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二课时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1.8 第二课时 第2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1.8 第二课时 第3篇
1.8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哪四类?二、讲授新课: 1、充要条件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2)若a>b,则a+c>b+c;(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þ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þ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定义:如果既有pþq,又有qþp,就记作:p q.“ ”叫做等价符号。p q表示pþq且qþp。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2、例题讲解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1)p:(x-2)(x-3)=0;q:x-2=0;(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3)p:x=3,q:x2=9;(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5) ;q:2x+3=x2 . 例2:设集合m={x|x>2},p={x|x<3},则“x∈m或x∈p”是“x∈m∩p”的什么条件?三、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题1、2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书面作业:课本p37,习题1.8 1.(3)、(4) 2.(4)、(5)、(6) 3.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1.8 第二课时 第4篇
module 1
step 1
1. write down the housework that was done by you last weekend in the chart.
2.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in groups and make a list of the housework that was done by themselves.
name
housework that was done
the dishes were cleaned. our dinner was cooked …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 what kind of housework was done by you last weekend?
② my clothes/uniforms were washed.
③... was cleaned by myself.
3. ask som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survey results. 把学生的调查结果放在展示台上,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小组代表说出成员上个周末做的家务。
4. t: who was the most tired and hard-working student last weekend? cheers for him/her!
he/she is so helpful to parents. it's better for you to help your parents, class.
they often do more housework than you every day.
step 2
1. read the new words from “invent” to “slipper” fluently until they remember them all.
2. close the textbook and look at the screen.
3. 每4大组挑选1名代表参加“猜词”比赛。这名代表站在前面,背朝屏幕,教师用鼠标提示小组其他学生所猜单词,学生只允许用英语表达,本组内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时加话,必须用英语提醒,代表猜测鼠标指示的单词。要求读音、拼写正确。如果犯规,这个单词无效。规定时间是1分钟。
4. 若是陌生的游戏,教师可以找个熟悉的单词做示范。it's like warm-up.
5. 学生集体看屏幕,教师领读单词,纠正发音。
module 2
step 1 2a & 2b
1. before we listen,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chart. discuss the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below:
1. what are they on the table?
2. why are they interesting?
3. what are the boy and girl doing?
4.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if you're not sure, listen to the information carefully.
2. listen and number them in the order you hear.
3. read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listen again and match the items. 同时,在表格的右边补充对话中提到这三项发明的额外信息。
4. when we check answers, we can ask students to do like this:
“the shoes with adjustable heels were invented by jayce coziar and jamie ellsworth.
they are used for changing the style of the shoes.”
5. listen again and ask students to write and repeat one sentence after another. 由于这段对话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2b表格中重现,所以播放录音的次数不用太多。
屏幕上呈现听力原文:
boy: what are those?
girl: they’re battery-operated slippers.
boy: what are they used for?
girl: they’re used for seeing in the park.
boy: oh, that’s cool! 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
girl: julie thompson. and look at this heated ice cream scoop.
boy: i know what it’s for! it’s used for scooping out really cold ice cream.
girl: right. it was invented by chelsea lanmon.
boy: my favorite are those shoes with adjustable heels.
you know—you can move the heels up and down.
they were invented by jayce coziar and jamie ellsworth.
girl: and what are they used for?
boy: well, you can change the style of your shoes. you can make
the shoes go from casual to dressy.
step 2 2c
1. 教师领读对话,其中复杂、难读的人名,给学生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替换成班级学生的名字,学生朗读更容易,学习气氛更活跃。
2. read the conversations fluently with your partner.
3. 学生结对表演。one is a reporter, the other is an inventor.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 what are those/they? they are ...
② who was it/were they invented by? it was/they were invented by ...
③ what is it/are they used for? it's/they're used for ...
