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精选4篇)
海洋生物 第1篇
教 学 设 计课题:海洋怪兽一、教学内容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怪兽2、了解怪兽的来由(创造过程);自己设计一个怪兽。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了解怪兽的来由(创造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了解怪兽的怪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三、教学准备1、学具准备:彩笔2、教具准备:彩笔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教 学 内 容 与 活 动调 整 与 反 思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小朋友见过怪兽吗? 你知道有哪些怪兽呢? 这些怪兽都是设计师们设计的,小朋友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海洋怪兽”。(板书课题) 二、新授: 谈话:我们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崇拜的一种怪兽是什么? 思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龙?你认为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事实上没有龙,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其它的所有怪兽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三、 同桌讨论:龙是怎么来的? 教师提示:龙是由角、头、身、爪组成的,它们分别象什么动物的角、头、身、爪? 小结:龙是人们把这四种动物的不同部分经过组合得来的。(板书“组合”)。其它的怪兽也可以通过组合得来。(出示范画:不同组合的怪兽)想象:你也来组合一个怪兽,并把它说出来好吗?除了“组合”的方法外,我们还有“变形”和“夸张”等方法。 (欣赏范画) 谈话:在童话和神话里,很多怪兽都是从海洋里出来的。海洋里的怪兽一定会游泳,还会有哪些海洋怪兽从你笔下诞生呢?四、布置作业:每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一个怪兽。五、点评作业。 画出想象中的怪兽 不但样子奇怪 最好整个氛围也很怪异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海洋怪兽 (1)展开丰富的想象(2)大胆的构图 仔细涂色
海洋生物 第2篇
生物也是从海洋中孕育而生的。于是,海洋一直给着我们神秘感。《海洋生物》就是围绕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和学生进行有趣味的教学和交流,本课力求使学生对海洋中多姿多彩的生物有所认识和了解。对于这节课,我做了如下思考:
?如何让学生能对海洋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想象
?改善一贯临摹、写生和想象绘画的学习定势
?怎样有效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
备战
——课前武装、适当准备
《海洋生物》这一课的总体学习目标是感受海洋的美,并能来表现这种美给他们产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离海洋有一段距离,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于是我借助网络的优势,采用了DREAMWEAVER的网页制作软件给学生建构一个《海洋生物》网络的平台,解决实际困难。整个网页分为学习目标、海底探游、制作方法、海底俱乐部和论坛(鱼儿对话)5个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并且更加热爱大自然,培养它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虽然海洋离孩子的生活范围比较遥远,但是海洋也一直被孩子们所关注,奇异瑰丽的海底景色,生动活泼的海底生物这些海洋的一切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吸引着孩子们。课前,他们就自发组织“预习”起了这堂美术课:有的跑图书馆阅读有关海洋的书籍,有的动员家长找来家中收藏的海边带回的海洋标本,还有的自己上网找寻相关资料,还信誓旦旦地说也想建一座网上的海洋博物馆呢。
传统课堂教学曾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现在的课堂正因为教学思想及教育方式的改变而逐渐灵动起来,更多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需求。
探游
——声光结合、探游海底
打开网页既可听到一段海底的声音,同时配有漂亮的海底动画。这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探游海洋的兴趣。瞧!他们听的多专注、看的多入神啊,仿佛水中的鱼儿正畅游在他们周围呢。此时学生从听觉方面对海洋有自己的理解,产生初步的了解。趁热打铁,同学们在老师的学习建议下迫不及待地操作起鼠标,分别浏览海洋生物的网站和互联网(第一次是学生浏览海洋生物的网页,第二次是浏览互联网,找寻更多有特点或感兴趣的海洋生物)。教室中不时传来惊叹声和啧啧称奇声,看来神秘的海底世界此时已经真正把孩子们吸引住了。还有的同学已经把自己找到的有意思的图片和小动画及时传送到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同学可以欣赏。看来一个个都想小试牛刀了,更有甚者已经在论坛短消息中请求老师让同学们赶紧“动”起来。
多媒体进入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多媒体运用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懒于思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学而不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海洋生物”有新的认识,发挥想象,既形象有不枯燥,并能深刻地记住与了解这些内容,为能表现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埋下伏笔。
