹、完好无损”等新词。
2.学会自主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感悟“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愿望,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1.谈话:夸夸同学的本领。
2.揭题,读题。板书: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质疑。板书:??
二、初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培养初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引导再默读课文,要求:思考两个问题,划出有关语句,再小组交流。
三、精读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体会雪松的精神,理解其中包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精读课文。
1.山谷中有什么谜?
⑴指名说。
⑵出示语句:“加拿大……雪松。”师述,点词:长满、只有,惟一引人注意。
⑶自由朗读,想象情景。
⑷出示图片:假如你也来到这个山谷,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怎样?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⑸出示语句:“这一奇异的景观……哪儿。”练读。
⑹小结,板书:杂树、雪松。齐读1、2节。
2.谜底在哪儿呢?
⑴指名说。
⑵出示语句:“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齐读,思考: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 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①同一山谷中,雪怎么会有大有小呢?指名说。
②出示语句:“1983年的冬天……一层雪。” 点击:特殊的风向、总比、大。
③从哪儿看出雪大呢?指名说,点词:大雪纷飞、满天飞舞、不一会儿……一层雪。
④是啊,山谷中大雪纷飞,雪花满天飞舞,这就是雪松生长的——环境,你觉得雪松生长的环境怎样?
⑤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 雪松有本领
质疑:一棵普普通通的雪松,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让我们走近它,好好地读一读。
①出示语句:“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完好无损。”齐读,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情景,读后小组交流。
②雪松有什么本领?指名交流,点词:弯曲、反弹。
③想想:为什么会弯曲、反弹?怎么能弯曲、反弹? 引导体会,点词:积、滑落、富有弹性。结果怎样?点词:苍翠挺拔。
④板书:弯曲、反弹。 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这个本领,即使雪很大,环境非常恶劣,雪松也能活下来。而其他树呢?指名说,出示语句:“其他……丧失了生机。”那你觉得雪松的本领怎样?体会适应环境生长的方法巧妙和机智。你能把这段描写读好吗?练习朗读。
⑤引读后面一句,你还体会到什么?自由读后指名说,点词:反复地、积、弯、落、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反复地、……、不论、始终——体会顽强有韧性。积、弯、落、弹——体会雪松承受风雪的压力,巧妙减轻压力,适应环境顽强生长。指导朗读,师范读,注意短语的节奏,变化。
⑥播放音乐:同学们,雪松虽然遭受狂风、暴雪的重压,可是它用富有弹性的枝丫,巧妙地弯曲、反弹,始终苍翠挺拔,完好无损。雪松这种机智、顽强的本领,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⑶小结:山谷中的谜底终于被揭开了,由于东坡雪大,雪松有本领,所以只有雪松;西坡雪小,即使没有雪松的本领,也能存活下来。
3.谜底是被两个旅行者发现的,出示语句:“帐篷……机会”。
⑴自由读读他们的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讨论:
第一位的话,由雪松直接想到。
第二位的话,由雪松得到了启示:面对压力时,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解决;有时还可以像雪松那样,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⑶看来,同学们和第二位旅行者一样,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正如课文结尾所说的——出示句子、朗读: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板书:生存发展
四、总结作业(总结、巩固、积累和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从中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这个道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相信大家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特别是当你遇到困难、压力的时候,想想这句话,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最后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2.作业超市: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⑵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五、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
杂树 雪松
弯曲 反弹
生存 发展 ?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9篇
一、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三、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
3.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图片和资料、重点句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引发期待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歇后语,老师来说前半部分,你能对出后半部分吗?师:⑴芝麻开花——;⑵八仙过海——;⑶姜太公钓鱼——。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这些歇后语就像是谜语,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深入研究和观察得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板书课题)来看看它的谜底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点评:这一设计,既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2、检查生字读音和读课文。(先同桌检查,再全班交流)
(三)重点引导,感悟文本
1、静心读课文,边读边想: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样解开的?(可以动笔画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读。)
[点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精读和泛读,由上个环节的能读课文到这里的精读,能使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思路。]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⑴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
⑵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反复读这两组句子,读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⑶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谜底终于被开了。
读了这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课件出示山谷中的雪松在风雪中的情景,观察理解。出示南北谷中的不同情景,观察对比。)
[点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上,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四)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1、画出雪松在大雪中的表现的句子,反复读,你得到什么启示?
