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切线长定理(精简11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 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 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 , 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 c ①

  c=P3C=P2P3+P3A=P2P3+ b ②

  a=P1B=P1P2+P2B=P1P2+ b 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 =P1P3+(P2P3+ b)=P1P3+P2P3+ 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 P1P3

  ∴P1、P 2 、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切线长定理 第2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 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 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 , 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 c ①

  c=P3C=P2P3+P3A=P2P3+ b ②

  a=P1B=P1P2+P2B=P1P2+ b 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 =P1P3+(P2P3+ b)=P1P3+P2P3+ 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 P1P3

  ∴P1、P 2 、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切线长定理 第3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 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 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 , 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 c ①

  c=P3C=P2P3+P3A=P2P3+ b ②

  a=P1B=P1P2+P2B=P1P2+ b 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 =P1P3+(P2P3+ b)=P1P3+P2P3+ 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 P1P3

  ∴P1、P 2 、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切线长定理 第4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切线长定义.2、使学生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它在以后的证明中经常使用.教学难点:切线长定理的归纳.学生在观察后可以叙述内容,但语言可能是不规范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切线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圆的切线的其它性质.经过平面上的已知点作已知圆的切线,会有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画一画.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当学生把可能的位置情况画完后,教师指导全班同学交流并得到结论:1.经过圆内已知点不能作圆的切线;2.经过圆上已知点可作圆的唯一一条切线;3.经过圆外一已知点可作圆的两条切线.二、新课讲解:观察从圆外一点所引圆的切线上,有一条线段,线段的端点一边是已知点,一边是切点.务必使学生清楚,我们是把这样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定义为切线长.提醒学生注意,直线是没有长度的事实.然后让学生观察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会产生什么样的结论?开始不要害怕学生的语言不简炼,教师最终指导学生把握“从”、“引”、“它们”、“连线平分”、“夹角”,完成切线长定理.1.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2.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练习一,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点p和圆心o的距离为6厘米,经过点p和⊙o的两条切线,求这两条切线的夹角及切线长.提示,如图7-66,连结oe,由切线的性质定理得rt△poe,已知oe=3,op=6,勾股定理求出pe后,再求∠1,然后2倍的∠1.

  练习二,如图7-67,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d、e,交ab于e.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例1 p.119例1已知:如图7-68,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求证:ac∥op.

  分析:欲证ac∥op.题中已知bc为⊙o的直径,可想到ca⊥ab,若能证出op⊥ab,问题便得到解决.可指导学生考虑切线长定理,证三角形pab为等腰三角形,再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证得op⊥ab,证法参考教材p.119例1.在证明ac∥op时,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从角的相等关系来证.例2 p.119,圆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已知:如图7-69,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和⊙o分别相切于l、m、n,p.求证:ab+cd=ad+bc.

  分析:这是本书中唯一在今后可做为定理使用的例题.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字命题正确地使用已知,求证的形式把命题具体化.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证明,证明过程参照教材.练习三,p.120中3.已知:如图7-70,在△abc中,bc=14cm,ac=9cm,ab=13cm,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bd、ce的长.

  分析:这是一道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采用代数的解题方法的一道计算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来得到切线长.解:∵ab、ac分别切⊙o于f、e,∴af=ae.同理:bf=bd,cd=ce.设af=x,bd=y,ce=z.答:切线长af=4厘米,bd=9厘米,ce=5厘米.三、课堂小结:让学生阅读教材p.118至p.120,并总结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1.切线长定义.2.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提醒学生注意由切线长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不但平分两切线的夹角,还垂直平分两切点间的线段.四、布置作业:1.教材p.131习题7.4 2、3、4.2.教材p.133b组3.

切线长定理 第5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 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 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 , 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 c ①

  c=P3C=P2P3+P3A=P2P3+ b ②

  a=P1B=P1P2+P2B=P1P2+ b 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 =P1P3+(P2P3+ b)=P1P3+P2P3+ 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 P1P3

  ∴P1、P 2 、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切线长定理 第6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因切线长定理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实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切线长定理有关的证实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切线长定理,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实,并深刻剖析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实——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把握切线长定理;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实,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定,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实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实.

  组织学生分析证实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实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切线长定理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熟悉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假如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 , 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切线长定理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重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 p1a= p1p3 p3a= p1p3 c①

  c= p3c= p2p3 p3a= p2p3 b②

  a= p1b= p1p2 p2b= p1p2 b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 = p1p3 (p2p3 b)= p1p3 p2p3 b,

  ∴ab= p1p3 p2p3

  由③得ab= p1p2得

  ∴p1p2= p2p3 p1p3

  ∴p1、p 2 、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切线长定理 第7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 1 2 页

切线长定理 第8篇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因切线长定理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切线长定理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切线长定理,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 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 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切线长定理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 ⊥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 OP ⊥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 (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 OP ⊥AB

  ∴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 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 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 , 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切线长定理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 c ①

  c=P3C=P2P3+P3A=P2P3+ b ②

  a=P1B=P1P2+P2B=P1P2+ b 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 =P1P3+(P2P3+ b)=P1P3+P2P3+ 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 P1P3

  ∴P1、P 2 、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切线长定理 第9篇

  6.4切线长定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解有关问题.

  3.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的重点.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间:

  1.背诵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过圆上一点可作圆的几条切线?过圆外一点呢?过圆内一点呢?

  二、讲授新课:

  1.切线长的概念(教师强调指出: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教师先画出图形,图1,然后板书:已知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接着,直接告诉学生:切线PA、PB是直线,但在研究切线的一些特性时,需要用到线段PA、PB或者它们的长度(同学们在以后做题时将体会到)所以给图中的线段PA、PB的长起个名字叫做“切线长”.切线长的定义是: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讲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证明方法,并要求学生课上基本记住).

