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原电池》 (精拣1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周前

原电池(通用12篇)

原电池 第1篇

  课前准备:学生课桌上放有盛稀硫酸的玻璃缸、电流汁、锌片、铜片、导线。(两人一组)]

  [上课]

  师: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日常生产中,常常使用哪些电池?××同学。[指定学生]

  生(1):蓄电池、干电池、温差电池、氧化银电池、高能电池等。

  师:××同学[指生(1)]参加区里少年科技站活动,因此他解得很多,讲得很好。

  化学电池一般都是根据原理制成的。为了更好地使用各种电池,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电池,必须学习最简单的电池,也就是学习的构造和它的工作原时。[板书:一、]化学反应时常伴随着光、热这样一些现象。化学反应是否有电流效应呢?如果有的话,电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一起做一个实验,请大家把书翻到154页(实验5-3)。大家都经过预习,具体操作不必多讲,做实验时请观察三个现象,并认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也可适当地展开一些讨论。第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盛有衡硫酸的玻璃缸里,仔细观察锌片上有没有气体?其次,拿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再看一看铜片有没有气体产生?锌片上现象有无变化?最后我们把锌片、铜片连接一个电流计、看看电流计的指针有没有偏转?实验结束以后,锌片和铜片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放在塑料烧杯里。盛衡硫酸的玻璃缸仍放在桌子上。下面大家开始做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上原有电池示意图(图1)]

  [学生边实验边开展讨论;教师边巡视边进行个别指导。]

  注意!连接电流计时,铜片上的导线接在电流计刻有正0.6处,锌片上的导钱接在电池计刻有负的地方。[稍待片刻]好,全部结束,请大家迅速把锌片、铜片用水冲洗一下,放在塑料烧杯里,玻璃缸、电流计、烧杯都放在桌子的正上方。

  现在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在实验时看到一些什么现象?××同学。[指定学生]

  生(2):看到锌片上面有气泡,用导线连接起来,铜片上有气泡。

  师:连接导线前后,锌片和铜片的现象各有什么不同?

  生(2):连接导线前,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连接导线后,锌片上气泡减少,铜片上出现比较多的气泡。

  师:然后在导线中连接电流计,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2):电流计的指针有一些偏转。

  师:锌片、铜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同学,[指定学生]你讲讲看。

  生(3):锌的活动性大,所以有气泡;铜的活动性小,所以没有气泡产生。

  师:大家想想,这样回答完整吗?×同学。[指定学生]

  生(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氢的前面,容易失去电子,能置换酸中的氢。

  师:铜呢?

  生(4):铜排氢的后面,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师: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排氢的前面,锌的化学性质比氢活泼,锌原子易失电子给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锌不断溶解,锌原子变成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离子。两上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锌片上有气体即氢气逸出。[板书]现在再考虑:为什么锌片、铜片连接了导线以后,如果锌片很纯的话,锌片上的气泡很少。几乎没有,而铜片上的气泡却很多,什么道理?××同学。[指定学生]

  生(5):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

  师:同学们能回家预习,很好。但回答问题要针对题意,经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大家看到铜片上气泡很多,锌片上气泡少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指定学生]

  生(6):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变成氢原子再组成氢分子。铜片上有很多氢气泡。

  [评述:在这类探索性实验中,操作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观察现象要细微,否则无收获。在观察到现象后,分析电子的流动和转移的路线是重要的课题。一定要让学生得到如下结论:锌片与稀硫酸接解反应时,电子是在锌和氢离子之间直接转换;而在锌片用导线与插在稀硫酸时的铜片接连时,电子是由锌片通过导线到达铜片后,在铜片上向氢离子转移。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句话最重要:“锌原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到铜片上”,要特别强调。在电子通路得到控制后,的使用才成为可能。]

  师:锌是比较活动的金属,锌片的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溶解在溶液里。锌原子失去电子通过导线流到铜片上,而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上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二年氢原子组成了氢分子。因此,在铜片上就有气体出发。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锌原子失电子变成二价锌离子,氢离子得电子变成氢原子都是一些什么反应呀?×同学。[指定学生]

  生(7):锌原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师:锌原子失去电子变二价锌离子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氢离子得电子变氢原反应是还原反应。在导线中连接了电流计,大家都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有偏转的。说明导线里有电流通过,考虑一下上述实验装置,怎么会产生电流的?电子流动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8):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师:有谁补充?[指定学生]

  生(9):因为锌片上电子多,锌片、铜片之间有电势差

  师: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评述: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在化学里是无法弄明白的。学生回答的产生电势差的事实,也是根本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在高中电学里已学过这个原理,教师可提醒一下。如果学生的尚未学到,则化学教师可以轻轻带过,待学生到物理学习中再深究。这里,也许只需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动变化。]

  生(10):锌片上锌原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上的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使导线中的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师:锌片、铜片上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使电子从锌片不断地流向铜片而形成电流,这是上述装置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锌比铜活动,容易失去电子,锌片上的电子比铜片多,锌片与铜片间有电势差,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我们再看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翻开书,第155页,第四行:“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我们刚才做实验的装置就是原, 锌、铜、衡硫酸组成的一个锌铜。现在大家可以搞清楚了,什么是。

  中电子流出的这一极称为负极;电子流入的这一极称为正级。锌、铜中锌和铜各是什么极?

  生(集体):锌片是负极;铜片是正极。

  师:锌、铜中,锌片是电子流出的称为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称为正极。负极锌片,正极铜片,各发生什么反应?

