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精选14篇)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篇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是一个神话,一个奇迹。它造就了青海高原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边的柳树,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树,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狂风吹不倒它,大雪压不倒它,雷电轰不灭它,连命运都无法毁灭它。它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而成就了那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就像灞河边的柳树,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善始善终。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挫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长得粗实、挺拔;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这株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与这株柳树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再想想身残志坚的霍金,不断受辱的夏洛蒂,生活穷苦的阿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明能干的海伦·凯勒……这一个又一个逆境成才的人,不都与命运搞争到底了吗?
这虽然是一株柳树,但它却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于一般的柳树所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出处:宜兴市桃溪小学六(1)班]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2篇
一、说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散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历了高原风雪、雷轰点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在青海高原上巍然撑立着一株柳树的高大形象,热情赞扬了柳树不屈的生命力与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托物抒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获取文化、精神营养的很好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本人的“朗读指导策略研究”的小课题研究,给本文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柳树形态的神奇,成长的艰辛,从而体会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2、将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引领学生从文章走向作者,从更高的层面上来体悟柳树的精神,作者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升华。
三、说教法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情感体验,陶冶审美情趣,增加语言积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本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紧扣“神奇”通过对柳树形象及生长过程两个方面的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柳树的“神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身处逆境,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和艰难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因此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时围绕“朗读指导策略研究”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初步感受柳树的神奇
出示课件,让学生读课题。强调“一株柳”、“青海高原”这两个词语。从而说明这一株柳的特别和它的生长环境,从而引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让学生初步感受柳树的神奇,同时为下文的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感受柳树的形象
首先让学生朗读第5节,并提出朗读要求:文中的哪些词引起你的关注,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后说出关注的词语和感受,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将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体现教师朗读方法的指导,例如:
(1)学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一句时,如果学生没有读好,教师可以相机这样评议:我觉得这株柳树绿得还不够苍郁,不够深沉,听老师朗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读时重读“苍郁”和“深沉”,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
(2)学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一句时,可以这样评议:我觉得你读的只能称得上“巍然”,离巍巍然还有点距离。接着再范读这一句(范读),读时突出“巍巍然”一词,让学生再读感受。学生读好后,教师相机总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长得如此茂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比如“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等词语,同时学生在读中感受了柳树的形象。)
(三)朗读,感悟柳树的精神
让学生朗读第6、7两节,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柳树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了哪些磨难?在感受最深处写批注。交流反馈中学生读出相关的句子,并说出感受,并且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重点体现教师朗读方法的指导:
以第七节为例:首先教师范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吗?通过学生对范读的理解能更好的理解高原环境的恐怖,又能感受这株柳树生长的艰辛。接着让学生练习朗读,在指名朗读时教师可以相机这样评议:我觉得高原风雪还不够残酷,这株柳树的复苏过来的过程还不够艰辛。评议的同时再读,师生可以分角色再读,最后教师配乐朗读这一节,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朗读方法,也感悟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读到最后再总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长得如此茂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学完这两个环节,我在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实一虚把柳树的形象写得如此丰满,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应用这种写作方法。
(四)对比柳树,再悟“神奇”
课件出示家乡灞河的柳树,学生欣赏并自由读一读。思考:这株柳树的形象已经这么丰满了,为什么作者还要描写家乡灞河的柳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次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难怪作者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
(五)走进作者,实现思想的升华
语文教学需要更加宽泛的视野。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发现,作品融入作者陈忠实本人的人生感受,可以说,高原柳顽强的精神正是作者历经磨难却顽强不屈的精神体现。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他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从这个意义上,引导学生从这一篇文章走向作者,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将学习的空间有效拓展,因此我在教学最后安排了“走进陈忠实”这一环节,首先简介陈忠实,出示陈忠实的个人资料:陈忠实,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陕西农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爱文学,虽然贫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大学梦,却没有打破他的文学梦,高中毕业后,他白天务农,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坚持读书写作,经过长达18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引起轰动,1994年荣获中国文学的最高奖——矛盾文学奖。陈忠实用他的艰辛和顽强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壮美的天地!读后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高原柳的顽强的精神正是作者历经磨难却顽强不屈的精神体现,接着再问学生:你从高原柳身上还看到那些人的身影?学生回答后齐读最后一节。读后总结: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3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010
《青海高原一株柳》经典教学设计(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 、 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欢迎欣赏给您提供的文章,网址:www.jing-luo.com
查找更多相关资料,请搜索课文题目!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4篇
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姓名 班级 小组 【题解】 这是一篇散文。文题至少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株柳树;二是表现了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是青海高原。作者将“一株柳树”这一描写对象与“青海高原”这一生长环境融入标题,暗示着这株柳树必定有着某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发人深思,引人动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4、积累与柳树相关的诗句。 学习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预习指导 学习心得/教学方法 【预习导航】 1、你还收集整理了哪些资料?(作者、青海高原、边塞的诗词等) 2、本文值得积累的句子、词语: 3、搜集有关柳的成语、诗句 4、填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 5、摘抄文中的问句,体会语气。 a、惊叹而又疑惑 b、感叹、质问c、敬畏、赞叹 ( ) ( ) ( ) 【课文导读1】 1、既然写“柳”,为何不以“柳”为题?这株柳树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用“青海高原”来修饰又有何用意? 2、细读课文,分别找出具体描写一株柳、猜测与想象一株柳、灞河柳的相关段落。 具体描写 : 猜测与想象: 灞河柳: 3、青海高原到底是怎样的恶劣?那株柳树长得怎样? 【课文导读2】 1、这柳树凭着什么在青海高原上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作者托物言志想要歌颂的是什么? 2、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它为什么能承受?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灞河柳?有何用意? 4读句子体会。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在哪?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植物,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它的特点。用上一些好词好句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 ☆ ☆ ☆ 小组评价 ☆ ☆ ☆ 教师评价 ☆ ☆ ☆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经历一年又一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它没有抱怨----------------,没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6篇
(一)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 殛,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凝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顽强一种侥幸,还是有神助佛佑?
