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6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精选6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④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⑤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课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本课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思考] (1)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2)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我国的科学技术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2)我国的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整体性。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 、 、 方面的内容,也包括 、 方面的内容。2.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 的内涵、 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精神世界丰富而绚丽精神生活鲜明而独特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和 的特点。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 、 和 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的生动体现。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 。

  文明程度

  实用性

  整体性

  勤劳

  智慧

  艰苦奋斗

  生命力

  创造力

  区域

  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 、 、 以及 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柯尔克孜族的 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汉族

  鲜卑族

  吐蕃族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玛纳斯》

  西域各族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 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和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 、 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民族文化

  共性

  民族特性

  强烈认同感

  归属感

  文化

  底蕴

  民族凝聚力

  包容性

  和睦相处

  吸收

  借鉴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和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 、创造幸福生活的 ,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 。

  生命力

  创

  造力

  凝聚力

  内忧外患

  强大精神力量

  不竭力量之源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的生活,也贴近百姓。譬如,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贵显赫;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3)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①文学艺术:首先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最后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首先应明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地位: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最后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②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⑤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互相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华洽四海”(《魏书·崔浩》)。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互相融合,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佛)、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佛教自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汇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事实上,历史上中国除了儒、释(佛)、道三者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稣传教士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现。[例1] (·安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 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c。a不符合题干,b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答案] c[例2] (·广东文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c.同一性 d.时代性[解析]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即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答案] a[例3] (·江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该题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④错,中华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故选a。[答案] a[例4] (·福建)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 通过“五缘”可以看出闽、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和相互交融的特点,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答案] a[例5] (·天津)《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格萨尔王传》几千年来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部作品既是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故④符合题意,②③不是材料体现的。[答案] d[例6] 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材料二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必须对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概括;解答第(2)问应运用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说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特征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  )a.博大精深       b.求同存异c.兼收并蓄 d.源远流长[答案] a2.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  )①文化的独特性 ②文化的地域性 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传承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  )①实用性 ②整体性③区域性 ④民族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 a4.《三国演义》塑造的典型人物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我国的文学艺术 (  )a.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b.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c.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d.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答案] c5.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答案] c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走民族化道路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诗人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有效解决困扰我们的诗歌民族化问题。(1)什么是兼收并蓄?(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请简要分析。[答案] (1)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丰富发展中国传统诗歌,必须坚持文化开放,兼收并蓄,进一步吸纳和融合西方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图片赏析(1)龙门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1961年,龙门石窟(含白居易墓)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营造达500余年,现存伊河两岸山崖峭壁间的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多数为北魏和盛唐两个时期的雕刻作品。 (2)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川水的北岸。开凿于5世纪中叶前后。云冈石窟北魏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或曰武州山石窟佛寺。后又称灵岩寺或曰灵岩石窟等,较规范的正名即解放后定为: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东西长约1公里,现存大小洞窟共53个,规模较大的洞窟约有22个。小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尊。高者17米,小者1厘米。云冈石窟历史悠久,从修建上大体可分为三期工程。每一期工程都各具特色,每期工程都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最早的工程为“昙曜五窟”(16-20窟),位于西部东头。开凿于文成帝初年(即453年),属皇家工程。窟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式和游牧民族毡包式。这种结构从力学上讲为拱形式,防震能力强,有较大的支撑力,不易塌毁。这是早期工程窟式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牟尼、弥勒菩萨,外壁雕满千佛。这是早期工程的造像内容的显著特点之一。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佛面方圆,深目高鼻,上身内着僧祗支,外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戴高宝冠,胸饰顶圈,短璎珞,戴臂钏,下着羊肠大裙。早期工程突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政治佛教的主题,获得了“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效果。(3)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4)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1974年的这一发现震惊中外,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地发现彩色兵马俑,其高超的彩绘艺术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2篇

  课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重点

  难点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教法

  教具讲练结合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设计

  一、亲近教材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内容:

  (2)文学艺术

  ①文学艺 术的作用 ②中国的文学艺术的作用 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

  (3)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根本途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重要途径: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贡献

  (2)表现

  (3)特点: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

  (4)地位: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6)意义

  4.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得益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文化的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典例分析

  (XX年宁夏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辨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①表述错误;④中“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不对应,说法不准确。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因此②③正确应选择b。

  (XX年江苏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说明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引进。d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均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

  三、考题回放

  (XX年广东文基)1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回答10~11题。

  (XX年天津卷)11.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教学

  后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3篇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

  (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

  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 “自主探究”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

  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热情奔放,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3)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业布置]:

  《创新设计》中的第六课自我检测

  [板书设计]:

  见多媒体显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__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验感悟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中国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第三环节:板书设计(略)

  多媒体显示板书,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最后,诗朗诵,在总结与升华中结束本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孙子兵法》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文豪歌德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

  [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

  [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

  (幻)黄巢:《不第后赋菊花》

  [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课件展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情景设置]谁不说俺家乡好

  [交流讨论]俺们这嘎都是东北人,说说咱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分析饮食习惯的原因

  [引导过渡]对我们东北的文化特色同学们都很了解,但我们国家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

  [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 民歌类)

  提示:1 贵州: 屯堡 2. 江苏周庄 茉莉花3.;福建土楼 客家山歌 4蒙古:毡房 吉祥三宝 5陕北 窑洞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

  [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 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公元前3XX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 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满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以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化为例

  材料一:“河洛”狭义指河南洛阳一带,广义指中原地区。中国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中国台湾的居民他们自称“河洛郎”,称自己的方言为“河洛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仍保留着许多家乡的风俗习惯,

  材料二:中国台湾俗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的根源均处于河洛.因此,河洛地区,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来成为他们寻根问祖的圣地

  材料三:图片: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在河南新郑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1.河洛、闽台、粤港澳人民有着浓厚的血缘和文化关系。

  2.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心,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八: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

  九:布置作业:设计奥运会的开幕式 要求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十【随堂训练】略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高二政治教案(精拣2篇)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通用2篇)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第1篇  政治:2.1与2.2《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学案(新人教

《学会做人》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2篇)

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精选2篇)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 第1篇  政治:1.1《学会做人,道德为先》与1.2《继往开来,综合创

《高二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1.3》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高二教案设计(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精选3篇)高二教案设计(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5篇)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设计(精选5篇)《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案设计 第1篇  高中政治说课稿:《权力的行使:需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7篇)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精选7篇)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第1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