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精简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通用7篇)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1篇

  《人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2篇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

  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 格格不入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2.“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方法”。

  3.“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4.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5.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教后记:

  1.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2.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回忆往事

  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把握现实         把握现实,献身中华

  给人希望、信心、动力

  憧憬未来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3篇

  2人是什么

  湖北省监利县汪桥中学(433318)张见亭

  从课文的标题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文章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第二部分将议论引向深入,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个部分,针对“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看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这个理想、价值、意义贬值的物欲社会学习它,颇有意义,能通过这一课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观上涂上鲜亮的一笔,真是“不朽”的一课,“功德无量”的一课。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强积累,内化为言语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契机。从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需要一定的思维强度,特别是对学生的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句子能够具体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不能采用从书本到教条的形式,应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来感受体验。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中也没有必要过细讲解,更不能越俎代庖,只需作适当的点拨即可。

  教学目标

  l,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容能概括归纳。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积累语言,掌握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记诵一些哲理名言。

  具体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难点

  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具体内容能概括归纳。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汁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运用活动课的形式,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名人等形式,搜集整理具有人生意义的故事、名句等。

  教学用具

  带有声像阅览室的图书馆。讲义(或投影)。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有一种动物,小的时候是四条腿,中年的时候是两条腿,老了后是三条腿,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是“人”。汉字“人”的写法很有意思.一撇一捺写个人,关于这一撇一捺,人们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有这样一首歌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行赖悟功。”这对人的说解确实很有意义。其实,关于对人的本身的思考自从有了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是什么》。

  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教师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课文町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做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认识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总而言之,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议论要引向深人,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寸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课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

  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整合课文:

  思考题一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是怎样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评论?试用精要的语言填写下表。(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思考题二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

  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笋。根据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并加以提要)

  明确: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四、课外练习,拓宽延伸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各民族神话中有关“造人”的故事,思考其中的文化蕴含。

  1.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并摘抄有关人生的格言,背诵其中一些很有文采而又有积极意义的

  2.你最崇拜哪位名人,多了解有关于他的事迹,总结他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重点解读,探究质疑

  方法:针对课文设计一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含蓄的句子能加以解释,概括的内容能具体阐释。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明确: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一段话中,爱因斯坦意在说明“人是什么”?(含蓄的句子能明确理解)

  明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一致的见解”指什么?(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明确: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孑l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壁工喽乙4.“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指代性的内容)

  •明确: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含蓄的句子能明确理解)却是为自己能

  明确: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什么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怎样理解这种感受?(概括的内容能具体理解)

  明确:叫陇郁”是指过去生活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伤感的对象。而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回忆中,或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就往往会因为距离或艺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这就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如与亲人分别甚至失去亲人是生活中的痛苦,但一旦成为回忆,就往往因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景而有一种令人心颤的美的感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体现:不仅因回忆当时女主人公穿的绿罗裙而感到美,甚至因此而怜爱绿色的草了。

  7.毕加索说:“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语境,透过字面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追求本身才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如我国在高空钢索上单独生活25天,平均每天在钢索上行走超过3小时,创造新的吉尼斯记录的阿迪力曾多次打破过世界吉尼斯记录,但他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自己向自己挑战,不断有新的追求。他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他就是把追求的过程看得比追求的目标更重的人。因为他在追求的过程中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8.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能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所读,实现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明确: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性”“物理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失,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举例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托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

  9.作者把现时看成l。对未来的憧憬看成o,是为了说明什么?(概括的内容能具体理解)

  明确: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二、拓展延伸,创造性的训练

  1.作者以“厂和“o”作比,阐述人生的意义,很有创意,请您仿照作者的写法,也以“厂与“o”作比,说一段话,用它来阐明你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例文: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饷l,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o。每个小学生都有懂得:o的位置是很重要的,o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l后面的。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示范l:至于我,则把身体健康看成是l,把理想、事业、爱情、金钱、名誉、人格……分别看成是o,1的位置很重要,1只有在最前面,后面的。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身体是人生的第一本钱,但也要以理想、事业、爱情、金钱、名誉、人格等来支撑。

