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懂得从小立大志,在远大的理想,日后才能为祖国、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读誓言,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誓言。请同学们读周恩来的誓言。

  (指导朗读。)

  二、研读7、8自然段,感受“不振”

  1、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故事,并用一个词说说读后的感受。

  2、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

  (师巡视。)

  3、交流:

  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课件出示。)

  ⑴ 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

  ⑵ 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说后指名读。)

  ⑶ 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

  ⑷ 可是,她一心所盼望的成了这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不但……反而……”来表达吗?

  ⑸ 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学生读。)

  小结: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

  (教师将板书上的“?”改为“!”)

  师: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课件出示。)

  ⑴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⑵ 通过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知道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

  生:衣衫褴(lán)褛(lǚ)(──贫穷)哭诉。

  师: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被洋人的汽车轧死的也许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也许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是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此时此刻,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指名说)指导朗读。

  师: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周恩来才明白伯父所讲的原因,那就是“中华不振”!

  (师将板书上的“?”改为“!”)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指导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说出反问句的意思。)

  师:是啊,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看──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 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师:你们看看,周恩来和他的同学是怎样进入租界的?

  (指名说:“闯”。)

  师:谁知道,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

  (“闯”说明肯定是被人拦着不让进,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可中国人却不让进。)

  师: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板书:将“?”改为“!”)

  4、让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出示幻灯片)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沙、鼓浪屿。

  师: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出示幻灯片)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

  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请看,周恩来的部分年历表: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市。

  1910年秋(12岁),到东关模范学校学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誓言。

  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9月(19岁),赴日本留学。去日本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大江歌罴掉头东》。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

  5、从此,周恩来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板书上添加箭头)请同学们默读124页的阅读链接。把你认为特别重要的句子划一划。

  交流。读得懂吗?

  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刻苦钻研为的是学成之后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

  四、拓展学习,学会立志

  师: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现在,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了吗?

  五、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

  同学们,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心路历程。养成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语:

  抽学生个别读—反馈—正音—齐读一遍

  读课文的检查(不查)。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几岁的时候说的?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

  生:因为,他体会到“中华不振”。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自由读第7、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师: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⑴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谁来读一读?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

  师:年少的周恩来不知道租界是怎样的,那看了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吗?出示租界资料。

  (课件出示,适当讲解。)

  看完图片之后教师引读。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关联词引读。

  师:同学们,列强瓜分我国土,强占城市中的黄金地段美其名曰“租界”就因为中华不振呀!

  师:在租界里看到的一件事让周恩来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⑵ 学生反馈在租界里看见的事情:

  师:是的,这件事情使周恩来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

  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轧死。

  那么同学们,课文中哪些句子或者是哪个词语的描述,让你也和周恩来一样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呢?

  ⑶ 根据学生反馈展示:

  ① 生:我从这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因为中国的巡警局不给他撑腰,还训斥他。

  课件出示:

  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中国妇女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

  生:她原本以为巡警局会把洋人抓起来,绳之以法,让他坐牢,让他赔偿损失……

  师:可是结果呢?

  那现在,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生: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老百姓的性命就像一根草似的──中华不振啊!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我从“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虽然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心里很愤怒,可是却不敢怎么样,只是敢怒不敢言。

  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他们为什么不敢怎么样 ?

  (你用拳头,人家会用枪炮打你,科技落后!)

  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么到底谁敢怎么样?

  洋人,洋人敢用汽车撞死中国人,还在一旁得意扬扬!

  (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人看在眼里,轧死一个中国人跟轧死一条小虫一样简单,也许只是好玩而已。)

  所以,你感受到,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再读一读。

  ⑷ 师: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愤慨……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

  “中华不振”就是:科技落后,任人宰割;百姓命如草芥,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中国的巡警却不为自己人撑腰而当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租界里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的可恶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的凄惨;

  ……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见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同学们,请好好读读课文的9~1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想周恩来在沉思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

  (预设)周恩来在沉思:

  ① 怎么样才能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把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去的领土要回来?我要好好读书,一定会找到好办法的;

  ② 中国有这么大的领土,有这么多的人,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觉醒过来,中国人要帮中国人,那么,洋人就不会这样得意妄为了;

  ③ 洋人之所以要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落后,要想办法使我们的科技发达起来,让中国富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人瞧得起我们;

  ④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于是周恩来就在沉思:理解“沉思”。

  (静下心来,反复,一次又一次。)

  2、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师:是呀,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修身课上,魏老师提出了诸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

  他(清晰而坚定)的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为什么?其他同学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他(铿锵有力)的重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课堂小结:

  引读: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光辉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的好总理。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得意扬扬

  租界 繁华 热闹非凡

  巡警 训斥 耀武扬威

  妇女 哭诉 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 星期天 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 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5篇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些是妈妈帮我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络是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老师相信大家以后经常会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

  生:出示图片“周总理的睡衣”,这是周总理的夫人──邓妈妈,这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看得出周总理是非常简朴的。

  师:真好!如果你能说说是怎么找到这张图片的就更好了。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生:我在姐姐的课本上找到了一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师: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⑴ 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⑵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读,教师巡视。)

  2、同桌互读:

  师: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教师检查:

  师: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读悟道理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师: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而学习,周恩来郑重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我明白了“环顾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光耀门楣是为家族争光的意思。

  生:我明白了“崛起”就是强大的意思。

  生: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在13岁时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2、合作讨论,用心感悟:

  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并讨论完成:

  讨论问题:

  ⑴ 读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⑵ 课文中什么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 还有谁喜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⑷ 读一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假如你就是小时候的周恩来,学一学当时他是怎样回答的。

  3、师生互动,深化体验: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件事发生在1910年,爷爷告诉我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国家都来欺负我们侵略我们,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师:面对倍受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周恩来“若有所思”、“略加思索”,他在想什么?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书写。)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周恩来想,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为什么这么软弱,被外国人欺凌,是因为什么?

