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篇
之二
执教者:夏碧莲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整体入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一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而产生了疑问,后来,通过一个挑山工几次超过他的事实,以及与挑山工的对话,解开了不解之谜,并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二、讲读课文
(一)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找出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的段落,写作者的亲身经历的段落,写作者受到启发后的段落,并注上符号。然后讨论。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句,讨论:作者用这一句开头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一开头就触及题目,不绕弯子。)
2、指读第二句,讨论:
①第二句写了什么?(挑山工挑重物的样子)
②扁担是"光溜溜的",绳子是"垂下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扁担担的时间久,磨光滑了。因担的物品重,"沉甸甸"的,故绳子"垂下"。)你从挑山工的扁担是"光溜溜的"联想到了什么?(有经验)
③究竟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经验(特点),课文是从哪些地方来写的?请默看第一自然段的后面部分,用笔注上符号。(先写登山的姿势,再写登山的路线)。他们登山的这种姿势起到什么作用?(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破折号是表示什么?(表示注释)。"折尺"是什么?(实物演示)他们折尺形路线是怎样的?(齐读)指名在黑板上画出来。从游人登山直上直下,挑山工登山的折尺形路线,你看出什么?(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既然走折尺形路线,会使路程加长,为什么挑山工还要走这种路线呢?(使东西不碰台阶,省些力气,对膝头有好处。)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是什么现象使作者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感到奇怪?(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
2、"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原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不可理解。)
(四)讲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文章的重点部分)
过渡语: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么得到解决的?下面,我们就着重学习讨论这个问题。指名读第三至六自然段,大家思考两个题: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说明理由。(证实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按事情发展经过写。因为写了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四个地方与挑山工相遇的情况,证实挑山工登山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人物、地点、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说明的道理使人心服。)讨论第一节课同学们在质疑问难时提出的有关这部分课文的问题,学生已懂得的问题就不再讨论,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两个难度大点的问题:
1、挑山工挑的东西多,走的路程又长,为什么比游人还先登上极顶呢?他们是不是有近道?(读课文中写游人和挑山工登山时对比的语句。无近道。)边讲边出示字幕幻灯片:游人挑山工东看西看踩不实不行玩玩闹闹停停走走更不行总停下来一个劲儿往前走
2、作者为什么感到挑山工的说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第一,要弄明白"意味深长"和"哲理"的意思;第二,再弄懂挑山工说的这段话的意思;第三,弄清这段话的含义。这样,就可理解作者认为挑山工说的话是哲理的原因了。)"意味深长"?(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这段话的含义: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3、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往往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即挑山工说的这段话的含义)提出小黑板,读一读。
(五)讲读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以读代讲)
计论:1、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三、挑山工负重坚持不懈地登山的形象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请回家后写出心得体会。(课堂有时间可先说一说。)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2篇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一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好,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3篇
作者:韦会侠 雷树仁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 相遇地点 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评析]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4篇
《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如果采用如《海上日出》《夕照》的教学法,学生肯定会觉得学得无味。怎么处理呢?在集体备课时,阿福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1、(第一课时)读书;2、(第二课时)质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有这三个:(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教者可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段落(也是文章的重点段),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要说明的道理)。
上面的设计,有这么几个好处:1、第一课时的读书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全文,初步感悟文章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质疑和解疑做准备,同时在充分读书中给了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的时间,锻炼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我对用整节课的时间来读书,感到有些怀疑:学生不会厌倦吗?事实证明,一节课的读书时间,还不能读得很充分。但已经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第二课时质疑解疑深入领悟,通过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引导提炼归纳出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解决问题,这其实避免了逐段讲读、条分缕析的支解式教学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学习情绪也很好。
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广泛交流的好处就在于此。
《挑山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 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 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学反思
昨天,在中心校组织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很幸运地抽到了讲课的签儿,那我就“毫不犹豫”地讲了这节课。因为我知道本课是主旨就是学习“永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注意了在这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课堂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去读课文,第一遍读文,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划出不认识的字,再问问同桌,如同桌也不会那就让生写在黑板上,可以找学生教,如果学生再不会老师再教,这样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遍读文,让生比一比看谁读得流利,这样不但可以检查一下学生的读文情况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遍指名按自然段顺序诵读,在读中让学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在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的情况下,我出示自学提示(1)让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自己读文知道了什么?
