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精简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周前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精选2篇)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第1篇

  北京市第225中学 王明录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张骞两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和历史意义。甘英出使大秦、我国和欧洲国家正式交往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张骞通西域和班超进一步经营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2)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3.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张骞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功绩”,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学生回答后指出:汉武帝能打败匈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骞出使西域,为西汉提供了匈奴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情况,使西汉做到知己知彼。

  2.导入新课

  前面提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那么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西域是指我国现在什么地方,汉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势如何?下面我们讲这些问题。

  3.讲授新课(悬挂《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一、汉初的西域(板书)

  1.西域的含义(板书)

  西汉时期,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统称西域。但就狭义来说,西域主要是指天山南北和葱岭(帕米尔)、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边讲边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范围,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势(板书)

  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国,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面。这些国家,人口很少,一般只有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今新疆库车)有8万人口,人口最多的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也只有63万,最小的只有几百人,但大多筑有城郭,国王以下设有简单的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士兵。这些地方的居民都从事农业,也有从事畜牧业的。农业盛产稻、麦、葡萄。畜牧业有驴、马、骆驼,大宛(今苏联中亚安集延一带)的汗血马远近闻名。此外特产有玉石、铜、铁,于阗(今新疆和田)和鄯善(今新疆若羌)的玉石驰名中原。有些地方的居民已懂得铸造兵器。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并统治这些国家。匈奴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把当地人民当奴隶一样对待,经常掠夺各国的牲畜和粮食。

  二、张骞出使西域(板书)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例如: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然后匈奴贵族又强迫大月氏西迁,最后赶到大夏(阿富汗北部)。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匈奴还以西域为据点,不断对西汉发动军事进攻。

  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讲解课本109页《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张骞是汉中城固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即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完成任务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路上遇不到人烟时,就打鸟兽充饥,越过葱岭,到了大宛。由大宛介绍,又经过康居、大夏,张骞才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二是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前后13年,最后只剩下他和党邑父两个人回来。(让学生到挂图前找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并请学生朗读110页小字,指出此段文字反映了张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的优良品德,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此后,汉武帝又多次向他询问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叙述了西域一些国家与匈奴的矛盾,建议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抵抗匈奴。他还提出汉与西域应该加强友好往来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板书)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这时汉对匈奴战争已取得胜利,途中较为顺利,张骞到了乌孙,正逢乌孙国内贵族争权,国王不敢专断,致使劝说乌孙东归的使命未能完成。张骞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今印度)、于阗以及和他们相邻的诸国访问,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2万人的盛大欢迎。张骞在乌孙停留一年多之后返回长安。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带回长安。大宛的良马棗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穿井术、冶铁术和各种生产工具也传到了西域。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品,尤其是丝绸,大量传入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板书)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委派将军郑吉为第一任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配带汉朝印绶的有376人之多。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期就已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三、丝绸之路(板书)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时,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越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盆地),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今新疆喀什),西跨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今里海东北)。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111页丝绸之路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指明路线。)

  此后,汉朝又遣使者至安息、奄蔡、犁靬、身毒等国。当时运中亚、欧洲的物产,除丝织品还有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中国的丝织品在汉代已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欧洲的大秦,把中国丝织品当作珍贵的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四、班超经营西域(板书)(悬挂班超出使西域图)

  1.班超出使西域(板书)

  提问:哪个同学听说过“投笔从戎”的故事?学生简单叙述故事情节后,老师指出班超被东汉政府派遣出使西域,也在西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指导学生看《班超》插图)下面我们讲班超出使西域的过程。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向他们勒索繁重的赋税,不许他们和东汉来往,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西域各国迫切希望跟东汉建立关系,他们纷纷派遣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

  到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政治已趋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始反击北匈奴。其中一路由窦固、耿忠率领出酒泉塞至西域。在击败匈奴呼衍王,夺取天山北路的门户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之后,东汉政府在那里置宜禾都尉屯田,第二年重置西域都护府。