  生(集体):负极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铜片上的H+发生还原反应。

  师:负极锌片,电极锌本身被氧化正极铜片,H+在电极铜上被还原。锌铜中的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铜片。

  为了更好地学习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用电极方程式,表示两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电极方程怎样写法呢?写电极方程式时,[指黑板上所写的电极方程式应写清楚正极、负极;在电极后面括一个括号,写电极材料名称;然后再书写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符号,以及得失电子的数目;最后配平并在反应物、生成物的符号间写等号。]

  [评述: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一定要规范,这有利于巩固对电极反应的氧化还原本质的理解。]

  [教师将放有的盛稀硫酸的玻璃缸,硫酸铜溶液的玻璃缸,酒精溶液的玻璃缸,锌片、铜片、银片、石墨棒以及导线的示教盘和大型电流计摆在讲台上。]

  师:下面我再来做几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是锌片、石墨棒,在玻璃缸里的是稀硫酸[出示实物],现在如果我把锌片和石墨棒放在稀硫酸里,锌片上有气泡吗?

  生:有气泡。

  师:石墨棒上有气泡吗?

  生:没有。

  师:现在我用一根导线,把锌片和石墨棒连接起来。[教师演示]请×同学[指定学生]代表大家来看一下,并向大家汇报看到的现象。

  生(11):锌片上气泡减少,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

  师:把电流计连接在锌片和石墨棒中间[教师演示],大家看看讲台上电流计指针,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下面我们做第二个实验。这里有两块锌片,玻璃缸里是稀硫酸[出示实物]把两块锌片插入稀硫酸里[教师演示],两块锌片有什么现象?

  生:都有气泡。

  师:如果在两块锌片间,连接一电流计[教师演示],大家看看,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有偏转?

  生:没有偏转。

  师:两块锌片插入稀硫酸连接电流计,两块锌片都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下面我们做第三个实验。这是一块锌片,这是一块银片,玻璃缸是硫酸铜溶液[出示实物],把锌片、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放置片刻后,取出银片[教师演示],大家看看,银片上有什么现象?

  生(部分):变暗了;(部分):有暗红色。

  师:如果在锌片、银片中,连接一个电流计[教师演示],大家看看,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有偏转?

  生:有偏转。

  师:锌片、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连接电流计,锌不断溶解,银片有暗红色物色析出,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最后一个实验,也就是第四个实验。这是一块锌片、一块铜片,玻璃缸里是酒精溶液[出示实物]。

  现在我们把锌片和铜片插入酒精溶液[教师演示],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没现象。

  师:锌片、铜片插入酒精溶液,锌片、铜片都没有现象。如果用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锌片、铜片上仍然没有现象。现在我在锌片、铜片间, 连接一个电流计[教师演示],大家看看,电流计指针是否有偏转?

  生:没有偏转。

  师:锌片、铜片插入酒精溶液,连接电流计,锌片、铜片上没有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现在请大家考虑:这四个实验中,哪几个既发生化学反应,又能产生电流?请×同学回答。

  生(12):第一和第三。

  师:第一和第三个实验。既发生化学反应,又能产生电流,这些装置是;第二个实验发生化学反应,但无电流产生;第四个实验既不发生化学反应,也没有电流产生,这些装置都不是。

  现在请大家考虑:由哪几部分构成?每部分用什么材料?材料有什么要求?也就是说,请臧克家总结归纳一下,构成要哪些条件?请×同学讲讲看。

  [评述:在了解作用的 ,分析的构造。而且,教师对构造的教学是通过四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然后独立归纳出构成的条件。这是教师在能力培养的要求下,作出的别具匠心的安排。学生在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后,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生(13):第一是有两种金属;第二是有电解质;第三有要导线。

  师:是否一定是两种金属?

  生(13):也可以金属和非金属。

  师:如果是两种金属,要求两种怎样的金属?

  生(13):一种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氢前面;一种排在氢的后面。

  师:可由两种活泼不同的金属作电极,一种金属比较活泼,一种金属比较不活泼,这是相对比较来说的。两种金属不一定要一种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前,一种排在氢后面。如两种金属都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后面,只要活动性不同也就可以。当然也可以由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作电极,非金属主要是指石墨。如Zn-C是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作电极;Zn-Ag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与一种较不活泼的金属作电极。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注意!一定要溶液,电解质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阳离子参加电极反应,如稀硫酸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H+参加电极反应;硫酸铜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铜离子,Cu2+参加电极反应。[稍停]

  现在总结一下,归纳一下:“构成的条件”,请记录:[学生记录]第一,必须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电极;第二,两电极直接插入电解质溶液;第三,正常工作的两电极,必须用导线连接起来。实验一、三的装置是,它们完全符合构成的三个条件。实验二、四的装置不是。实验二,两块锌片是同种金属,不符合必须要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作电极的条件;实验四的酒精溶液是非电解持溶解,不符合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的条件。

  下面请大家再进一步研究一下:(1)Zn、C、稀H2SO4,(2)Zn、Ag、CuSO4溶液--这两个的工作原理。锌片、石墨棒插入稀硫酸,用导线连接后,石墨棒上产生什么气体?怎样会产生的?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会发生的?××同学。[指定学生]

  [评述:这里重复地研究的工作原理,教学要求与前面是不同的。上课开始阶段的研究,属于识记水平,只让学生识记一下,获得初步理解;现在研究工作原理,则要求学生从简单应用,达到直接应用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应用的现场,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真懂,而且可以对学生难免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作出纠正。例如,在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时,正极上究竟是什么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这是原理的应用。课堂上的条件很好,有实验可以观察,也有条件作理论分析,纠正学生错误是并不困难的。在这里,任课教师安排教学时,考虑得到周到,要求学生会操作,会口述和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这类教学是很细腻的。]

  生(14):石墨棒上有氢气产生,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在石墨棒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两个氢原子进一步变成氢分子。

  师:这是什么反应?

