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精选15篇)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篇
【教学案例】
一、揭题
师: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录音机播放歌曲《小白杨》,投影显示歌词。)
生:这首歌歌颂的是小白杨。
生:从“和我一起守边防”这句可以看出,还歌颂了边防战士。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白杨》。思考: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二、结课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作者不仅赞扬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还赞扬了具有白杨精神的边疆建设者。让我们跟着录音机再来唱一唱白杨,唱一唱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
(悠美的旋律再次在老实里回荡,师生共唱《小白杨》。)
【评析】
本教例以歌曲《小白杨》揭题,又以此歌结课,在电教手段的使用上走了一个来回。以歌曲揭题,新颖、活泼,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课伊始,趣已生”之效,并为下面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以歌曲结课──师生共唱《小白杨》,营造了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高亢悠扬的歌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此时的歌,既是“唱歌”的“歌”,更是“歌颂”的“歌”,执教者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故而,笔者认为:这个来回走得好。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2篇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3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三、精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的愤恨和鄙弃)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
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个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4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5篇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qing,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 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 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④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 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 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 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 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 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 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 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 ) yǔ sǎn
( ) fu mo
( ) jiè shào
( ) biān jiāng
( ) xiǎn 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6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
(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7篇
【教学片断】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珍一体。
师:一齐读准这个词,念浑(hún)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
生:天和地都只有一种颜色了。
师:是绿色吗?
(众笑。)
生:天和地的界限都是黄颜色了。
师:是界限吗?
生:天和地只有一种颜色,都是黄颜色了。
师:是的。(出示插图)看插图,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地上是茫茫沙漠,一片黄色,望不到边。风沙很大,扬起的黄沙弥漫在空中,天也被染黄了,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只觉得黄浑浑的一片。
师:是的,这就是浑黄一体。喜欢浑黄一体吗?(生齐答不喜欢。)该怎么办?
生:植树造林,绿化沙漠。
生:退耕还林,重建西部。
【评析】
要注重创设词语教学的情境──一张插图、一段录音、一个表演都可以成为教学时的“情境”。此教例以画为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为揭示主题做好铺垫,使词语教学既形象又生动。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8篇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爸爸献身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德。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交待学习目的。
1.课文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内容)表白了爸爸一颗什么样的心?(中心)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白爸爸的心情的?(写法)
(二)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写法。
1.指导阅读步骤,学习阅读方法;理解第一段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段。
(3)学生按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抓住“高大挺秀”这个词;
写法:运用大戈壁衬托白杨;运用设问句引出白杨。
(4)讨论:为什么这么写?(结合这段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幻灯片来理解。)
(5)总结学习方法。
2.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按照思考题的顺序,轻声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层进行阅读)
(2)指名读第一层,重点理解:“卫士”、“出神”在句中的意思。
(3)读第二层,讨论:爸爸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白杨树的?
