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设计(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精选2篇)
高二教案设计(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第1篇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
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 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其含义是本节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本课的教育中心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宜以讲述为主,穿插一些提问和议论,讲述时要一层层地解释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体化。先讲主观、客观的含义,不必用规范的哲学语言表述,只要按课本具体解释即可;再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最后说明“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关于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点要求,课本层次分明,“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证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可通过楷体字的例子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无疑应以第三点的分析为重点。在讲解三点理由前,可启发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讲完三点理由后,还应从反面说明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人们工作的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的自身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我们不要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情,但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能够办到的事情,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决办好。
多媒体显示: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
提问: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人们无论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忆一忆: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其出现原因是什么呢7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基本上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
提问:“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实际,主观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而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特点是:主观认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这叫做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成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无产阶级政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散难点。先说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然后讲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再对“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说明,指出其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从不同的事物和变化发展的情况出发。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事物)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从具体“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句话选自毛泽东同志193O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该文是毛泽东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当时在党内有一些人认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不作调查,而是冥思苦想地“想办法”“打主意”。“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因而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调查”,以“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这句话表明毛泽东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而且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局性、普遍性的东西,各地区、各部门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本地区、本部门收到实效。
提问:毛泽东为什么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政策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毛泽东提倡的工作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因为,实际事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了解了客观存在的情形,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正确使用其它工作方法。从哲学理论上看,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和认识论如果是科学的,就必须以坚持唯物论为前提。
(3)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想问题”和“办事情”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想法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的过程。
那么,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活动要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是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是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同时,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容观的关系。如果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错误。
议一议:从主观方面看,人们为什么犯错误?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联系实际,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去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其次,从主观来讲,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可能发生错误的认识。从客观来讲,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和许多方面的总和,并且客观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和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发生片面性,也可能发生错误。
第三,过于强调主观的作用,忽视了客观事物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忽视了事物运动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实践或认识中犯错误。
4.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提问:不从实际出发会怎么样?
(让学生根据教材第32页第4自然段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略作总结。)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照搬照抄,到处乱套;后者从狭隘局部经验出发,把感性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满足于一孔之见。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给同学们讲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载于清朝方飞鸿的《广谈助》一书。说的是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请私塾先生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但这位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刊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里的人死错了吧!”
另一个故事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叫《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的偷的。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提问:前一个故事说明什么?后一个故事说明什么?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前一个故事中的私塾先生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后一个故事智子疑邻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两个故事所犯错误的共同点,就是主观不符合客观,都属于主观主义的错误。
⑵要反对主观主义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易而举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
第一,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客观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还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第二,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就发表宏论,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不上从实际出发.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xx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运用于唯物论,体现了我们所学的是辩证的唯物论。尽管我们还没有学辩证法,但是,可以在这里给学生点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体现的是联系;“又如……”体现的是全面;“再如……”体现的是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切从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懂得了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及其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特点决定了党的农村政策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这说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毛泽东说:“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反对从主观出发
党的xx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现状,明确提出了党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核心问题、重要内容和落实措施。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要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做到 ( )
A.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加强“三个代表”地宣传教育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4.从唯物论的角度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5.由于受“非典”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税收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对餐饮、娱乐、旅游、航空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实行了减免税费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我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
A.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C.调整税收政策的人大的决定权
D.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目的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高二教案设计(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第2篇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
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 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其含义是本节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本课的教育中心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宜以讲述为主,穿插一些提问和议论,讲述时要一层层地解释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体化。先讲主观、客观的含义,不必用规范的哲学语言表述,只要按课本具体解释即可;再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最后说明“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关于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点要求,课本层次分明,“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证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可通过楷体字的例子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无疑应以第三点的分析为重点。在讲解三点理由前,可启发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讲完三点理由后,还应从反面说明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人们工作的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的自身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我们不要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情,但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能够办到的事情,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决办好。
多媒体显示: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
提问: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人们无论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忆一忆: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其出现原因是什么呢7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基本上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
提问:“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实际,主观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而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特点是:主观认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这叫做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成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无产阶级政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散难点。先说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然后讲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再对“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说明,指出其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从不同的事物和变化发展的情况出发。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事物)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从具体“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句话选自毛泽东同志193O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该文是毛泽东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当时在党内有一些人认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不作调查,而是冥思苦想地“想办法”“打主意”。“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因而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调查”,以“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这句话表明毛泽东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而且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局性、普遍性的东西,各地区、各部门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本地区、本部门收到实效。
提问:毛泽东为什么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政策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毛泽东提倡的工作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因为,实际事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了解了客观存在的情形,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正确使用其它工作方法。从哲学理论上看,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和认识论如果是科学的,就必须以坚持唯物论为前提。
(3)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想问题”和“办事情”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想法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的过程。
那么,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活动要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是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是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同时,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容观的关系。如果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错误。
议一议:从主观方面看,人们为什么犯错误?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联系实际,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去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其次,从主观来讲,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可能发生错误的认识。从客观来讲,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和许多方面的总和,并且客观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和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发生片面性,也可能发生错误。
第三,过于强调主观的作用,忽视了客观事物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忽视了事物运动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实践或认识中犯错误。
4.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提问:不从实际出发会怎么样?
(让学生根据教材第32页第4自然段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略作总结。)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照搬照抄,到处乱套;后者从狭隘局部经验出发,把感性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满足于一孔之见。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给同学们讲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载于清朝方飞鸿的《广谈助》一书。说的是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请私塾先生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但这位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刊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里的人死错了吧!”
另一个故事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叫《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的偷的。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提问:前一个故事说明什么?后一个故事说明什么?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前一个故事中的私塾先生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后一个故事智子疑邻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两个故事所犯错误的共同点,就是主观不符合客观,都属于主观主义的错误。
⑵要反对主观主义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易而举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
第一,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客观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还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第二,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就发表宏论,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不上从实际出发.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xx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运用于唯物论,体现了我们所学的是辩证的唯物论。尽管我们还没有学辩证法,但是,可以在这里给学生点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体现的是联系;“又如……”体现的是全面;“再如……”体现的是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切从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懂得了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及其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特点决定了党的农村政策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这说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毛泽东说:“马克思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反对从主观出发
党的xx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现状,明确提出了党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核心问题、重要内容和落实措施。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要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做到 ( )
A.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加强“三个代表”地宣传教育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4.从唯物论的角度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5.由于受“非典”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税收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对餐饮、娱乐、旅游、航空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实行了减免税费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我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
A.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C.调整税收政策的人大的决定权
D.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目的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B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