  为了加强和西域的联系,东汉政府派遣参加过这次出征的班超出使西域。班超西出阳关,首先来到鄯善(在挂图指出位置),鄯善王最初以礼相敬,但很快又表现得疏远和怠慢。班超觉察到这其中必有缘故。后来,他从接待人的口里探问得知,果然有匈奴使者正在鄯善进行活动。鄯善王慑于匈奴人的胁迫,孤疑未定,不知所从,也就不敢再亲近汉朝使者了。班超召集同行的吏士36人,分析了当时的处境,指出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就会束手就擒。随行的吏士说:“是死是活,我们齐心干,该怎么办,我们听你的。”班超坚决表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乘夜以火攻击匈奴使者,把他们消灭掉。于是吏士们在班超的指挥下,当夜向匈奴营发起攻击,他们顺风放火,乘乱斩杀了匈奴使者,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和匈奴的关系,归附东汉。

  随后,汉朝廷又命令班超为汉使,继续向西到达于阗(在挂图上指出位置),他又争取了于阗王,使他主动攻杀匈奴贵族派在那里的使者。之后,班超又进抵疏勒(在挂图上指出位置),派部下攻杀匈奴贵族用强力所立的疏勒王龟兹人兜题,重新扶立原来疏勒王室的人为王,得到疏勒人的拥护。经过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断绝了60多年的西域通路,又重新打通了。

  班超赶走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帮助西域人民摆脱匈奴奴隶制度的统治,符合西域人民的利益。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西域人民的拥护。公元75年,班超奉东汉政府的命令,从西域撤回。疏勒人听说后都不愿让他离去。班超途经于阗,于阗人放声大哭,坚决不让他走。班超拗不过当地官民的意志,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仍旧在西域留下来。从公元76年至102年,班超一直留在遥远的西域,班超返回都城洛阳,已七十一岁高龄了。(在挂图上指出班超出使西域路线)班超在西域前后经过了整整30个年头。他能顺应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恢复了西域与汉长期以来存在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他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的那种以国家利益为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志气,他的那种不留恋大城市,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板书)

  班超出使西域,内地跟西域的交通畅通以后,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也就畅通了。中国的丝绸,西汉时就运到过大秦(罗马帝国)。东汉时,大秦很想跟中国进行直接贸易,中国也希望和大秦进行直接联系。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西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等国,至安息西界(波斯湾)。(在地图上向学生指明甘英出使方向)那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往大秦,主要是由安息转运的,安息人恐怕开辟了从中国到大秦的直接通商道路以后,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便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但却熟悉了沿路的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探险开辟欧亚交通的人。那时,大秦也在探索跟中国的直接交通。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中国,还带来献给东汉桓帝的礼品:象牙、犀角、玳瑁。这件事记载在《后汉》上。公元166年大秦的使者来到中国是东汉同大秦的第一次直接联系。也是中国同欧洲的第一次联系,这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课学过的计算年代的知识,回答中国同欧洲直接友好往来已经有多少年历史了?(1800多年)。

  五、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板书)

  1.汉和朝鲜的友好交往(板书)

  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相邻。中朝两国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就有经济、文化往来。公元32年高句丽王遣使至东汉,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东汉中期,朝鲜全境同汉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明显加强。朝鲜特产檀弓、班鱼皮、文豹、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漆器、铜镜等工艺品和铁制生产工具继续不断运往朝鲜。近几十年来,在朝鲜发现不少古墓。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漆器,也和汉朝的很像,这说明当时中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表明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朝鲜的深远影响。

  2.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板书)

  在朝鲜半岛东南隔海的日本(倭),汉时分立为百余个小国。(引用课本114页竖排史料佐证)西汉武帝时,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建立外交关系。东汉时期,公元57年,“倭奴国”曾遣使来汉,光武帝刘秀授予印绶。“汉倭奴国王”的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叶崎村发现。通过不断的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课本113页展示的汉代铜镜发现于日本佐贺县樱马场。据学者们统计,百年来在日本本州和九州等地发现中国两汉三国铜镜达数百枚。这些都表明了中日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4.小结归纳

  (1)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壮举,他俩历经艰难险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打通西域要道,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关系。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5.作业

  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三)教法建议

  1.出示小黑板,供总结时使用。

  2.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我们怎样向他们学习?

