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小时前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精选11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判断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使学生掌握化简一个二次根式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把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把所给的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难点:正确运用化一个二次根式成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运算的例子,引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再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归纳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0.5m 2,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能不能求出它的近似值?

  了、这样会给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总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是最简二次根式、即: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例3?把下列各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3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2.要提问学生

  问题,通过这个小题使学生明确如何使用化简中的条件、

  通过例2、例3总结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两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小结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意:

  ①化简时,一般需要把被开方数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②当一个式子的分母中含有二次根式时,一般应该把它化简成分母中不含二次根式的式子,也就是把它的分母进行有理化、

  (三)小结

  1、满足什么条件的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主要方法、

  (四)练习

  1、指出下列各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探究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全等图形的图片。提问:其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适当请学生举例,导入课题。

  (二)讲解新知

  1.操作观察,得出概念

  给学生分发纸板,请他们将各自的三角尺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并裁下。这里要提醒学生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提问: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

  预设: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能完全重合。

  多媒体上展示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尺寸大小一样的照片,请学生观察,放在一起是否也能完全重合。

  接着请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洗出来的两张照片,进行重合,请学生观察。

  在学生得到特点之后,教师总结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平移、翻折、旋转,对应关系

  小组活动:对一个三角形作出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然后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看看对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

  教师总结: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请学生将平移前后的两个三角形重合,找出重合的顶点、边、角,并标出来。

  教师提出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3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教学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圆规,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sss)的内容是什么?

  4、三个角对应相等的2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举例说明。

  二、导入新课

  1、交流探究

  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作法:(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接bc

  用上述方法画出的△abc与△abc全等

  在纸片上按上述方法作图,做好后让学生剪下,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重合。

  2、交流对话, 获得新知

  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3、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

  求证:△abe≌△acf、

  证明:∵f、e分别是ab、ac的中点

  ∴af= ab? ae= ac(中点的定义)

  ∵ab=ac

  ∴af=ae

  在△abe和△acf中

  af=ae

  ∠a=∠a(公共角)

  ab=ac

  ∴△abe≌△acf、(sas)

  (2)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

  证明:在△abc和△dec中

  cd=ca

  ∠acb=∠dce(对顶角相等)

  cb=ce

  ∴△abc≌△dec(sas)

  ∴ab=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总结: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3)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教师用直尺和圆规搭建一个简易模型,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0页练习第1,2题

  四、课时小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4

  教材分析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概念整合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问题1通过调查你对商品的标价、售价、进价和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清楚了吗?你能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

  (学生板书写出三个基本关系式)

  教师引导得出变形关系式:利润=进价 × 利润率.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使学生对商品销售过程所涉及的基本量、基本关系式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强化练习巩固概念

  问题2运用基本关系式来做一组练习.

  1.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超市按进价提高30%后标价,则标价是多少元?

  2.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标价是每个150元,现7折优惠,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元?

  3.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盈利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4.如果足球的进价是每个a元,卖出后亏损25%,则每个足球的利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三、实践应用合作交流

  问题3解决调查编写的商品销售方面的有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交流和表现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四、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问题4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估算并简单说出估算的理由,估算对否不给予评判,告诉学生估算对不对还要进行计算. 如何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一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此实际问题全部过程,其他同学在底下完成. 完成后同学间相互评价. 最后教师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找等量关系,教师再进一步用估算方法分析亏损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学生基本掌握解决有关商品销售问题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本题的讲解使学生灵活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题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当堂反馈

  问题5若某商品因库存积压,准备打折出售,如果按定价的7.5折出售将赔25元,而按定价的9折出售将赚20元. 该商品定价是多少元?

  (同学们思考后各自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判)设计意图本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设计反馈这一环节很有必要,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关键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板、一对全等三角形硬纸版学生——————白纸一张、硬纸三角形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一)导课:

  教师————(演示课件)庐山风景,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大自然中庐山的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

  (二)全等形的定义

  象这样的图片,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你还能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吗?[学生举例,集体评析]

  动手操作1———在白纸上任意撕一个图形,观察这个图形和纸上的空心部分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能够完全重合]

  命名: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全等形。[板书:全等形]

  刚才大家所举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也都是全等形。

  (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动手操作2———制作一个和自己手里的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 定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四)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 能够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会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

  4、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表示

  (一)自学课本:第1节内容(时间5分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二)检测:

  1、动手操作

  以课本P91页的思考的操作步骤,抽三个学生上黑板完成(即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新的三角形)

  思考: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归纳: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它们依然全等。

  2、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以黑板上的图形为例,图一、图二、三学生独立找,集体交流)

  (1)对应的顶点(三个)———重合的顶点

  (2)对应边(三条)———重合的边

  (3)对应角(三个)——— 重合的角

  归纳:

