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通用17篇)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篇

  一、为下列字注音秽( ) 豚( ) 荆( ) 燕然(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使至塞上: 2.腊酒:3.闲月: 4.候骑:三、文学常识填空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2.《游山西村》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务观,自号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诗人,现存诗________首。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本诗选自《________》。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一)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远荆门外(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2)山随平野(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3)仍故乡水(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3.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1)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3)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4.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参考答案】一、huì tún jīng yān二、1.出使 2.浑浊 3.趁着 4.遇到三、1.陶渊明;晋;五 2.剑南诗稿;陆游;放翁;南宋;近万 3.王维;唐;王右丞集笺注四、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一)1游;流;楼;舟 2.(1)a(2)b(3)c 3.(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4.d (二)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2.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2篇

  授课日期: 2004年 11 月 日 总课时:

  30诗四首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3篇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游山西村》陆游 )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入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

  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

  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2)读出情境。自由背诵。

  3.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

  (2)想出余地。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4.全班齐背。

  四、赏析《使至塞上》

  1.导入。

  推荐几首“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等,初步感知“边塞诗”那种豪放壮美的气势。

  2.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初步了解大意。

  出使的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自由诵读,互评交流。

  (3)探究赏析。

  ①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景象?沙漠、“孤烟”、黄河有什么特点?由此种景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②如何赏析本文能体现“诗中有画”的“千古奇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③说说“征蓬”、“归雁”意在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④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精彩,你最喜欢,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摩诘即王维,从这首诗中看出如画的景致:第一,大漠无边无际(大、金黄)、黄河杳无尽头(长、混浊),“长河”之上只有那一轮圆圆的落日(红艳)。“孤烟”的苍白与“直”都显得单纯简净。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中。第二,边塞将士战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战争平息后的宁静气氛。第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丰富,线条简洁,色彩多样,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而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先生称这一句为“千古壮观”,的确名副其实。

  3.《使至塞上》怎样将叙事、写景相结合的?

  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被排挤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5.结合这首诗,用自己的巧手画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图景。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背诵第一、二首诗歌。

  2.填写句子。

  (1)(      ),带月荷锄归。

  (2)大漠孤烟直,(      )。

  二、熟读第三、四首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学生示范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2.师生合作扫除文字障碍。

  3.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精读

  1.赏析 《渡荆门送别》

  (1)导入: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诗饱含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他又写了什么呢?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3)再读,思考。

  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留恋故乡)

  明确:者行踪。(离别蜀地,漫游楚地) 所见的是什么景象?壮丽。

  ③探究阅读:讨论交流品味写景的句子。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a.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4)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5)延伸作业:课外摘抄一些边塞诗和表现乡愁的诗歌。

  2.《游山西村》

  (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整体感知。

  ①试读,读正确、读流畅。

  a.以什么为线索?围绕哪个字展开?  (诗人行踪)

  b.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农村生活)

  c.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中写景句,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如: 流传最广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希望这一生活哲理。

  (3)探究。

  ①《游山西村》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人情美?

  ②像诗人再访山西村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

  (4)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还学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四、背诵这四首诗

  五、作业设计

  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他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饮酒》、《归园田居》等。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均为世人所传诵。

  王维(702-761),字摩诘,原籍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21岁中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事贬济司库参军。安史之乱中,在安禄山部下被迫受任给事中。平乱后,一度遭贬,后又做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通音律,工书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诗,这类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亚碎叶城,他出生于此。五岁时随父移居锦州昌隆青莲乡。25岁出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元年,供奉翰林。后受权贵谄毁,不久离开长安。晚年漂泊困苦,客死当涂。李白是我国唐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

  2.写法举要

  《归园田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的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作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

  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成辉,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

  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前后叙事,中间写景。叙事、写景各具特色。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虚中有实;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征蓬”两句,蓬草飘飞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管是春还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时看见这两种景色,为了表现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故而采用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的表现手法。此外 ,“大漠”两句,“孤烟直”和“长河落日”的景象使人们联想到了唐军大破吐蕃之事及边塞的赫赫战功,感受到了战争的平息后的宁静气氛。总之,诗中叙事,则事中见景,事中见情,诗中写景,则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诗“状难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联诗句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游山西村》

