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安塞腰鼓》课件稿 2份(精简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通用15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2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广安实验中学,我叫周璐。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程序”等多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2、收集作家以及课文资料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播放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过渡: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过渡: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过渡:文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有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在写作?

  (分组交流、合作讨论)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

  (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

  (5——27)表演安塞腰鼓。

  (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

  (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四、品味语言、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八、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

  九、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教学回顾: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性,只有注重个体的阅读和心灵的感悟,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www.jing-luo.com)

  我的教学过程(www.jing-luo.com)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www.jing-luo.com)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8篇

  今天的我上的是国标版第十一册14课《安塞腰鼓》.本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我教授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熟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情.

  教学设想: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安塞腰鼓离学生还是比较远的.虽然学校以腰鼓教育作为特色,但安塞人打的腰鼓所展示的艺术魅力不仅是靠文本的理解能达到的.我在教学导入部分主要围绕着从感性上去了解安塞腰鼓,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他的雄壮,豪放,壮观.在初读课文时,我安排学生围绕"好一个( )安塞腰鼓"来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体味好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在两课时内结束课文,所以在第一课时中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我围绕两个问题来读,一个是鼓声响起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让学生去找,并体会其中的感情.第二个在鼓响之前,看到了什么,写鼓响之前有什么作用.最后我安排学生品读第一处"好一个安塞腰鼓".

  本文在信息技术上我主要使用了视频,图片资料的展示来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腰鼓的魅力,这种从视觉上带来的冲击是无法用语言来介绍而达到的.此外,我在介绍后生们跳鼓舞时,通过文字的对比让学生进行品读,体会作者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特点.

  本课在我教学中弱化了字词的讲解,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精读课文放到第一课时.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课提高更多的建议.谢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整体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着重感受打鼓场面给人带来的震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塞腰鼓的魅力,并感受她给人带来的冲击和震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特色是什么 谁用鼓来组个词,鼓声有什么作用呢 (鼓有"激人奋进的力量")

  在我国贫瘠西北,有个地方叫作安塞,那里的腰鼓天下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人们挥舞着手中的腰槌,跳着强健,火热的舞步,奏响了激昂,热烈的鼓声.让我们看一看安塞的腰鼓吧!(出示安塞腰鼓视频)

  同学们,看了安塞腰鼓,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是震撼和冲击.

  在学课文之前我来检查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敬佩,称赞……)

  出示:好一个( )安塞腰鼓.找一找你最喜欢的部分来读一读(整体感知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鼓响这前)

  在鼓响之前,"我"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读课文,找一找.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何感受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我们期待的鼓声响起来了.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分三处讲: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狂舞在你的面前"你能体会到什么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出示这两段话,对比: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蹦跳的脚步,像旋风一样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这两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尝试着来读一读.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作者由终的发出了"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

  鼓声响起之前蓄势待发,鼓声响起震撼人声人心,让我们齐读1—8自然段.感受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壮观景象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9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老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入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下几个方面入手,"知内容"--里;"明结构"--表;"寻美点"--里。这样的设计主要想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整体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

  1、知内容。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读书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出示幻灯,教师示范。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出示幻灯,稍作总结。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品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在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并试图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熟读成诵。目的是进一步理会并学习本文的语言样式。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1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2篇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环节)

  (二)学习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平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目的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一是把所想的用笔用嘴表达出来,可见,读与写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我以此为契机,进行仿写训练:出示一组东北民间艺术——大秧歌表演图片,要求学生模仿此段句式进行描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迁移。

  我及时强化成功意识,鼓励创新,并在欣赏老师范文后强调:有了好的内容,必须要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品读中我适时引出“击鼓的后生”:重点体会“搏击”的后面还有什幺内涵?进而引出中心句,并紧紧追问:他们到底想挣脱什幺?冲破什幺?撞开什幺?

  使学生自然联系到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作者对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生们是黄土高原人的代表。他们搏击的不仅仅是鼓,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与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运进行搏击。只要生命不息,搏击就不会停止!

  (3)在品读中,我适时提出在文中反复出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明确:好一个

  安塞腰鼓!此句贯穿全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激荡生命的赞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我适时引入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响,黄河古道显辉煌”,如今的黄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贫穷的樊篱,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运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政策的实施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将用生命和力量搏击出更辉煌灿烂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板块: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总结:提炼主旨,加深感悟。

  (2)作业: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进一步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3)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安塞腰鼓》的学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股劲是上进心,是坚强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毅力上要有一股韧劲!行动上要有一股冲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股劲,去敲响自己未来灿烂美好的生命之鼓!”

  (4)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激活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左侧是学生品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与右侧文中两个重要意象及一个动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养育了这样一群粗犷豪,顽强不屈的陕北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才搏击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3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

  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4篇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简介安塞腰鼓

  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定量,烦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变“烦琐”为:“简易”,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板块化软性设计,体现教学弹性

  板块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大部件。软性设计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而一成不变的执行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

  《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别是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研读,而且选择同一板块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研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时,也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流。学生对哪个板块最感兴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个,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4、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说课稿 2份 第15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老师不仅要奉献,更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 “三读”之后的“一写”,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 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到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再到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较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而显得较为丰实。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苏教版初一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简2篇)

苏教版初一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篇)苏教版初一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1篇  常州市北环中学杨光  一、单元教学目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

《世说新语》两则(精简17篇)

《世说新语》两则(精选17篇)《世说新语》两则 第1篇  黑龙江 戴来生 徐锋 宁铁霞 青岛 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精简10篇)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精选10篇)《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第1篇  11. 巨人和孩子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