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拣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周前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通用3篇)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第1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随着嫦娥二号卫星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揭开序幕。8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为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做好了准备。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靠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雄厚基础。这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b.文化决定经济、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文化对经济、政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文化与政治、经济是同步发展的

  答案:a

  [例2]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 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 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 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第2篇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④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 ”图案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优美的图案背后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和世界性。

  通过“辩”的方式 阐述文化 不是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以及物质载体. 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

  三

  文化的力量

  六、“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提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播放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片段和春节民工潮画面)

  七、“探”文化。

  多媒体展示:

  1. <超级女生 >

  . 《超级女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借助电视直播和流行音乐的双引擎释放着无敌的青春。

  2. 超级女生举办一开始,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 而蒙牛集团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成功口号“酸酸甜甜就是我”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贴近我们的生活!《超级女生》和蒙牛集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播出后,社会影响极大,收视率再创新高,为什么?

  4.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探究:

  从超级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团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成功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结合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和中国春节这个传统文化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 板书设计 】:(略)

  【课堂练习】

  一、最佳选择题

  1、我们要讲的“文化 ”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推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2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 、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3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 、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 、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4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 文化”是( )

  a、 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 ”的含义相近b、 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 ”,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课堂总结】: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看、说、问、析、辩、议、探”文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征对性的练习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体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第3篇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 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 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通过设问、对比,激发兴趣,导入正题.

  一

  文

  化万花筒

  一、“看”文化。

  1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最爱看哪些电视节目?看电视是人的一种什么生活?

  2 、多媒体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各种版本的《千手观音》(正版、打劫版、到此一游版、蜘蛛侠版、广告版等等)、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时尚的美丽之冠、南海海上观音开光大典……

  二、“说”文化。

  1 、播放“福娃”动画片

  提问:五“福娃”各代表什么?“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理念?

  (老师总结) :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浓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可见: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1) 学生讨论“看电视”是不是文化活动?

  (2) (欣赏千手观音图)

  (3) 学生介绍: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三月三、赛龙舟……)

  (4) 让学生谈亲身参与的文化生活:(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5)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鱼(贝贝 )、熊猫(晶晶) 、奥运圣火(欢欢) 、藏羚羊(迎迎) 、京燕(妮妮) 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 合作探究><形成意念 >

  1 、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3 、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通过“看”和“说”, 让让学生回归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体味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文化“万花筒”

  二

  文化是什么

  三、“问” 文化。

  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更加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

  〈情境导入〉

  1 、教师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参照对象:

  (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 相对于动物的本能而言;相对于人的先天遗传而言;相对于人的其它活动而言;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而言 ;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  相对于人的知识而言;相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 (学生可从中选取,亦可自已拟定)

  2 、教师指导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讨论,共同归纳:

  ① 相对于自然界而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才有文化(人=动物+文化)

  ②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个人通过实践培养文化素养)

  ③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相对于人们自身而言,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它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素质)

  ④ 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 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1 、让学生写出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文化的定义。

  2 、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参照对象探究文化的概念。

  3 、学生汇报各自探究的结果。(略)

  4、思考讨论

  (1)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2) 人是否天生就有文化? 文化是怎么来的?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 某人有文化,某人无文化”,“某人文化程度高,某人文化程度低”。

  你能说说这里的“文化”与《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的关系吗?

  (4) 文化与文明有何不同?

  〈形成意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问”文化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四、“析”文化。

  1 、文化的含义——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月亮

  ① 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②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③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④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1. 学生看书, 分析“文化”有几层含义?

  2 、简要比较文化现象与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的不同点。

  3 、分组讨论为什么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后能成为文化,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4. 素养是怎样得来的?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是一种社会现象.

  五、 “辩”文化。

  1 、质疑: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2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建筑等图片辅助教学:

  3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并不是纯精神活动,也不是纯精神产品,“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多媒体展示:

  (1)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以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提问: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什么中国特色文化?)

  1 、学生各抒己见(略)。

  2、〈形成意念〉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合作探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形成意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思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什么特征?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 ”图案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优美的图案背后是中华五千年的深厚积淀。 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和世界性。

  通过“辩”的方式 阐述文化 不是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以及物质载体. 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揭示文化的本质.

  三

  文化的力量

  六、“议” 文化。

  1 .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的外延)

  2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可以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3.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提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2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播放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片段和春节民工潮画面)

  七、“探”文化。

  多媒体展示:

  1. <超级女生 >

  . 《超级女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借助电视直播和流行音乐的双引擎释放着无敌的青春。

  2. 超级女生举办一开始,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 , 而蒙牛集团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成功口号“酸酸甜甜就是我” !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贴近我们的生活!《超级女生》和蒙牛集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大家熟知的文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略)。

  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花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等。(可见,生活离不开文化)

  2.〈合作探究〉

  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形成意念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3. 〈合作探究〉央视《百家讲坛》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播出后,社会影响极大,收视率再创新高,为什么?

  4.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

  〈形成意念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合探究:

  从超级女生 ---酸酸甜甜就是我--- 到蒙牛集团的巨大成功. 以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成功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结合于丹 老师解读《论语》和中国春节这个传统文化来讨论文化的意义,认识文化的力量.

  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出发,回归生活,留给学生一些空间和问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课堂总结】: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 “文化” 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本课教学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看、说、问、析、辩、议、探”文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征对性的练习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文化、体味文化、感受文化、理解文化。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高二政治教案(精拣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设计(通用2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设计 第1篇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设计  【三维

《6.1》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12篇)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选12篇)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篇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第二课》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精选3篇)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1篇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高二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2.8》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高二教案设计(2.8 按客观规律办事)(精选3篇)高二教案设计(2.8 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1篇  2.8 按客观规律办

《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精选3篇)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第1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