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体味文化》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7天前

体味文化(精选15篇)

体味文化 第1篇

  一、选择题

  1.我国航天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变成厂现实。这里的航天精神

  ①是文化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是自发形成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XX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没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下列说法错误的

  a.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

  b.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c.“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3.“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4.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c.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d.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5.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XX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同期增长8.1%

  b.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XX年3月在京举行

  c.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举行

  d.科学考察证实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退缩迹象明显

  6.1999年,国外一些媒体评选过去一千年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得票数位居前列。马克思之所以被评为千年伟人,是因为他和恩格斯创立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c.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d.文化就是一种科学理论

  7.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句话阐明的道理是

  a.治理国家要完全依靠文德b.强调教育感化在治理国家中起着重要作用

  c.圣德的皇帝都是靠文化治理国家d.教育与武力对治理国家同等重要

  8.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a.“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精神力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9.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在乡镇,有生动活泼的民间传统节日;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边远山区,有更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是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能促进和谐,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④文化的影响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程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12.下列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①集体主义价值观②汉语③蒙古文字④公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对文化的含义进行考查。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文化的意识形态部分,汉语和蒙古文字是文化的非意识形态部分,而公司是属于经济范畴。所以选取a项。答案:a

  13.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所特有的,即是人与生俱来的

  b.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因为文化只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c.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范畴,而精神活动的产品属于其他范畴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

  14.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参考答案:

  1—5:adabc2—10:abbcb11—13:daa

  1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作为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体味文化 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

  2、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了解文化的形式与人们的文化活动。

  4、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

  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中国舞龙”、“西班牙斗牛”,东西方文化各有差异,你有什么感受?

  1. 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

  (2)文化现象:

  (3)文化特色:

  2. 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的内涵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物质活动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2)正确理解文化的含义:

  ①广义的“文化

  ②狭义的“文化”

  ③我们所讲的“文化”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的形式

  ①

  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①

  ②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课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课堂练习】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回答1-3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

  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

  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3.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生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

  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下列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①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④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体味文化 第3篇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1、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2、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文化素养的形成

  (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体味文化 第4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①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体味文化 第5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①申办XX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体味文化 第6篇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④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 ”图案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优美的图案背后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和世界性。

  通过“辩”的方式 阐述文化 不是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以及物质载体. 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

  三

  文化的力量

  六、“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提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播放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片段和春节民工潮画面)

  七、“探”文化。

  多媒体展示:

  1. <超级女生 >

  . 《超级女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借助电视直播和流行音乐的双引擎释放着无敌的青春。

  2. 超级女生举办一开始,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 而蒙牛集团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成功口号“酸酸甜甜就是我”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贴近我们的生活!《超级女生》和蒙牛集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播出后,社会影响极大,收视率再创新高,为什么?

  4.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探究:

  从超级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团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成功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结合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和中国春节这个传统文化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 板书设计 】:(略)

  【课堂练习】

  一、最佳选择题

  1、我们要讲的“文化 ”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推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2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 、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3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 、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 、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4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 文化”是( )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 ”的含义相近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课堂总结】: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看、说、问、析、辩、议、探”文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征对性的练习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体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体味文化 第7篇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着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2.(学案)学会比较的方法

  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3.(学案)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4.(学案)学会搜集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的方法

  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它的形成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结果,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要认识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来理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中国文字、绘画、雕刻、建筑、服饰等社会生活中的多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这些文化现象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文化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

  5.(学案)学会小组讨论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比如,可以从“物质富有,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精神富有”、“物质、精神都富有”等方面进行讨论,领会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文化的形式、现象和特色

  文化形式是相对于文化内容而言的。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手段的不断改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掀开历史画卷,文化

  2

  既有古今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渗透其中,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而文学与艺术,又有着无限丰富的表现形式,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等。还有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武术文化等。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但就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而言,文化的内容、形式和现象各具特色。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我们身上也带有了文化的特色。

  例题: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这说明( )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形式及特色,通过南北方在节日上所表现的差异来说明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①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则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④说明了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特色。所以①②③④都从一定角度体现了材料的内容,故本题应选d。

  (二) (学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通俗地说,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

  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

  全部:强调文化是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并不单指某一种文化现象。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指人们精神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文化定义发展到今天,还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扩及到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后者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等。而教材中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同学们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城市雕塑就是一例。