4.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 教师把准备的麦克风递给扮演 reporter 的学生。
step 3 “百宝箱”之谜
1. t: there're a lot of mysteries in the box. what are they? 两人猜测对方“百宝箱”的宝物,看看谁猜到的最多。
2. 学生 a 使用目标语言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b根据箱中卡片上的描述回答,问题重点是围绕着发明物的日期、用途和发明人等等。
3. 如果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此张卡片要赠送对方;5分钟后,谁手里的卡片更多谁就是获胜者。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结构:
① who was it/were they invented by? it was/they were invented by ...
② what is it/are they used for? it's/they're used for ...
③ are they used ...?
module 3
step 1
1. 当你需要了解一项发明的信息时,你可以用被动语态的句型结构询问日期、发明人和用途。review the grammar focus.
when was the car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885.
when were electric slippers invented? they were invented last year.
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 they were invented by julie thompson.
what are they used for? they're used for seeing in the dark.
2. let students find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3.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items in your life, e.g. pen, book, buses, schools, newspaper, backpack, etc.
step 2
1. describe the dearest inventions in your box. write your ideas on a sheet of paper.
2. make a list of the inventions at school and home as more as you can, e.g. bike, bag, pencil, biscuits, batteries, etc.
inventions at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ventions at 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二课时 第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说出东亚的人种、主要民族和人口分布特点。
2.使学生正确认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初步形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加深对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3.通过搜集各民族风土民情资料的活动,使学生提高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教学媒体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东亚地形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东亚地区各国各民族的风土民情资料,同学们准备得怎样?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
【总结评价】刚才同学们分别介绍了东亚各民族的风土民情,如各民族的节日、不同的服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学们准备得都很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同学还搜集了很多图片。讲得也很精彩。这说明我们同学们平时很注意积累、整理地理资料,请同学们继续保持。下面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展示,让同学们亲眼看一看这些民族是如何欢度自己的节日的。
【放录像】各民族的节日。
【总结】刚才,我们看了录像,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声、像资料是积累地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试一试。
【转折过渡】根据同学们的介绍知道了朝鲜、韩国的主要民族是朝鲜族,蒙古国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国以汉族居多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但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远在中国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科学、文化、艺术,中国也曾派遣使者东渡日本传播建筑和绘画艺术以及医学和宗教。鉴真高僧东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鲜的音乐、舞蹈在隋唐时就已传入我国。当然,现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于长期的交流,东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们都是黄色人种,大家说一说黄色人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黄皮肤、黑眼睛、黑而直的头发是黄种人的外部特征。东亚是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人口超过13亿,这些人口是否均匀地分布在东亚各地呢?请同学们计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与我国比较,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否说出东亚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计算、回答。
【指图总结】中国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为1.3人/km2。由此看来,东亚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东部沿海地区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板书】二、东亚的人种、民族、人口分布
【启发引导】东亚人口为什么分布不均匀呢?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与东亚自然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总结】
【转折过渡】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造成东亚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那自然环境上的东西差异,对经济有没有影响?请同学们看书中“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并讨论一下。
讨论要求:(l)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对交通有何影响?
(2)东、西部的地形、气候对农业有何影响?哪一部分更
适合发展耕作业?哪一部分适合发展畜牧业?
(3)总体上着,沿海和内陆经济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读书、讨论、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总结】
【小结】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沿海和内陆经济上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而内陆地区相对较落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内陆地区没有发展。内陆经济也在发展中只不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可能有一天,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被开发,它的经济发展会赶上或超过沿海地区呢!
【布置作业】略。
1.8 第二课时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都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教学时,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在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中进行自然的思想教育,让教材走进生活。逐渐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在课堂上,我创造情境,着重培养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阅读中体验情感,体现“简简单单学语文”的设计理念。设计上体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尽情地说、交流,读中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读中主动探究,悟情、悟理。以读为本,尊重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四、教学重、难点在读中主动探究,悟情悟理;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15、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新认识了两个朋友,它们是?