合做
——小组合作、协同表现
此时,协作小组同学间就开始了合作,共同来表现大家赶兴趣的海底话题。这次的小组合作我一改平时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的模式,组织的时候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要求自由组合。我在搭配上尽量避免性格、思维方面悬殊太大的现象。这样在合作的时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好带差,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孩子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比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实现的多。有5人一组的在做布贴画,有2人一组的一起在电脑前建立他们自己的网络海洋王国,有3人一组的在准备泥塑,还有的同学一个人静静地在捣鼓什么呢?连锤子电池都准备上了?原来是一个男同学根据自己的特点把电动车改装成电动鱼。我此时也就成了课堂上的“自由人”,穿插在各个小组中参与他们的合作。
小组学习注意到小组成员间的对等性,有共同的活动和相互交往的技能和意识。所以,总之,只要搭配的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就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活动才能生动有效地开展下去。
海洋生物 第3篇
一、设计意图:
班上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我们们中班年级外围的环境创设,深深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美丽海底生物引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我抓住幼儿的需要和关注点,让幼儿延伸到课本以外一些海底生物自我保护的知识,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让幼儿自己交流、丰富幼儿的课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教学亮点:
1、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新颖独特及生动活泼的“蓝猫被鲨鱼追赶”的情节一下吸引幼儿,以观察性、开放性的提问为中介,以透发积极思维、大胆自主表达为核心,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2、在进行角色游戏环节中,不仅解决了目标点,还巧妙从动画片中获得自我保护经验,转化到实际中,让幼儿体验遇险时如何自救,更能激发幼儿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敏锐地捕捉到表面信息背后据点所蕴藏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不足:
遗憾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时间上有些急躁,我想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己有的经验,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功能,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途径。
海洋生物 第4篇
地球上70%多的面积是海洋,最早的地球生物也是从海洋中孕育而生的。于是,海洋一直给着我们神秘感。《海洋生物》(苏教版小学美术课本试用修订本第十册第14课)就是围绕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和学生进行有趣味的教学和交流,本课力求使学生对海洋中多姿多彩的生物有所认识和了解。对于这节课,我做了如下思考:
如何让学生能对海洋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想象
改善一贯临摹、写生和想象绘画的学习定势
怎样有效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
备战
——课前武装、适当准备
《海洋生物》这一课的总体学习目标是感受海洋的美,并能来表现这种美给他们产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离海洋有一段距离,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于是我借助网络的优势,采用了DREAMWEAVER的网页制作软件给学生建构一个《海洋生物》网络的平台,解决实际困难。整个网页分为学习目标、海底探游、制作方法、海底俱乐部和论坛(鱼儿对话)5个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并且更加热爱大自然,培养它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虽然海洋离孩子的生活范围比较遥远,但是海洋也一直被孩子们所关注,奇异瑰丽的海底景色,生动活泼的海底生物这些海洋的一切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吸引着孩子们。课前,他们就自发组织“预习”起了这堂美术课:有的跑图书馆阅读有关海洋的书籍,有的动员家长找来家中收藏的海边带回的海洋标本,还有的自己上网找寻相关资料,还信誓旦旦地说也想建一座网上的海洋博物馆呢。
传统课堂教学曾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现在的课堂正因为教学思想及教育方式的改变而逐渐灵动起来,更多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需求。
探游
——声光结合、探游海底