  师:问得好!

  生:周恩来想,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

  生:他会想,我们的国家贫穷、落后。老百姓才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国家富强了,别的国家才不会欺负我们,人民才会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为了使国家变得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所以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略加思索,郑重地说……

  (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四、升华志向放飞理想

  师: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五、附作业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

  4、你有什么志向?说一说,写一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课标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近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思路

  1本课篇幅较长,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课文的难点。课堂教学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和“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两部分内容。

  2、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不同,并创设情境进行表演。使学生体会到,周恩来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以“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分别出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人物不同的语气。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再一次出示周恩来不明白的问题并指名读,在这里学生也自然理解了词语:疑惑不解。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已打开思维的匣子,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一个高度,我和同学一起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帮助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听了资料介绍后,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再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这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其次是抓对比,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与围观中国人对妇女不同的态度,以评促读、以读促悟,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利用过渡段课文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案例〕

  教师播放轻音乐《你的背影》。用富有感伤的语调创设情境,渲染凄凉的气氛:同学们,这首抒情、凄凉的乐曲名字就叫《你的背影》,这首乐曲把老师的思绪带入了1976年的长安街,那一刻:高山无语,大海无言,江河垂泪,大地默哀。人们都自发地来到长安街,都想再看看敬爱的总理,都要亲自来送送亲爱的总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的人自发地来为总理送行?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人如此敬重和怀念周总理呢?是因为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因为他从小就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那就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

  学生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中华不振!

  师:你从文章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

  学生:从少年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中华不振。)

  学生:从“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中国人走进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而外国人却在这里自由出入;看到“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时,我们心里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学生:我很悲痛。

  学生:我很愤怒。

  学生:我很无奈。

  ……

  学生:从“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教师:通过一“哭诉”、一“得意”的对比描写,你有什么感想?并猜测:被轧死的人可能她的什么人?此时她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学生:我感到当时中国人很无能。

  学生:我感到很痛苦。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父母,

  学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

  学生:被轧死的也可能是她的丈夫……

  学生:她会感到生活的绝望,没法活下去了。

  ……

  教师:一个中国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还得“闯进”。因为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地”!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一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中国人却没处说理,而肇事的洋人却逍遥法外、得意洋洋。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看到此情此境,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却没人敢怎么样,没人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也还是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教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补充: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让人顿足捶胸的现实,当我们听到这些使人义愤填膺的状况时,我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教师: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远大志向。此时此刻,少年周恩来就在我们身边,他听了魏校长的问话,他清晰又坚定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着如此胸怀和抱负,魏校长听了也不敢相信,当魏校长再次访问的时候,少年周恩来便铿锵有力地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少年周恩来这个震憾了所有在场的人,同样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回答——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周恩来生前的一些资料)

  教师: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的经济才得以腾飞,国家才得以繁荣!就拿我国的——

  (教师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

  教师: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富强而学习和读书!

  学生:我们应该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的繁荣而读书!

  学生:我们不光要有大的理想,还应该像周总理一样为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学生: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以自己的才能建设祖国,让中国永远强大!

  ……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旧中国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走进了那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同时,我们也共同见证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我们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虽然周总理离我们而去,但他那振兴中华的豪言壮语和他那心系祖国、心怀黎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将永远和我们同在!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课题——

  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共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教师:课下阅读关于周恩来故事的书,并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你学习上的收获。

  〔反思〕

  回忆整个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设计步步精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轻音乐《你的背影》和“十里长街送总理”场面的悲壮创设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做好铺垫。引出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后,教师提示“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年周恩来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呢?”师生归纳出:中华不振!紧接着教师提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呢?待学生充分地思、读、说、议后,教师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教师为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中华不振,提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拓展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待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的感受后,教师再提示“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想的和我们一样!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的远大志向。在此,教师用激昂的语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之后教师又说: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学生看了周恩来工作繁重的资料后,教师又提示: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着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才得以腾飞!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教师总结本课,播放令人振奋的歌曲《祖国,你好》布置作业。师生课堂情绪先“抑”后“扬”,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2、教法灵活,贴近学生实际,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境由心生”,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在教师抛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的问题后,教师依学定教,顺学而导: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不振”。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学生品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出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在旧中国,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就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和为实现愿望而准备采取和行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植根现实的理想才有它永久的生命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邵宏锋

  师:请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行吗?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生:也是“中华不振”。

  生:我觉得还是“中华不振”。

  ……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师:(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

  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

  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4:我从“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6:我划出来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投影出示该段话)。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了这段话,请你站起来,你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行吗?

  生2:(朗读)

  师:谁还想读啊?

  生:(朗读得很有感情。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听着两位同学的朗读,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想到了:当时,在外国的租界里,中国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惩处那些恶毒的洋人?是因为惩处洋人之后外国人就要打我们中国吗?这就是我们“中华不振”的地方。

  生2:我看见了外国人在租界里横行霸道的身影,这是中国的土地,凭什么外国人能在这里行走,而中国人不能?并且是他们蛮不讲理,凭什么我们就敢怒不敢言呢?

  生3:我看见当时地方上的巡警局是多么的懦弱!在外国的租界里,他们有权利去管教这些洋人,但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当地的官兵又在干什么呢?

  师:本末不要倒置啊!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的土地啊!同学们,这段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1:我会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犯了事,可以不去追究责任,而中国的人却要哭诉呢?我就会去帮助这个妇女去说这个洋人。

  师:去斥责这个洋人!

  生2:我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凭什么可以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为妇女打抱不平,和洋人讲道理。

  生3:既然中国巡警连这些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责这个洋人。我会挺身而出,为那个妇女打抱不平。

  师:我深深地为你讲的这段话感动,老师希望你来读这段话(指屏幕)好吗?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生3:(身临其境地读)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生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生2:为什么外国人衣冠鲜艳而整齐,但是中国人却衣衫褴褛?