2、那两位旅行者又得到什么启示?作者又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3、课件出示句子。
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抗争”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理解“反弹”的意思。)
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先理解:“毁灭”的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句子的?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试举一例说明。
2、列举你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示的事例。
点评:本设计通过语文教材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精读和泛读及语文品味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多面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0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
[教材分析]
本课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08年4月17日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导语: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2、由课题质疑。
3、过渡:跟随文中的两位旅行者前往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山谷中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读议谜面谜底: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交流:(1)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图及文字,相机板书:西坡:各种杂树东坡:只有雪)
这个谜是否奇异罕见呢?从何而知?再指名读。齐读。
(2)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指名说。(出示文字并相机板书)
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名说。齐读。
这个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观看视频)引读谜底。
三、 精读感悟,了解雪松逆境生存:
1、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小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画出认为重要的词句。指名回答。(出示文字并相机板书)
东坡的雪大到什么程度?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东坡的雪大吗?指名读,齐读。
2、面对着这样的大雪,为什么雪松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其他的杂树却失去了生机?再次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用笔勾画出能帮助你解答问题的语句。
指名答。(出示并相机板书)
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雪松能生存的本领到底是什么?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哪些词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齐读。
3、雪松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最让你欣赏?指名答。(出示文字)
(1)教师范读。
(2)把深有感受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3)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4)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齐读。
4、小结: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只会一个劲的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自由答。
再次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谜底。
四、升华情感,揭示雪松弯曲启示:
1、文中两位旅行收获很大,尤其是第二位旅行者,他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
2、两位旅行者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出示)
这位旅行者的启示,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在书上这段话旁边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通过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指名交流,小结。。
3、(出示重点句: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1)请联系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同意课文中的这种观点吗?能再联系自己阅读过的名人的故事,看见过的身边人的故事、亲身经历过的自己的故事等来说说吗?
4、齐读两则启示。
五、总结全文,领悟人生弯曲哲理:
1、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都会面对种种逆境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有时也要学会退让,学会雪松的弯曲,恰当地以退为进,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引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
相信同学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后,会在生活中更加坚强,更有韧性。
3、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板书: 17、山谷中的谜底
西坡:各种杂树 雪小 特殊风向
}
东坡:只有雪松 雪大 雪松本领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1篇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思考,就不能有所进步,更谈不上有所创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积极动脑的习惯,并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怀疑,不迷信课本的结论、别人的答案、老师的讲解,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热情日见高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原来问题也可以让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1、向书本提异
初读了课文,有个学生就站起来给课文挑了个刺:“老师,文中‘其他那些树’中的‘他’字用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经他一提醒,教室里热闹了起来,有的议论纷纷:“是呀,树木是植物,应该用‘其它’。课本怎么会出错呢?”有的又仔细地把课文读了读:“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有学生争辩:“应该用‘其他’,因为这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本领’一词可以看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反调是可遇不可求的教育契机,作为教师,我想我必须珍惜它,抓住它,培养学生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个性之花盛开,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们敢于怀疑的精神,然后带领他们查阅资料,从而知道了“其它”一词正在淘汰中。
2、向同学发问
讲读中,学生渐入佳境,把自己当作了屹立山坡的雪松,两手作树枝状,逐渐弯曲、让步、反弹,一个学生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为何东坡只有雪松,因为雪松有顽强不息的精神。”看似正确,可另一位学生反驳道:“是吗?”没想到这两个字竟点燃了全班学生思维的火花,片刻的静寂后,教室里如百家争鸣:
“雪松战胜了风雪,傲立于东坡,而其他杂树丧失了生机,所以‘顽强不息’概括了雪松的全部精神。”
“你看见冬天里校园内的柏树吗?笔直挺拔,翠色欲滴。那原先长在东坡的柏树,肯定也是这样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倒下的,所以它们也是顽强不息,好样的!”