  (1)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写景中寓含哲理。

  诗中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顿觉豁然开朗。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便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的启示,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3.《归园田居》的其他两首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又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篇先叙归隐原因,以及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应,后写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以及归田后的愉快心情。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本篇写归田后悠闲自得的劳动生活。诗人归隐后谢绝世俗的人事交往,和农民在思想感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由于当时浔阳一带仍有战乱,所以结尾隐含着对田园生活前景的忧虑。

  4.诗歌今译

  《使至塞上》

  我只身轻车简从赴西北出使边塞,经过居延属国一直向前。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振翮北飞的大雁进入胡天。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下遇到骑马的侦察兵,打听到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到那古时的楚国之地游历。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云霞 ,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辞万里送我远行。

  《游山西村》

  不要嘲笑农家里的腊酒浑浊,丰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鸡猪却十分丰足。山峦重重叠叠,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突然之间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箫声鼓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原来是春社日快要到了。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素,古老风俗在这里依然保存。但愿从今以后,我能不时地趁着夜色,拄着拐杖,轻叩农家柴扉,与老农谈论桑麻。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下种豆,野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就到田里清除杂草,月亮出来以后才扛着锄头回家。田间小道很狭窄,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服被打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4篇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二、学习《归园田居》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 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课堂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1)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2)名句赏析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提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3)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四、指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节奏划分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5.齐背《渡荆门送别》。五、学习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2.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思考下列问题:(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4)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六、比较阅读:(1)、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从思想内容、情感、风格等方面比较。)明确: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2)、《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2.比较鉴赏。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七、课堂小结: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四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八、布置作业: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5篇

  【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课时:1课时教具:课件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课前自学检测案】

  ※自学一:自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诗文注音读准生字新词

  腊酒浑( )  足鸡豚( )  疑无路( )

  b.借助工具书、结合诗文注释或联系诗文理解词语

  腊酒浑:_____    疑无路:_____

  2.查阅作者陆游的有关资料。

  3.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诗意:

  ※自学二:自主学诗,读悟诗文

  1.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2.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2.结合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袋”,领悟三四句诗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全诗。

  ※自练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搜集蕴含的哲理的诗句

  (即面对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弃,心存希望诗句);

  3.想象训练:假如你家来客,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过①故人②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③鸡黍④shǔ,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⑤,青山郭⑥外斜⑦xiá。

  开轩⑧面场圃⑨,把酒话桑麻⑩。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⑾菊花。

  【注释】

  1.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  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5.合:环绕。

  6.郭:指村外。  7.斜:(xiá)  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  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读诗题

  (一)紧扣诗眼“游”,导入课题。

  1.师谈话引入: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

  2.板书课题,注意“游”的书写(右边不是“反文”而是“卧人下子”)3.生读题,读出游的味道。

  (二)解诗题(先质疑——再结合注释解疑——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

  1.设疑: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读注释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法。

  (三)知作者(汇报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资料袋——小结学诗方法二:看料资料)

  1.学生汇报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

  2.师出示陆游简要的生平资料,学生阅读。

  文字媒体: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一生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万首诗篇,他的诗歌大部分抒写爱国之情,豪迈奔放;也有的描写田园风光,清新自然。

  3.小结学诗方法二:看资料袋。

  (说明:这首诗属于后者,写的是诗人罢官闲居绍兴老家时的一次邻村之游。见文字媒体:整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①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②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③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④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

  即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点拨评议,小结。

  三、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师引言:读古诗,要慢慢地,有轻有重地读,读出诗的韵味。还要抓重点词读。

  2.师范读,生练读(学生有的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的读得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师生合作读(说发现——结合读音了解押韵——注意诗的韵味——练习合作读诗:如引读前四字或接读后三字。)

  4.放唱诗儿歌,学生拍掌吟唱诗。

  5.多次读诗,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

  四、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

  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一)出示学习要求

  文字媒体:

  1.读: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2.想: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3.说:小组内交流诗意及问题。

  (二)先自学:默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再小组内互学交流:汇报说诗的大意及其体会。