  生(14):还原反应。

  师:锌片上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14):锌不断溶解。

  师:锌片上的锌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进入溶液。这是什么反应?

  生(14):氧化反应。

  师:锌、碳中,哪个电极为正极?哪个电极为负极?×同学。[指定学生]

  生(15):锌片是负极,锌片上有电子流出;石墨棒是正极,电子流入石墨棒。

  师:锌片、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用导线连接后,银片上生成暗红色物质是什么?怎样会产生的?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会发生的?×同学。[指定学生]

  生(16):银片上有铜产生,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从银片上得到电了,变成铜原子,铜附在银片上。锌不断溶解,锌片上锌原子失电子变锌离子,进入溶解。

  师:负极锌片上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是什么反应?

  生(集体):氧化反应。

  师:正极银片上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原子,是什么反应?

  生(集体):还原反应。

  师:下面请大家在纸上做练习。

  在图上标明正负极和电子转移方向,写出电极方程式。

  师:我们分析一下,看看做得对不对。锌是负极,银是正极,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银片,对吗?

  生(集体):对。

  师:负极锌片,锌原子失电子成锌离子,正极银片上氢离子得电子变成氧原子,结合成氢分子。对吗?

  生(集体):不对。 [议论纷纷]

  师:不对在什么地方?×同学。[指定学生]

  生(18):正极银片上,铜离子得电子变成铜原子。

  师:实验证明,正极银片上有铜生成,从理论上来看,为什么是铜而不是氢气呢?硫酸铜溶液中有较多的铜离子和极少量的氢离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氢后面,氢原子比铜原子容易失电子,而铜离子比氢离子容易得出电子,因此,应该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原子。[板书]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的化学原理。大家一起看书,第155页第五行:“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如锌片),电极被氧化”。Zn、Cu,负极是锌片,而一般负极是相对活泼的金属,相对活泼的金属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电子流出,电极本身被氧化。在书上锌片边上可写上:“相对活泼的金属”。再往下看:“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H+在电极上被还原。”Zn、Cu,正极是铜片,H+在正极上被还原,而一般,正极是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的石墨,电了通过导线流入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及得到电子被还原。大家在书上铜边上写上:“相对不活泼金属或非的石墨”;氢离子边上写:阳离子。

  从外电路来看,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从内电路来看,负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正极阳离子得电子被还原。内电路两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外电路两极电子定向流动,产生电流,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回家认真复习。预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完成书面作业160页第一题和补充题:画的示意图,标出正负极和电子流动方向,写出电极方程式,并注意反应所属类型。做实验并进行思考,准备课堂讨论:161页第二题。今天中午和放学后开放实验室,请大家自己选择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

  [下课]

  [ 附]板书

  1.什么是

  2.权成的条件

  3.的工作原理

  [评述:这是一堂概念的理论课。教学要求明白,教学过程很有层次和节奏,贯彻了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而且,本堂课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实验是由学生独立进行或观察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得到的。把教学中大多采用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观察实验过程和抽象思维过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任务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揭露矛盾、引导思考、组织活动(或实验)、解答疑难和指引进一步学习的途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用“喂”和“填”的办法进行教学,虽然可以使学生学起来轻易一些,但正因为轻易了,就妨碍了学生的钻研精神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避免了“代替学习”的旧模式。同时,也反对了所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模糊教学的具体目标的做法,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保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较好的统一。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十全十美,会出现一些曲折。在班级教学中,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曲折去“借题发挥”,帮助一部分设疑、解难,使这些学生跟上全班水平。在教学中的一些“迂回”,有时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是需要的,可以使他们在“回旋”中培养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问题上,如何掌握“火侯”,这是教师的教学的教学艺术。本堂课的教学,在这方面似可更放手一些。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原电池 第2篇

  课前准备:学生课桌上放有盛稀硫酸的玻璃缸、电流汁、锌片、铜片、导线。(两人一组)]

  [上课]

  师: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日常生产中,常常使用哪些电池?××同学。[指定学生]

  生(1):蓄电池、干电池、温差电池、氧化银电池、高能电池等。

  师:××同学[指生(1)]参加区里少年科技站活动,因此他解得很多,讲得很好。

  化学电池一般都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成的。为了更好地使用各种电池,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电池,必须学习最简单的电池,也就是学习原电池的构造和它的工作原时。[板书:一、原电池]化学反应时常伴随着光、热这样一些现象。化学反应是否有电流效应呢?如果有的话,电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一起做一个实验,请大家把书翻到154页(实验5-3)。大家都经过预习,具体操作不必多讲,做实验时请观察三个现象,并认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也可适当地展开一些讨论。第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盛有衡硫酸的玻璃缸里,仔细观察锌片上有没有气体?其次,拿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再看一看铜片有没有气体产生?锌片上现象有无变化?最后我们把锌片、铜片连接一个电流计、看看电流计的指针有没有偏转?实验结束以后,锌片和铜片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放在塑料烧杯里。盛衡硫酸的玻璃缸仍放在桌子上。下面大家开始做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上原有电池示意图(图1)]

  [学生边实验边开展讨论;教师边巡视边进行个别指导。]

  注意!连接电流计时,铜片上的导线接在电流计刻有正0.6处,锌片上的导钱接在电池计刻有负的地方。[稍待片刻]好,全部结束,请大家迅速把锌片、铜片用水冲洗一下,放在塑料烧杯里,玻璃缸、电流计、烧杯都放在桌子的正上方。

  现在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在实验时看到一些什么现象?××同学。[指定学生]

  生(2):看到锌片上面有气泡,用导线连接起来,铜片上有气泡。

  师:连接导线前后,锌片和铜片的现象各有什么不同?

