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周前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观潮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本课的生字。把不好读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潮水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强调“薄雾”的读音

  3、请学生找出易错难写的生字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罩”、“贯”、“薄”、“昂”、“蒙”这几个字。

  4、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请学生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背过课文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让学生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并且提示学生找找潮水的涨落还和月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课,了解到了什么?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这是什么声音?

  2、对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先看幻灯感受画面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观看其他的一些壮观景象。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再和同桌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人: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

  潮来时听到了: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看到了:平静白线城墙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观潮教学设计5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13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

  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3。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本。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6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7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观潮教学设计8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观潮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总体把握。

  紧扣“天下奇观”。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阅读方法。

  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

  (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三、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味,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好文章中,一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

  第二课时: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下奇观。)

  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

  (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

  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

  2、略讲潮头过后。 按原文填空。

  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

  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2、编写导游词。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

  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干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习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观潮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 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观潮教学设计13

  【教学分析】

  本课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

  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

  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观潮

  远潮来前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14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15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初一 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精简2篇)

初一 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通用2篇)初一 上册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第1篇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汉语拼音bpmf教学设计(精简6篇)

汉语拼音bpmf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精简17篇)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精选17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第1篇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