  (四)然后全班汇报。

  1.品读汇报一二句。

  汇报内容:①读一读,理解诗句;②说一说,说其体会;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④想一想,结合丰年的场景。⑤悟一悟,吟诵一二句。

  2.同法品读汇报三四句。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②说一说,说其体会;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换词理解柳绿花红;④想一想,结合景物描写词想象情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万紫千红,柳荫深深、鲜花簇簇。⑤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3.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fěibàng),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的境地。

  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么样?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

  c.这两句诗哪仅仅是在写景啊,原来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

  例: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是——

  ③齐读最后两句诗。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全班起立诵读全诗。(配乐诵读,鼓励学生上台挑战读,还可加上动作。)

  5.背诵全诗。

  六、品味升华,拓展延伸

  1.链接相关诗句,朗读诗句。

  a.引语:这样的千古名句怎么来的,不是陆游凭空创作出来的。从古至今,巳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相似的感慨:(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文)

  b.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唐朝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一百年前,

  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数年前,

  宋朝强彦文也说: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1167年,宋朝的陆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写出了超越前人的诗——《游山西村》

  2.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结束语: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7篇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刘枫

  作者邮箱: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8篇

  1、导入新课: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4、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着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登岳阳楼》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语设计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

  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 课堂小结: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9篇

  秋天的风铃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注:括号内文字仅供教师上课时参考。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中学刘枫

  作者邮箱: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1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使至塞上》 王维

  合作•探究•展示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2篇

  教 学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 想

  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自由读 全班齐读

  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自由背诵,限时背诵。

  三、研读赏析

  1、齐背课文,思考:

  ①“征蓬出汉塞,归燕如胡天”有何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由谈论

  比较

  回忆自由发言

  笔记

  齐读

  体会感知

  背诵

  齐背

  思考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除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②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壮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导入: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这些诗饱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情。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这又是谁送别谁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自由朗读 全班齐读

  2、思考:

  ①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②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写出浓浓的相思。)

  3、自由背诵,抽查背诵。

  分组讨论

  自由发言

  体味理解

  朗读

  背诵

  三、研读赏析:

  1、齐背课文,思考:①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

  ②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及其真切的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齐读背诵

  《登岳阳楼》 陈与义

  一、导入:

  此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 学生齐读

  2、思考: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江南三大名楼,除去岳阳楼,你还能说出另外二楼的名字吗?

  三、研读赏析:整体感受

  背诵

  讨论交流

  齐读

  自由读

  讨论思考

  竞背课文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诗;

  2、收集整理古诗词中的名句。

  五:教学后记: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3篇

  诗四首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教学过程:(一)《归田园居》

  (1)陶渊明及其《桃花源》

  (2)熟读《归田园居》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3)学生发挥想象 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A、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鱼不须归。

  B、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刘禹锡《陋室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二)《使至塞上》

  A、背景:开元25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

  B、诗歌内容:

  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 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渡荆门送别》与《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一)《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入手)

  (1)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联:叙述,交代起因。叙事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的变化。写景

  颈联:通过两幅画来形容江上的美景。写景 末联:发出深沉的乡情之叹。抒情

  全诗运用古诗深沉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2)学生赏析本诗 以“我最喜欢…………这一句诗”为句式说话。

  (二)教学《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常常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衣着简朴,吹萧击鼓,结队而行,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动力。

  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句。

  与《归田园居》进行比较:《归田园居》流露了归隐田园的遁世思路,《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村纯朴风俗的留恋。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4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游山西村》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朗读课文

  重点词句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是暗;花艳,是明。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无时:没有一定时间。

  背景: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找出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思想感情: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课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精美,体会诗歌画诗结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记忆。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5篇

  课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⑴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⑵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⑶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⑷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⑴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

  ⑵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⑶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

  ⑷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

  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

  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

  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师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明确: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⑴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⑵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⑴学生朗读诗歌。

  ⑵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⑶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⑷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⑴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⑵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⑶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⑵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⑶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

  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古典诗歌朗诵赏析会”的活动设想

  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形成一种读诗、赏诗的学习氛围。

  二、写作活动设计

  1、把《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改写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剪影”“山西村纪事”两篇文章。