第18课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第2篇

  北京市第225中学 王明录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张骞两次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年代和历史意义。甘英出使大秦、我国和欧洲国家正式交往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含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张骞通西域和班超进一步经营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2)张骞和班超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3.能力培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张骞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功绩”,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学生回答后指出:汉武帝能打败匈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骞出使西域,为西汉提供了匈奴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情况,使西汉做到知己知彼。

  2.导入新课

  前面提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那么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西域是指我国现在什么地方,汉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势如何?下面我们讲这些问题。

  3.讲授新课(悬挂《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一、汉初的西域(板书)

  1.西域的含义(板书)

  西汉时期,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直至中亚或更远的地方统称西域。但就狭义来说,西域主要是指天山南北和葱岭(帕米尔)、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边讲边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范围,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武帝以前西域的形势(板书)

  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国,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面。这些国家,人口很少,一般只有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今新疆库车)有8万人口,人口最多的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也只有63万,最小的只有几百人,但大多筑有城郭,国王以下设有简单的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士兵。这些地方的居民都从事农业,也有从事畜牧业的。农业盛产稻、麦、葡萄。畜牧业有驴、马、骆驼,大宛(今苏联中亚安集延一带)的汗血马远近闻名。此外特产有玉石、铜、铁,于阗(今新疆和田)和鄯善(今新疆若羌)的玉石驰名中原。有些地方的居民已懂得铸造兵器。

  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并统治这些国家。匈奴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把当地人民当奴隶一样对待,经常掠夺各国的牲畜和粮食。

  二、张骞出使西域(板书)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例如: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然后匈奴贵族又强迫大月氏西迁,最后赶到大夏(阿富汗北部)。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匈奴还以西域为据点,不断对西汉发动军事进攻。

  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讲解课本109页《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张骞是汉中城固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即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完成任务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路上遇不到人烟时,就打鸟兽充饥,越过葱岭,到了大宛。由大宛介绍,又经过康居、大夏,张骞才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二是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前后13年,最后只剩下他和党邑父两个人回来。(让学生到挂图前找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并请学生朗读110页小字,指出此段文字反映了张骞忠于祖国、百折不挠的优良品德,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此后,汉武帝又多次向他询问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叙述了西域一些国家与匈奴的矛盾,建议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抵抗匈奴。他还提出汉与西域应该加强友好往来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板书)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这时汉对匈奴战争已取得胜利,途中较为顺利,张骞到了乌孙,正逢乌孙国内贵族争权,国王不敢专断,致使劝说乌孙东归的使命未能完成。张骞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身毒(今印度)、于阗以及和他们相邻的诸国访问,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2万人的盛大欢迎。张骞在乌孙停留一年多之后返回长安。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带回长安。大宛的良马棗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先进的生产技术,如穿井术、冶铁术和各种生产工具也传到了西域。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品,尤其是丝绸,大量传入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板书)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委派将军郑吉为第一任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配带汉朝印绶的有376人之多。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期就已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三、丝绸之路(板书)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时,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越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盆地),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今新疆喀什),西跨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今里海东北)。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111页丝绸之路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指明路线。)

  此后,汉朝又遣使者至安息、奄蔡、犁靬、身毒等国。当时运中亚、欧洲的物产,除丝织品还有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中国的丝织品在汉代已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欧洲的大秦,把中国丝织品当作珍贵的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四、班超经营西域(板书)(悬挂班超出使西域图)

  1.班超出使西域(板书)

  提问:哪个同学听说过“投笔从戎”的故事?学生简单叙述故事情节后,老师指出班超被东汉政府派遣出使西域,也在西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指导学生看《班超》插图)下面我们讲班超出使西域的过程。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向他们勒索繁重的赋税,不许他们和东汉来往,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西域各国迫切希望跟东汉建立关系,他们纷纷派遣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

  到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政治已趋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始反击北匈奴。其中一路由窦固、耿忠率领出酒泉塞至西域。在击败匈奴呼衍王,夺取天山北路的门户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之后,东汉政府在那里置宜禾都尉屯田,第二年重置西域都护府。