“什么叫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那些杂树是弱者,是失败者,谈不上顽强。”
“西坡雪小,杂树存活了,说明他们也有着抵御寒冷的能力,他们不也是强者吗?可不能一概而论哪!”
------
整个课堂洋溢着平等、热烈、和谐的气氛,学生智慧的碰撞闪耀出耀眼的火花,阅读感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时的我静观其战,如沐春风,那一句句精彩的言论让我切实地感到:学生就像火种,一旦被点燃,就会发出夺目的光芒。
“老师,那些杂树是失败者,但也是强者。”答案出来了,孩子们的脸上闪烁着探究后快乐的光彩。
“你们知道他们败在哪儿吗?”为突破难点作准备,我趁热打铁问了一句。
“它们斗争的方式不对,没有那种能屈能伸的特性。”看来这个同学维护的是杂树,还带着点儿恨铁不成钢的语气。
“它们不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我想: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嘿,这句话还挺富有哲理,看来这个因没考上实验学校哭鼻子的小男孩成熟了。
“有勇无谋那是不行的,该智取时不能硬拼-------”这个“小书迷”还跟同学们提起了使空城计的诸葛亮。
------
就这样,在矛盾激战中,学生们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了“特性”一词,真正领会了退让的道理,真可谓“一石三鸟”。
3、向老师质疑
联系生活实际,解释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深奥的哲理后,我随之写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等话送给学生,本以为深题浅讲,顺利收尾,谁知,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植物为了生存可以退让,人如果这样不就显得没有斗志了吗?”这个有骨气的孩子还讲了徐悲鸿海外求学的故事。
“让步就是妥协。------”另一个学生似乎也有同感。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感悟,我尊重他们。离下课还有近十分钟,就让我们师生各抒己见,来个人生哲理大探讨吧! 关键词:提异培养习惯发问引导探究
质疑诱发创新问题激活课堂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思考,就不能有所进步,更谈不上有所创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积极动脑的习惯,并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怀疑,不迷信课本的结论、别人的答案、老师的讲解,学生质疑、思考、探究的热情日见高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原来问题也可以让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1、向书本提异
初读了课文,有个学生就站起来给课文挑了个刺:“老师,文中‘其他那些树’中的‘他’字用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经他一提醒,教室里热闹了起来,有的议论纷纷:“是呀,树木是植物,应该用‘其它’。课本怎么会出错呢?”有的又仔细地把课文读了读:“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有学生争辩:“应该用‘其他’,因为这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本领’一词可以看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反调是可遇不可求的教育契机,作为教师,我想我必须珍惜它,抓住它,培养学生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个性之花盛开,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们敢于怀疑的精神,然后带领他们查阅资料,从而知道了“其它”一词正在淘汰中。
2、向同学发问
讲读中,学生渐入佳境,把自己当作了屹立山坡的雪松,两手作树枝状,逐渐弯曲、让步、反弹,一个学生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为何东坡只有雪松,因为雪松有顽强不息的精神。”看似正确,可另一位学生反驳道:“是吗?”没想到这两个字竟点燃了全班学生思维的火花,片刻的静寂后,教室里如百家争鸣:
“雪松战胜了风雪,傲立于东坡,而其他杂树丧失了生机,所以‘顽强不息’概括了雪松的全部精神。”
“你看见冬天里校园内的柏树吗?笔直挺拔,翠色欲滴。那原先长在东坡的柏树,肯定也是这样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倒下的,所以它们也是顽强不息,好样的!”
“什么叫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那些杂树是弱者,是失败者,谈不上顽强。”
“西坡雪小,杂树存活了,说明他们也有着抵御寒冷的能力,他们不也是强者吗?可不能一概而论哪!”