  2、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一段文字描绘你的阅读感受。

  三、分别绘四幅画表现你对四首诗的理解,要抓美点,抓名句

  (可以命名为荷锄晚归、大漠风光、长江壮景、柳暗花明,仅供参考)

  四、开放性探究

  课外阅读下面几首诗,结合课内所学,进行初步赏析。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提示: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同为诗人出蜀时所作,时间应在《渡荆门送别》之前。诗歌描绘了峨眉秋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依恋故乡山水的真挚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示:这首诗突出表现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里,空山雨后的秋景,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溪归来的少女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提示:这首诗借写一个风雨之夜做梦奔赴战场,戍守边防,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抵抗金人入侵的坚强决心。诗的头两句说,自己虽然年迈,行动不灵活,一个人静静地躺在乡村,但并不悲观消沉,还在想着去为国家戍守轮台,保卫边疆。后两句是说,深夜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横跨冰河,在北方战场上和敌人拼杀。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教学创意〗

  本创意在指导学生诵读积累后,进一步指导赏析诗歌。诗歌需要吟唱,吟唱必有节奏。学生必须明确古代诗歌的节奏划分规律,吟唱后掌握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诵读积累

  1、节奏划分:

  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一定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划分规律,结合诗歌内容,划分诗歌节奏。用“/”在语音语义停顿处划开。

  归园田居陶渊明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一二。

  二二一,二一二。

  使至塞上王维

  二一二,二一二。

  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一二。

  渡荆门送别李白

  二二一,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一。

  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一二。

  游山西村陆游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二二二一,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二一二,

  2、领读:

  教师领读,要求学生读得节奏鲜明。

  3、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认真揣摩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4、齐读:

  学生高声齐读,要求读得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5、吟读:

  初步有感情地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

  6、默写:

  要求不写错字别字。

  第二板块:反刍赏析

  一、诗歌熟读成诵后,还需要反复呤咏,如牛儿反刍,仔细揣摩,深入欣赏分析其意境意味。本板块教师示范,指导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和内容,学生学会赏析其他诗歌,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明确:诗歌的欣赏角度有背景点示、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诗联赏读、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思路分析、手法理解、情感体味、音韵感受、诵读指导、意境探求、特色概说、文化知识、格律知识、意象阐释、意蕴发现、主旨概括、风格评说、扩展比读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角度中,突显一种,或选择其中的几种,有机组合,指导同学们由面到点、由合到分、由感受到欣赏地学习诗歌。

  教师示范赏析《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

  1、背景点示:

  《归园田居》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406年)。诗人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愤而辞官,欣作《归去来兮》,种豆南山。但不善于种田。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2、全诗概说:

  《归园田居》前两句概写隐居后的田园生活。中间四句具体介绍种豆时的情况。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夕露无意见沾湿了诗人的衣服。最后两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表达中心,水到渠成。全诗语言平淡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丝毫矫柔造作。

  《使至塞上》前两句叙述此次出使的随从、目的、路程。三四两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景中含情,微露被排挤的难言之苦。五六两句是千古名句,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边关前线,只是要见的前敌统帅还在前方……

  3、联意解析:

  《归园田居》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心底秘密。衣服沾湿了,不值得怜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什么意愿呢?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后为何能“悠然”呢?因为此时有“飞鸟相与还”,能“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可见作者的意愿是只要能远离相互压榨的官场和黑暗的社会,衣沾何足惜,因为“此中有真意”啊!

  《使至塞上》颈联中每一字无字可替无语可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壮美风光,即使是一个没见过大漠风光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氛围,有如亲临其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一个读过这诗的人,脑海中都有一个鲜明的大漠图景,图中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诗人无愧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誉。

  4、思路分析:

  《归园田居》在结构和内容上,从概括到具体,从早晨到晚上,从种豆的地方到回家的路上,思维流畅,思路清晰,然后轻轻一转,曲径通幽,醇美的诗意,豁然开朗。

  《使至塞上》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中间叙事写景,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尾联言尽意远,回味无穷。

  5、诵读领悟:

  第一板块的诵读是读得清楚,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出顿挫。现在进一步要求在诗意赏析了之后,领悟意旨,读出情感。