生:小柳树和小枣树
师: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字宝宝,我把它们和它们的朋友一起请来了,
你们还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看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课件出示) 穿衣服、不好意思、忍不住、光秃秃、浅绿色、弯弯曲曲、虽然、乘凉、枣树、去呗、怎么啦、好啊;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赖,可见你们对课文的词语已经滚瓜烂熟。想不想更好地了解小柳树和小枣树,跟它们成为好朋友呢?(想)现在老师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去。我们来听一听课文的录音,仔细看图和图上的课文,想一想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变化? (录音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训练语感:
过渡:林老师把春天的小柳树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课件出示三幅图 (春天的小柳树):这就是春天的小柳树,它在春天长得很快,很美。那么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赶快到文中找一找,用横线划划。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句子)
1、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
2、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3、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
全班初读一遍,师:可是,林老师怎么听不出小柳树的美呢?谁来试试,你认为该怎样才能读出小柳树的美?指名读第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当当小评委。谁愿意再来试试。(再叫两个读后两个句子)读中结合指导:把“细细的、绿绿的、浅绿色的、又细又长”的感觉读出来。
小柳树枝叶又长又绿,真美啊,就像女孩子漂亮的长发,好,那么女孩子来夸夸小柳树吧!(女生读这三个句子)
师:小柳树是这样的美丽,相比之下,小枣树呢?(不好看)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课件出示图画和句子)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而小枣树却……生答:1、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小柳树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而……生答:2、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
小柳树的叶子已经又细又长,但是……生答:3、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
小枣树不好看在哪里?(弯弯曲曲、光秃秃、小小的)
好,现在我们1、2组和3、4小组来比赛读一下,看谁更能读出“弯弯曲曲”“光秃秃”“小小的”感觉。(1、2组读完,师:“光秃秃的感觉读得不错哦,3、4组呢,你们也来读一读)
过渡:女生的朗读和小组的赛读,让老师感到小柳树美若天仙,而小枣树真是个丑小鸭。从古至今,柳树也一直是诗人、作家赞美的对象。谁知道这样的诗句呢?来和我们分享一下。(生说古诗)是啊,小柳树也觉得自己很美,她看到小枣树不如自己好看,她对她的邻居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
(课件出示句子)
生1: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生2: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师:你感觉到小柳树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生1:她太骄傲了。认为自己很漂亮!
生2:她太神气了。
生3:她真没礼貌!从“喂”可以看出来。)
师:谁来骄傲、神气地读读小柳树说的话?
(指生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吧。)
师:你们都把小柳树的骄傲读出来了。小柳树不只说话骄傲,课文中还有哪个句子也能看出小柳树很骄傲?(课件出示句子):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柳树很骄傲?(生:得意。)谁能把小柳树的得意表演出来?(指生上台边读边表演)真是一棵又得意又美丽的小柳树!好,我们再来得意地把这个句子读一遍,想像你们就是那一株神气漂亮的小柳树。(生齐读)
师:春天,在小柳树的眼里小枣树很难看,可是到了秋天,小枣树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句子、插图: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师:课文用“又细又长”描写柳树的叶子,很形象很美丽,现在又用 “又大又红”描写成熟的枣子。如果能多积累这样的优美词语,语言就会更生动丰富。谁还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又白又胖、又高又壮、又白又嫩……)
小柳树看到小枣树结了又大又红的枣子,一改春天光秃秃的样子,变得很漂亮。它对小枣树的态度有没有变化?(生:有。小柳树想:“以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次她该说我啦!”)那么,小枣树是不是像小柳树想象的那样,也开口嘲笑小柳树?(生:没有,“小枣树什么也没说。”)
师:你看,这枣树多可爱啊,虽然以前小柳树总说他不好看,可他不仅没说小柳树的缺点,而且还看到了小柳树的优点。它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句子)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的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指生读)