  生3:我想问,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

  生4:我想问,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给他撑腰?他的亲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吗?

  生5:我想问,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为什么这些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生6:这些巡警本应该主持公道,但是,他们不帮助妇女也罢了,为什么还站在洋人的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哭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

  师: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连续指名4位学生回答“想过吗?”学生回答:想过。)

  师:既然你们都想过这些问题,那老师就一个一个地来问你们。

  师:(指名一生)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手指大屏幕)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够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

  师: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生:他没有给我们中国人撑腰,反而帮洋人训斥了中国的妇女。

  师: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生: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租界地里。

  生:因为在租界地里,中国人是管不了外国人的事情的。

  生:因为中国人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外国人对抗。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中华不振啊”!

  师: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教师指名学生继续往下读课文。)

  生:谁知,……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生:他没有被惩处,而且还站在一旁得意扬扬地笑!

  (教师连续指名两位学生回答:他被惩处了吗?生均答:没有。)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生:这是因为“中华不振”。

  生:这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怕外国的洋人来攻打他们……

  师:“他们”指谁?

  生:他们指中国巡警局的巡警。

  生:中华不振啊!

  师: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请全体同学把剩下来的话读完!(手指大屏幕)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们说了一些什么?

  生:中国巡警局的人把妇女训斥了一通,尽管围观的中国人都很气愤,但是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劝劝那个可怜的妇女。

  师:他们又做了一些什么?

  生:他们站在妇女和洋人的周围,紧握着拳头,没有做什么。

  师: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够打赢那些外国人。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因为“中华不振!”……(补充板书:!)

  教师配乐朗读大屏幕上的课文: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谁又敢怎么样呢?

  生配乐齐读: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投影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教师配乐朗读。)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相说的?

  生:洋人太猖狂了,竟然把我们华人比作狗!

  生:洋人实在是太蛮不讲理了,把我们堂堂的中国人比作一条狗!

  生:这些洋人竟然把我们华人跟狗相提并论,把中国人当畜生一样看!

  生:我觉得这些洋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把这宠物与中国人比作一物!

  ……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把他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周恩来的沉思”。)

  师:要不是这节课快要下课了,同学们可以一直写下去……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的确,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国巡警局!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软弱,中华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为什么?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不见得会输给外国人。关键是中华同胞不能够团结一心,要不然,中国人怎么不为自己人撑腰啊?

  生: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勇气去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师:问得好!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像动物一样看待中国人。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呢?

  师: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边又一边地来拷问自己。

  生: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读!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周恩来在什么经历下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2、 掌握生字词。

  一、揭题导入

  1、老师激情介绍:我们的祖国有广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数不尽的宝藏、优美的自然风光,这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和自豪!(幻灯图片:地图、长城、兵马俑、布达拉宫、泰山、雾凇等)

  师沉重地介绍:然而,在近代,由于政府的软弱无能,我们的祖国却饱受屈辱,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幻灯播放近代受屈辱的图片)

  师激动地说: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他大声疾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师板书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生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读书是为了振兴中华)

  师:说这句话的知道是谁吗? (周恩来)你对周恩来有什么了解。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天地里,去更深入地了解周恩来吧!

  ☆ 阅读拓展(读“阅读天地一”中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文章:《周恩来生平》、《周总理的故事》

  周恩来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说这话的时候,周恩来几岁?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用概念图显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出示生字词,认读:

  帝国主义 租界 模范 闯关 振兴 热闹非凡 巡警 吵嚷 惩处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欺凌

  1)指名读

  2)正音:模范 模样

  3)学写:嚷

  4)那个词不理解?

  5)齐读

  三、整体感悟

  1、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概括:交谈-见闻-立志

  过渡:让周恩来有如此的志向,因为在于他在少年时期遇到过两件事,这两件事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

  2、学习第一件事(课件出示第一个故事中的对话)

  师:请大家找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情,试着同桌分角色去读一读。

  同桌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桌愿意给大家读一读他们当时的对话呢?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从读中感受伯父无奈的心情。

  读周恩来的话,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追问。

  分角色朗读

  过渡:正是因为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背着伯父闯入了外国租借地,在外国租借地他见到了这样的一幕——

  3、第二件事

  师范读。问: 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同胞在租界里受到欺凌、中国巡警袖手旁观、围观百姓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因为——中华不振

  发散:假如你就在现场,看到了受欺凌的中国妇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过渡:近代中国,由于政府的软弱无能,使我们中国人饱受屈辱,让我们一同到阅读天地里,了解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吧!

  拓展阅读:《租界:“国中之国”的屈辱与消亡》、《圆明园的毁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看了这些资料,你怎么想?

  师总结:中华不振啊,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随意侵占我们的土地、掠取我们的藏宝、欺凌我们的同胞。那时候周恩来身处其中,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到了欺凌,他的感受的更强烈了。

  4、 第四件事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过渡语:也许他还会想,难道还让我们的中华母亲继续受这样的屈辱吗?也许他还会想,我们中国人看到这样的屈辱还要再沉默

  下去吗?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及“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他是怎样回答的?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想想他的远大抱负,你能再铿锵有力地读一次吗?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1、 复习生字。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说说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有远大的志向。

  3、 学习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4、 学习10——17自然段

  5、 拓展阅读,了解中国历史上从小立志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中心的名人故事:《邓稼先》、《少年邓稼先:真希望苹果能砸到我的头上》、《李四光的故事》、《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钱学森的故事)

  6、 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为什么有这个志向?你打算怎么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写一写“我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过程:

  1、 画概念图,构思文章。

  2、 写作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1篇

  师:请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行吗?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生:也是“中华不振”。

  生:我觉得还是“中华不振”。

  ……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师:(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

  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

  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4:我从“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6:我划出来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投影出示该段话)。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了这段话,请你站起来,你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行吗?