打开网页既可听到一段海底的声音,同时配有漂亮的海底动画。这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探游海洋的兴趣。瞧!他们听的多专注、看的多入神啊,仿佛水中的鱼儿正畅游在他们周围呢。此时学生从听觉方面对海洋有自己的理解,产生初步的了解。趁热打铁,同学们在老师的学习建议下迫不及待地操作起鼠标,分别浏览海洋生物的网站和互联网(第一次是学生浏览海洋生物的网页,第二次是浏览互联网,找寻更多有特点或感兴趣的海洋生物)。教室中不时传来惊叹声和啧啧称奇声,看来神秘的海底世界此时已经真正把孩子们吸引住了。还有的同学已经把自己找到的有意思的图片和小动画及时传送到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同学可以欣赏。看来一个个都想小试牛刀了,更有甚者已经在论坛短消息中请求老师让同学们赶紧“动”起来。
多媒体进入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多媒体运用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懒于思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学而不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海洋生物”有新的认识,发挥想象,既形象有不枯燥,并能深刻地记住与了解这些内容,为能表现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埋下伏笔。
合做
——小组合作、协同表现
此时,协作小组同学间就开始了合作,共同来表现大家赶兴趣的海底话题。这次的小组合作我一改平时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的模式,组织的时候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要求自由组合。我在搭配上尽量避免性格、思维方面悬殊太大的现象。这样在合作的时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好带差,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孩子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比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实现的多。有5人一组的在做布贴画,有2人一组的一起在电脑前建立他们自己的网络海洋王国,有3人一组的在准备泥塑,还有的同学一个人静静地在捣鼓什么呢?连锤子电池都准备上了?原来是一个男同学根据自己的特点把电动车改装成电动鱼。我此时也就成了课堂上的“自由人”,穿插在各个小组中参与他们的合作。
小组学习注意到小组成员间的对等性,有共同的活动和相互交往的技能和意识。所以,总之,只要搭配的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就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活动才能生动有效地开展下去。
网评
——展示作品,交互评价
这样的合作似乎不觉得时间的流逝。临近40分时,我把学生的制作合作的过程及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传送到网站的交流平台上。BBS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在BBS上畅所欲言:
“李佐林的电动鱼真的会动啊,加油!我们也想和你合作一起成立一个海底电动俱乐部了。”
“最后的一张蓝色海星,感觉象是一个人躺在一张沙发上,真有意思啊。”
“……”
我在每个学生的帖子后面给予他们我的建议,他们有赞同我的观点,也有提出不同想法的,思想在这里交流,思维在这里碰撞,更多的是对同学的鼓励,对作品更好的建议,同学间和师生间人性化的交流,而这些在传统的课堂上是难以看到的。
人是课程的主体,也是课程的评价对象。利用多媒体进行评价,从更多的层面肯定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激发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意识,使之在其它领域的社会实践与团队合作中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从而使个体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协调发展。
并非结束的“小结”
“海底的世界永远是那么丰富,还有我们远远没有挖掘到的地方,比如海底的声音、海底的灯光,这些我们都可以课后到海洋俱乐部里去听一听,看一看。如果你对海洋还有更深的了解,欢迎你随时登陆我们的《海洋生物》网站,把你最新的咨询与好朋友在这里交流。老师也会定期更新网站,把同学们的新作不断地充实到我们的画作展厅中。”
课堂小结并不是一节课的结束,而是一堂的延伸。课堂的40分钟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一小部分的体现,是浓缩的过程。真正的学习研究也是在课外进行的,海洋俱乐部就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声(海底声音)色(画作展厅)电(海底灯光)等多种技术的融合,让学生再一次与海洋亲密接触。然后可以到互连网这个更大的资源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内外的互动。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使课堂真正延伸到了课外,并充分利用了课堂以外的各类资源。课堂的40分钟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一小部分的体现,是浓缩的过程。真正的学习研究也是在课外进行的。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交流平台交流关于海洋生物的话题,通过学习后可以继续把自己的体会和相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同时,我们选择的论坛——常州论坛中的其他成员中也不乏对海洋感兴趣或者有研究的社会人士,他们的参与将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这点看,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等各种学习资源,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体验中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在表现中丰富:丰富海洋,丰富学识。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