师:春天柳树的美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时正是秋天,老师曾让你们去观察秋天的柳树,课前我注意到有的同学还把它画下来,我们来看看。(板贴画)秋天的柳树虽然不结果,可它看起来依然美丽,因为它落叶比较晚,而且它长得很快,小枣树观察得真仔细。师:你们来当当小枣树,说一说小柳树的优点。(生齐读)
师:像你们态度这么亲切,就是课文小枣树的“温和”。你喜欢小枣树吗?为什么?(小枣树不记仇;小枣树很谦虚;小枣树善于发现小柳树的优点。)
师:小枣树的话让骄傲的小柳树不好意思地笑了,为什么?(因为小柳树知道自己错了。)小柳树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
师:课文有许多有趣的对话,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故事中的乐趣,女同学扮演小柳树,男同学扮演小枣树,师读叙述部分。(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指着板书总结)小柳树在春天里很好看,秋天却不结果,小枣树虽然长得不好看,在秋天却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果子。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来概括这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师:是的,小院里四季有了它们不同景色的交替就更加美了,也多了很多欢乐。我们要像小枣树学习,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课堂延伸,学生互动。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小枣树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吧。老师想送给大家几句话。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话,(出示名言警句),学生读读背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左眼看别人的优点,右眼看自己的缺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你还知道哪些像课文这样描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故事吗?《高和矮》《陶罐和铁罐》学生自由畅谈。 )(机动)
五、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好词、好句摘录在读书笔记本里;
2、把你想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写在日记本里;
师:这样学习课文的语言就融入了你的语言仓库,就变成你能运用的活的语言了。
请将故事编写好。
读给同学听,听别人评一评自己的习作,再修改。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题目参考:
《大海和小溪》。
《墨水和钢笔》
《鲜花和绿叶》
《大树和小草》
《石头和棉花的对话》
《黑猫和白猫》
六、板书设计: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春天 好看 不好看
秋天 不结果 结果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8 第二课时 第7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我们先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发卡片给学生)
师:找朋友,找朋友,我想找个an。 生齐说:an的朋友在哪里?
生(有卡片的):an字在这里。生齐说两遍an。
┄┄
二、教学an en in与声母的拼读
1、今天,我们先来练习an en in与声母的拼读
出示:bgbm
d anh uan p enq in
nch w x
请小朋友们看黑板先自由练习拼读。
谁来说说那些是三拼音节,声母、介母、韵母各是什么?再来读一读。
贴上音节卡片,直接读出音节。(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开火车读)
2、看图练读音节词。
刚才 ,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坐得很端正。(奖红花)。 看,老师还带来了三张图片。
出示: 山水图
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该怎么拼?
出示sh ―an→shan
sh―uǐ→shuǐ 齐读音节词
出示枕头图 金鱼图
指名上黑板拼写音节词 , 评价。
强调tou是轻声音节yú是整体认读音节。齐读。
3、刚才学的音节、音节词都在书上,小朋友们学得都很棒。打开书48页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领读)
4、书上还有一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用上句子:玩具可多了,有,有
,还有 。
出示拼音句 。
wǒ de jī mù zhēn hǎo wán,
dā jià fēi jī fēi lán tiān.
(1)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
(2)哪些是三拼音节?用“∽∽”画出来,读一读。
(3)用“――”标出音节词。jī mù hǎo wán fēi jī lán tiān 指名读。
(4)再指名读,齐读,有感情读。
三、巩固练习
今天小朋友们课上表现得都很棒,老师要把这些小红花奖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不过,拿到礼物的小朋友必须要正确读出音节词,好不好?
huā pén dān xīn nán tí xǐ huān
guān xīn hǎo rén qín láo xīn kǔ
可指导学生用相关的词说句话。
四、作业
回家读读书上48页的音节、音节词和句子。下课!