  生2:(朗读。)

  师:谁还想读啊?

  生:(朗读得很有感情。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听着两位同学的朗读,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想到了:当时,在外国的租界里,中国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惩处那些恶毒的洋人?是因为惩处洋人之后外国人就要打我们中国吗?这就是我们“中华不振”的地方。

  生2:我看见了外国人在租界里横行霸道的身影,这是中国的土地,凭什么外国人能在这里行走,而中国人不能?并且是他们蛮不讲理,凭什么我们就敢怒不敢言呢?

  生3:我看见当时地方上的巡警局是多么的懦弱!在外国的租界里,他们有权利去管教这些洋人,但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当地的官兵又在干什么呢?

  师:本末不要倒置啊!是外国人租借了我们中国的土地啊!同学们,这段话让我们想了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1:我会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犯了事,可以不去追究责任,而中国的人却要哭诉呢?我就会去帮助这个妇女去说这个洋人。

  师:去斥责这个洋人!

  生2:我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凭什么可以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为妇女打抱不平,和洋人讲道理。

  生3:既然中国巡警连这些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责这个洋人。我会挺身而出,为那个妇女打抱不平。

  师:我深深地为你讲的这段话感动,老师希望你来读这段话(指屏幕)好吗?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生3:(身临其境地读)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生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生2:为什么外国人衣冠鲜艳而整齐,但是中国人却衣衫褴褛?

  生3:我想问,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

  生4:我想问,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的巡警局为什么不给他撑腰?他的亲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吗?

  生5:我想问,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为什么这些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生6:这些巡警本应该主持公道,但是,他们不帮助妇女也罢了,为什么还站在洋人的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哭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

  师: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连续指名4位学生回答“想过吗?”学生回答:想过。)

  师:既然你们都想过这些问题,那老师就一个一个地来问你们。

  师:(指名一生)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手指大屏幕。)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够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

  师: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生:他没有给我们中国人撑腰,反而帮洋人训斥了中国的妇女。

  师:为什么啊?

  (教师板书:?)

  生: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租界地里。

  生:因为在租界地里,中国人是管不了外国人的事情的。

  生:因为中国人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外国人对抗。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中华不振啊”!

  师: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

  (教师补充板书:啊!)

  (教师指名学生继续往下读课文。)

  生:谁知,……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生:他没有被惩处,而且还站在一旁得意扬扬地笑!

  (教师连续指名两位学生回答:他被惩处了吗?生均答:没有。)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

  (教师板书:?)

  生:这是因为“中华不振”。

  生:这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怕外国的洋人来攻打他们……

  师:“他们”指谁?

  生:他们指中国巡警局的巡警。

  生:中华不振啊!

  师: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请全体同学把剩下来的话读完!

  (手指大屏幕。)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们说了一些什么?

  生:中国巡警局的人把妇女训斥了一通,尽管围观的中国人都很气愤,但是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劝劝那个可怜的妇女。

  师:他们又做了一些什么?

  生:他们站在妇女和洋人的周围,紧握着拳头,没有做什么。

  师: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够打赢那些外国人。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因为“中华不振!”……

  (补充板书:!)

  教师配乐朗读大屏幕上的课文: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谁又敢怎么样呢?

  生配乐齐读: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投影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教师配乐朗读。)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相说的?

  生:洋人太猖狂了,竟然把我们华人比作狗!

  生:洋人实在是太蛮不讲理了,把我们堂堂的中国人比作一条狗!

  生:这些洋人竟然把我们华人跟狗相提并论,把中国人当畜生一样看!

  生:我觉得这些洋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把这宠物与中国人比作一物!

  ……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把他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周恩来的沉思”。)

  师:要不是这节课快要下课了,同学们可以一直写下去……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的确,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国巡警局!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软弱,中华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为什么?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不见得会输给外国人。关键是中华同胞不能够团结一心,要不然,中国人怎么不为自己人撑腰啊?

  生: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勇气去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师:问得好!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像动物一样看待中国人。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呢?

  师: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边又一边地来拷问自己。

  生: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读!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

  (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先板书好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用手指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老师如果在课题后面加上“!”就是一句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周恩来

  师:你们记得很准确,的确是周总理说的,而且是在一次修身课上回答魏校长的“为……而读书”(在课题下面加上着重号)的答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其他同学当时是怎么回答的

  生:汇报①……②……③……④……

  师:你们今天的表现可真好,不但记得牢,而且说地也很准确,一字不差。从这5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汇报(不到位)

  师:老师感觉你们还没有真正的读懂,请同学(师在明理、挣钱、做官、吃饭、中华之崛起加上桌重号)细细品读品读这几个词,比较一下这次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其他人读书都是为了自己,而周恩来是为了国家。

  师:为了祖国什么?

  生:为了祖国的振兴

  师:这次体会的很深刻,周恩来读书是为国家振兴(相机板书)那周恩来为什么会下这雄心壮志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周恩来12岁那年,深深体会体会是什么原因让他立下这个伟大的目标,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周恩来与伯父对话的句子

  师:你是具体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画。

  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如果有没有动笔的,教师要及时渗透学习方法)

  师:从你们的动作,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读完了,那谁愿意把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找的对不对。

  生:读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他找的很准,但是他没有读出感情,有谁能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指名)

  生:读(比较好)

  师: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不出来

  师:伯父说了几句话(3)

  生:三句

  师:自己小声读一读这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伯父不让周恩来到外国租界地去。

  师:那这是伯父对周恩来的什么?

  生:警告

  师:对确实是伯父警告(相机板书)伯父警言(老师把告用“言”来代替意思是说警告的话)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周恩来说的话,读后再看一看提示语,你从中发现什么?

  生:读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周恩来爱发问

  师:为什么回引起周恩来不断追问哪?