  为了加强和西域的联系,东汉政府派遣参加过这次出征的班超出使西域。班超西出阳关,首先来到鄯善(在挂图指出位置),鄯善王最初以礼相敬,但很快又表现得疏远和怠慢。班超觉察到这其中必有缘故。后来,他从接待人的口里探问得知,果然有匈奴使者正在鄯善进行活动。鄯善王慑于匈奴人的胁迫,孤疑未定,不知所从,也就不敢再亲近汉朝使者了。班超召集同行的吏士36人,分析了当时的处境,指出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就会束手就擒。随行的吏士说:“是死是活,我们齐心干,该怎么办,我们听你的。”班超坚决表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乘夜以火攻击匈奴使者,把他们消灭掉。于是吏士们在班超的指挥下,当夜向匈奴营发起攻击,他们顺风放火,乘乱斩杀了匈奴使者,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和匈奴的关系,归附东汉。

  随后,汉朝廷又命令班超为汉使,继续向西到达于阗(在挂图上指出位置),他又争取了于阗王,使他主动攻杀匈奴贵族派在那里的使者。之后,班超又进抵疏勒(在挂图上指出位置),派部下攻杀匈奴贵族用强力所立的疏勒王龟兹人兜题,重新扶立原来疏勒王室的人为王,得到疏勒人的拥护。经过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和汉朝断绝了60多年的西域通路,又重新打通了。

  班超赶走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帮助西域人民摆脱匈奴奴隶制度的统治,符合西域人民的利益。因此,他在西域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西域人民的拥护。公元75年,班超奉东汉政府的命令,从西域撤回。疏勒人听说后都不愿让他离去。班超途经于阗,于阗人放声大哭,坚决不让他走。班超拗不过当地官民的意志,只好上书给皇帝,说明情况,仍旧在西域留下来。从公元76年至102年,班超一直留在遥远的西域,班超返回都城洛阳,已七十一岁高龄了。(在挂图上指出班超出使西域路线)班超在西域前后经过了整整30个年头。他能顺应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恢复了西域与汉长期以来存在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他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的那种以国家利益为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志气,他的那种不留恋大城市,不贪图安逸生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东汉与大秦的交往(板书)

  班超出使西域,内地跟西域的交通畅通以后,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也就畅通了。中国的丝绸,西汉时就运到过大秦(罗马帝国)。东汉时,大秦很想跟中国进行直接贸易,中国也希望和大秦进行直接联系。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西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等国,至安息西界(波斯湾)。(在地图上向学生指明甘英出使方向)那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往大秦,主要是由安息转运的,安息人恐怕开辟了从中国到大秦的直接通商道路以后,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便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但却熟悉了沿路的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探险开辟欧亚交通的人。那时,大秦也在探索跟中国的直接交通。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中国,还带来献给东汉桓帝的礼品:象牙、犀角、玳瑁。这件事记载在《后汉》上。公元166年大秦的使者来到中国是东汉同大秦的第一次直接联系。也是中国同欧洲的第一次联系,这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课学过的计算年代的知识,回答中国同欧洲直接友好往来已经有多少年历史了?(1800多年)。

  五、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板书)

  1.汉和朝鲜的友好交往(板书)

  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相邻。中朝两国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就有经济、文化往来。公元32年高句丽王遣使至东汉,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东汉中期,朝鲜全境同汉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明显加强。朝鲜特产檀弓、班鱼皮、文豹、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漆器、铜镜等工艺品和铁制生产工具继续不断运往朝鲜。近几十年来,在朝鲜发现不少古墓。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漆器,也和汉朝的很像,这说明当时中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表明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朝鲜的深远影响。

  2.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板书)

  在朝鲜半岛东南隔海的日本(倭),汉时分立为百余个小国。(引用课本114页竖排史料佐证)西汉武帝时,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建立外交关系。东汉时期,公元57年,“倭奴国”曾遣使来汉,光武帝刘秀授予印绶。“汉倭奴国王”的金印已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叶崎村发现。通过不断的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课本113页展示的汉代铜镜发现于日本佐贺县樱马场。据学者们统计,百年来在日本本州和九州等地发现中国两汉三国铜镜达数百枚。这些都表明了中日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4.小结归纳

  (1)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壮举,他俩历经艰难险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打通西域要道,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关系。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5.作业

  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

  (三)教法建议

  1.出示小黑板,供总结时使用。

  2.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我们怎样向他们学习?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精简2篇)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精选2篇)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第1篇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素材设计(合集9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合集9第)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

江南地区的开发(精拣12篇)

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12篇)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精拣2篇)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通用2篇)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第1篇  第14课 西汉的

初二历史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精拣19第)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