  生(2):连接导线前,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连接导线后,锌片上气泡减少,铜片上出现比较多的气泡。

  师:然后在导线中连接电流计,又看到什么现象?

  生(2):电流计的指针有一些偏转。

  师:锌片、铜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同学,[指定学生]你讲讲看。

  生(3):锌的活动性大,所以有气泡;铜的活动性小,所以没有气泡产生。

  师:大家想想,这样回答完整吗?×同学。[指定学生]

  生(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氢的前面,容易失去电子,能置换酸中的氢。

  师:铜呢?

  生(4):铜排氢的后面,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师: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排氢的前面,锌的化学性质比氢活泼,锌原子易失电子给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锌不断溶解,锌原子变成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离子。两上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锌片上有气体即氢气逸出。[板书]现在再考虑:为什么锌片、铜片连接了导线以后,如果锌片很纯的话,锌片上的气泡很少。几乎没有,而铜片上的气泡却很多,什么道理?××同学。[指定学生]

  生(5):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

  师:同学们能回家预习,很好。但回答问题要针对题意,经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大家看到铜片上气泡很多,锌片上气泡少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指定学生]

  生(6):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变成氢原子再组成氢分子。铜片上有很多氢气泡。

  [评述:在这类探索性实验中,操作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观察现象要细微,否则无收获。在观察到现象后,分析电子的流动和转移的路线是重要的课题。一定要让学生得到如下结论:锌片与稀硫酸接解反应时,电子是在锌和氢离子之间直接转换;而在锌片用导线与插在稀硫酸时的铜片接连时,电子是由锌片通过导线到达铜片后,在铜片上向氢离子转移。在学生的回答中,有一句话最重要:“锌原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到铜片上”,要特别强调。在电子通路得到控制后,原电池的使用才成为可能。]

  师:锌是比较活动的金属,锌片的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溶解在溶液里。锌原子失去电子通过导线流到铜片上,而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上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二年氢原子组成了氢分子。因此,在铜片上就有气体出发。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锌原子失电子变成二价锌离子,氢离子得电子变成氢原子都是一些什么反应呀?×同学。[指定学生]

  生(7):锌原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师:锌原子失去电子变二价锌离子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氢离子得电子变氢原反应是还原反应。在导线中连接了电流计,大家都看到电流计的指针有偏转的。说明导线里有电流通过,考虑一下上述实验装置,怎么会产生电流的?电子流动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8):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师:有谁补充?[指定学生]

  生(9):因为锌片上电子多,锌片、铜片之间有电势差

  师: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评述: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在化学里是无法弄明白的。学生回答的产生电势差的事实,也是根本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在高中电学里已学过这个原理,教师可提醒一下。如果学生的尚未学到,则化学教师可以轻轻带过,待学生到物理学习中再深究。这里,也许只需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动变化。]

  生(10):锌片上锌原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上的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使导线中的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师:锌片、铜片上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使电子从锌片不断地流向铜片而形成电流,这是上述装置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锌比铜活动,容易失去电子,锌片上的电子比铜片多,锌片与铜片间有电势差,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我们再看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翻开书,第155页,第四行:“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我们刚才做实验的装置就是原, 锌、铜、衡硫酸组成的一个锌铜原电池。现在大家可以搞清楚了,什么是原电池。

  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这一极称为负极;原电池电子流入的这一极称为正级。锌、铜原电池中锌和铜各是什么极?

  生(集体):锌片是负极;铜片是正极。

  师:锌、铜原电池中,锌片是电子流出的称为负极,铜片是电子流入的称为正极。负极锌片,正极铜片,各发生什么反应?

  生(集体):负极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铜片上的h+发生还原反应。

  师:负极锌片,电极锌本身被氧化正极铜片,h+在电极铜上被还原。锌铜原电池中的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铜片。

  为了更好地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用电极方程式,表示原电池两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电极方程怎样写法呢?写电极方程式时,[指黑板上所写的电极方程式应写清楚正极、负极;在电极后面括一个括号,写电极材料名称;然后再书写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符号,以及得失电子的数目;最后配平并在反应物、生成物的符号间写等号。]

  [评述: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一定要规范,这有利于巩固对电极反应的氧化还原本质的理解。]

  [教师将放有的盛稀硫酸的玻璃缸,硫酸铜溶液的玻璃缸,酒精溶液的玻璃缸,锌片、铜片、银片、石墨棒以及导线的示教盘和大型电流计摆在讲台上。]

  师:下面我再来做几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是锌片、石墨棒,在玻璃缸里的是稀硫酸[出示实物],现在如果我把锌片和石墨棒放在稀硫酸里,锌片上有气泡吗?

  生:有气泡。

  师:石墨棒上有气泡吗?