  生:因为他不理解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周恩来又是怎么想的呢?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边读边画,边画边想。

  生:自由读

  师: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生:读文

  师:找的很准确,你从“两个问号和一个省略号(体会对事情的关注,不解和追问的语气,疑惑不解的语气,在疑惑只能感不断追问和思考)”体会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呢?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请同学们试着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生:练习读。

  师:指名读,读完后,老师说:“从始终忘不了”和“疑惑不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周恩来对大伯的话很不理解。

  师:这说明周恩来对大伯的话产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怀疑、疑心

  师:概括的很准确,板书疑心,那从“两个为什么”再加对周恩来总理的心理活动棉写更加突出了疑心,怎么样?

  生:重

  师:评价后板书“重”

  师:“一连串的问题……在问个就”让我们猜一猜接下来周温暖来会干什么?

  生:去租借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一边读一边想这段主要将了什么事?

  生:汇报

  师:猜对了吗?

  生:猜对了每那你说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周恩来私入租借地想看个就板书:私入“险地”

  生:

  师:又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同学继续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出示阅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想

  1、昔日那位妇女是怎么哭诉的?

  2、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么训斥她?

  3、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什么呢?(没有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吗?中国猪)

  4、作为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几幅战争中饱受欺凌的中国百姓的图片,师讲解说明)

  师:表演读这一个自然段,4位同学分别扮演妇女、洋人、两位巡警、其他的同学饰演围观群众(群众可以喊出中国人的心声)

  师:听到什么了?生:哭

  师:板书听哭声,又看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几幅图,你又会想到什么?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老师改后的这段话,要把缺的地方补充上,自己先练习写一写,然后读一读,一会儿找同学读。

  生:练习写、读

  出示:正是因为——————,所以他在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1、中国妇女在租界地里受欺辱,都无人给她公道。

  2、中国巡警的狐假虎威、泯灭良心的做事。

  3、中国同胞敢怒不敢言。

  4、洋人做了错事还得意洋洋、耀武扬威,不知悔改。

  5、洋人无视中国人的尊严,视中国人如一只小蚂蚁,不能于其他国家人同样的享受权利。

  6、中国人贫苦,不被人尊重。

  师: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读到这里,老师从你们的读声在中感受到了周恩来为什么对“中华不振”而疑惑了,板书:“中华不振”迷惑不解,这也正是周恩按理为什么而立下雄心壮志的原因了,刚才我们已经读懂了“为……”的含义了,再让我们归过头仔细的品读课文第9~17自然段(指名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周恩来看到国家受到欺凌之后,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志向,那通过学习你想为……而读书?作者是一共通过几件事来写的?

  生:回答(3件)

  师:哪三件?(指板书)

  师:选好的板演

  总结:今天我们收获真是非常大,真正感受到了周恩来由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指板书)这正是作者为什么写的这样好的一大特点:

  《小诗》伯父警言疑心重,

  私入“险地”听哭声。

  “中华不振”迷惑解,

  读书是为国振兴。

  不但了解了周恩来立下这远大志向的原因,而且自己也有了远大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中济沧海”老师希望也相信,经过你们的努力,一定会达到你们自己理想的彼岸。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警言疑心重,

  私入“险地”听哭声。

  “中华不振”迷惑解,

  读书是为国振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

  【学情分析】

  中年段,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程标准还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本篇课文分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速记名言警句

  二、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能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吗?

  你说——为中华不振而读书。

  师:你知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吗?中华不振是说中国强盛不强盛

  生齐说:不强盛

  师:所以说中华不振是个贬义词,我们应该为(生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那位同学说一下你为什么而读书?

  你呢?——我想让我们的科技变得发达

  师:那你是想当个科学家对不对,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同学们,相同的问题,有一个12岁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看老师写。板书课题

  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周恩来)对,周恩来。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下面就让我们重温百年前那段耻辱的历史。请看大屏幕

  师:听完后能说说你内心的感受吗?

  生:太可怕,太残忍了。

  师:残忍的是谁?

  生:是法西斯,因为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家

  师: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生气,很愤怒

  师:他们随意伤害别人的性命确实让人生气。

  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到悲愤、耻辱、可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现实中,一个12岁的少年,喊出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满载了少年周恩来内心的激愤和渴望改变国运的信念

  师: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声音再铿锵有利一点——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研读“中华不振”

  1.引出“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题目中的中华指——中国,那崛起是什么意思?你来说——振兴,站立起来;你来说——发展壮大起来……(以前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是不是?(不是)因为中国站起来了)

  看来同学们对课题的理解很透彻。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个词。生: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2.感悟“中华不振”(设计理念:这是导致少年周恩来立志救国的导火索,也是文章中感情最充沛的部分,因此这一环节要同学们细细感悟体会,反复朗读,感受周恩来当时内心的激愤。)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遍细细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好,开始。

  (1)生交流(课文第8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水之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2)朗读指导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读完后谈谈你的心情如何:气愤、难过、无奈……

  师:你气愤的是什么?

  生:我气愤的是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却去帮外国人。

  师:把你的愤恨注入到这段话中,读:——

  师:你愤恨的是谁?

  生:我愤恨的是外国人来侵略我们的国家,撞死人还在一旁得意洋洋。

  师:面对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洋洋得意,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忙,反而大声训斥她。想象一下你就在现场,你认为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谁?

  生:是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的母亲

  师:是啊,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痛如绞;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情何以堪,而肇事者却在一旁得意洋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想?

  生:他们真是太可恨了

  师:对,他们罔顾人命,蔑视法律的行为真是让人发指。你愤恨吗?用你的愤恨读这段话。

  师:除了对中国巡警、对洋人,你还愤恨什么?(如果你看到有人受到欺负,你会怎样做,(冲上去帮忙)而当时围观的人群呢?)