1.8 第二课时 第8篇
教学重点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There is/are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能够描述家具陈设的样子。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There is”和“There are”句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和课件。
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教学过程
Warm—up(热身)
(1) 动一动
① 教师在教室各处贴放所学的单词“curtain, closet, mirror, end table, trash bin, air-conditioner”
② 教师说单词,如“curtain”,学生迅速跑到相应的单词位置上。(若班上人数多,可以分小组活动)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⑴ Let’s talk
① 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三遍,而后提出问题:“Sarah的家中有什么?”。
② 再放录音一遍,学生回答出:“There is a closet, a mirror, an conditioner. There are curtains.”。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③ 再放录音一遍,教师指着黑板上每样东西提问学生。如指着衣橱问:“What is it like?”,学生根据所听内容答出:“It’s big.”或“There is a big closet.”。
④ 教师请若干名学生到黑板前说一说有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如“There is a big closet. There is a new mirror. ”。
⑤ 学生两人一组做对话练习,分别扮演“Sarah”和“Chen”。
⑵ 说一说
① 学生看图,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房间,并领读“living room”。
② 学生两人一组,用“There is a … in the living room/bedroom.”说一说每间屋里有什么。
Let’s play(趣味操练)
⑴ Let’s try
①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看图完成“Listen and circle”。
② 教师请若干学生说出所圈单词,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⑵ Talk and draw
① 教师把“Talk and draw”的图复印下来发给学生。
② 教师播放“Talk and draw”部分录音,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应的物品。
③ 请若干名学生说一说画的是什么:“There is a small closet.”等,其他学生判断对错。
④ 学生打开书,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⑴ 听一听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A部分的第一题 Listen and match。
⑵ 玩一玩
① 教师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有四间屋子,你能不能把物品放到它相应的房间里。
② 教师领读:kitchen, dining room
③ 教师请若干名学生 操作课件,拖放物品到相应的房间里,并说:“There is … in the … room.”。
板书
I have my own room.
There is/are ….
1.8 第二课时 第9篇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2、我们来看一看海伦﹒凯勒,(课件出示三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及海伦生平简介),了解海伦生平,海伦真的很了不起,再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海伦幼时的不幸,一场重病让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年仅一岁半的小海伦从此掉进了一个无声无色的世界。她的这种异样的身体使她的人生之路变得困难重重,可是尽管如此,海伦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充满喜悦和热爱!她没有放弃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
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认识人物的品格。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听清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海伦,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将学生说的有道理的词板书在黑板上。
2、同学们,你们都对海伦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过,在你们的回答中,我注意到这个词,大家请看(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具有精神的概括,而且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3、请大家读读这个词(两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借助工具书搞明白。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句子是什么?
2、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红色强调)
a、“不分昼夜”
师相机点拨(无论白天黑夜,是的,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也许,妈妈嘱咐了多次“海伦,睡吧”,海伦哪顾得上休息啊!)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点拨(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
b、“拼命摸读”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拼命”?联系后面的“摸出了血”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
“不停地书写”
点拨(我们能想象海伦当时学习情景吗?边想象边读肯定可以读得更好。)
c、“如饥似渴”
点拨(什么意思?海伦渴求什么?课文用了一个恰当的比方来说明海伦的“如饥似渴”,能找到吗?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夏日的午后,……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冬日的夜晚,……
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
d、“摸出了血”
(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即使摸出了血,海伦有没有喊一声疼,叫一声苦?倒是沙利文文老师心疼不已)
(3)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名读,评议。
(4)是的,在早晨、中午、傍晚、深夜,海伦她不分昼夜——(引生齐读上面一段话)面对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海伦——(生齐)这才是不屈不挠啊!请全班再读这段话。
3、这段话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屈不挠”,文中还有哪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
4、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
(2)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5、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可能海伦说得不如我们大家好,可那是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四、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知识就像一道彩虹,照亮了她内心的五彩世界。于是,生活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在她的面前铺展开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心中的“看”到的世界吧!
课件出示:“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
齐读。
学习让海伦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在她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不过,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八自然段,看看你对海伦有没有新的认识了?
