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精选17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第3节 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
第5节——第21节 写“院中望月”
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
第22节-第24节 写“杯中饮月”
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 月亮入心
第25节-第29节 写“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第30节写“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盼望” ——“失望” —— “羡慕、嫉妒、争执” —— “越发觉得奇了” ——“都觉得满足了”
五、赏析语言
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示例:
第五节:“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亮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表达。
六、深入研讨课文,挖掘其内涵。
1、 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月亮是美好、圆满的象征,指月亮是个美好的东西,是个美好的事物。
2、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3、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你如何理解呢?
月亮是属于我们任何人的公共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美丽的权利。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像印章的主人一样,我们成了月亮的主人,我们成了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了天体,我们拥有了宇宙!这样一种气势真可谓气贯长虹啊!童心具有极为高超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喜爱月亮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
这篇课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
和本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实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泪、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八、思考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九、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太阳、星空、风、雨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学生们畅所欲言,特别感悟突显。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时的确做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不过引路人。最大的亮点是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感情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的理解太多,积累太少。标点符号的运用应该涉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会引导发现对话中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为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2篇
一、课前预习
1.简介作者
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
倏忽( )锨刃( )袅袅( )粗糙( )面面相觑( )嫉妒( )( )掬着沙( )踪迹( )争执( )酥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
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3、如何理解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作者。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
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
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
多么优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B.“哦,一个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听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着,月宫应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应是美丽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为喜欢月亮,所以才会有争执,这正体现了孩子们对美的热爱与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装进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个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发现美。
F.“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月亮姐妹:拥有了月亮还不够,还想拥有天空,拥有美还不够,
还要去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拥有了美丽的心灵,就可以去发现美,创造美。原来,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寻美的过程啊!
孩子们心灵美好,所有可以发现美,这不正是纯真的童心童趣的体现吗?作者就是用这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来表现儿童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四.争探月喻,竞抒月怀。
1.“月亮是个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个什么呢?如果问我,我会这样回答:······
你也来说说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2.让我们共同欣赏月空,也用我们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对她的热爱吧。
教师展示范例。
请写下你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欣赏你们的佳作。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5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上我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达成了本课语言学习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大声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并做好评价,通过朗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他们朗读的语感,在梳理感情变化环节,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探寻月迹的过程中体会美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寻月亮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来,让学生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动静结合。整个过程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我只是充当探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梳理表格总,总结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6篇
《月迹》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精选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精选教案范本一
(一) 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精选教案范本二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迹》。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说: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感知“月迹” 寻找“月迹” 探究“月迹” 品读“月迹” 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习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 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 “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 的眉批,做点批注。 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 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 “月亮”的诗句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 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 童真童趣 盼月 议月 寻月 (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 “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近,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7篇
《月迹》通过对“月亮是每个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的观点。下面就让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月迹》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月迹》阅读题原文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月迹》阅读题题目1.细读选段,谈谈你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3.请问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月迹》阅读题答案1.答案: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2) 答案: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2. 答案: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3. 答案:作者描写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滩上的月亮,美丽的月亮无处不在,成了幸福与希望、美好与安宁的象征。这样描写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8篇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月迹》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月迹》是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包含着对景物的描写以及热爱,语言清新优美、含蓄精炼,富有诗的韵味。《月迹》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与其他孩子追寻月亮足迹的过程,作者描写了在自己童年时代一段极其美好的往事,在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为了寻找月亮从堂屋追到院子里,从院子里又追到河滩上,表现出一种孩子的童真以及作者充满童趣的童年。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作者是如何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的这一点学生较难弄懂。好在他们能借助语文知识读通课文,知晓大意。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可以讲述自己见过的美景、见到的现象,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孩子们在追寻月迹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能发现美好的事物,热爱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词句为我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情怀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如下进行,首先问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同学们举出描写月亮诗句的例子,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文章中的作者一直在追寻月亮的足迹,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然后让同学们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本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在解决了生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孩子们都分别在哪里追寻月亮?学生在文章中能够找到孩子们是在院子里,在河中,在沙滩上。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变化?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孩子们心理变化的词句,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启示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先说了孩子们总是“不满足”的,到文章的末尾又说孩子们都“满足”了呢?通过学生小组间的探讨,得出“不满足”是因为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新鲜好玩的,对于所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里总是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想要得到一个答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但是,孩子们通过一路上对月亮足迹的追寻,最后发现其实月亮在天空中衬托着,不但月亮是自己的了,连广袤无垠的天空也是自己的了,这体现出孩子们的满足,由此才会有了困意,并且是甜甜地入睡。