  生:围观的中国人只是紧握拳头,却没有一个站出来帮助这位妇女

  师:是当时国人的软弱可欺让人愤恨,你也读……

  师:面对着洋人的洋洋得意,中国巡警的助纣为虐,围观人群的敢怒不敢言,我们看出了(中国不振),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吗?

  生:中国饱受欺凌,国人丧失尊严,懦弱无能(师板书:饱受欺凌、丧失尊严、懦弱无能)。

  师:你还从哪看出了中华不振?(联系课文开头部分)

  生:从周恩来刚到东北的时候伯父同他说的话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屏幕显示:课文的一段对话)现在大家能体会到伯父的心情了吗?(伯父对现状满不满意,(不满意)那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改变?(不能)所以伯父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是低沉的)好,现在带着你的体会咱们来分角色读读他们当时的对话。

  先请两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通过你的语言,我仿佛看到了伯父无奈的表情)

  那两位女生来试一下(感情非常充沛)

  下面咱们男女生竞读一下,看谁最能把握人物的心情。

  男女生分角色读(我觉得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其实,发生这样的事,在当时的中国,那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四、少年周恩来立志(设计理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讲述少年周恩来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远大志向,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所以这一部分要引领学生体会当时魏校长的震惊,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及树立远大志向的渴望。)

  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中国为什么受外国欺负

  师:对,他想到了问题的根源

  生:他想怎样让中国强大起来,这样就不再受人欺负了

  师:很好,他想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他想我要发明先进的武器,把外国人赶出去

  师:也许这也是周恩来想过却没有付诸实践的。看来每位同学的想象都很丰富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内心感慨很多,因为——

  ——他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还要人收养人的专横跋扈。

  ——更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面对一个洋人的凌辱时,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伸张正义。

  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立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

  这更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生读——

  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课文中周恩来立志的话语,请同学们齐读第10到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课文中周恩来立志的话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分别是哪两次?

  生:一次是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第二次是校长又追问了一次

  师:周恩来当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吗?

  生:第一次是清晰而坚定的,第二次是铿锵有力的

  师:那么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谁来挑战一下?(老师适当评价)

  师:周恩来为什么又重复了一遍?

  生:因为校长不相信,才又追问了一次

  师:哪句话透出了校长的不相信?

  生:“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师:你听了12岁的周恩来说出这样的话会感到震惊吗?

  生:会

  师:是啊,我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一次震撼教育。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球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离去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恩来不是为吃饭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明理而读书,而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意识到,中国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测

  师: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生: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生: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有)其实周总理的故事还有很多,伟

  六、课后作业

  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咱们下节课交流。下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崛起

  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丧失尊严

  懦弱无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4篇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通过搜集的资料,了解了周恩来。哪位同学能起来说一下,周恩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爱读书的人、爱国、爱民的人,勤奋工作、日理万机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领导者,组织者)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能再大声、铿锵有力地读一遍吗?

  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指生说。(板书:中华不振)

  2、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伯父)他是怎样说的?(语气:无奈、没办法)那时的中国真的是“中华不振”吗?同学们不妨看一下老师搜集的有关旧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出示图片:)

  3、看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指生说:人民生活贫困,对帝国主义列强很气愤,我要好好读书,建设强大的祖国……)

  4、当这些中国百姓在饥饿、贫困、受人欺压之中艰难度日时,有一处地方却热闹非凡,它是哪里?(租界:就是把自己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租借给别的国家,从而失去了对这部分领土的的使用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的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多处租借地,他们欺压百姓,为所欲为。)

  5、文中提到的租界地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哪位同学能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指生读)

  6、与旧中国百姓悲惨的生活相比较,这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中华不振)

  7、而真正让周恩来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又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细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指生读)

  8、文中妇女衣衫褴褛(破旧、破烂),她此时的神情是----哭诉着。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一词是----得意扬扬(十分得意,神气十足),洋人为什么会得意扬扬?(因为他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9、文中还有那句能看出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这句话里,作者用了一组词语:不但不……反而。就是说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而不应该训斥中年妇女。可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围观的中国人是敢怒而不敢言。

  10、同学们,此情此景,你感受到了什么?(贫穷、落后、受人欺负)正如斯大林说所的那句:落后就要挨打。

  四、下面,请同学们速读相关段落,再次感受为什么会“中华不振”?

  五、立志:

  1、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当老师问道: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学们说:“……”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

  3、而周恩来的回答是:(指生答,出示小黑板)

  4、这,便是少年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时立下的宏伟志向。(板书:立志)

  5、是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说的一番话。

  6、你是从文中的那句话看出来的?(同学们常常……。周恩来一直静静地……。)

  7、从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六、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远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新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远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繁荣,经济才得以腾飞!

  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伟大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出示图片)

  七、看完这些图片,你会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怎样?(骄傲、自豪)

  八、那谁能告诉我,现在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生交流)

  九、为了让你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老师要送上周恩来总理的几句读书名言:(出示小黑板:)

  1、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名言吗?如果喜欢的话自己读一读吧!)

  十、希望这些名言能够成为你的座右铭,激励你不断地进步,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下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建议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巧妙自然,反映了几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了解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周恩来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

  2.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课文中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篇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这些方法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在对比中思考、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等等。举例如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好奇和疑惑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追问和思考。在读上修身课这一部分时,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想想周恩来当时是怎么想的,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再让学生反复练习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句子,感受少年周恩来不凡的气度,体会他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确立下远大志向,他的志向非常坚定,以后不会有丝毫动摇。

  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例如,在读课文第8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凌是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当时我车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比较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感受。例如,在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 “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在对比中思考。课文在写周恩来回答魏校长问题之前,先写了几位同学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理解,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就能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文中写的同学们上修身课时的情景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除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之外,还可以让一些同学自由组合,举办一次表演比赛,再现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这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5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要深入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 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沈阳,下火车时,伯父和他有一段对话。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读好对话。