2 、读书要学会透过文字,读出语言蕴含的意思。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3、许多名人在了解了海伦后,都给了海伦很高的评价,让我们来一起看看。
课件出示,生读。
4、读了这么多,学了这么多,你就不想对海伦说点什么?如果海伦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同桌间先说说看。(可以是小时候脾气暴躁的海伦,可以是学拼写的海伦,可以是学说话的海伦,也可以是获得成功的海伦……)
五、拓展作业,激qing总结
1、只读了关于海伦的一篇文章,大家就有这样深的感受,如果去读一读更多有关海伦的文章,或者去读一读海伦写的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老师为大家推荐几本,愿意看吗?(课件出示书籍封面:《海伦凯勒自传》、《敞开的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单介绍这些书籍)
课后找机会读一读好吗?
2、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上;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课的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记住这位感动我们,感动世界的人吧!
(出示海伦图片,并引读)
记住一种精神 /不屈不挠 /战胜命运的精神 /请记住——海伦 ﹒凯勒
记住一种品格/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请记住——海伦﹒ 凯勒
记住一个人/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一个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人/请记住——海伦﹒ 凯勒
1.8 第二课时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习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 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 容得下两人
孔隙 矮 贴
险 挤、压、撞、擦
黑 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 奇 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 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1.8 第二课时 第11篇
教学目标:
1、会用“不是…….就是…….”,“不仅……还……”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3、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南丁格尔如何冲破阻力去当护士,以及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用具: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介绍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
2、全班交流:南丁格尔不顾家人反对当护士;志愿参加贫民紧急救护工作;解除伤病员的痛苦,并给予安慰,以及人们如何纪念她。
二、以情读文,感知信念。
1、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想:南丁格尔是如何冲破阻力去当护士的?边读边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演读妈妈与姐姐的话,想象说话后再读:如果你就是南丁格尔,你怎样对家人说?
3、齐读并体会南丁格尔的坚定信念。
三、品读事例,感受魅力。
(正因为南丁格尔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她才会自愿救护贫民与解除伤病员痛苦,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南丁格尔,去感受她的.人格魅力吧!)
学生默读5——9自然段,分组讨论:
(1)、文中南丁格尔的哪些行为使你深受感动?
(2)、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
1、学生交流: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使人感动。理解霍乱,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具体语句。
2、学生交流:因为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所以伤病员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3、朗读感悟“不是……就是……”,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并造句。
4、齐读“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表示慰问。”体会“不仅……还……”,并造句。
5、配上音乐,学生写话。请你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以伤病员的母亲安慰重伤的儿子:儿子,。请你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以死亡士兵的身份安慰他们的父母:妈妈,儿子对不起您,。
6、自读文中第8——9自然段,交流感悟南丁格尔的卓越成就。
四、配乐读文,升华情感。
配乐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人们怎样永远纪念她?学生交流情感。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带着感动与对南丁格尔的敬佩再读课题。
2、老师朗诵汶川地震中的优秀护士材料。
3、课后查找伟大女性的故事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信念坚定
12 提灯女神 无私奉献
卓越成就
1.8 第二课时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将信将疑”、“自信不疑”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读懂课文最后一小节,练习说话。
3.与科常相联系,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的命名方法。
4.学习文中“我”对事物好奇,勇于探求的精神;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探究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网页下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课题,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词句来介绍一下打碗碗花。
2.朗读全文。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阅读重点语句,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出示:
(1)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她脸上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2)如果她再提起,我可以自信不疑地回答:“打碗碗花--不打碗!”
2.用学过的方法重点理解“将信将疑”、“自信不疑”。
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已有的旧知识理解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围绕词语提几个问题,然后理解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将信将疑”
(1)用已有知识理解“信”、“疑”。
听记有关“将”的解释,理解“将”,整体理解词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提几个问题,理解“将信将疑”在文中的含义。
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为什么相信?为什么怀疑?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指导朗读。
通过阅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帮助理解该词的含义。
#理解“自信不疑”
学法同上。
小结;通过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理解,我们读懂了小女孩怎样从将信将疑到自信不疑的过程,体现了她不轻信别人,敢于怀疑,非把事物弄明白不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1.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几层意思?这时候,小女孩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这一节,读出语气。
2.小组讨论:人们为什么给这么美丽可爱的花起了这样一个怪名字?