(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其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注:如果字数超过可删正文括号的内容)
1、将题目《一株柳》改为《柳》或《高原柳》好不好?为什么?
2、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3、作者写柳,为什么一再强调高原环境?
4、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柳树的句子,并说说是怎样描写的。
5、你认为这株柳树能在不毛之地生长壮大是凭借什么呢?
6、作者通过“猜测”和“想像”赞美了这株柳什么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
1、不好。因为“一株柳”强调的是独一无二,突出了柳树的神奇。
2、①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环境。
②十分粗壮。
3、强调高原环境是为了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顽强。
4、第五段。先总写树粗和枝叶,后写树干、树枝、树叶,再总写柳树的形象。
5、凭借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意近即可)
6、不畏恶劣的环境,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意近即可)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7篇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8篇
课题名称 青海高原一株柳 科 目 语文 年级 小学六年级 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第二课时 学习者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缺少静心读书的耐心。该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能按预习要求自主预习,能通过文本浅显的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能通过上网、问询等方式搜集资料。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进一步发展。出于对高原的憧憬,(喜欢听《我要去拉萨》《青藏高原》)学生对本课充满兴趣,为保持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努力创设各种读书情境,让学生朗读、讨论、交流,辅以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由物及人,明白人要凭借毅力和韧劲努力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抓重点词句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 2 通过图片视频,领略高原的山脉绵亙,气势磅礴,凸显这株柳树的神奇。 三、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根据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根据重点语句朗读,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与灞河柳树进行对比,想象她的样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描写柳树的古诗、了解灞河。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文中的词句来说。 2、生思考:这是一株及其平常又神奇的柳树。 3、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平常是因为(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常见)神奇又表现在哪里? 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活动2 (二)问题引路,品读“神奇” 1、大屏幕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在哪里?用“---”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 3、交流 (1)处境神奇(3、4自然段) a读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高原的悲壮苍凉。 b出示高原图片,结合词句说说看到的画面,明白高原与我们生活环境的不同。 c边塞的悲壮和苍凉古已有之:生交流收集到的诗句。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 d老师还搜集了青海高原的一些资料,指名来读。(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可达零下20多度,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青海高原的土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冻土,可见生存环境多么恶劣。) e自由读3、4自然段,感受环境之恶劣。 f在这种环境中看到这株柳树,你的感觉一定和开始不同了。你会象作者一样感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外形神奇(5自然段) a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 b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c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d即使在平原地区,这样粗大、茂盛的柳树也并不多见,更何况是在这样恶劣的青海高原上。你一定会由衷地感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3)经历神奇(6、7自然段) a出示句子:干旱和寒冷决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b决不宽容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 c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怎么挺过来的?结合文中语句想象 d面对这株百折不挠的柳树,我们不得不感叹:(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4)精神神奇 a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b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 、 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c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d引读第9自然段。 e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f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教学活动3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2、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 3、出示填空,引导学生交流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 ( ),终于( )。 2、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 )。 教学活动4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伴着歌声送给同学们几句话,,结束我们这节课。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9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我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课堂精彩连。
导入部分,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青海高原上的极其恶劣的环境,我采用的策略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几组词语,朗读中感受苍凉和恶劣的环境特征,为下文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作铺垫。
合作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柳树的神奇环节,我让小组合作学习,圈画出描写这株柳树神奇的词语,在边上写上自己的体会。小组成员每人交流一句,通过朗读展示。最后上台交流,并与台下学生互动。学生在合作中先整体感知后逐句品读、感悟,学会了学习语文的方式——多读多想,就能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理解谈体会。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两句抓住“锻铸”、“巍巍然”、“撑立”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合作技能;可以获得更多的自尊;可以间接提高学业成绩。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法。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以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学习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感受柳树的顽强这一环节,我就让学生默读、自学、再同桌交流。这里主要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三个“多少”感受到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次数如此之多,但它却顽强地“撑立”着,有了一定要撑下去、活下去的信念,才创造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通过“读句子—找词语——谈体会”的步骤体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内涵。交流、补充、品读……学生体验独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习作者想象、对比的方式,在想象和对比中进一步感受高原柳顽强、坚持不懈、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如师生共同板书、配合接读、朗诵,对于课文中心的感悟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学到最后,我说:同学们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此时在你心中,仅仅还是一株柳树吗?你由这株柳树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来说说:望着这一株柳树,我想到了……这样深化了文章中心,引导学生由一株柳想到具有柳之精神的人,获得人生的启示。