  1.学生练习对话

  2.出示对话,指名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告诫)

  为什么?(不解)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气愤)

  那又是为什么呢? (打破沙锅问到底。追问)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无奈)

  (朗读时,注意说话的语气。指导点拨时,提示语可以灵活穿插,或提到前面)

  对话中,伯父告诉少年周恩来“中华不振”;对话中,也可见少年周恩来对这件事的关注。

  3.不仅如此,他还始终忘不了,经常想:(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指名读。明确对话与心里想的话在朗读时语气是不同的。他疑惑不解——一直想不通,自言自语。

  (2)设计引读: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三、 学习第二部分(7--9自然段)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1、 交流: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 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从妇女的外貌和行为写出她的可怜、穷苦。(当时,大多数中国的百姓都是衣衫褴褛的)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想象:洋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

  (洋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过失而心存内疚或惊慌。在他看来,轧死中国人是不需要负责的,是无关紧要的。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于情于理,巡警局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可是,他们……

  这正验证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紧握着拳头——愤怒,不敢怎么样——无奈。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四、学习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他的志向多么远大啊!)

  2.训练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同学们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他说:“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有前途!”他的胸怀是多么博大宽广啊!)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1.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选两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女生)

  3.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男生)

  4.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5.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读出周恩来的坚定。读出周恩来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导读通)

  (好哇!为了中华的振兴!有志气的大应该向周恩来学习啊!)

  再次读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读好)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五、阅读链接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也一直朝着这个志向而努力。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 指名读诗。

  2. 理解诗歌的意思。

  我东渡日本,精细地研究各种科学来拯救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我刻苦钻研学业,学成拯救祖国的本领后,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六、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惑呢?

  有疑惑,书会读得更多;有启发、有收获,书会读得更好!

  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课堂反思:

  这次的设计在大环节上与前次大同小异,关键是在细节上的修改。特别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在交流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内容时提炼成板书:妇女 哭诉;洋人 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这样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思路清晰了很多。不过据听课老师的反映,这堂课与第一课时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导入有点突然。指导过程中的朗读训练还不够。于是,我又进入了细节的雕琢时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6篇

  一、激情导入,引入文本

  师:课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课前播放祖国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系列图片、视频)

  生:火箭升天。

  生:国庆庆典。

  ……

  师:是啊,神五、神六、神七的飞天,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祖国60年国庆庆典的恢宏庞大,都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如今的中华已经?

  生:振兴

  师:我们还可以用“崛起”,崛起就是突起。(师板书:崛起。)

  师: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我们的祖国却饱受屈辱,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首先,俄国占领了我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接着,日本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1883年,法国占领了我国西南边陲,1888年,英国盘踞在长江流域, 1897年,德国又占领了山东半岛。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他们就瓜分了大半个中国!侵略无处不在,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幻灯播放近代受屈辱的图片)

  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他大声疾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这是周恩来总理12岁时说的一句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生: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问题?

  师: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学完这句话,我们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聚焦不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标好自然段,并读准生字新词,遇到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请同学们看屏幕先自己读词,然后开火车。

  出示: 外国租界 铿锵有力 巡警 反而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吵嚷 肇事

  得意扬扬 为之一振 惩处 训斥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

  生: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

  师:老师还告诉你们,他们就是打着租的旗号,实际上一分钱也不给。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衣服破破烂烂的。

  师:看,这就是衣衫褴褛!再一起读这个词语。

  师:请有节奏,响亮地读—— 这就是铿锵有力。我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按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生读1—2,你读得很好;读3—6,好奇心驱使着他,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7—8真喜欢听你读书;9—11,是不是只有这些答案?12——17最后一段我们一起读)

  师:课文讲了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件是说周恩来和伯父谈话,知道“中华不振”。第二件是在租界看到“中华不振”。第三件事是立志读书。

  师:概括说就是:交谈-见闻-立志(板书)谁能用“先讲……然后讲……最后讲……”连起来说说。

  生:课文先讲了周恩来和伯父的交谈,然后讲了在租界的见闻,最后讲周恩来立志读书。

  师:看,同学们像这样把这几件事连起来概括地说,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三、品读课文,感受不振

  师:哪些地方写出中华不振?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最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画下来。(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地方,尽量把课文读完,联系起来考虑)

  师:你找到了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了。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生:(读找到的语句,第八自然段)我挺生气的。

  生:(读找到的语句,第七自然段)我有点难受。

  师:同学们,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气愤,但在当时落后的中国这样的事情,何止这一件,两件啊!(课件出示:①当时人们生活凄惨的照片;②华人与狗不得入内;③火烧圆明园的视频)

  资料介绍:看,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让我们的国人生活得多么凄惨!这些欺负我们的外国人还在我们的土地上租地,建公园,不但不让国人进入,反而在公园门口,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样欺侮我们还不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能拿的拿,拿不动的牲口搬,搬不走在的任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至今仍是我们中国的奇耻大辱。同学们,这些都是——中华不振哪!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此时已经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快在小组内和你的伙伴说出你此时的感受,再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你刚才画的句子。

  师:哪组愿意来汇报,先说说你的感受,再读文。

  生:我们组刚才看到这段资料后的感受是十分气愤,这太欺负人了,我真想揍他们呀!

  师:你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吧!

  生读第七段。

  师:哪儿让你感受了中华不振?

  生:在第一句,我看到了“闯”字,这是我们的地方,为什么还得闯啊,这是中华不振啊!

  师:那换成“走”行不行?

  生:不行,“走”不能说明当时租界不让我们中国人随便进去。

  师:你们很会读书,一个很好的读书的方法就是抓住其中关键词去细细地品味,把这些词读到心里去。还有哪能看出来?