  3

  文化内涵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文化的社会性。文化实际上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总和,但这种行为方式不是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行为方式。比如,临饥欲食、受挫而怒,这种行为就不能称为“文化”;再比如,一个人先穿哪只鞋,这也只是件无关紧要的事。有些人有规律地做事,我们就视之为一种私人爱好或个人癖好。但是,我们社会中的全体,或相当接近于全体的人都用筷子来吃饭,或把钮扣钉在衣服的右边,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特征了。

  从文化的内涵中,我们应该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因为它强调了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创造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较高的智能;二是用于互相交流的语言;三是改造环境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是具有这三种能力的动物。所以,文化由人创造,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也是有差别的。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产物;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以表达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化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人类的历史有多久,文化的历史就有多久。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文明的历史要比文化的历史晚很多。通常我们认为一个地域文明时代的到来有以下三个重要的标志:第一,文字的出现;第二,国家的产生;第三,城市的形成。

  例题:下列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b选项所涉及的是文化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文化的形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c选项主要是在说人们的文化活动;d项所叙述的范围超过了文化内涵所概括的范围。正确选项为a。

  (三) (学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所以每项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文化价值决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创造的任何文化都有价值,因为人类是按照自己需要去创造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都具有生活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正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定的物化成果,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力量。单纯的精神不可能具有物质性,但是人的活动又离不开精神,因此,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有一定的精神支配着人的体力和脑力,从而使这些体力和脑力作用于客观物体,使客观物体发生形态上和性质上的改变,这样来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例题: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也认为:“代表

  4

  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他们的观点说明了( )

  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a选项中,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有其合理性,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不能选;b、c两个选项中,文化都不能直接达到其结果,也不能选;d选项最能够说明问题和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故本题选d。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也有人说“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1.a

  a.文化与人是密不可分的 b.人就是有文化的动物

  c.人的文化是由动物创造的 d.动物群体中也有文化现象

  2.(学案)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般来说,各种生物是通过身体进化来适应环境而生存繁衍的,如鹰的眼睛、蛇的巨毒、猎豹的速度、变色龙的伪装等。但是考古学家发现,在近100多万年以来,人类的身体却没有发生过特别的进化。可是人类不仅适应了地球上各种严酷的生存环境,而且成为了世界的主宰。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新的适应方式——文化。以上这段材料充分说明( ) 2.b

  a.人比动物更聪明,更容易适应环境

  b.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文化,从而使得人类适应了环境的变化

  c.人类可以任意地改变环境来让环境适应人类自身

  d.人类没有进化的必要

  3.(学案)曾经有一个美洲印第安人的酋长这样说过:“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一个民族一个陶杯,他们从各自的陶杯中饮人了自己的生活。”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3.a

  a.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b.是上帝创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

  c.人类的文化现象是与生俱来的

  d.美洲是文化的发源地

  4.(学案)如果一对美国白人夫妻把他们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长大,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的。这一事例说明( ) 4.c

  5

  a.文化是人的一种本能

  b.文化现象本身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

  c.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d.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是由他所生活的家庭决定的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我国自1959年先后出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不同形体的复杂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比较端正规整,很像后来的青铜铭文。多数古文字学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文字,因为他们能够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早在上古初期,人们就采用了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用以帮助记忆和思想交流。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经验的积累,文字终于孕育而生。最初的文字非常复杂,随着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层人民开始使用文字并成为文字趋简、趋易的强大动力。汉字在经历了逐步发展演变后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

  请结合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谈一谈文化的创造以及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1.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的。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反过来也推动和促进着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着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着文化。

  2.(学案)有人说:“当前振兴老工业基地,最迫切的是需要一种新的地区精神,应该用这种新地区精神和力量,托起振兴东北经济的宏伟大业!”新地区精神的重塑离不开观念的转变。观念的变革应该通过文化的精神力量来推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积极组织和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人!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新地区精神的重塑来源于三种推动力量。一是危机力量;二是要有大的制度变革;三是新的文化、新的观念的大量涌入,接受新观念人群的急剧扩大,并逐渐成为主导力量。这三种力量的合力有助于塑造新的地区精神,而第三种力量是启动点。

  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分析为什么要把第三种力量作为启动点?