小组合作;给打碗碗花取个好听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3.交流。
小结:我们读懂了课文,猜想了“打碗碗花”这个怪名字的由来,还动脑筋给它取了好多好听的名字,收获真不少。
四.跨学科综合学习
学生分组上网,认识各种花卉,了解花卉取名的一些规律。
五.说话练习
模仿课文最后一小节(一问句一叹句),进行说话训练。
说话内容:
(1)老人们常把月食说成是“天狗吃月亮”(多媒体出示月食形成图和训练句式)
(2)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有人说这是因为偷了别人的针才生这种病的。
六.布置研究性长期作业和课后练习
1.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现象有迷信说法和不合理的解释:
(1)看到公鸡学母鸡叫不吉利;
(2)突然打喷嚏,是有人在想你……
像这一类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想不想像课文中的小女孩
那样去弄明白呢?请你找个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把过程和结论告诉大家。
2.完成课后练习--4.把句子写具体。◆[2003-12-6]
1.8 第二课时 第13篇
作者:陆秀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0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中的一些情境设计
陆秀珍
在教研中,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就是《花瓣飘香》,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教者看似简单情境设计却十分有效的。尤其是前后《爱的奉献》的播放,令人难忘。
【欢迎浏览。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www.jing-luo.com】
一、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阅读需要平和的心情,更需要宽松的氛围。课前以〈爱的奉献〉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创设了情境,调准了舒缓、抒情的基调。师生的情感就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这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的情感铺垫了基础,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
五、升华课题。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小女孩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片花瓣,妈妈闻到的不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而是……
师:是啊,小女孩捧的其实是一颗孝心,一份真情,一片浓浓的爱。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花瓣飘香
(设计意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热情的鼓励和精当的点拨。如绵绵细雨,悄悄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留给学生的是一份真诚与感动。教学中教师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让课堂闪耀出动人的灵性。)
六、拓展延伸。
过渡语:这份爱正像这香飘四方的花瓣一样,飘进了小女孩的心,飘进了作者的心,还飘进了老师的心,老师更希望她能够飘到我们班每个同学的心田里。
下课时,老师想让每个同学过来摘取一片花瓣,想一想,你打算将花瓣送给谁呢?
结语:是啊,我们要把这份爱献给需要我们关心、帮助和温暖的人们。
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七、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欢迎浏览。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www.jing-luo.com】
(设计意图:在教师动情的描述中,教室中又一次响起了〈爱的奉献〉,学生在体会感悟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心灵再一次受到了爱的洗涤。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1.8 第二课时 第14篇
1. 在练习中逐步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长方形,长是24cm,宽是9cm,和它相同的面是后面。
(2)它的右面是长方形,长是12cm,宽是9cm,和它相同的面是左面。
(3)上面和下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2. 这个粉笔盒形状是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0cm,有6个面完全相同。
3. 数学书的长是20.7cm,宽是14.6cm,高是0.7cm。上面和下面的长是20.7cm,宽是14.6cm;前面和后面的长是20.7cm,宽是0.7cm;右面和左面的长是14.6cm,宽是0.7cm。
4. 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
(1)和a平行的棱有3条。
(2)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4条。
(3)和b平行的棱有3条。
5. 略。
6. 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把俱乐部看成一个长方体,要想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实际就是求这个长方体棱长的总和,有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一:由于地面的四边不装彩灯,实际就是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和的4倍,再减去两个长和两个宽的长度。列式解答为(90+55+20)4-(90+55)2=370(m)
思路二:实际就是求长方体的2个长、2个宽、4个的高的总和。列式解答为902+552+204=370(m)
7. 也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这道题与上题类似,都是求长方体棱长和的问题。注意已知条件给出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要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计算。有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一:都化成以cm做单位,列式解答为2.2m=220cm,(220+40+80)4=1360(cm)
思路二:都化成以m做单位,列式解答为40cm=0.4m,80cm=0.8m,(2.2+0.4+0.8)4=13.6(m)
8. 是用小正方体做拼摆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到当正方体的棱长增加1cm时,体积就是原来的8倍。因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大一些的正方体的棱长是2cm。
9*. 答案是:a→c,d→i,e→f。通过正方体的水平移动,首先可以观察到和i相邻的面有a、e、f、c,那么i只能和d是相对的。从三幅图中还可以观察到和a相邻的面有i、e、f,那么a只能和c或d相对,因为i和d是相对的面,所以a只能和c相对。这样,只剩下e和f是相对的面了。
1.8 第二课时 第15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2、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看着课题,你能简单地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课文,学习……(齐读课题)
二、学习“精彩极了”部分
1、母亲对我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请你找出描写母亲评价巴迪的句子。
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1)指名读,你为什么这样读?(母亲当时很兴奋、很激动、也很惊讶)你从哪里看出母亲很激动、很兴奋?