  示范2:至于笔者,则是把人格看做小学算术课本中的1,把金钱、功名、地位等等看做是o,l的有无或者说位置很重要.没有了1,o即使再多也是无意义的:l如果在前面,后面的。越多则值就越大。这就是说,金钱诚宝贵,功名价更高,若为人格故,二者皆可抛。

  2.活动:体验“偶像”的人生观。

  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个偶像可能是高大的,也可能是平凡的;这个偶像可能是历史人物,也可能是现时人物,还可能是虚拟人物,但既然是偶像我们就要把他化作我们的血肉。在关键时刻他可能就要站出来指挥我们的一言一行。偶像的一言一行也许会让我们津津乐道,特别是他的颇富人生意义的哲言警句。下面由学生发言,介绍偶像的哲言警句和事迹,由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情境,该生试回答这位偶像会怎样说怎样做。

  示例: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他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以为他故弄玄虚。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他仍然是那一句话。这一次没有人不再相信他,但对他的所谓智慧百探而不得其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跑了。

  老师提出一个情境:现在我们的高三生活很苦,有人说,高三就是高山。想想到明年6月份还有近一年的时间,而什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科分数必须得到将近90%。真是高不可攀,如果你就是山田本一,你会怎样面对这段生活呢?

  学生答:我会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如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第二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一仗一仗地往前打。我会把总分分解到各种中,一科科地攻。

  三、课后作业

  每人拟写2—5条人生格言。班级编写一本格言集,向同学征集集名,老师也可参与如《倾听心跳,黄金法则》《未名箴语》等。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4篇

  胡素娥(浙江省温岭中学)

  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

  教前聚焦:

  老实说,《人是什么》这篇文章,并不怎么好,内容庞杂,思路混乱,大量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全文读下来,作者自己的见解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句名家名言。这样的文章,怎么教?怎么学?课堂上如何做到不浪费时间让学生有所得?那就根据本文特点,来一堂“‘名家谈人生’品读”课,让学生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吧!

  课堂片断: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找自己最有感触最能产生共鸣的内容时,发现作为即将高考背负沉重学业压力的高三学生,他们不约而同地对雨果和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论断情有独钟。好多同学在自言自语:“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我就是西西弗斯”……看着他们脸上黯然的神情,我想:“如何让他们在品味人生的同时走出悲观主义的阴影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漫漫人生长路呢?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艰辛,正视人生的坎坷!”

  一、失乐园

  师:“你们看过《圣经》吗?谁能给大家讲讲伊甸园的故事?”

  生1:“我没读过《圣经》,但我奶奶是基督教徒,我听她讲过‘创世纪’的故事。上帝造了世界之后,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亚当,然后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上帝给他们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伊甸园,让他们幸福地生活。上帝告诫他们不可以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但夏娃受了蛇的怂恿,摘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和亚当一起吃了下去,变得和上帝一样有智慧。上帝发怒了,就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让他们从此过苦难的日子。”

  师:“因此,作为亚当夏娃的后代,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永远的失去了上帝给我们安排好的乐园,我们从此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注定要受苦。大家觉得很遗憾吧?”

  生2:“那当然!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我不吃那果子!”(全班叫好)

  师:“平常做试卷时都说仿写句子很难,这句子不是仿得很经典吗?(全班笑了)请问:上帝为什么不许人类吃智慧树上的果子?”

  生3:“吃了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看到自己赤身裸体,就去摘了树叶遮羞,听见上帝呼唤他们就躲起来。这说明他们有了羞耻心,有了文明意识。”

  生4:“对了,上帝不希望人类和他一样有智慧。”

  师:“说得好!那么幸福的伊甸园应该不是免费的宾馆,居住的代价是什么?”

  生5:“服从上帝的意志,永远处于愚昧状态,失去人的自由!”