  生:没有。

  师:现在我用一根导线,把锌片和石墨棒连接起来。[教师演示]请×同学[指定学生]代表大家来看一下,并向大家汇报看到的现象。

  生(11):锌片上气泡减少,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

  师:把电流计连接在锌片和石墨棒中间[教师演示],大家看看讲台上电流计指针,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下面我们做第二个实验。这里有两块锌片,玻璃缸里是稀硫酸[出示实物]把两块锌片插入稀硫酸里[教师演示],两块锌片有什么现象?

  生:都有气泡。

  师:如果在两块锌片间,连接一电流计[教师演示],大家看看,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有偏转?

  生:没有偏转。

  师:两块锌片插入稀硫酸连接电流计,两块锌片都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下面我们做第三个实验。这是一块锌片,这是一块银片,玻璃缸是硫酸铜溶液[出示实物],把锌片、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放置片刻后,取出银片[教师演示],大家看看,银片上有什么现象?

  生(部分):变暗了;(部分):有暗红色。

  师:如果在锌片、银片中,连接一个电流计[教师演示],大家看看,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有偏转?

  生:有偏转。

  师:锌片、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连接电流计,锌不断溶解,银片有暗红色物色析出,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最后一个实验,也就是第四个实验。这是一块锌片、一块铜片,玻璃缸里是酒精溶液[出示实物]。

  现在我们把锌片和铜片插入酒精溶液[教师演示],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没现象。

  师:锌片、铜片插入酒精溶液,锌片、铜片都没有现象。如果用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锌片、铜片上仍然没有现象。现在我在锌片、铜片间, 连接一个电流计[教师演示],大家看看,电流计指针是否有偏转?

  生:没有偏转。

  师:锌片、铜片插入酒精溶液,连接电流计,锌片、铜片上没有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现在请大家考虑:这四个实验中,哪几个既发生化学反应,又能产生电流?请×同学回答。

  生(12):第一和第三。

  师:第一和第三个实验。既发生化学反应,又能产生电流,这些装置是原电池;第二个实验发生化学反应,但无电流产生;第四个实验既不发生化学反应,也没有电流产生,这些装置都不是原电池。

  现在请大家考虑:原电池由哪几部分构成?每部分用什么材料?材料有什么要求?也就是说,请臧克家总结归纳一下,构成原电池要哪些条件?请×同学讲讲看。

  [评述:在了解原电池作用的 ,分析原电池的构造。而且,教师对构造的教学是通过四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然后独立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是教师在能力培养的要求下,作出的别具匠心的安排。学生在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后,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生(13):第一是有两种金属;第二是有电解质;第三有要导线。

  师:是否一定是两种金属?

  生(13):也可以金属和非金属。

  师:如果是两种金属,要求两种怎样的金属?

  生(13):一种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氢前面;一种排在氢的后面。

  师:原电池可由两种活泼不同的金属作电极,一种金属比较活泼,一种金属比较不活泼,这是相对比较来说的。两种金属不一定要一种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前,一种排在氢后面。如两种金属都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后面,只要活动性不同也就可以。当然也可以由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作电极,非金属主要是指石墨。如zn-c是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作电极;zn-ag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与一种较不活泼的金属作电极。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注意!一定要溶液,电解质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阳离子参加电极反应,如稀硫酸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h+参加电极反应;硫酸铜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铜离子,cu2+参加电极反应。[稍停]

  现在总结一下,归纳一下:“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请记录:[学生记录]第一,必须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电极;第二,两电极直接插入电解质溶液;第三,正常工作的原电池两电极,必须用导线连接起来。实验一、三的装置是原电池,它们完全符合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实验二、四的装置不是原电池。实验二,两块锌片是同种金属,不符合必须要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作电极的条件;实验四的酒精溶液是非电解持溶解,不符合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的条件。

  下面请大家再进一步研究一下:(1)zn、c、稀h2so4,(2)zn、ag、cuso4溶液--这两个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锌片、石墨棒插入稀硫酸,用导线连接后,石墨棒上产生什么气体?怎样会产生的?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会发生的?××同学。[指定学生]

  [评述:这里重复地研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要求与前面是不同的。上课开始阶段的研究,属于识记水平,只让学生识记一下,获得初步理解;现在研究原电池工作原理,则要求学生从简单应用,达到直接应用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应用的现场,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真懂,而且可以对学生难免出现的一些错误,及时作出纠正。例如,在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时,正极上究竟是什么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这是原理的应用。课堂上的条件很好,有实验可以观察,也有条件作理论分析,纠正学生错误是并不困难的。在这里,任课教师安排教学时,考虑得到周到,要求学生会操作,会口述和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这类教学是很细腻的。]

  生(14):石墨棒上有氢气产生,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在石墨棒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两个氢原子进一步变成氢分子。

  师:这是什么反应?

  生(14):还原反应。

  师:锌片上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14):锌不断溶解。

  师:锌片上的锌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进入溶液。这是什么反应?

  生(14):氧化反应。

  师:锌、碳原电池中,哪个电极为正极?哪个电极为负极?×同学。[指定学生]

  生(15):锌片是负极,锌片上有电子流出;石墨棒是正极,电子流入石墨棒。

  师:锌片、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用导线连接后,银片上生成暗红色物质是什么?怎样会产生的?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会发生的?×同学。[指定学生]

  生(16):银片上有铜产生,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从银片上得到电了,变成铜原子,铜附在银片上。锌不断溶解,锌片上锌原子失电子变锌离子,进入溶解。

  师:负极锌片上锌原子失电子变成锌离子,是什么反应?

