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精简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精选2篇)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再一次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享受成功的乐趣,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教学重点

  1、再次体会功和能量变化关系。

  2、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数据的图像处理。

  【教学难点

  1、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

  2、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师生、生生讨论互动的方法。

  【教具准备

  长木板(侧面分别钉上两个钉子 )、小车、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复写纸、电源和导线)、橡皮筋若干条、直尺、计算机(装有excel软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节设计实验方案,第二节做实验与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师提问: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定量研究了哪几种能量?它们都是怎样得出表达式的?它们与对应力的功有什么关系?

  师:对于势能的讨论我们先告一段落,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讨论动能,要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和它满足的规律。

  师提问:第一节中是怎样给动能下的定义?

  师:动能是与物体的运动有关的能量,而且按照我们已经使用过的研究思路,要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必然也是通过探究某个力的功得出,因此本节课就通过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建立实验方案,下节课分组实验。

  板书: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二、新课教学

  师提问:我们得出重力势能表达式是通过探究重力做功得出的,得出弹性势能表达式是通过探究弹力做功得出的,那么标题中要探究的功是什么力的功?为什么?

  教师引导他们说出理由,并由其他同学点评,最后形成统一认识:是合力功,因为合力决定了加速度,加速度是跟速度变化有关的。

  师提问:求速度变化,要先测出速度,我们最熟悉的实验室中测速度的方法是什么?

  打点计时器

  师提问:那么请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能够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先说需要什么器材,在说明怎样安装器材。

  经过讨论、归纳、整理得出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师:下面我们分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板书:

  怎样求合力功

  怎样求速度改变量

  师提问:怎样求小车受的合力?

  (1)引导出要甩掉摩擦力这个麻烦,只让绳拉力为合外力,该怎么办?逐步引导出平衡摩擦力,怎样平衡,怎样判断出角度是否合适。

  (2)拉力的大小怎么办?是否就等于钩码重力,经过讨论或者推导证明得出拉力小于钩码重力,虽然可以计算出拉力大小,但为了减轻实验负担,就近似认为钩码重力等于绳子拉力,条件是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师提问:怎样得出位移?

  引导出在纸带上确定始、末两点,用尺子测量出位移大小。

  师提问:怎样确定始、末速度?

  引导得出用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得出。

  师:刚才设计出的方案涉及到的问题我们在必修1中已经解决,现在想用如图所示的方案探究合力功与小车速度变化关系,以上问题如何解决?

  (1)引导出为使橡皮筋拉力成为合力,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与前面一样。

  (2)拉力大小如何确定?有些学生指出皮筋的劲度可以测出,再由形变量得出拉力,再求合力,引导提问:目的是求拉力还是求拉力的功?发现拉力为变力,求功不好求。引导上节课弹簧弹力也是变力,但我们成功地求出了功,求皮筋这个变力的功能使用弹簧变力功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能用除以2求平均力或者分割、求和、逼近的微积分方法。教师引导提问:弹簧变力的功之所以能用上述方法是因为劲度k恒定,拉力f与形变量l成正比,或说拉力f随形变量l的变化均匀增大,橡皮筋有这个特点吗?即劲度k恒定不恒定?学生回答不出可引导:化学实验中的胶皮管或者医用胶皮管(静脉取血)拉长后有什么变化?学生能回答出变细了,逐步引导出劲度系数变化了。

  (3)拉力是变力,而且劲度系数也变,怎样变也不知,弹簧变力功的方法用不了了(画不出f-l图像),那怎么求皮筋做的功?

  由于教师一直在问怎样求皮筋这个变力的功,学生的思维一定沿着要求出功的方向,因此至此陷入困境。

  师:我们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时用过一种方法,不需要求出加速度具体值,也不需要求出力的具体值,只要知道两次实验中力的比值和加速度的比值,就可以得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现在我们要讨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能用类似的办法吗?若学生仍没有受到启发?接着引导:非要算出功的具体值吗?再用实物引导,展示并说明:“有许多条相同的橡皮筋”若学生还是不能提出正确方案,可以直接告知:“如果我们做两次实验,知道这两次实验中功的倍数关系,还知道两次实验中速度的倍数关系,不也可以看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吗?”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第一次用一条橡皮筋,第二次用两条橡皮筋……”

  师:这种巧妙的方法在物理学史上是有先例的……(用几句话简单介绍库仑如何解决电量大小的问题的。)

  师:功的问题已经解决,那么初位置与初速度,末位置与末速度的问题呢?

