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精选2篇)
《秦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从此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2.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秦朝,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商鞅变法的意义?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⑴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⑵主观条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赢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措施:
①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
②取消“逐客令”,搜罗任用外来人才;
③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2.统一的过程及措施
①灭六国:结合《秦灭六国形势示意图》,讲清: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
xx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
都咸阳。
②平越族:
a.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
流域。他们有的以农耕为主,有的靠渔猎过活。
b.公元前2xx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秦朝政府在那里设置桂林、
南海、象郡,派官吏进行管理。
c.秦朝迁徙50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
随之传人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
d.在秦军攻打越族的时候,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秦政府派史禄负责开凿了灵
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
③击匈奴:结合《秦朝长城》讲清以下内容:
a.秦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
b.秦朝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c.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有的秦、赵、燕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
伸出去,西起临挑、东抵辽东。这道城防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
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历史上农牧分界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3.秦朝的疆域(对照《秦朝疆域》图)
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⑴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a.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皇帝,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始皇帝”;
b.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
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c.影响: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a.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
b.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这些机构负责管理百
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徭。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
c.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
地方权力。
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a.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同时也参照了东方六国的律令。
b.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④销毁天下兵器,迁徙六国富豪,其目的是防止百姓造反和六国贵族的反秦势力。
⑵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
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
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
②统一度量衡;
a.引导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
b.指出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
③统一货币;
a.引导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
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
b.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
的统一。
④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
a.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 6尺等于1. 5m),
史称“车同轨”。
b.“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⑶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即统一文字。
a.指出小篆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c.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a.主观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客观消极影响: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
官吏)。
b.秦朝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⑴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⑵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
①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等;征发徭役,筑长城,开灵渠,
戍边塞,修驰道等。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②刑罚严酷。秦的刑罚名目繁多,对农民和奴隶往往轻罪重刑,从严惩处,一人犯罪,
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③赋税十分沉重。除田租、户赋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秦朝的田租、户赋要占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已是相当沉重了,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捐税,农民很难承受。
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注意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①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及其失败。
a.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b.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c.陈胜、吴广兵败被害;
d.反秦起义由刘邦、项羽领导继续进行。
②刘邦、项羽领导起义
a.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
b.秦统治集团内讧,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
c.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意义
①直接意义:
a.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c.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
②间接意义:
a.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b.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秦王朝对后世的影响。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造;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秦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2篇
历史:2.1《秦朝的统治》教案设计(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要点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经过
3.秦朝的疆域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
3.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讲述本章引言时,注意强调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以激发学生探求这一时期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秦朝的统一”一目,教材分四段作了说明。1.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过程;3.秦朝的疆域;4.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统一的历史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强调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然后具体分析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时,具备的实现统一的三个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措施及过程。教材介绍了嬴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两个方面的措施:①搜罗任用外来人才;②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关于统一的过程,教材从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予以了解。对于秦长城的修筑及意义,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作具体了解。教师须强调长城的修筑“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一定的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长城基本与农牧分界线吻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最后点明,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师可强调指出: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目,教材先概述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指出秦朝颁布加强中央集权政策措施的目的。然后,具体介绍了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分析了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其中包含三层意思: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为何称“始皇帝”(见注释);②皇帝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③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①中央设“三公”“九卿”(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三公”的名称、职责;“九卿”及分掌的事务)。②地方实行郡县制(让学生理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意义在于打破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要了解郡、县、乡、里这些机构的职责)。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②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师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对秦律的介绍及教材引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经济方面。教材介绍了四项措施: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教师在讲述“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时,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政权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巩固其统治。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小字部分关于秦朝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必讲解。讲“统一度量衡”时,可让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在介绍统一度量衡的情况后,指出它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讲到“统一货币”时,可让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讲到“统一车轨、驰道”时,教师可介绍秦修筑驰道的情况,指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6尺等于1.5m。“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化方面。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学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即可。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要肯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教材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四、“秦末农民战争”一目,教材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3.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教材分四点作了介绍:第一,徭役繁重,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第二,刑罚严酷,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第三,赋税十分沉重,除田租、户赋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第四,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讲完上述四点后,教师指出,由于秦王朝的这些暴政,弄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了一场大规模农民战争。
2.农民战争的主要经过。教材分二段作了介绍:①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及其失败。分四层意思:a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b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c吴广、陈胜兵败被害;d反秦起义由刘邦、项羽领导继续进行。②刘邦、项羽领导起义军推翻秦朝。分两个层次:a秦统治集团内讧,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b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教师在讲述农民战争经过时,可利用《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让学生了解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义的地点和进军路线。对于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赵高等人的情况及巨鹿之战等,因学生初中已学过,教师适当点及即可,不必过多讲述。
3.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教材从直接意义与间接意义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中包含五个要点:①直接意义,含两个要点:a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间接意义含二个要点:a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b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教材对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讲得简要明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即可,不必再作引申发挥。但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秦朝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因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解放了“刑徒”,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就保护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正义性与进步性是不容置疑的。从而理解掌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教师在讲完新课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秦始皇”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给秦始皇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六、教师在讲授本节教材时,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①秦朝的统一具备客观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赋税繁重,法律的严酷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由此灭亡;③秦朝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