(2)读文中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请你做上标记。
(3)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及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看了老师的自学提示后,开始了认真的学习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如果学生不学习那她就没什么可和别人交流的,这样逼着他也得学习。没想到这节课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还很有价值,例如学生们提出:什么是折尺形路线?挑山工为什么要走这种路线?走这种路线为什么路程会比游人多一倍?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有了问题学生们就会想办法帮忙解决,本节课老师只是引导,可学生们学生的热情却很高,学生的效果也很好。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中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同时我也相信只要我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每天课前精心备每一节课,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学的问题和练习题,课堂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新知,相信他们自己一定会学会新的知识,到了那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上来,我希望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学“永威”的教学模式坚决不动摇,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简述: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画家、篮球运动员冯骥才的作品。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揭示矛盾,设置悬念,似显不露,借事以喻理。作者立足平实,而心存高远;文章故事讲来宛转真切,而主题开掘深刻服人。因此,教学生成点在于晓事明理,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读懂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语,领会其所含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转换成书本的语言,有条理地说一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挑山工说的那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为挑山工登攀的画面题词和题句。
4、敬佩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转换言语,话说挑山工登山。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挑山工》。交流课前预习,疏理文脉。
2、同学们,书是读出来的,让我们拿起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老师没有提示你们停下时,你们就多读课文几遍。(3分钟)
3、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呢?(先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一生上讲台画,其余学生在纸上画线路)
4、看图介绍挑山工如何登山。
5、带着这样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段。
二、引导探究,畅谈个性化认识。
1、过渡: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课文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事实,我们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2、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进入情景,读到“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你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读到了“在喧闹蝗溪边洗脸洗手”,你就在溪边洗脸洗手;读到“他们会不声不响地在你身旁慢吞吞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面去了”,你的眼前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大家再自由读读课文。
① 推荐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② 朗读接力赛
③ 最好的鼓励方式除了掌声以外,那就是带领他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最高境界的朗读是我们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这些文字如同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这么美的一段话,让他们印在我们心中,(生背诵→师生齐背)
(一) 探究“相遇”谈认识 (3-6段)
1、过渡:一次泰山写生,我就亲身遇到了这种情况。那么到底我们有几次相遇呢?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言。
2、生默读,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
3、交流:读读与他们相关的句子;
① 根据学生朗读,师板书:
(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道上……小卖部门前)
② 连起来读这几处描写,发现什么?(作家很仔细,每一次遇到的描写都不一样)
4、在这几次见面中,给你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些话?