  师提问:还能不能从纸带上任意找两个点作为初、末位置呢?若学生做不出判断可进一步问:关键是找到的这两点的速度怎样得出,还能用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得出吗?学生很自然地发现是变加速,此法不通。再进一步问那应该怎样选始末点,学生容易确定初始点选在头一个点好,因为这样初速为零,但对终了点不能确定,教师引导提问:小车加速过程中皮筋伸长量逐渐恢复,到原长后小车如何运动?学生容易答出匀速,纸带上点间隔均匀,从而可用点间距除以时间间隔得到匀速速度,从而解决末速度问题(末位置无所谓,反正也用不上位移,关键是末速度)

  师:解决了以上的实验原理问题,在做实验以前,大家再讨论: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发表许多意见,老师注意引导大家自评、互评得出大家都同意的几点,如对橡皮筋的要求:各条橡皮筋保证完全一样,且劲度系数适当,实验时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对小车每次释放的位置要一样等。

  师:若实验总共做6次,得到(w、v1)(2w、v2)(3w、v3)……怎样处理这些数据,从而得到结论呢?

  引导得出用图像法好,可进一步问画什么图?学生很容易回答出w-v图,追问若是直线是什么意思?w与v成正比。曲线是什么意思?学生几乎都回答抛物线,得出w与v2正比(因为学生接触过的曲线基本上只有抛物线,所以容易以偏盖全)可直接告知曲线不一定都是抛物线,即w不一定与v2成正比,即由曲线是得不出结论的,引导出要多画出几种如w-v2关系图,w-v3关系图,w-关系图等,用尝试法寻找结论。

  师:图像自己用坐标纸画吗?学生容易得出用excel软件,因为在必修1时用过,教师可用以前的数据组织学生复习用excel作图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以上实验的预习过程可以形成提纲式笔记

  板书:

  1、要探究的是合力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为使橡皮筋的力成为合力,要平衡掉摩擦力,怎样平衡。

  3、怎样解决橡皮筋这个变力做功问题(k也变化),实验中对橡皮筋有什么要求。

  4、怎样确定初位置与初速度和末速度

  5、怎样处理数据

  师:究竟合力功与速度变化有什么关系,我们做完实验后就会得出结论。

  四、作业

  思考: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是仅跟合力功有关吗?猜一猜可能还和什么有关?怎样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测?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师:展示方案图。

  师:只有橡皮筋的拉力做功吗?

  生:讨论后,不是,还有摩擦力做功,可以用平衡摩擦力的办法处理掉。

  师:展示图片,平衡摩擦力。

  师:小车在平衡摩擦力后做什么性质的运动?

  生: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

  师:纸带上的点,间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点来计算小车速度,为什么?

  展示图片,取点迹清晰,间距较大且相当均匀的点来计算速度,纸带匀速运动说明拉力做功完成。

  学生进行实验。

  数据处理:从得到的数据可看出:w越大,v越大。

  师:猜想w与v有何关系。

  生:w与v成正比。

  师:如何验证。

  生讨论回答,师补充:以w为横坐标,v为纵坐标,描点,用平滑的线拟合这些点,若绘出的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猜想成立。

  师:若不是这样,我们可继续猜想,w与v2成正比,如何验证?

  生思考,师点拨:仍以w为横坐标,v为纵坐标,若要确定猜想成立,得判断绘出的图像是二次曲线,不太容易。怎么处理?以w为横坐标,v2为纵坐标,若绘出的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w与v2成正比

  师:若不是这样,我们可继续猜想,w与成正比,如何验证?

  生:以w为横坐标,为纵坐标,若绘出的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w与成正比

  ……

  生处理数据,得结论。

  课后感

  探究性实验是以获取物理新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所以安排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这样就比验证性实验的难度要大,其中难就难在要确立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上。学生需要在类比、推理的前提下,确立自己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首先在老师所设置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展现问题并思考实验的大体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并分析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处理数据的方法,图像法使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好判断。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追寻守恒量》教案设计》 (精简2篇)

《追寻守恒量》教案设计(精选2篇)《追寻守恒量》教案设计 第1篇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物理学

《重力》 (精拣13篇)

重力 -(通用13篇)重力 - 第1篇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题名称

《《万有引力定律》》 (精拣16篇)

《万有引力定律》(通用16篇)《万有引力定律》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

《《自感》教学设计》 (精简2篇)

《自感》教学设计(精选2篇)《自感》教学设计 第1篇  “自感”--浙江余姚市第四中学 马利明  根据新课程标准,讲述自

《曲线运动》 (精简13篇)

曲线运动(精选13篇)曲线运动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