  方法一: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方法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另外: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3、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

  抽学生表示图一、图二、三的全等三角形。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请写出平移、翻折后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相等的边。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后的一节课、将中间的边变为角探讨、学生一定能理解,根据之前的学情、学好这一节课有把握。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生]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师]很好,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

  (一)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生]两种。

  1、两边及其夹角。

  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师]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二)探究1: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三角形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A/B/C/,使AB=A/B/、AC=A/C/、∠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ABC与△A/B/C/,将△A/B/C/剪下,与△ABC重叠,比较结果。

  2、作好图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教师活动:

  教师可学生作完图后,由一个学生口述作图方法,教师进行多媒体播放画图过程,再次体会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

  二、探究

  操作结果展示:

  对于探究1:

  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结B/C/。

  将△A/B/C/剪下,发现△ABC与△A/B/C/全等。这就是说: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小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和“SAS”。

  如图,在△ABC和△DEF中,对于探究2:

  学生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有的说全等,有的说不全等。教师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画图方法:

  1、画∠DB/E=∠B;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线B/E交于两点C/、F,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条件,而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同时和△ABC全等的

  也就是说: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它不能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三、应用举例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师生共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和△DEC中,AC=DC、BC=EC.要是再有∠1=∠2,那么△ABC与△DEC就全等了。而∠1和∠2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

  证明:在△ABC和△DEC中

  所以△ABC≌△DEC(SAS)

  所以AB=DE.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四、练习

  1、已知:AD‖BC,AD=CB(图3)。

  求证:△ADC≌△CBA.

  2、已知:AB=AC、AD=AE、∠1=∠2(图4)。

  求证:△ABD≌△ACE.

  五、课堂小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3——44页习题12.2中的第3,选做题:第4题题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在练习中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

  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同学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同学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同学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同学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同学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同学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同学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同学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同学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同学自由表述,其它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 解边边边公理的 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 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 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 的自觉性;

  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 ABC与△ 全等吗? 你是如何判定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 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 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 ,分别为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 它的.长度等于c(4.8cm)。

  (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

  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 结论

  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 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 的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三 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

  2、问题2:你能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

  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4、范例:

  例1 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 解:已知 AD=BC,AB=DC , 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 △ABC≌△CDA

  5、练习:

  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 角分别为 、 、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 ,但大小不一定相 同)。

  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如图, , ,△ABC≌△DCB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 。 与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

  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 SSS )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

  五、作业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 利用电脑投影观察图形,探究得出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2 观察平移、翻折、旋转的两个图形

  活动3 全等形的练习

  活动4 观察两个平移的三角形所做的变化(课件演示)及动手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活动5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演示)

  活动6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活动7小结,布置作业

  观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的实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巩固全等性的概念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通过平移

  及自己动手作比较得出全等形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图形的变换,形成对应的概念,获得全等形三角形的性质。

  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记角边角公理、角角边推论的内容;

  (2)能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sas公理、asa公理和aas推论的综合运用。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探究类比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行或不行”。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分别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会容易地得出答案。

  2、公理的获得

  问:恢复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不是就是带去的元素呢?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角边角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

  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略)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

  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公理与前面公理1的.区别与联系。

  以上几点可运用类比公理1的模式进行学习。

  3、推论的获得

  改变公理2的条件: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这样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4、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注意区别“对应边和对边”

  解:(略)

  (2)讲解例2

  投影例2: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

  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

  结论。

  (3)讲解例3(投影)

  例3已知:如图4△abc≌△a1b1c1,ad、a1d1分别是△abc和△a1b1c1的高。

  求证:ad=a1d1

  证明:(略)

  学生分析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教师点评)

  (4)讲解例4(投影)

  例4如图5,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dba而交cd于e。

  求证:ab=ac+bd

  证明:(略)

  学生口述过程。投影展示证明过程。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后,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

  教师强调证明线段之间关系的常见方法:截长法或补短法。

  5、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asa、aas

  (2)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68#1、2、3

  b上交作业p71b组2

  思考题:

  如图,已知:ad是a的平分线,ab<ac,求证:ac-ab>oc-ob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作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如图,写出已知、求证、并且进行证明。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11

  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重点:

  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难点:

  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用具:

  直尺,微机

  方法:

  自学辅导

  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只要证什么?

  (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第 1 2 页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5篇

初中数学教案精拣15第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15篇

【精简】初中数学教案15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5篇)

初中数学教案精简(15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拣18第)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必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必备15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初中数学教案: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

《一次函数》教案(精拣14篇)

能通过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增强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

《图形的旋转》教案(精拣15篇)

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2.自主完成p55“说一说”第1、2题  四、欣赏,

数学教案素材设计:同底数幂的乘法

数学教案:同底数幂的乘法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