  师:“那么,幸福和自由比起来,哪一个价值大?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你舍弃哪一个?苦难和失去自由必须两选一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许多同学在深思,表情严肃)

  生6:“我想改写裴多菲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幸福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7:“我想仿写孟子的话:幸福,我所欲也;自由,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幸福而取自由者也。”

  生8:“一个自由的人才谈得上幸福,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高质量的幸福。上帝意志下的伊甸园根本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与自由,谈何幸福?失去伊甸园的人类虽然面临苦难,但不等于失去了赢得幸福的机会。因为人类拥有了智慧,只要人类在苦难中磨练出顽强的意志,靠自己的双手不愁创造不出人类自己的乐园——拥有智慧、文明、幸福和自由的伊甸园!”

  师:“对啊!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中丧失拼搏的勇气。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同上帝一样的聪明智慧,就一定能依靠顽强的意志创造人类意志下的伊甸园!悲观的雨果,他其实并没有屈服于上帝的意志,而是以其奋斗的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的精神财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我想,我们也一定能直面人生的苦难吧?”

  生2:“看来我得改写先前的那段话: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并不在意,等到失去时也并不后悔。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谢谢你,劝我吃那果子!”(全班笑了)

  二、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我刚才好像听到有同学说‘我就是西西弗斯’,你也在推巨石上山吗?”(有同学在笑)

  生1:“何止是我!我们大家不都是西西弗斯吗?‘高考’难道不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块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拼命推它上山吗?”

  生2:“我们与西西弗斯并不完全相同。西西弗斯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会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我们这一块‘高考’的大石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推上山顶了,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这位同学不要那么悲观嘛!”

  生1:“你这么乐观,我真替你高兴!不过,不幸的是,我说的完全是事实。‘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当我们现在反反复复听着各科的老师们鼓励我们的话语时,会不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什么时候我们也曾听过这一样的鼓励话?”

  生3:“对啊!初三面临中考的时候,复习也很紧张,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老师们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挺住啊!咬紧牙关,考上温岭中学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支撑了我的初三复习生活,我真的如愿以偿了。”

  生4:“我家在乡下,我的5年小学都在城里读寄宿,那时我真想回家啊!每次放学后看到校门口挤着那么多的等着接孩子回家的家长,我都想哭,多么希望那人群中也有我的父母!可是,妈妈总打电话安慰我:‘乡下教育质量差,你在城里认真读,争取在比赛中多拿奖,初中能到三中读就好了!’后来我读三中了,后来我读温中了,再后来……”

  生5:“‘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啰!现在父母跟我说:‘孩子,好不容易考进温中了,你可要认真读啊!咬咬牙,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好了!’不知道以后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生6:“老师,你是过来人,你说,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师:“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们已是成人了,家长、老师不可能再在你们耳边唠唠叨叨的了。你们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说:‘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要努力,不能前功尽弃啊!眼看着就要大学毕业了,这么多同学考研究生,我考不考啊?要为将来的工作练好本领啊!工作后,你们会对自己说:‘要好好干哪!争取干出点业绩来,千万别让人家小瞧咱!’这时候,你的老父母、以前的老师反倒会劝你‘悠着点,别把自己累垮啰’!”

  生7:“看来,我们命中注定同西西弗斯一样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8:“我们能不能不推这块巨石?西西弗斯是得罪了众神以致受责罚,我又没得罪谁,我不推,罢工行不行?”

  师:“你们说行不行?比如说,大家目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学业这块沉重的巨石了,行啊,我们不推了。看看你们那些不在学校的同龄人,他们的日子很潇洒吧?你们的父母,有些不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机会推学业这块巨石吗?他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生意做得很红火吗?”

  生9:“可是,他们还是在推着生活这块巨石的!我曾和以前的同学聊起过,他们很羡慕我能考大学,他们现在到处找工作,因为学历不高,他们只能与外来民工竞争就业机会,工资非常低,供自己开销都不够,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有些因为家境富裕不工作的同学,则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有些甚至因吸毒而被送进了少年戒毒所。”

  生10:“我父母小学没毕业,由于他们肯吃苦,走南闯北将生意一点一点做大了,因为没文化,他们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没文化,他们现在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迫切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能帮他们一把。”

  生11:“我刚才在想,只有街头的乞丐,可以不推巨石吧!”