(二) 山民说的那一段话。
请把自己的理解与伙伴沟通一下,比赛,看哪一组认识最深,语言组织得最好,最能体现合作成果。
交流:二组后比较,哪一组的认识更深一些,语言组织也更好一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得更深刻一些。
三、为画题词,表达心声。
1、这几组同学代表了我的的心声。作者也从山民的生活里受到启发,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仅仅是需要这幅画吗?(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精神,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奋进,永不松懈的精神;做事勤奋向上,步步做实,就能成功的道理)
3、让这种精神,鼓舞你,鼓舞我,鼓舞我们大家。让我们所有想说的话浓缩成一个词 ,一句话,写在书本的画上,让这些话语成我们学习的动力。
(登攀、脚踏实地、奋进、目标、前进、收获、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奋斗……)
4、小结:让挑山工的形象,不断激励我们向前,让我们题词,题词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背诵积累。
2、收集冯骥才的作品并阅读喜欢的一篇。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7篇
一、说教材:
《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达到目的。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及13个新词语,重点理解“拘束、哲理、包蕴”等词的意思。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
5. 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时的“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如何挑货上山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挑山工说的话。
本课分3个课时完成,第二课时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课文特点,我先来谈一下这堂课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
首先,由谈话引入新课,接着提出问题: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学到挑山工是怎样把货物挑上山顶的时候,运用讲授法和观察演示法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意见。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着重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以及这堂课的教堂过程: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在课堂上要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的意图:(1)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问题“你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初步体会挑山工向着目标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的方法,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说话、概括能力。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样负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产生了“不解之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通过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略)
说板书:
板书是根据学生在回答再加上教师的归纳总结得出的,采用了这种对应式的板书:一是为了学生比较清晰的了解课文的脉络,二是为了学生能体会到挑山工的那种不断攀登的精神。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8篇
设计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情景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让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肯定学生的想象,并且顺势开发学生的视野。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正确引导,合理运用,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
注意描写顺序。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自由读一读。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对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生动笔写。互评,鼓励,激趣。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9篇
三元实验小学 李美芬 唐晓云 张玮
教学要求:
1 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的句子。
2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4 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笔记卡或写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 现在请你自己再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 生朗读,师巡视。
3 交流。
(三)引导感悟,体会。
1 估计学生划的句子是: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包蕴”、“意味深长”、“哲理”。)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你什么地方不理解?点出“需要它”。)
2 同学们提出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含蓄、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怎么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呢?“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尝试先理解第一句,你看看该联系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来理解?
(1)自读、自悟。
(2)交流。(你读懂了么?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生:挑山工的话。师:是呀,要读懂这句话(指卡片)必须联系上文—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体会。(出示挑山工的话)
(3)请这名学生朗读。谁也是联系这段话来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我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读)“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师划。师:挑山工就是这样步步踩实,不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师引读:游人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生: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
(4)现在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找一找。
(5)交流。
1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挑山工呢?生读。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同组读。男女生读。
2 三次相遇。
(1)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3 还有句子么?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练读。
(6)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点出)
(7)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a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b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c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d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前的一幅壁画。(可出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师总结:你看,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8)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 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指需要)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人们都需要它吗?同学们,你能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四)交流读后感。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六)引起深思,激发阅读。
挑山工就是挑货工,那作者为什么不称他们为挑货工、运输工或别的什么名字,而叫挑山工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课外去思考。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0篇
《挑山工》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冯骥才登泰山时从一位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的事情。课文夹叙夹议,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挑山工的对话说明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上这课时我以“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自己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不禁为这课的几个亮点而欣喜: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时,有的同学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同学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这个同学,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
(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
(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
4、延伸和动笔能力。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敢于放手,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相信这张白纸一定能绘出美丽的风景。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既考查了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设计思路: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所以此环节的设置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___挑山工___|___游___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该环节是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精读细品,感悟内容。]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设计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设计思路: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设计思路: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课后小结: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3篇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3、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
4、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5、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4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将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并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登山。
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根据此要求,同时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3、为了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画两种路线图。
三、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1.读书质疑法。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3、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二、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在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四、自由练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齐读第六自然段,让生质疑。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过渡,引出上文:
师: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设计意图:读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读书中提出疑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第一、二段(第1—5自然段)。
(一)品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学生上讲台画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并让学生上讲台用线示意:理解折尺形线路图。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交流。
6、师: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谜。
(二)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
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抓住以下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师: “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总结主题。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体会: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5、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等。)
6、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上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探究第三段,解疑。
师:是啊,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出示幻灯片(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师小结:
(1)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2)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齐读“总结主题”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解疑,让学生学生真正理解挑山工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挑山工
(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挑山工 背负重物 走折尺路线 上山是工作
游 人 轻装上山 走 直 线 上山是游玩、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时对文章的中心也一清二楚。)
《挑山工》第二课时学教学设计 第15篇
东鄱小学 谭柳爱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