  生(集体):氧化反应。

  师:正极银片上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原子,是什么反应?

  生(集体):还原反应。

  师:下面请大家在纸上做练习。

  在图上标明正负极和电子转移方向,写出电极方程式。

  师:我们分析一下,看看做得对不对。锌是负极,银是正极,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向正极银片,对吗?

  生(集体):对。

  师:负极锌片,锌原子失电子成锌离子,正极银片上氢离子得电子变成氧原子,结合成氢分子。对吗?

  生(集体):不对。 [议论纷纷]

  师:不对在什么地方?×同学。[指定学生]

  生(18):正极银片上,铜离子得电子变成铜原子。

  师:实验证明,正极银片上有铜生成,从理论上来看,为什么是铜而不是氢气呢?硫酸铜溶液中有较多的铜离子和极少量的氢离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氢后面,氢原子比铜原子容易失电子,而铜离子比氢离子容易得出电子,因此,应该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原子。[板书]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大家一起看书,第155页第五行:“原电池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如锌片),电极被氧化”。zn、cu原电池,负极是锌片,而一般原电池负极是相对活泼的金属,相对活泼的金属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电子流出,电极本身被氧化。在书上锌片边上可写上:“相对活泼的金属”。再往下看:“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h+在电极上被还原。”zn、cu原电池,正极是铜片,h+在正极上被还原,而一般原电池,正极是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的石墨,电了通过导线流入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及得到电子被还原。大家在书上铜边上写上:“相对不活泼金属或非的石墨”;氢离子边上写:阳离子。

  原电池从外电路来看,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从内电路来看,负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正极阳离子得电子被还原。内电路两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外电路两极电子定向流动,产生电流,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回家认真复习原电池。预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完成书面作业160页第一题和补充题:画原电池的示意图,标出正负极和电子流动方向,写出电极方程式,并注意反应所属类型。做实验并进行思考,准备课堂讨论:161页第二题。今天中午和放学后开放实验室,请大家自己选择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

  [下课]

  [ 附]板书

  1.什么是原电池

  2.权成原电池的条件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评述:这是一堂原电池概念的理论课。教学要求明白,教学过程很有层次和节奏,贯彻了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而且,本堂课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实验是由学生独立进行或观察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得到的。把教学中大多采用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观察实验过程和抽象思维过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任务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揭露矛盾、引导思考、组织活动(或实验)、解答疑难和指引进一步学习的途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用“喂”和“填”的办法进行教学,虽然可以使学生学起来轻易一些,但正因为轻易了,就妨碍了学生的钻研精神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避免了“代替学习”的旧模式。同时,也反对了所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模糊教学的具体目标的做法,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保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较好的统一。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十全十美,会出现一些曲折。在班级教学中,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曲折去“借题发挥”,帮助一部分设疑、解难,使这些学生跟上全班水平。在教学中的一些“迂回”,有时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是需要的,可以使他们在“回旋”中培养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问题上,如何掌握“火侯”,这是教师的教学的教学艺术。本堂课的教学,在这方面似可更放手一些。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原电池 第3篇

  教学重点:

  ①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

  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和电流的运动方向;

  ③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和金属的腐蚀。

  教学过程:

  Ⅰ复习

  [提问]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能量有那些转换(或传递)能量的形式?

  Ⅱ新课: §3-4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学生思考的问题]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

  一、原电池

  对比铜锌原电池与直流电源或干电池的实验,得出有关的电极名称,电流流动方向,电子流动方向等。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 Zn - 2e = 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2e = H2↑(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

  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较不活泼金属),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较活泼金属)。

  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原电池组成: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

  ②电解质溶液(中学只局限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

  原电池形成电流的条件: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闭合回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

  说明:教学软件不能代替教学实验,不过可以在总结时用演示教学软件。

  [练习]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标出电极名称,写出电极反应。

  二、化学电源

  (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文献检索,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涉及过多内容,局限于教材即可)

  1、干电池

  家庭常用电池。

  常见的是锌-锰干电池。如图:

  2、铅蓄电池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

  铅蓄电池的构造是用含锑5%—8%的铅锑合金铸成格板。PbO2作为阳极,Pb作为阴极,二者交替排列而成。电极之间充有密度为1.25%—1.28%gcm-3的硫酸溶液。

  3、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锂作为负极,技术含量高,有质量轻、体积小、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寿命长等优点。常用于电脑笔记本、手机、照相机、心脏起博器、火箭、导弹等的动力电源。

  4、新型燃料电池

  还原剂(燃料)在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剂在正极得到电子。

  目前常见的有,氢气、甲烷、煤气、铝等燃料与空气、氯气、氧气等氧化剂组成的燃料电池。

  特点是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和能耗少等。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金属的腐蚀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 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

  说明:析氢腐蚀备有Flash演示教学软件,请查阅或选用。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由于溶入二氧化碳,使H+增多。

  H2O + CO2 H2CO3 H+ + HCO3-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酸性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Fe – 2e = Fe2+ (被氧化)

  正极(碳)2H+ + 2e = H2↑(被还原)

  ◇ 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

  说明:吸氧腐蚀备有Flash演示教学软件,请查阅或选用。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水膜溶解了氧气。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2Fe – 4e = 2Fe2+ (被氧化)

  正极(碳)2H2O + O2 + 4e = 4OH-(被还原)

  ◇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一般情况下,钢铁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讨论] 析氢腐蚀或吸氧腐蚀钢铁表面水膜溶液的PH值会有什么变化?