  生12:“可是为了活命的一顿顿残羹冷炙,为了在雨天找个躲雨的屋檐,为了在冬夜找个藏身的街角,他们也要去四处乞求,甚至与野狗争夺!他们怎么不推巨石了?”

  师:“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肩头没有一份责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只要活着,谁不在用力推着巨石?这既是人生的责任,不也是人生的寄托,人生的希望吗?当我们挥汗如雨推着那巨石一点一点上山的时候,内心不是涌动着成功的喜悦吗?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就体现在这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吗?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压力,但生命照样有不能承受之轻!我记得巴金曾经在《灯》中借朋友之口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那么我们还要靠什么活着?”

  全班:“我们还要靠推巨石活着!我们是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是的,人生是永远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缪的一生,歌德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西西弗斯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剧,因为他在被迫推着一块自己并不想推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义的。我希望我们大家的一生能像雨果、加缪、歌德、爱因斯坦等伟人一样,自己去寻找一块想推的巨石,推出生命的奇异的色彩!正像爱因斯坦所说——”

  全班:“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师:“那就好好把握你们明年的高考志愿吧!记住:寻找一块适合自己的想推的巨石!”

  教后拾零:

  阅读教学,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对话!在课堂上寻找一切机会,展开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学生与心灵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让老师、作者、文本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最终让学生走出课堂、文本,走进生活,思考人生!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的消极,应该鼓励他们倾诉他们的消极,从而因势利导,化解他们的消极,使他们最终能在品味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顿悟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培养他们结合具体生活实际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课堂对话,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的实际功用,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

  作者邮箱: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5篇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 学 过 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 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1][2]下一页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6篇

  胡素娥(浙江省温岭中学)

  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

  教前聚焦:

  老实说,《人是什么》这篇文章,并不怎么好,内容庞杂,思路混乱,大量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观点,全文读下来,作者自己的见解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句名家名言。这样的文章,怎么教?怎么学?课堂上如何做到不浪费时间让学生有所得?那就根据本文特点,来一堂“‘名家谈人生’品读”课,让学生读名家人生经,品自己人生路吧!

  课堂片断: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找自己最有感触最能产生共鸣的内容时,发现作为即将高考背负沉重学业压力的高三学生,他们不约而同地对雨果和加缪的悲观主义人生论断情有独钟。好多同学在自言自语:“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我就是西西弗斯”……看着他们脸上黯然的神情,我想:“如何让他们在品味人生的同时走出悲观主义的阴影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漫漫人生长路呢?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艰辛,正视人生的坎坷!”

  一、失乐园

  师:“你们看过《圣经》吗?谁能给大家讲讲伊甸园的故事?”

  生1:“我没读过《圣经》,但我奶奶是基督教徒,我听她讲过‘创世纪’的故事。上帝造了世界之后,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亚当,然后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上帝给他们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伊甸园,让他们幸福地生活。上帝告诫他们不可以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但夏娃受了蛇的怂恿,摘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和亚当一起吃了下去,变得和上帝一样有智慧。上帝发怒了,就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让他们从此过苦难的日子。”

  师:“因此,作为亚当夏娃的后代,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永远的失去了上帝给我们安排好的乐园,我们从此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注定要受苦。大家觉得很遗憾吧?”

  生2:“那当然!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我不吃那果子!”(全班叫好)

  师:“平常做试卷时都说仿写句子很难,这句子不是仿得很经典吗?(全班笑了)请问:上帝为什么不许人类吃智慧树上的果子?”

  生3:“吃了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看到自己赤身裸体,就去摘了树叶遮羞,听见上帝呼唤他们就躲起来。这说明他们有了羞耻心,有了文明意识。”

  生4:“对了,上帝不希望人类和他一样有智慧。”

  师:“说得好!那么幸福的伊甸园应该不是免费的宾馆,居住的代价是什么?”