  2.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能只靠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要,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真正谈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四、(学案)能力拓展

  李明、王云、张成三位同学在学习《文化与社会》一课时,对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分歧:李明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人们常说这个人有文化就是指他很有知识。我们现在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所以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有读过书,那他就一定是个没文化的人。

  6

  王云认为: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雕塑、建筑、习俗等虽然不是书本知识,但也应该属于文化的内容。

  张成认为:咱们班墙报上宣传的市民文明公约,这与你们说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我觉得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你同意他们三个人当中谁的观点?为什么?请说说你对文化的理解。

  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所说的内容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只是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理解文化的含义,应该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看。文化的外延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凡是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都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上述三位同学对文化的理解是从外延的角度来说明的。李明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王云所说的摄影作品、文艺节目等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内容,张成所说的市民文明公约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黑猩猩会灭火吗?

  黑猩猩是在动物中比较“聪明”的。曾经有人在地上点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实验者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这一切都让黑猩猩看着。然后再在地上点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此时,黑猩猩会同样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可是将黑猩猩放在船上,在船上放一只空桶,并在船上点一堆火,将船推入水中,黑猩猩在船上乱叫,却不知道用桶去舀水来灭火。这一事例说明黑猩猩由于没有认识能力,因而只能是模仿人的行为,它们没有自我创造的能力,因而在它们的群体中不会形成文化现象。

  (二) (学案)狼孩的故事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由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像狼,不吃素食,吃生肉用牙撕开来吃,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每天从午夜到早上3点钟都会像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她们一直没有学会说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问话。7年内只学会45个词,直到死去时也只相当于4岁女孩所具有的智力。这一事例说明,虽然狼孩本身是人,但由于长期与狼群一起生活,完全脱离开人类社会,没有人类所形成文化的实践基础,因而她们无法学会人类的文化。

体味文化 第8篇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约2分钟)

  设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PPT图片欣赏:“陕西八大怪”,配以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读图,听音,感悟,交流。

  从学生熟知的本地特色文化现象出发,营造气氛,调动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导入新课。

  第一目:

  文化万花筒

  (约10分钟)

  设问:“陕西八大怪”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关中”文化的

  活动:说到陕西的特色文化,你还能想到什么

  为了使您更加了解陕西文化,我想带您走近……

  ※特色饮食:

  ※著名遗址: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民歌、戏曲:

  ※文学艺术:

  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有何感受

  教师小结:

  1、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

  (神创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

  活动:你参加过学校的哪些文化活动请你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展示:

  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展示图片,并设问:

  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

  说说以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舞台艺术

  学生回答。

  学生选择教师拟定的角度或者自己设定角度介绍陕西的特色文化的代表,并说明其“特色”之处。

  学生体味、回答。

  师生共同探究回顾。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的陕西特色文化,感受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感悟得出结论: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时不有。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无处不在。

  学生充分感受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第二目:

  文化是什么

体味文化 第9篇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

  【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

  (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

  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一个热身。(出示判断题:哪些属于文化现象?略)

  2、文化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是指一种“观念的科学”。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选作《周易》的文段)

  点拔:这里的文化有“教化”的意思。

  (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化?)

  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

  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

  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参与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得没错。我们想想,看电视可以抵御饥饿吗?上网可以抵御寒冷吗?很明显不能。但是,我们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血液澎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结合课本的探究活动)

  从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文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悲剧。比如受封建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个人,如重男轻女,出现不少的社会悲剧。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2)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从地域看,有中外文化;从时间看,有古今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

  (3)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非常好,我们已经很轻松地把今天的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

  (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

  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5.如何理解文化内涵?

  (答案略)

  【教后反思】

  (略)

体味文化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x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x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体味文化 第11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随着嫦娥二号卫星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揭开序幕。8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为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做好了准备。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靠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雄厚基础。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b.文化决定经济、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文化对经济、政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文化与政治、经济是同步发展的

  答案:a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体味文化 第12篇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体味文化 第13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教学过程

  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中国古代私塾

  现代网络文化

  由此得出:从时间上看,文化无时不在

  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由此得出:从空间上看:文化无处不在

  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

  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教师:

  (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

  (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师点拨: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文化的外延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9.乡镇企业

  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归纳文化的特点

  2、归纳文化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百度图片: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得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课堂小结

  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课后习题

  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在岳麓区人大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B.高二年级参加岳麓区中小学校园舞比赛

  C.到国储电脑城买电脑

  D.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__年奥运会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③参加元旦文艺晚会④买车购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体味文化 第14篇

  专题一 体味文化

  狭义与广义

  定义(非政治、经济、纯“自然”的东西) 文化与文明

  文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化 组成部分 非意识形态

  的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内 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如何形成)

  涵 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对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社 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会 文化与经济 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的 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影 文化与政治 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文 响 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 重要源泉和 重要因素