  (2)金属的防护

  [通过研究讨论学习]

  1、 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

  2、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涂油脂、油漆,覆盖搪瓷、塑料,电镀、热镀、喷镀,在钢铁表面形成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

  3、 电化学保护法。

  Ⅲ作业——教材69页:一、二、三题

  [课后研究课题]

  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了解一种新型电池的详细化学原理和优缺点。(如海水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纽扣电池、锂电池等)

原电池 第4篇

  第四章 第四节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原电池 第5篇

  目的要求:1. 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 了解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腐蚀和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和金属的电化腐蚀

  教学方法:探索法(启发引导)

  引入

  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然要有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化学能常常与热能、光能等相互转化。比如在一般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发光,产生电流等等。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有关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

  实验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不活泼金属就不能与酸反应置换氢气。

  (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Zn Cu

  H2SO4

  现象:锌片上有气体放出,铜片上无明显现象。

  分析

  Zn + 2H+ ===Zn2+ + H2

  2e

  板书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单质失电子能力:强 弱(还原性)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弱 强(氧化性)

  实验

  Zn Cu

  H2SO4

  现象:锌片不断溶解、铜片上有气泡、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

  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明确

  (1) (1) 锌比铜活泼

  (2) (2) 氢离子在铜片上获得电子

  板书

  电极名称 锌片(负极)Zn – 2e ===Zn2+(氧化反应)

  电极材料 铜片(正极)2H+ + 2e ===H2(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

  总化学方程式:Zn + 2H+ ===Zn2+ + H2

  板书

  第六节

  一. 一. 原电池:

  1. 1. 原电池形成三条件:

  (1) (1) 正负电极

  (2) (2) 电解质溶液

  (3) (3) 电极接触或导线连接

  2. 2. 原理三要点:

  (1) (1) 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 电子流出-----氧化反应

  (2) (2) 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电子流入------还原反应

  (3) (3) 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练习

  下列能发生原电池反应的是

  Cu Cu Zn Cu Zn Cu

  AgNO3 乙醇 硫酸 硫酸

  实质

  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结果

  活泼金属被氧化、被腐蚀。

  板书

  二、金属腐蚀与防护:

  1. 1. 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1) (1) 本质:金属原子失电子而被氧化

  M – ne ==Mn+

  (2) 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与其他物质 直接氧化反应 金属被氧化

  (不是电解质溶液)(无电流产生)

  电化腐蚀:不纯金属或合金 发生原电池反应 活泼金属被氧化

  电解质溶液 (有电流产生)

  板书

  (3)钢铁腐蚀:

  [1][2]下一页

  

原电池 第6篇

  目的要求:1. 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 了解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腐蚀和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和金属的电化腐蚀

  教学方法:探索法(启发引导)

  引入

  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然要有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化学能常常与热能、光能等相互转化。比如在一般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发光,产生电流等等。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有关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

  实验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不活泼金属就不能与酸反应置换氢气。

  (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Zn Cu

  H2SO4

  现象:锌片上有气体放出,铜片上无明显现象。

  分析

  Zn + 2H+ ===Zn2+ + H2

  2e

  板书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单质失电子能力:强 弱(还原性)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弱 强(氧化性)

  实验

  Zn Cu

  H2SO4

  现象:锌片不断溶解、铜片上有气泡、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

  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明确

  (1) (1) 锌比铜活泼

  (2) (2) 氢离子在铜片上获得电子

  板书

  电极名称 锌片(负极)Zn – 2e ===Zn2+(氧化反应)

  电极材料 铜片(正极)2H+ + 2e ===H2(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

  总化学方程式:Zn + 2H+ ===Zn2+ + H2

  板书

  第六节

  一. 一. 原电池:

  1. 1. 原电池形成三条件:

  (1) (1) 正负电极

  (2) (2) 电解质溶液

  (3) (3) 电极接触或导线连接

  2. 2. 原理三要点:

  (1) (1) 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 电子流出-----氧化反应

  (2) (2) 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电子流入------还原反应

  (3) (3) 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练习

  下列能发生原电池反应的是

  Cu Cu Zn Cu Zn Cu

  AgNO3 乙醇 硫酸 硫酸

  实质

  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结果

  活泼金属被氧化、被腐蚀。

  板书

  二、金属腐蚀与防护:

  1. 1. 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1) (1) 本质:金属原子失电子而被氧化

  M – ne ==Mn+

  (2) 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与其他物质 直接氧化反应 金属被氧化

  (不是电解质溶液)(无电流产生)

  电化腐蚀:不纯金属或合金 发生原电池反应 活泼金属被氧化

  电解质溶液 (有电流产生)

  板书

  (3)钢铁腐蚀:

  [1][2]下一页

  

原电池 第7篇

  化学电源

  1. 普通锌锰电池——干电池

  干电池是用锌制筒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黑色粉末,吸收正极放出的H2,防止产生极化现象。

  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NH4++2e-=2NH3+H2

  H2+2MnO2=Mn2O3+H2O

  4NH3+Zn2+=[Zn(NH3)4]2+

  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阳离子在两极的迁移速率。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2Zn+4NH4Cl+4MnO2=[Zn(NH3)4]Cl2+ZnCl2+2Mn2O3+2H2O