  生5:“服从上帝的意志,永远处于愚昧状态,失去人的自由!”

  师:“那么,幸福和自由比起来,哪一个价值大?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你舍弃哪一个?苦难和失去自由必须两选一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许多同学在深思,表情严肃)

  生6:“我想改写裴多菲的那首诗:生命诚可贵,幸福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生7:“我想仿写孟子的话:幸福,我所欲也;自由,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幸福而取自由者也。”

  生8:“一个自由的人才谈得上幸福,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高质量的幸福。上帝意志下的伊甸园根本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与自由,谈何幸福?失去伊甸园的人类虽然面临苦难,但不等于失去了赢得幸福的机会。因为人类拥有了智慧,只要人类在苦难中磨练出顽强的意志,靠自己的双手不愁创造不出人类自己的乐园——拥有智慧、文明、幸福和自由的伊甸园!”

  师:“对啊!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中丧失拼搏的勇气。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同上帝一样的聪明智慧,就一定能依靠顽强的意志创造人类意志下的伊甸园!悲观的雨果,他其实并没有屈服于上帝的意志,而是以其奋斗的一生,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的精神财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我想,我们也一定能直面人生的苦难吧?”

  生2:“看来我得改写先前的那段话:曾经有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人类并不在意,等到失去时也并不后悔。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蛇说:谢谢你,劝我吃那果子!”(全班笑了)

  二、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我刚才好像听到有同学说‘我就是西西弗斯’,你也在推巨石上山吗?”(有同学在笑)

  生1:“何止是我!我们大家不都是西西弗斯吗?‘高考’难道不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块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拼命推它上山吗?”

  生2:“我们与西西弗斯并不完全相同。西西弗斯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会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我们这一块‘高考’的大石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眼看就要推上山顶了,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这位同学不要那么悲观嘛!”

  生1:“你这么乐观,我真替你高兴!不过,不幸的是,我说的完全是事实。‘只要大家咬紧牙关,明年6月我们就成功了’,当我们现在反反复复听着各科的老师们鼓励我们的话语时,会不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什么时候我们也曾听过这一样的鼓励话?”

  生3:“对啊!初三面临中考的时候,复习也很紧张,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老师们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挺住啊!咬紧牙关,考上温岭中学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支撑了我的初三复习生活,我真的如愿以偿了。”

  生4:“我家在乡下,我的5年小学都在城里读寄宿,那时我真想回家啊!每次放学后看到校门口挤着那么多的等着接孩子回家的家长,我都想哭,多么希望那人群中也有我的父母!可是,妈妈总打电话安慰我:‘乡下教育质量差,你在城里认真读,争取在比赛中多拿奖,初中能到三中读就好了!’后来我读三中了,后来我读温中了,再后来……”

  生5:“‘再后来’也就是现在啰!现在父母跟我说:‘孩子,好不容易考进温中了,你可要认真读啊!咬咬牙,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好了!’不知道以后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生6:“老师,你是过来人,你说,大学老师会对我们说什么?”

  师:“考上大学,意味着你们已是成人了,家长、老师不可能再在你们耳边唠唠叨叨的了。你们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说:‘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要努力,不能前功尽弃啊!眼看着就要大学毕业了,这么多同学考研究生,我考不考啊?要为将来的工作练好本领啊!工作后,你们会对自己说:‘要好好干哪!争取干出点业绩来,千万别让人家小瞧咱!’这时候,你的老父母、以前的老师反倒会劝你‘悠着点,别把自己累垮啰’!”

  生7:“看来,我们命中注定同西西弗斯一样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8:“我们能不能不推这块巨石?西西弗斯是得罪了众神以致受责罚,我又没得罪谁,我不推,罢工行不行?”

  师:“你们说行不行?比如说,大家目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学业这块沉重的巨石了,行啊,我们不推了。看看你们那些不在学校的同龄人,他们的日子很潇洒吧?你们的父母,有些不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机会推学业这块巨石吗?他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生意做得很红火吗?”