有效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运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承担起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是自己的老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课堂更加精彩!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0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检查读书。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看看还有哪些字、词还不认识或哪个句子还读不好,及时找帮对。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还有感情表达不当的句、段如标点符号、提示语等老师要直接评价)
师:(读得不好时)指出错误后,师鼓励:这次能不能把它读准确?来。
师:嗯,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出现的问题不多,刚才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都纠正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书,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而且还会读的更有味道。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四、写字
师:好,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虐 韧”这两个字。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2题中描一描这两个字。
(2)描完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仿写这两个字,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这两个字。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3、写完后,小组内相互检查,看小组内哪些同学写的字有了进步,哪些同学写的字比较工整、漂亮。
4、其余的生字课下要认真地书写在田字格本中。
五、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感受写在旁边空白处。
六、分配展示任务。
1、2、3组重点汇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4组重点搜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5组重点搜集家乡灞河柳树的有关资料。
6组重点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7、8组重点感情朗读课文。
9组重点搜集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的故事。
10组搜集陈忠实的资料。
11组重点说一说学习本课的体会。
12组搜集励志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课件出示)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一节课的自学提示。
(二)学生交流展示
一、准备
1、请根据上节课的自学提示,各自准备一下分配到的任务。
2、小组内交流:先帮对交流(4、5、6号谈,1、2、3号听)谈错的对子纠正,谈不到的对子纠正。
3、小组长在小组内讲解,组员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更正,组长找好发言人。
二、展示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让我望而生畏的地步呢?
课堂预设
(一)感悟柳树的神奇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同时汇报有关青藏高原资料)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 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
(同时汇报灞河的柳树资料)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二)感情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师:
1、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
简介陈忠实:
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2、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汇报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
3、学习本课的体会。
4、组搜集励志名言。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做青藏高原一株柳,不做温室里的花草。
教学反思: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揣摩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其“逆境成才”的精神毅力,并适当拓展向类似的人物形象,以进一步体会其品质的可贵。
教学思路: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悟读课文:悟读课文深入感受,抓关键词悟读精神。
教学准备:ppt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读通至读熟课文。
2.批注阅读,写写感想、质疑问难。
流程预设:
一、简介几种典型树木分布区域导入
1.椰子树针叶林柳树
2.《咏柳》等诗歌、文中描写平原水边柳树的文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采微》)
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
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这平原水边的柳树的呢?
3.柳树名片:中文学名:柳树
拉丁学名:willow
别称:杨柳、垂杨柳、垂柳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杨柳目,金虎尾目malpighiales
科:杨柳科salicaceae
分布区域:中国大陆南方,亚热带区域
4.虽说柳树还有耐寒耐旱的特性,但毕竟只是料峭的春寒而已,再冷它是吃不消的。然而,在祖国的北方,在青海高原上,在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的黄河上,有一座李家峡水电站,在这家水电站总部的门口可以看到一株柳树。要知道这青海高原属高山高原气候带,高寒缺氧,对于柳树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这株柳树是如何“逆境成才”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1.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疑问,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读一读。相机正音析形。
2.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1列: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蓝天深邃 云团凝滞
2列:两合抱粗 百十平米 铁锭色泽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巍然撑立
3列:持久干旱 严酷寒冷 虐杀生灵 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4列:随意抛散 有幸萌发 保存生命 重新抽条 起死回生 九死一生
(生长环境、柳树外形、气候条件、柳树生存)
课文就讲了两大部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以及生长在怎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中;青海高原一株柳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三、生字词巩固
四、悟读课文深入感受,抓关键词悟读精神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以读代讲。联想霍金、恩科西……)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ppt分行布局这段话。以读代讲。)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以读代讲。)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以读代讲。)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小结:再次通读了全文,我们能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吗:
青海高原一株柳,它____________地撑立在_____________的青海高原上,______________的精神也伫立在我们心间。
五、课外拓展
作者陈忠实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仅仅就是为了写这株柳树吗?