(4)进一步理解:爸爸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6)体会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抓住“消失”和“严肃”。)
(7)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3.练习运用阅读方法,自学理解第三段内容。
(1)练习用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课文。
(2)学生议论学习体会。教师点拨,弄懂重点语句的含义。
4.运用阅读方法,独立自学理解第四段内容。特别注意“微笑”一词,以深入理解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总结(略)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9篇
《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象征
树人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0篇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课题:
白杨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1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2篇
《白杨》: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不谈政治是人教论坛的要求,但是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却是人教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怎样理解呢?按照教材编者的意思:引导孩子将来要向他们的父母那样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所以课文最后用“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来进行暗喻、点题。这是政治性在教材编写意图中的一种高度表现,也是将白杨所具深刻内涵的高度窄化,是将“服从”需要的意志强加给了“白杨”们。“爸爸的心”——“白杨”真正的内心世界应是期待着孩子:像白杨那样“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从真正的教育的角度,育人的内化性来说,这才是白杨品质、内涵的深刻之处,是其本质,是真正的人文内涵。它对人性的影响魅力远远大过上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它对人的意志、品格的培养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性,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培育。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3篇
一、爸爸的话介绍了白杨的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爸爸说的三句话,运用我们学过的各种感悟方法(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生合作学习8分钟后)汇报。
1、我们组从“白杨树从来就这样直。”这一句中的“从来”体会到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质。联系下文中这句“不管遇到……”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它“从不”低头,笔直向上地生长,是多么顽强。
2、我们从“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不……也不……”这几个重点词体会到了它的坚强品质。我想给大家读一下这句。
师:让我们把这句话拆开读一读,体会它的坚强。每行同学读一句。
遇到风沙,它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它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它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它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齐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渲染情感:是的,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我们组对“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感受很深。哪里需要就为哪儿奉献自己的根、枝干,叶,或者说全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啊。
4、我来补充。这里的“哪儿”可以是沙漠戈壁,可以是悬崖峭壁,也可以是城市乡村,这说明白杨是从不嫌弃每一片土地,它的奉献是无私的。
5、联系第一自然段,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为戈壁守卫铁路线,增添生机,献出自己的力量。
师:那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茫茫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什么植物都没有,非常荒凉。
生:地上除了黄沙就是石子,大风刮着,遮天蔽日。
生:没有山,没有水,没有动物,更没有房子,连天都是灰蒙蒙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无私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不讲条件,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白杨树,让我们再齐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三、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多么坚强的白杨树,傲然耸立在大戈壁上,给茫茫的大戈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能背下来吗?我们试试。背不熟的可以看书。
点评:
这一重点段的教学,教师的目标不是定在总结白杨作为植物的自身特点上,而是从中体会作者要表现的白杨精神,这就为后文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品质做了铺垫,使“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特点——“相似之处”更清晰,更利于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这一片段教师发挥了“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把词句的理解感悟还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学语习文的舞台——综合运用各种感悟方法,去思考,去表达,既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有同学间的思维碰撞,既有读中的感悟,又有悟后的朗读,“主体”落得比较扎实。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4篇
《白杨》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白杨的品质和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的有关句子。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媒体: 课件、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案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你们查阅了我国大西北的有关资料,能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生:作简单介绍
师:就在这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戈壁滩上却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高大挺拔的身影,那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白杨》。
二、放课件欣赏《白杨》这篇课文
同学们边欣赏课文,边思考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三、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生: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隔壁滩上的白杨。
师:一棵棵平凡的白杨树为什么会如此打动父子们的心,请自由1-14自然段,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自己再把爸爸的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师:指名汇报。(出示投影:爸爸说的三句话)
生1(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直 高大 ) 追问:还从哪看出白杨树的直、高大这个特点?请读一读有关句子。(体会兄妹俩的对话,指名读兄妹的对话)
(师追问:第二句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请你换成地方说一说。(出示投影:需要它,他就很快地在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沙漠、草原、河边、城市、高山、戈壁……)
第三句学生体会、读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投影:风沙四起,白杨;大雪纷飞, ;数月干旱,白杨 ;洪水浸泡,白杨 。你体会出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板书:坚强不屈或顽强不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爸爸,你会怎样介绍白杨树呢?再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爸爸介绍白杨这段话。读出白杨的这种精神品质来。指名学生读。同学们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指名学生背诵。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呢?
师:引读第16,17,自然段。
师: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看画面思考。(看课件:反映大戈壁恶劣环境的课件)这就是白杨生长的环境,
师:这仅仅是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吗?(这也是爸爸及千千万万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出示当年建设者垦荒的照片)师:这张照片是当年垦荒时建设者的合影,他们就是凭着一把铁锹和一把锄头在大荒漠中开荒种地,建设边疆。两个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可是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理解了了爸爸的心思呢?学生讨论。再展示课件——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师:经过建设者们的建设,如今的新疆已成为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此时你想对建设者说些什么?