  教师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学生容易想到PA=PB.图形可能存在着什么关系(线段PA=PB),能不能证明出线段PA=PB呢?我们先从已知条件考虑:由“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可以得出什么?(连结OA、OB则∠OAP=Rt∠,∠OBP=Rt∠,且OA=OB).再想一想能否证出PA=PB(连结OP得△OAP≌△OBP).通过三角形全等,不但证明了PA=PB,而且证出了∠OPA=∠OPB.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连结OA、OB、OP.PA、PB切⊙O于A、B

  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切线长定理的具体内容: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1) 例1 如下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B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运用,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根据下图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例2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三、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切线长定义和切线长定理. 强调切线长和切线的概念不同.要注意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要熟习添加不同的辅助线以后所得出的结果.

  6.4切线长定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解有关问题.

  3.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的重点.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间:

  1.背诵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过圆上一点可作圆的几条切线?过圆外一点呢?过圆内一点呢?

  二、讲授新课:

  1.切线长的概念(教师强调指出: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教师先画出图形,图1,然后板书:已知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接着,直接告诉学生:切线PA、PB是直线,但在研究切线的一些特性时,需要用到线段PA、PB或者它们的长度(同学们在以后做题时将体会到)所以给图中的线段PA、PB的长起个名字叫做“切线长”.切线长的定义是: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讲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证明方法,并要求学生课上基本记住).

  教师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学生容易想到PA=PB.图形可能存在着什么关系(线段PA=PB),能不能证明出线段PA=PB呢?我们先从已知条件考虑:由“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可以得出什么?(连结OA、OB则∠OAP=Rt∠,∠OBP=Rt∠,且OA=OB).再想一想能否证出PA=PB(连结OP得△OAP≌△OBP).通过三角形全等,不但证明了PA=PB,而且证出了∠OPA=∠OPB.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连结OA、OB、OP.PA、PB切⊙O于A、B

  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切线长定理的具体内容: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1) 例1 如下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B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运用,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根据下图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例2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三、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切线长定义和切线长定理. 强调切线长和切线的概念不同.要注意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要熟习添加不同的辅助线以后所得出的结果.

切线长定理 第10篇

  6.4切线长定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解有关问题.

  3.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的重点.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间:

  1.背诵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过圆上一点可作圆的几条切线?过圆外一点呢?过圆内一点呢?

  二、讲授新课:

  1.切线长的概念(教师强调指出: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教师先画出图形,图1,然后板书:已知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接着,直接告诉学生:切线PA、PB是直线,但在研究切线的一些特性时,需要用到线段PA、PB或者它们的长度(同学们在以后做题时将体会到)所以给图中的线段PA、PB的长起个名字叫做“切线长”.切线长的定义是: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讲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证明方法,并要求学生课上基本记住).

  教师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学生容易想到PA=PB.图形可能存在着什么关系(线段PA=PB),能不能证明出线段PA=PB呢?我们先从已知条件考虑:由“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可以得出什么?(连结OA、OB则∠OAP=Rt∠,∠OBP=Rt∠,且OA=OB).再想一想能否证出PA=PB(连结OP得△OAP≌△OBP).通过三角形全等,不但证明了PA=PB,而且证出了∠OPA=∠OPB.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连结OA、OB、OP.PA、PB切⊙O于A、B

  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切线长定理的具体内容: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1) 例1 如下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B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运用,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根据下图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例2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三、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切线长定义和切线长定理. 强调切线长和切线的概念不同.要注意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要熟习添加不同的辅助线以后所得出的结果.

切线长定理 第11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解有关问题.

  3.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的重点.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间:

  1.背诵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过圆上一点可作圆的几条切线?过圆外一点呢?过圆内一点呢?

  二、讲授新课:

  1.切线长的概念(教师强调指出: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教师先画出图形,图1,然后板书:已知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接着,直接告诉学生:切线PA、PB是直线,但在研究切线的一些特性时,需要用到线段PA、PB或者它们的长度(同学们在以后做题时将体会到)所以给图中的线段PA、PB的长起个名字叫做“切线长”.切线长的定义是: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一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讲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证明方法,并要求学生课上基本记住).

  教师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学生容易想到PA=PB.图形可能存在着什么关系(线段PA=PB),能不能证明出线段PA=PB呢?我们先从已知条件考虑:由“PA、PB是⊙O的切线,A、B是切点”可以得出什么?(连结OA、OB则∠OAP=Rt∠,∠OBP=Rt∠,且OA=OB).再想一想能否证出PA=PB(连结OP得△OAP≌△OBP).通过三角形全等,不但证明了PA=PB,而且证出了∠OPA=∠OPB.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连结OA、OB、OP.PA、PB切⊙O于A、B

  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切线长定理的具体内容: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1) 例1 如下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B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运用,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例2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根据下图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例2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三、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切线长定义和切线长定理. 强调切线长和切线的概念不同.要注意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要熟习添加不同的辅助线以后所得出的结果.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圆周长、弧长(精简2篇)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综

3 平行线特征(精拣2篇)

3 平行线特征(通用2篇)2.3 平行线特征 第1篇  §2.3 平行线特征教学目标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这些性质进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精简7篇)

7 1、2  六、教学后记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

1二次函数》教案(精拣17篇)

1二次函数》教案(通用17篇)《1.1二次函数》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过程;  2、学

统计与概率(精简7篇)

复习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能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预习、质疑  看书p89-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