  干电池的电动势通常约为1.5V,不能充电再生。

  2. 铅蓄电池

  2,负极板是海绵状的金属铅,两极均浸入硫酸溶液中;且两极间用微孔橡胶或微孔塑料隔开。

  放电时起原电池的作用,电极反应为:

  当放电进行到硫酸的浓度降低,溶液的密度达1.18g 时应停止使用,需充电,充电时起电解池的作用,电极反应为:

  阳极:PbSO4+2H2O-2e-=PbO2+4H++SO42-

  阴极:PbSO4+2e-=Pb+SO42-

  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3. 银锌电池——钮扣式电池

  它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一个由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形似纽扣,盒内正极壳一端填充由Ag2O和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组成的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Ag2O+Zn=2Ag+ZnO

  电池的电动势为1.59V,使用寿命较长。

  4. 微型锂电池

  常用于心脏起搏器的一种微型电池叫锂电池,它是用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电解质溶液由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酸氯(SOCl2)中组成。电池的总反应式为:8Li+3SOCl2=6LiCl+Li2SO4+2S

  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稳定,能在-56.7~71.1℃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5. 氢氧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电解质溶液为40%的KOH溶液。电极反应为: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6. 海水电池

  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航海标志灯。该电池以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质,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4Al-12e-=4Al3+

  正极:3O2+6H2O+12e-=12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这种海水电池的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

  7. 新型燃料电池

  该电池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中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氧气。电极反应为:

  负极:CH4+10OH—-8e-=CO32-+7H2O

  正极:2O2+4H2O+8e-=8OH-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电解时电极产物的判断

  1. 阳极产物判断

  首先看电极,如果是活动性电极(金属活动顺序表Ag以前),则电极材料失电子,电极被溶解,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失电子。如果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则要再看溶液中的离子的失电子能力。此时根据阴离子放电顺序判断。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F-

  2. 阴极产物判断

  直接根据阳离子得电子能力进行判断,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2+>Ca2+>K+

  3. 电镀条件,由于阳极不断溶解,由镀液中阳离子保持较高的浓度,故在此条件下Zn2+先于H+放电。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之比较

  ① 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连接)

  ② 电解质溶液(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

  ③ 形成闭合电路

  用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的规律

  1. 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NaOH、H2SO4、K2SO4等)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2. 分解电解质型:无氧酸(除HF外)、不活泼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如HCl、CuCl2等)溶液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3. 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如NaCl、MgBr2)溶液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4. 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如CuSO4、AgNO3等)溶液的电解。

  阴极:

  阳极:

  总反应:

原电池 第8篇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为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几种重要金属》第四节,本节课共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原电池》。准备从如下四大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三)、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4.归纳、演绎法

  学法: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

  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

  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

  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

  2.实验方法论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四) 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

  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六)练习: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

  (七)作业:

  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

  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

  四、说板书 板书直观清楚揭示本节教学两个重点

原电池 第9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 第10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原电池 第11篇

  第四章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原电池 第12篇

  原电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目的要求:1. 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 了解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腐蚀和金属防护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和金属的电化腐蚀

  教学方法:探索法(启发引导)

  引入

  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然要有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化学能常常与热能、光能等相互转化。比如在一般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还伴随有发光,产生电流等等。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有关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

  实验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不活泼金属就不能与酸反应置换氢气。

  (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zn cu

  h2so4

  现象:锌片上有气体放出,铜片上无明显现象。

  分析

  zn + 2h+ === zn2+ + h2

  2e

  板书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单质失电子能力:强 弱(还原性)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弱 强(氧化性)

  实验

  zn cu

  h2so4

  现象:锌片不断溶解、铜片上有气泡、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

  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明确

  (1) (1) 锌比铜活泼

  (2) (2) 氢离子在铜片上获得电子

  板书

  电极名称 锌片(负极)zn – 2e === zn2+(氧化反应)

  电极材料 铜片(正极)2h+ + 2e === h2(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

  总化学方程式:zn + 2h+ === zn2+ + h2

  板书

  第六节 原电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一. 一. 原电池:

  1. 1. 原电池形成三条件:

  (1) (1) 正负电极

  (2) (2) 电解质溶液

  (3) (3) 电极接触或导线连接

  2. 2. 原理三要点:

  (1) (1) 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 电子流出-----氧化反应

  (2) (2) 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电子流入------还原反应

  (3) (3) 导线中(接触)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练习

  下列能发生原电池反应的是

  cu cu zn cu zn cu

  agno3 乙醇 硫酸 硫酸

  实质

  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结果

  活泼金属被氧化、被腐蚀。

  板书

  二、金属腐蚀与防护:

  1. 1. 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1) (1) 本质:金属原子失电子而被氧化

  m – ne == mn+

  (2) 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与其他物质 直接氧化反应 金属被氧化

  (不是电解质溶液)(无电流产生)

  电化腐蚀:不纯金属或合金 发生原电池反应 活泼金属被氧化

  电解质溶液 (有电流产生)

  板书

  (3)钢铁腐蚀:

  [1][2]下一页

  教学教案设计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氨 铵盐》 (精拣13篇)

氨 铵盐(通用13篇)氨 铵盐 第1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

《《过滤和结晶》 (精拣5篇)

《过滤和结晶 》教案设计(通用5篇)《过滤和结晶 》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化学平衡》 (精简16篇)

化学平衡(精选16篇)化学平衡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

《盐类的水解》 (精简14篇)

盐类的水解(精选14篇)盐类的水解 第1篇  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精简2篇)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精选2篇)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1.掌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