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精简6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精选6篇)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知识技能: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科学品质: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扒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

  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小黑板出示)

  (提问)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

  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无素的质量比;氢、氧无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 题 的练习,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无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实验)课本[实验3-2]

  (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 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

  (小结)

  (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 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 氢氧 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

  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

  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

  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小黑板展示)

  (1)通电分解水可 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无素和氧无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 ②h%=11.1% 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所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扒断物质组成的计算方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

  (2)根据各种无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 确定 它的各无素的碑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无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

  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

  (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

  (2)与正极相练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练的试管内产生 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 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

  (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 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 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2。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 的气体能燃烧 ,产生 淡蓝色火焰 --h2

  正极产生 的气体能使 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 氢气 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 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h2↑ o2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第2篇

  课题名称: § 3~1 水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水的组成

  能力目标: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育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导课:历史上,人们很长时间认为水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直到拉瓦锡实验才认识到水的组成。

  新授:一、水的组成:

  [实验3-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现象:(学生归纳)

  正极产生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可助燃,是氧气)

  负极产生能燃烧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正极和负极的气体体积比为1 :2

  通电

  结论: 水 氢气 氧气

  电解水的实验证明: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水是水分子构成的;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简介氢气的性质和验纯的方法。(学生阅读p45内容)

  二、物质的组成:

  物质

  阅读:书p45 资料

  课堂练习:书p46 3、4;目标p26 一;p27拓展训练

  作业 1、课本p46 1-4

  2、目标p26-27 一、二

  课后记:教学成功,实验效果好。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第3篇

  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1课时

  知识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布置作业:书P49习题1,2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第4篇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第5篇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 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 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第6篇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氧气》 (精简3篇)

氧气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设计(精选3篇)氧气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设计 第1篇  1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新

《2溶解度》 (精简13篇)

2溶解度(精选13篇)2溶解度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

《《氧化还原反应》的说课》 (精简5篇)

《氧化还原反应》的说课(精选5篇)《氧化还原反应》的说课 第1篇  一、教材特点(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

《物质的分类》 (精简11篇)

物质的分类(精选11篇)物质的分类 第1篇  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  一、知识结构  1、物质的两种分类:  纯净物:由一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精简2篇)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资料(精选2篇)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第1篇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金刚石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