  《归园田居》前六句整体可用叙述口吻来读,但中间也有变化。前两句有如老朋友呼告其事,声调稍高;中间四句如促膝而谈,可用谈话语气,娓娓道来,缓疾偏中,不抑不扬;最后两句有如神秘的耳语,又带有战胜心灵的得意,可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现此时神秘、得意、庆幸、满足等复杂心情,语速变缓,语调先降后升,最后表达出一种心情的释放。

  《使至塞上》主要按照表达方式的变化,依据表现情感的需要来安排诵读技巧。首联交代随从、目的、路程,可用叙述口吻来读。颔联、颈联中含有事、景情,“征蓬”、“归雁”要读出无奈的语气,“出汉塞”、“入胡天”要读出心中微苦,且苦不能言之状,可仰头,微摇。颈联描写壮美风景,可用惊喜的语气读出。诗人在难测的人生征途中看到了悲壮时的心情,非苍茫雄浑的中音读出不可,一般来说,女性是读不出此中情味的,但一定能体味得到。尾联表现的是诗人“逢候骑”时的坦然,得知“都护在燕然”之后的茫然。上句要读得短促,下句要读成一个语言单位一顿,要能感受到那种诗歌虽嘎然而止,却能令人遐想的韵味。

  二、同学们自主选择上面所明确的欣赏角度,尝试欣赏《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诗歌联读法读古诗,纵向分析,横向比较,一次多篇。

  〖教学步骤〗

  一、纵向分析一首诗歌的以下内容

  诗题:

  作者:

  背景:

  格律体例:

  韵脚:

  名句分析:

  主旨理解:

  如分析《游山西村》

  诗题: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背景:罢归故里,虽愤愤不平,却热爱淳朴的乡村生活,也未忘爱国。

  格律体例:七言律诗

  韵脚:豚、村、存、门(押un韵)

  名句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涵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只要努力追求,总会生出新的希望。

  主旨理解:描写农村丰年宁静喜悦气氛,表达诗人对纯朴民风的热爱之情。

  二、教师部分点拨指导,学生按上一首诗歌纵向分析流程,自主合作探究,横向比较学习其他三首诗歌。

  三、将纵向分析,横向比较的内容列成表格。

  诗题《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作者背景格律体例韵脚名句分析主旨理解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6篇

  1.用原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②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2.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a.属国过延b.萧关逢候骑c.都护在燕然d.都护在燕然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时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b.《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展望和对故乡的眷恋。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d.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北宋著名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4.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野草)b.长河落日圆(长江)c.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一)语段点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________。所押之韵为:________。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①征蓬出汉塞。(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二)迁移过关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答案:1.①大漠孤烟直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但使愿无违 ④月下飞天镜。2.c3.d 4.b(一)1.边、延、天、圆、然 an 2.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3.①借代 ②对偶 4.c(二)1.b 2.c提示:(二)1.“少邻并”是“少(shǎo)有邻居紧挨作伴”的意思。 2.“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不正确。

人教版初二上《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7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朗读课文

  3、注音:燕山逢候骑

  4、分析思想感情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

  5、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提纲

  《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

  《使至塞上》:借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一读代讲,讲读结合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检查前两首诗歌的背诵,学习《渡京门送别》学习《游山西村》

  1、检查预习

  2、老师范读课文

  3、熟读课文

  4、重点词句: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5、课文分析: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所做。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的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些了什么内容?用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船有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平原。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学习《游山西村》

  范读课文

  朗读课文

  重点词句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是暗;花艳,是明。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无时:没有一定时间。

  背景: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找出对偶句山重水复疑无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思想感情: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

  课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精美,体会诗歌画诗结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记忆。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巴东三峡》教案(精简10篇)

《巴东三峡》教案(精选10篇)《巴东三峡》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2

《落日的幻觉》学案(精简15篇)

《落日的幻觉》学案(精选15篇)《落日的幻觉》学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精简2篇)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精选2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第1篇  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  指导方案  

《窗》教学设计(精简17篇)

《窗》教学设计(精选17篇)《窗》教学设计 第1篇  窗  教学设想:  1、<<窗>>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精简16篇)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通用16篇)《我的第一本书》习题 第1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