简介陈忠实: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时候,你想对作家陈忠实和他笔下的这株柳树说些什么吗?
课文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2篇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感受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3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 、 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4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小学一至小学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确实,有效理 解词语,是正确把握课文内容,深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学家陈忠实的作品,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下面我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抓住词语,丰富课文内涵。
一、扎实有效,理 解词语。
理 解词语意 思,这是基本的学习手段,虽然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认识理 解了很多词语,但面对一些新词的时候,学生依然会一知半解,甚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们老师进行稍微点拨,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对比词义、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授学生以“渔”。当然,教无定法,唯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钻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学生:“锻铸”这个词语我不懂。
老师:那你就字形看看,这个词语跟什 么有关?
学生:有“金字旁”,跟金属有关,我想,就是炼铁吧!
老师:对的!你知道炼铁的过程吗?
学生:就是将金属在火中一次次煅烧。
老师:是的。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铸:将融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锻铸”是什 么意 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学生1:这是一个经受了很多磨难的过程。
学生2:我想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学生3:是指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历经了千辛万苦。
反思:汉语的构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构词方法有很多:偏正、动宾、动补……像这类可以 “顾名思义”的词语也有很多,我们可依据造字构词方法,对词语进行有针对性地猜度。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可思议”、“寸草不生”、 “虐杀”等,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已经有的知识积累理 解词语。
2、巧用近义词
案例:
学生:什 么叫“广袤无垠”呢?
老师:这里指什 么“广袤无垠”?你觉得它的近义词可以是什 么?
学生1:指高原广阔无垠
学生2:广阔无边
学生3:辽阔无边
学生4:无边无际
老师:这就是广袤无垠的意 思。
反思:“广袤无垠”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无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广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点,请学生来说说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什 么,这样就化难为易。其实,除了采用近义词,有的词语也可以用说反义词的方法来理 解。
3、联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老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学生: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老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 么意 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学生: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学生: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折腰。
学生:它非常努力地向上生长,不被困难吓倒。
反思: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是我们老师用得相当多的方法。确实,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 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4、对比词义
案例:
学生:老师,我不懂“撑立”。
老师:这个在 理 解上确实一相当的难度,让我们现看看前面也讲到了一种立——伫立!同样都是立,它们之间一什 么不同呢?那得侧重前面的词来理 解了。
学生:伫立是一种长时间的站立,而这个撑立,应该有“死死撑住”的意 思吧!
学生:伫立让我想到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磨难,但屹立不倒。而撑立让我想到它是在硬挺着,硬撑着,是用最后一丝力气站着。
反思:汉语中很多词可以组相近的词语,如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解决浅尝辄止的词语理 解呢?在上述课例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学生明白了同是一“立”,但“立”的性质是不同的。更从这不同的含义中体会到了柳树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丰富内涵,深化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品质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品质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不单单是在写这株柳,而是在颂扬柳树的精神品质,颂扬具有这精神品质的人呢?我是采用了抓住线索词语、点睛词语,让学生学着想象表达体会。
1、线索词语
每篇课文,都其中心词语或中心句,贯穿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展开教学,这样的方法尤其适合长文短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学的时候我就抓住“神奇”展开:发现它的生长环境、外形特点、成长历程、坎坷命运都是如此神奇,如此令人惊叹。使“神奇”不再是一个孤单的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精神品质世界中,它就是一株柳,一种精神品质,一个人!
2、点睛词语
老师:这里的“望而生畏”是看到了就害怕的意 思吗?
学生:不是的。
学生:这是一种敬畏。
老师:那作者敬畏这株柳树的什 么呢?
学生:敬畏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学生: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反思:不难发现,对这株柳品质的概括就是由这个“望而生畏”生发的。我就把这类词称为点睛词语。
学生一方
3、表达词语
案例:
老师:这株柳经历的苦难只有一次吗?
学生:不是的。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三个“多少”和四个“又”,还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老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
(出 示:……(条件下)……其他的……只有这株柳……)
学生:寒冬腊月,飘着鹅毛大雪,地上已经积起了齐膝深的白雪,其他的树木都冻死了,光秃秃的,在寒风中呼号!只有这株柳,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它说:“让这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炎炎夏日,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干旱的黄土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别的植物都干枯而死,只有这株柳,依然挺立在骄阳下,它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学生:夜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忽然惊天炸雷劈断了柳树的枝干,柳树强撑这身体,对自己说:“明天就会好起来的!”
……
老师:是啊,这株柳一次次起死回生是凭着自己那坚强的毅力在熬着,在挺着!
反思: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语表 现。叶圣陶先生也说:“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表 现的机会。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把“多少”、“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丰满起来,也使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表达。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