  生9:“可是,他们还是在推着生活这块巨石的!我曾和以前的同学聊起过,他们很羡慕我能考大学,他们现在到处找工作,因为学历不高,他们只能与外来民工竞争就业机会,工资非常低,供自己开销都不够,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有些因为家境富裕不工作的同学,则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有些甚至因吸毒而被送进了少年戒毒所。”

  生10:“我父母小学没毕业,由于他们肯吃苦,走南闯北将生意一点一点做大了,因为没文化,他们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没文化,他们现在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迫切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能帮他们一把。”

  生11:“我刚才在想,只有街头的乞丐,可以不推巨石吧!”

  生12:“可是为了活命的一顿顿残羹冷炙,为了在雨天找个躲雨的屋檐,为了在冬夜找个藏身的街角,他们也要去四处乞求,甚至与野狗争夺!他们怎么不推巨石了?”

  师:“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肩头没有一份责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只要活着,谁不在用力推着巨石?这既是人生的责任,不也是人生的寄托,人生的希望吗?当我们挥汗如雨推着那巨石一点一点上山的时候,内心不是涌动着成功的喜悦吗?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就体现在这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吗?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压力,但生命照样有不能承受之轻!我记得巴金曾经在《灯》中借朋友之口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那么我们还要靠什么活着?”

  全班:“我们还要靠推巨石活着!我们是永远的西西弗斯!”

  师:“是的,人生是永远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缪的一生,歌德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西西弗斯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剧,因为他在被迫推着一块自己并不想推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义的。我希望我们大家的一生能像雨果、加缪、歌德、爱因斯坦等伟人一样,自己去寻找一块想推的巨石,推出生命的奇异的色彩!正像爱因斯坦所说——”

  全班:“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师:“那就好好把握你们明年的高考志愿吧!记住:寻找一块适合自己的想推的巨石!”

  教后拾零:

  阅读教学,我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对话!在课堂上寻找一切机会,展开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学生与心灵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让老师、作者、文本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最终让学生走出课堂、文本,走进生活,思考人生!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指责学生的消极,应该鼓励他们倾诉他们的消极,从而因势利导,化解他们的消极,使他们最终能在品味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顿悟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培养他们结合具体生活实际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课堂对话,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的实际功用,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

  作者邮箱: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第7篇

  江苏省曲塘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启发学生好好把握现时,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学习。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阅读课文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劝勉人们,“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2、课文可分成几大部分?概括其内容。

  课文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作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认识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总而言之,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表格

  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议论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对往事的回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课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第二课时

  二难点问题讨论

  1.“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所说的“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义”,是一个很深邃的概念。这种意义是“一个人很难知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学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大大推进了人类的知识,但是远远谈不上穷尽了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又是极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吗?为什么说“来自外界”?

  “来自”说的是来源。苦和甜的来源是在外界。有苦的东西和甜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苦和甜的感觉和体验。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大林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样意思?

  用我们的放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5、“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6“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样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7“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8怎样理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人类和个人的本质都是由其历史决定的。拿个人来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要看他的历史,一个30岁的人,是30年的历史决定了他现在成为这样一个人。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某一国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国家历史发展的结果。今天的人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9、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性”“物理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失,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举例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托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

  10、为什么说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青年时代生命力旺盛,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人到了垂死的时候,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可见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怀什么希望,有的还是充满希望,表明它们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别。

  11、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个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2、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14、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怀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三、课后作业:按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辟议论。

  [1]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精简2篇)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精选2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精简16篇)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通用16篇)嬉笑怒骂,皆成文采——《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第1篇  长沙市雅礼

《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精简15篇)

《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通用15篇)《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 第1篇  作者:likegang   《游褒禅山记》是王

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五《陈情表》(精简14篇)

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五《陈情表》(通用14篇)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

《咬文嚼字》教案(精简13篇)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3篇)《咬文嚼字》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 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 如何克服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