最后问学生文章中是如何体现作者热爱生活以及追求美好事物的?学生能够总结出文章中通过对孩子们的天真的描写以及孩子们与奶奶的对话,都能够体现出作者十分热爱生活;对月亮的寻找、追寻、欣赏,表现出作者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觉得哪些是美好的事物?你是如何追寻的?这两个问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进行回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的小结为回顾本篇课文所写的内容,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为搜集更多有关于写月亮的诗句,下节课来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9篇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家对生活,对美较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突破口。我觉得这节课能成功完成,就是选对了突破口。现总结如下:
突破口一: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最大的亮点在于音频的插入和系列月图的展示。课堂一开始有一段音频的播放,设置了“闭起眼睛边听边想”的情境,既营造了浪漫的氛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基础。接下来系列月图的展示则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课堂的距离,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诗句表达美。这个步骤的设置既是为课堂中的“寻美”张本,更是“抒美”环节的引子。“抒美”环节中的月图展示既是对整个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华。整个课堂在美的情境中开始,在美的感染下结束,这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分不开的。
突破口二:问题的层次性探究。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在教学中不需要让学生全都理解,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关键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问题的设置就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有效的思维。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拥有月亮就是拥有美”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六句话作为探讨的重点。这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B两句为第一层次,是浅层次地认识美;CD两句为第二层次,为较深层次地追寻美;EF两句为第三层次,是深层次地发现美和创造美。问题层次分明,感悟由浅入深,学生各抒己见,谈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语神思,令人惊叹。
另外,在写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层次性。在“抒月”的环节中,先说“月亮是什么”,再写对月亮的热爱,并有老师的范例引路,“抒月”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尽完美,有待改善。现反思如下:
其一,展示的图片太多,可能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如果在“抒美”的环节中,以相应的视频来取代没有动感的图片,令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美境中,效果也许会更好。这样,开始用图片引入,最后用视频收束,课堂富有变化,学生兴趣更浓。
其二,这节课是以学习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月亮兄弟组与月亮姐妹组之间的学习大比拼应该既活跃,又能覆盖到全班同学的思维。但实际操作时,却因为时间的原因,很多同学都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尽情表达。在这里如果设置一个课后比赛的项目,例如“精彩批注赛”,把同学们的妙语神思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我想同学们的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
另外,《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教学时,对于这一点要有适当的渗透,好在第二课时中深入地探讨本文的语言魅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0篇
【执教时间】XX年11月18日
【执教对象】蒙山中学预备年级
【执教教师】上海市吕巷中学 吴昌琼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二) 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 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 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 镜 眼
月 院 好 水
迹 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运用叠词、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选一处写下去。
妙
极
了
,
它
真
没
有
走
去
,
我
们
很
快
就
在
葡
萄
叶
儿
上
发
现
了
妙
极
了
,
它
真
没
有
走
去
,
我
们
很
快
就
在
磁
花
盆
儿
上
发
现
了
妙
极
了
,
它
真
没
有
走
去
,
我
们
很
快
就
在
锨
刃
儿
上
发
现
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1篇
七 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 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接受。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甚至变成学生理性认识的探究。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较少,学生的感悟有时被老师替代。
2、在赏析过程中,自己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除了要把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初一语文教师张俊)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难点:
1、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wā)的《月迹》。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节 5——30节 31——36节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明确:
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四、本课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3篇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月迹》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迹》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月迹》阅读题:
小题1:上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选段开始说“我们越发觉得奇了”,末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请分别写出“奇”和“满足”的具体含义。(4分)
小题3:结合选段有关描写,体会“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个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4:“大家都觉得满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此时,如果“我”做了一个梦,我会梦见什么呢?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发挥合理想像,描述梦境的内容。(3分)
《月迹》阅读答案:
小题1:我们河中寻月;我们沙滩议月。
小题1:“奇”指“月亮并没走”;“满足”指只要我们拥有了月亮,也就拥有了整个天空,拥有了所追求的美。
小题1:“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小题1:不设统一答案。
小题1:围绕着“月”这一线索总结中心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
《月迹》答案分析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小题1:这是有关主题理解的一类题,要求学生紧扣文本的主题,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道理。
小题1:能体现“寻月”“得月”后的喜悦满足,能表现童心的发现力、好奇心即可。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4篇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反思】
《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5篇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6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课件11)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 第1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紧紧围绕要求讨论交流;②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补充;④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⑤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3.交流成果。
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疑问处。
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
⑴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
⑵“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
⑶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⑷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
⑸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2、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3、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5、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
读完本文,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美。那课文中的“美”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
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课外探究
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