(2)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就这么激动,她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2、听到母亲这样的赞扬,如果你就是那位小巴迪,你会怎么想?(说话练习:我想……)
3、我迫不及待得想把小诗给父亲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我的这种期待的心情?读2~~5自然段,找找,划划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说说从哪个词中感受到我那种期待的心情?(抓时间词,感受迫切,迫不及待)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慢?(时间虽然很短,可在期待中,时间似乎过得很长,我急切地想要父亲看到我的小诗。)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等啊等,等啊等,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此时此刻,巴迪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并指导朗读
(2)你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我的急切?说句子,并指导朗读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将近七点钟,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
(3)整整一个下午,巴迪都怀着这样的心情期待着父亲的回来。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巴迪心想……
三、学习“糟糕透了”部分
1、巴迪这样的满怀欣喜,满怀“期待”,那他如愿以偿了吗?——
2、让我们先来听听父亲和母亲的一番对话吧:(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读)
3、巴迪得到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理解“透”
4、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引读)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1)我再也受不了了。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写下我当时的想法
我再也受不了了。心想,于是,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2)交流。(学生说一个想法,就让学生读出巴迪的这种心情)
(3)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我伤心、难过、失落到了极点?(几个动作词)指导读好几个动作词。
(4)我伤心、难过、失落到了极点,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巴迪想通了吗?直到几年后,引读第15自然段……
四、感受父母两种不同的爱
1、长大以后,我又是如何看待父母对我的不一样的评价呢?自由读16、17段
2、交流。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理解“幸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鼓励、提醒,)
·父亲提醒巴迪“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短短八个字的背后却蕴涵着着丰富的内容。说说,当我遇到什么事情时,父亲会提醒我小心什么?注意什么?……
(2)“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都是父母对我的爱。
3、父母的“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在我少年时代一直交织在我耳际,我在这样两种爱的鼓舞下,努力地向前驶去。如今,我已经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有了很多的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4、同学们,巴迪有如此的成就,仅仅有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提醒就够了吗?那还需要什么呢?到课文中去找找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1)什么是“谨慎”?(小心)我为什么要“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所以我要——“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3)是啊,要想使爱的天平平衡,我们不仅需要来自父母的鼓励与提醒,更应该有自己的谨慎把握。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我们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5、最后,就让我们用这首小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新课:
如果说母爱像水,
那么父爱像山;
如果说母爱像奶,浓而直白,
那父爱像茶,严而深切;,
如果说母爱像蜜般的甜润
那父爱就是苦涩的良药;
今天的我们,在爱的鼓舞下,
幸福快乐地成长!
1.8 第二课时 第16篇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一、整体感知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板书:懂天文)[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借箭过程中,诸葛亮、鲁肃、曹操说话时各是怎样的神态,让我们来看录像体会。]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顺风顺水。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生: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找句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2、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完成板书:)
3、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