------
整个课堂洋溢着平等、热烈、和谐的气氛,学生智慧的碰撞闪耀出耀眼的火花,阅读感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时的我静观其战,如沐春风,那一句句精彩的言论让我切实地感到:学生就像火种,一旦被点燃,就会发出夺目的光芒。
“老师,那些杂树是失败者,但也是强者。”答案出来了,孩子们的脸上闪烁着探究后快乐的光彩。
“你们知道他们败在哪儿吗?”为突破难点作准备,我趁热打铁问了一句。
“它们斗争的方式不对,没有那种能屈能伸的特性。”看来这个同学维护的是杂树,还带着点儿恨铁不成钢的语气。
“它们不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我想: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嘿,这句话还挺富有哲理,看来这个因没考上实验学校哭鼻子的小男孩成熟了。
“有勇无谋那是不行的,该智取时不能硬拼-------”这个“小书迷”还跟同学们提起了使空城计的诸葛亮。
------
就这样,在矛盾激战中,学生们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了“特性”一词,真正领会了退让的道理,真可谓“一石三鸟”。
3、向老师质疑
联系生活实际,解释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句深奥的哲理后,我随之写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等话送给学生,本以为深题浅讲,顺利收尾,谁知,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植物为了生存可以退让,人如果这样不就显得没有斗志了吗?”这个有骨气的孩子还讲了徐悲鸿海外求学的故事。
“让步就是妥协。------”另一个学生似乎也有同感。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感悟,我尊重他们。离下课还有近十分钟,就让我们师生各抒己见,来个人生哲理大探讨吧!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2篇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来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发现山谷有奇异的景观,是……(学生接答)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如今,谜面终于解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
2、课件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松的特性决定。(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4)默读第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独有的地方在哪儿?自己放声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地方用小圆点标下来。(交流:弹性、弯曲、反弹、)
4、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会弯曲)
①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②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压力大,如果不弯曲,会断;如果不会弯曲,也会断;这是雪松区别于柏、柘、女贞之类树的关键所在。
③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生存)
④它弯曲后的结果怎样?(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板书:大雪中
雪松弯曲生存
⑤雪松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了,但这种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
⑥创设情境分层朗读:“听!北风在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不一会儿——(生读)
“听!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不一会儿——(生读)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又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又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呈现“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省略号说明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
短短的三十几个字,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佩服,大声去读读这句话,把让你有所惊叹、佩服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1)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反复地积”——风雪之大,来势凶猛。
“反复地弯”——不停地承受着风雪
“反复地落”——“弯是为了让雪滑落,减轻压力,创造反弹的机会”
“反复地弹”——面对严寒仍然昂首屹立,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循环往复,重复进行,雪松坚忍不拔。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小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了这种压力,又一次次地发起抗争,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这就是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本领。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
①你能把这一句读好吗?生练读,指名读。
②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你们已经把她读在心里了,带着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师总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就是魁北克的雪松的特性与本领。一株普通的植物却拥有这样的生存技巧,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给大家——(指名读)
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围绕雪松、各种杂树、旅行者谈自己的启发。)
三、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师范读第4、5自然段)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四人一小组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讨论。
(2)第一次交流。
(3)相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第二次讨论,集体交流。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4、小结:战胜压力,面对困难时,并非只有通过正面抗争去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如雪松那样,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课件出示:“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5、指名读。多好的启示呀!
师总结: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
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齐读!
四、作业:
阅读三个小故事《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把你读后的收获写下来。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3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两个只识不写,联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雪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由自然现象所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
2、质疑。如: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是谁揭开了这个谜底?……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联系课文想想新词的意思,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3、读完后思考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文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视学生情况指导朗读。
四、组织交流初读收获,引导进一步质疑。
1、说说自己读懂的“谜”和“谜底”,找读文中有关句段。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视情况相机处理。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4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3
如何解开这个谜——我教《山谷中的谜底》
还是得益于贾志敏老师的教学启示,我在自己班里尝试上课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因为,每次上课,我的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各自做自己的事,使学习总是慢拍,等弄明白该做什么,回答什么,讨论什么的时候,时间已经悄悄溜走。
今天走进教室,也先从上课关键是什么入手,学生果然回答是“认真听讲”,我表示肯定后再次发问,还有什么?终于有学生说到还要“看”了,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对,今天老师要求大家看着老师上课,看着书本读课文,看着同学回答问题……也许各位会笑,本来上课就要看的嘛,还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吗?对于我来说,却很有必要,而且今天的课也让我明显感受到了效果。
一上课,我照例复习提问:“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那儿有一种奇异的景观,是什么景观?”立刻举手有答案:“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那么产生这一奇异现象的关键在哪里呢?”“是由于特殊的风向。”(没想到答案找得那么快)。我出示这个句子,让大家一起读读,“你对特殊的风向如何理解?”平时最调皮的沈x举手回答:“这是南北走向的山谷造成的特殊风向。”于是,不少同学进行补充,每位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的眼睛盯着他看,我连忙表扬“真让你们看出名堂来了,下面继续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我们认真读一读,品一品,找出这个谜底在哪里?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很深?”
