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精简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精选3篇)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第1篇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国家地区 建筑特点 建筑类型 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中国木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创造丰富的艺术形象宫殿、园林东方建筑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江苏无锡、苏州园林等古埃及 石柱结构 陵墓、神庙 埃及建筑 卡纳克神庙古希腊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神庙 希腊建筑雅典卫城古罗马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神庙 罗马建筑万神庙东罗马帝国(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内部空间宏伟而有变化。教堂 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法国 高耸峻拔、轻盈灵巧;内部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画;柱式与拱券结合。教堂 哥特式建筑 夏特尔教堂印度尼西亚 塔 佛教建筑婆罗浮屠印度 陵墓 伊斯兰建筑泰姬陵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 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 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 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 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 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 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 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第2篇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国家地区建筑特点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代表建筑中国木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创造丰富的艺术形象宫殿、园林东方建筑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江苏无锡、苏州园林等古埃及石柱结构陵墓、神庙埃及建筑卡纳克神庙古希腊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神庙希腊建筑雅典卫城古罗马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神庙罗马建筑万神庙东罗马帝国(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内部空间宏伟而有变化。教堂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法国高耸峻拔、轻盈灵巧;内部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画;柱式与拱券结合。教堂哥特式建筑夏特尔教堂印度尼西亚塔佛教建筑婆罗浮屠印度陵墓伊斯兰建筑泰姬陵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 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 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 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 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 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 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 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第3篇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特别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有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中国古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比较大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东罗马帝国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及古代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等。

  师生一起作一张表格:展示图片,小结的形式。

  国家地区 建筑特点 建筑类型 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

  中国 木结构;庭院式组群布局;创造丰富的艺术形象 宫殿、园林 东方建筑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江苏无锡、苏州园林等

  古埃及 石柱结构 陵墓、神庙 埃及建筑 卡纳克神庙

  古希腊 石制的梁柱结构,形成多利安、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等。 神庙 希腊建筑 雅典卫城

  古罗马 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泥土结构;券拱结构。 神庙 罗马建筑 万神庙

  东罗马帝国(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内部空间宏伟而有变化。教堂 拜占庭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

  法国 高耸峻拔、轻盈灵巧;内部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画;柱式与拱券结合。 教堂 哥特式建筑 夏特尔教堂

  印度尼西亚 塔 佛教建筑 婆罗浮屠

  印度 陵墓 伊斯兰建筑 泰姬陵

  注解: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 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古

  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三、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四、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有趣的数字》教案设计(精简14篇)

《有趣的数字》教案设计(精选14篇)《有趣的数字》教案设计 第1篇  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

触摸美丽(精拣8篇)

触摸美丽(通用8篇)触摸美丽 第1篇第4课 一、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丰富的材质都具有不同的特色。有玻璃的晶莹剔诱之美,

《花瓶》教学设计(精简12篇)

《花瓶》教学设计(精选12篇)《花瓶》教学设计 第1篇  活动目标:  1、尝试刮出自己喜欢的、对称的花瓶造型以及花和叶

《叶子上的小血管》教案设计(精拣2篇)

《叶子上的小血管》教案设计(通用2篇)《叶子上的小血管》教案设计 第1篇  叶子上的小“血管”  教学目标:  1.学会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精简2篇)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精选2篇)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第1篇  美术教案设计-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