  生:我从“这里和别处大不相同……”看出来。

  师:同学们,来让我们看看租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出示课件)这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比较一下,分别用一个词形容租界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

  生:天壤之别。

  师:是啊,此时你的感受。

  生:实在太令人气愤了。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一段。

  师:还有哪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了?哪个组继续汇报。

  生:我们组刚才看到了那些外国人把我们国家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都烧毁了,我简直看不下去了,恨不得狠狠揍他们!

  师:那你们读文吧!

  生读第八段。

  师:我发现有几乎每个同学都画了这令人揪心的一幕。读了这段话,哪些人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他(她)本应该 ,结果 。

  生:洋人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脑海里。洋人本应该受到惩处,结果却扬扬得意。

  师: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

  生:做好事时,我们才会得意扬扬。

  师: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多——可恨哪!(板书:洋人 可恨)

  教师引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因为——

  生:中华不振啊!(师板书;啊!)

  师:还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生:那个巡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本应该惩处那个轧死人的洋人,结果却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教师引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板书:?)因为——

  生:中华不振啊!(板书:!)

  师:这是怎样的巡警?

  生:可耻。(板书:巡警 可耻)

  师:还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生: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本应该得到巡警的帮助,结果被巡警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我们把这几个字放大,自己练习读读! 谁来读,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更能看得出妇女的可怜。

  师:是啊,这个妇女多可怜啊!(板书:妇女 可怜)

  师:我们再一齐读读。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谁?此时此刻她的心情如何?

  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母亲,她会伤心到极点。

  生: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的孩子,她会悲痛欲绝。

  师: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啊,试想,如果你的母亲失去了你?她会怎么样?如果你失去了你的父母,你又会怎么样?(沉寂片刻)

  师: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文。

  师:我听出了你对妇女的同情。同学们,此时老师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妇女,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我也想读读,行吗?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你的愤怒。

  生:我听出了你的悲哀。

  师:你们也能读出来吗?我想你们能比我读得好,自己先练练,谁来读?(师评价)

  师:来,让我们一起读!

  教师引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洋人可气,中国巡警可恨,中国妇女可怜!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谁也不敢怎么样。

  出示句子比较: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师:比较一下,哪个句子放在这更好?为什么?

  生:第一个句子更好,因为反问句可以加重愤怒的语气。

  师:看,用准确的语句表达感情有多重要,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师:是呀,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妇女!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板书;中国人可悲)

  师:回头看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个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指板书: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引读)

  师:我想,此刻,(播放资料)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心中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和冲动已经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就让我们也握紧拳头一起读读这段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表情!愿意站起来的,可以站起来。

  三、拓展延伸,练笔抒情

  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周恩来在租界亲眼见到的这一幕,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他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什么呢?老师此时的心和少年周恩来一起颤抖着,于是用笔写下了我心中愤慨:

  我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我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我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师:课下也请你们用笔来表达自己情感写在日记本上,下节课再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揭题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读书,读会生字词语,思考问题

  2、检查:一组一组出示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介绍背景理解)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当你读到衣衫褴褛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通过读来理解)

  惩处(放在句子中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tòng)。

  3、读完了课文,刚才的问题: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解决了吗?引导学生回答: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齐读。

  三、交流点拨

  1、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默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2、交流:指名回答。老师随时小结点拨

  同学们,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啊。

  是啊,“中华不振”!这一幕幕都发生在哪里呢?租界。就让我们走近租界去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第七自然段齐读。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4、 读课文第八自然段,让我们去看看发生在租界中惊心的一幕吧。

  出示课文,学生站起来读课文。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领读:这个妇女的亲人——她原指望——谁知——反而——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泣不成声。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悲痛欲绝。指名读

  (2)面对这么不幸的妇女,按理说,巡警该怎么做?

  (3)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5、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中国巡警,你还看到了哪些人?

  (2)围观的中国人为什么紧握拳头?

  师生紧握拳头读:中国人紧握拳头,想干什么?出示“惩处”

  5、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

  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有敢怎么样呢?变成陈述句

  四、深入感悟

  1、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

  2、教师小结,强化感悟。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些什么呢?学生沉思——指名回答。

  3、当他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内心再也不平静,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4、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拓展延伸

  1、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出示一组图片:

  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2、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同学们,我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后反思

  德国的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崔峦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说: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的核心是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无论对每个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准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思考:一要解读“中华不振”, 使孩子们心有所想,充分激发民族自尊心;二要研读周恩来的立志,激起情感共鸣,使孩子们心有所向;三要结合自己,让孩子们与现实对话,萌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可能他们内心的感悟并没有多么深刻,他们所谓的志向还很肤浅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确定,但我认为从他们内心深处唤起的爱国情感却是真实的、长久的,并将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回顾这一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也比较紧凑,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较好。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整节课都处在一种高昂的情绪中。从文章内容上看,课文涉及面较多。我紧扣“中华不振”引导学生粗读感知,首先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段。学生虽角度不一,感悟不同,答案多元,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进而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展现在学生眼前,烙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以促进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最后,我通过周恩来的“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以及周恩来的生平图片,让学生畅谈“我为什么而读书” 而引导学生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更加强大为己任,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纵观这节课,我虽然努力改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些不足,如语言过多、碎,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少等,但语言仍不够精炼,思维也还不够开阔,同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少了些。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对于“中华不振”用时略多,而感悟周恩来立志的时间相对来说少。

  通过这节课,我想今后还要多研读教材,挖掘文本,研究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更多。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精简12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通用12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强化阅读教学 注重学生评价──《生命生命》教学案例(精简12篇)

强化阅读教学 注重学生评价──《生命生命》教学案例(精选12篇)强化阅读教学 注重学生评价──《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第1

《搭石》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简13篇)

《搭石》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选13篇)《搭石》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第1篇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

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简14篇)

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选14篇)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第1篇  《去年的树》是人教

番茄太阳教学案例(精简2篇)

番茄太阳教学案例(精选2篇)番茄太阳教学案例 第1篇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