看得认真,找句子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出几倍,体会句子也是头头是道。“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这里的“本领”指的是有弹性,能弯曲的本领,因为其他树没有这个本领,大雪一压就受不了了,于是断了,生存能力越来越弱,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雪松最大的特点是有弹性,当大雪压在上面时它就弯曲,让雪滑落,然后反弹。“在大雪面前弯腰,你们不觉得雪松懦弱吗?”不,因为它的弯曲只是暂时的,它最终还会恢复苍翠挺拔的身姿。是的,这是为了抖落积雪所作的暂时的弯曲,为了更好地挺立。这是一种应变的策略。(这里为体会后面旅行者所获得的启示作准备)“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里让你体会到什么?雪松面对大雪毫不让步,压力越大,弹力越大,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觉得这种精神和我们人一样。(对该生大加赞赏,鼓掌激励)“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就是雪松这坚强的性格使它最终成为强者,勇士,胜利者!
对重点段的学习如此深透,我对学生大大表扬一番,今天“看老师”的效果真的不错。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的了。学生还由雪松谈到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弯曲。最感动的是学生联系到历史故事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呢。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5篇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四、作业
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我说的“麻屋子,红账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叫谜面。“花生”呢?(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板书课题:10 山谷中的谜底
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各自轻轻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1)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惟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2)一了解的词语
女贞: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临写
3、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4、理清文章层次。
(1)(1)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谜面;第3~6自然段为第二段,谜底)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一段: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第二段:两位旅行者揭开谜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3)各自默读课文思考,并在课文中画出:a写山谷中的“谜”的句子。b两位旅行者得到的启示。讨论。
1、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2、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从“许多人不知所以然”再次理解“谜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
激趣导入
设疑激趣
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课后感受
学生学习这一文时,主要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目的。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学习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二、继续精读训练
三、总结谈话
四、作业
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
学生回答后,教者板书: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
1、过渡:这个谜后来怎么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要进行研究。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么揭开的?
(1)讨论:东坡为什么只须雪松,而没有其他树?西坡为什么除了雪松之外,还有其他树?
(外部原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自身原因是雪松的特性决定的)
(2)着重朗读和理解“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是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体会对比写法。
(3)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3、理解“少顷”的意思。(少顷:一会儿,不多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象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4、齐读最后一段。
5、学习用警句结尾,点明文章中心。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1、读一读,再抄写。
女贞惟一摧毁完好无损
景观帐篷毁灭得到启示
2、“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启示)
弯曲和倒下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课后感受
本课文主在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觉得比较有劲,同时,在学习雪松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动作来加强记忆,这样学生记得牢。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写雪松“本领”的句子。
2、学习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读懂课文,知道山谷中的谜的形成;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感受雪松的坚强。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明白山谷中的谜形成的原因,了解雪松的特殊“本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上过哪些公开课?(《在大海中永生》《特殊的葬礼》《黄河的主人》等)
2、今天我们还要上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很普通(板书:普通)还是你们学,王老师教,还是学习新的课文。但是你们发现这节课普通中的特别(板书:特别)之处了吗?(家长听课)
3、紧张吗?有点紧张是吗?没关系,家长可是你们今天的后援团呀,打起信心来上好这堂课。先对家长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热烈鼓掌)
4、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
1、同学们看我写一个字。(板书:谜)认识吗?一起读读!