师:经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我们也多了些知识,教师接着读完这段话(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在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再让我们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像白杨一样的新疆建设者们,师领读最后一段。师:我们确实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具有白杨品质的人,让我们再齐背爸爸的话
四、1、同学们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的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需要千千万万颗小白杨在那里扎根成长,建设边疆,再过十几年,你们将成为国家的大白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拿起笔来写一句自己心里的话,或写一句诗,与大家交流一下,一定会很开心的。学生在激动地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诗。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心里话、或诗文。
在小白杨的歌曲声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白杨(建设者)
直、高大
坚强不屈
适应性强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案例及反思
谢上小学 樊秀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父亲说的话,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重点】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体会爸爸说的话,体会父亲崇高的品质。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的特点
2、这样高大的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
外形 内在
高 坚强
大 不软弱
挺 也不动摇
秀
环境 恶劣
评析:通过复习,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新授
1、是啊,在那荒凉的沙漠中,白杨依然长得那样高大挺秀,他就像卫士一样为铁路挡风雨、遮风沙,把自己的根扎在边疆,它在边疆建设者的心中形象更为高大,它是这样形容白杨的: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爸爸的话)
(1)学生齐读父亲说的话;
(2)指导学生读出敬佩之情;
(3)这位父亲的职业是什么?他工作的环境又如何?
学生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1)再次朗读父亲说的话。
(2)从父亲和白杨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父亲的工作环境和白杨的生长环境是一样的,但父亲和白杨一样,没有在恶劣的环境下退缩,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明白其实父亲对白杨的赞美,实际是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
引导学生回答:父亲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其实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相机板书
3、是啊,多么伟大的一位边疆建设者啊!真为他感到骄傲,同学们,他的孩子们能不能感受到父亲对边疆的这种热忱?不,他们还小,引导学生读出(他们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
(1)学生齐读这段话
(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
评析: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有更深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去感悟父亲的心,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个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4、是啊,孩子们不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新疆的荒凉、环境的恶劣,也不知道父亲的伟大,同学们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带他的孩子去边疆呢?引导学生回答:扎根边疆。
评析:这一问题设计,一是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心愿。二是让学生再次感悟这位父亲的伟大与无私。
5、学生分小组朗读13—16自然段,思考:
这位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
在列车前进的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再次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父亲在沉思什么
三、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想同学们心中有不少的感慨,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
四、根据板书,理解借物喻人
借 物 喻 人
建设边疆
扎根边疆
表白
板书设计
外在 内在
高 坚强
大 不软弱
挺 也不动摇
秀
环 境 恶劣
评析: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一目了然,全文紧紧围绕白杨的特点进行描写,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实上是在写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也就理解了。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到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边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讲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文章含蓄携咏,耐人寻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鼓励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动手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统一答案,只要他们能结合实际讲出自己的见解,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读中感悟和思考。例如: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学生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边疆的环境恶劣,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像白杨一样坚守边疆,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带他们去边疆读书的真正目的……我对他们的答案及时肯定,及时表扬了他们,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样,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边读边思。答案要有创新,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要经历积极思维。例如:父亲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能,因为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右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有人说,能,因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的精神,会向白杨学习。有人说,能,因为他们有一位伟大无私的父亲……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层出不穷,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在井井有条的教学程序,在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
2、问题设计紧密,一环扣一环,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
4、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让学生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有初步的了解。
5、抓住了核心问题,突出问题,突破难点。
教学是一件不完美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我存在以下几个遗憾:
1、整个教学设计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
2、教学时对学生牵得太紧,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
3、文中有一个句式练说,“不管……不管……总是……”我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4、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没有脱离文本,根据学生现在的实际展开拓展,例如:可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在课堂上,朗读训练的力度不够,没有让学生读出韵味,对学生的朗读缺少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完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个来回走得好──《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第15篇
教材导读:小学语文《白杨》写了列车上的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课文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像父亲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和建设边疆的无私的建设者。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白杨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白杨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