  文化与综合 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 重要精神武器

  国力 如何 把 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化 应对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的 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对 表现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个 潜移默化(过程):要求(参加 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 )

  作 人 特点 深远持久(效果):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影 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用 响 优秀文化 因何能增强

  塑造人生 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党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表现

  专题二 文化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原因)

  含义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原因)

  民族节日:集中展示、集中表达 文化

  表现、集中表现 文化遗产: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魅力

  文 化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意义)的内在要求

  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前提),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要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坚持的原则:一律平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繁荣)

  求

  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途径 其他途径 形式

  文化传播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特点、作用

  (文化交流) 意义:对中华文化、外域文化和文化创新 热情欢迎、主动推动

  对象 传统习俗(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重要标志)

  表现 传统文艺(火炬)、传统思想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 特点 历史继承性

  文化 双重作用

  文化 正确对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继承 正确对待的意义(从国家、个人方面分析)

  关系:必要前提、必然要求; 要求:文化传承,不断推陈出新

  与文化发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社会制度更替、科技进步和思想运动、教育

  文化发展的实质 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是源泉、动力和基础、根本目的、检验标准

  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引导、制约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必要性 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时代呼唤文化创新

  原因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 重要性 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创新 主体:人民群众 文化工作者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如何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创新的追求

  创新 途径 继承传统(创新的根基),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基本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把握好古今、中外文化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专题三 中华文化

  辉煌历程:雏形、统一、全盛、延续、衰微、重振

  源远 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

  流长 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如何实现

  内 独特性:文学艺术(作用);科学技术(特点、意义)

  容 形成原因

  博大 区域性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

  精深 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基本 民族文化的意义

  特征 民族性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文化与民族 民族文化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是其瑰宝

  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相互 ,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形成的原因:包容性 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

  意义 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

  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 的强大精神力量

  华 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文 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用:是动员和鼓舞 旗帜、是 精神支柱

  内 核心:爱国主义 新时期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拥护祖国统一

  化 涵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奠定了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在气质)

  含义: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时代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长征、延安精神等

  民 表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大庆、抗洪精神等

  精神纽带; 精神支柱

  族 民族精神 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 精神火炬

  弘扬和 的作用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p81探究)

  精 培育的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把 作为 重要任务

  原因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重要性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 和

  怎样弘扬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 ,又要

  和培育 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相结合,既要 ,又要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专题四 文化建设

  充实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

  文化市场和大众 带来可喜的变化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生产发展

  传媒的影响 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文化产品、媒体

  选择健康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有益的文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定义、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

  化生活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区别(含义、国家政策等);存在的原因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如何克服影响(从国家、公民等方面分析)

  根本要求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四有”、“三面向”、三“的”)

  坚持先进文化 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荣辱观)

  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义 必要性:多种文化并存、人们思想活动特点

  推动社会 核心价值 重要性: 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

  主义文化 体系 如何建设(从内容上分析)

  大发展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根本任务

  大繁荣 (在当代中国,发 大力发展 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的要求

  展先进文化即) 教育科学 科技的地位、发展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 如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

  精神文明 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开展多种形式创建活动)

  ★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 指导地位,用 武装 ,用

  凝聚力量,用 和 鼓舞斗志,用 引领风尚。

  ★发展教育的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

  实施 ,提高 ,培养

  ★发展科技的要求: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

  和 并重,在全社会营造 的良好氛围。

  ★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扶持 、发展 、鼓励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是 的中心环节和灵魂,规定 性质、方向)

  理论建设:深入进行党的基本 、 、 、

  加强 社义思想道德建设 理想教育:引领人们树立 、 、 、

  思想 的主要内容 道德 以 为核心,以 为原则,以 为重点

  道德 建设 以 为基本要求,以 为着力点

  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 内容:“八荣八耻”

  荣辱观 原因:地位(集中体现、基础)、意义(全面表达、提供、反映了)

  区别:含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原因)

  文化修养的关系 联系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原因)

  一个真正有 的人,也应是具有 的人

体味文化 第15篇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高二政治教案(精拣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设计(通用2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设计 第1篇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三维

《中国与联合国》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2篇)

中国与联合国 教案设计(精选2篇)中国与联合国 教案设计 第1篇  (人教) 中国与联合国教案设计  (人教k)中国与联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拣2篇)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通用2篇)《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第1篇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2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精选2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设计(精选3篇)《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