2、猜过谜吗?现在我就出个谜给你们猜猜。(出示投影)“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3、恩,反应很快呀!知道吗,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
4、这节课咱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板书:山谷中的),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谜的谜底吗?(板书“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揭开“谜面”
1、好!请你们打开课本,认真地把第17课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3、读后交流:准备好接受大家的检查了吗,那就有信心地坐端正,让我们一起进入字词乐园。
(1)学习生字
l出示生字词,自由朗读。
l指名领读,相机正音:魁 贞 帐篷 丫 柘 摧
l齐读所有词语。
l仔细看一下这些词语中哪几个是树木的名称。
松柏是历代文人墨客所赞美的对象,大家都很熟悉,关于“女贞”“柘”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
(出示图片介绍“女贞”“柘”)
女贞:常绿乔木, 木犀科。叶及树皮入药,能治烫伤。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可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栽植。
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繁殖容易,是风景区绿化荒滩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叶子可用于养蚕,我国古时常桑拓并称。
(2)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来读读课文。分自然段检查朗读,师生评议。(第三自然段分2人读,共7人)
4、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这条山谷其实很普通,但当你身处在这个山谷中时,你却会发现里面有个谜,自己仔细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看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
5、[交流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6、质疑:从他的朗读中,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指名回答,红显重点字词)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山谷及东西坡各自不同的景象。
7、小结:这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奇异的景观”,也就是课题中的哪个字?(“谜”板书加点)
8、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原来“只有”两个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奥妙啊!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9、小结:一条普通的山谷中却藏着这样一个谜,这大大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更想迫切地知道:为什么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让我们带着这样强烈的好奇心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三、精读课文,探究“谜底”。
1、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明确了今天的任务,就是跟随两位旅行者前往山谷中,一起去揭开谜底。(板书:“底”加点)
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用曲线划出你找到的表示谜底的语句。
3、 [交流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4、质疑:也找到相同答案的同学举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嘛,真聪明! 不过,你是从哪儿断定这就是谜底的呢?(谜底终于被揭开了)这谜底的揭开容易吗?(不容易)从哪知道的?(红显“终于”)
5、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句话中,想要找寻答案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语句和提示性的语言来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同学们沉下心来读。默读这段话,看你理解了什么。
6、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红显: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压断 压不断)
7、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很大,雪松很有本领)
8、过渡:当时的环境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看看这雪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课文中有所描述吗?
9、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生述雪景)
10、小结:是啊,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所笼罩着,面对着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气候恶劣,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无论是人还是植物都十分困难,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想要在风雪更加肆虐的东坡生存下去,更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11、再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
12、过渡: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板书: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板书:的本领)
(无论雪大还是雪小,雪松的树支始终压不断)
13、小结:“压不断”这就是在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这个本领,这也是其他的杂树所无法具备的本领。
14、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了雪松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表现,也就是雪松的本领,勾画有关语句好好地去感受一下吧。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1)这句话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仔细地圈一圈,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下面老师边讲解边拿钢皮尺做演示)
a、 想象“积”到一定程度,是什么样的程度?(板书:积)
(雪很厚,完全把雪松覆盖住了,仿佛听到了吱吱呀呀的声音)
b、过渡: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板书:向下弯曲)这是雪松向风雪低头屈服的表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c、小结:原来,弯曲是为了…… ( 板书:滑落)
雪松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立即——反弹过来(板书),这样的反弹又重新展现出雪松独有的身姿,你们看见了吗?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d、过渡:同学们,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谁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富有弹性(板书)
(2)这样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雪松所独有的身姿吧!(读)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
15、两位旅行者通过观察思考,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让他们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我们下堂课再来一起学习。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四个生字,范写。
2、学生完成书上描红,放音乐。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预习4-6自然段,体会两位旅行者的话。
板书:
17 山谷中的谜底
积
向下弯曲
雪松的本领 滑落 富有弹性
反弹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