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精选17篇)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篇

  一、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见日。

  二、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家。

  三、重点字词释义

  风烟俱净: 风烟俱净: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 至桐庐:

  一百许里: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负势竞上: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互相轩邈: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泠泠作响: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千转不穷: 千百成峰:

  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

  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 窥谷忘反: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

  【通假字 】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词类活用 】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⑦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一词多义】

  绝:

  上:

  直:

  【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论抒情点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水势湍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翻译】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理解】

  1.概括课文两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2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

  2、用心领悟课文内容,养成积累语汇的习惯。

  3、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感悟美、品位美、尝到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五一”假期马上要到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旅游),老师给你推荐一个旅游胜地“富春江”,那儿可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从网上收集了好多图片,想先一曙为快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欣赏。

  2、欣赏完后,请学生谈感受。

  3、师:宋代作家吴均他也曾一游富春江的,并为之陶醉,想知道吴均有何感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这篇曾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写景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初读,整体感悟。

  1、齐读文题,指名释题(多媒体出示)。

  2、你觉得庆该怎样学这篇文言文?

  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名回答。

  师归纳读的方法。(多媒体出示)

  3、生自读课文,给10分钟时间→找出不懂的地方。

  4、检查生自读情况:(多媒体出示试题)

  ①字的读音。

  ②实词、虚词的意思。

  ③句子的翻译。

  5、指名有感情地读,生点评。

  6、师范读,生再次欣赏画面。

  三、细读,品悟文章美。

  1、你觉得富春江美吗?美在哪里?

  2、再次品读,找出表现富春江美的句子。

  3、学生发言,谈感受。

  4、师小结:富春江的确美,美在它的碧波荡漾,美在它的鱼群穿梭,美在它的寒树群山,美在它的鸟鸣猿啼,置身于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发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吗?

  “鸢飞戾飞者……

  5、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谈感受?

  师:这山这水,多诱人啊,让人忘记一切烦恼,一切世俗,让人的心变得宁静透明,读到这句,让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余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6、让我们在美的享受中去享受美,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

  四、课外延伸:

  1、出示罗丹的名言名句。

  2、学生欣赏短片,屏幕显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运动的,有关于亲情的…让学生欣赏,欣赏完后让学生就自己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写一首小诗…即兴发言。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美,那么就请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更要去创造生活中的美,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3篇

  一、生齐读课文引入:

  师订正读音及节奏。

  二、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1、学习第1段。

  (1)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学习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1)翻译本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本段承“异水”二字,从哪几方面抓住并突出“清”和“急”的特点?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3、学习第3段。

  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2)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1)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讨论: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4篇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5篇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 (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一、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 甚箭 轩邈 泠泠 千转 直视无碍 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三、合作学习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五、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六、拓展练习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可以模仿《话说长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志趣高洁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8篇

  【情况分析】

  1、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也是一篇极佳的美文。所以将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侧重在朗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文言文一般是喜欢朗读多于理解。学生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较活跃,部分学生敢于发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内容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课前

  轮流值日,一学生讲故事,其余学生从内容的选择、表达的流畅方面评价。常规活动,训练学生胆量;知识积累。

  导1分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然而,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间。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读6分钟

  1、教师范读,配画面、音乐。

  要求:记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听教师范读课文。

  2、朗读:个人读,再齐读,侧重注意句读。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学6分钟放幻灯片。

  讲解重点词句。自由朗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词句和文章内容提出疑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析20分钟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①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本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②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山奇和水异?(小结,投影: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读:明辩课文主旨。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请一小组朗读,再分组讨论。

  请两个小组分析作者是如何分别交代山奇和水异的。

  其余小组补充。

  学生齐读写山奇和水异的段落并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课文,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讨论。背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

  比较5分钟

  投影《三峡》,要求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山、水的异同。

  思考作答。

  学会自己小结,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练1分钟

  1、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清刘嗣绾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2、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欣赏。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0篇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张建伟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百废俱兴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聪颖绝伦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一)结构美1027.tif

  2.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3.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提示;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二)意境美

  1.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

  “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2.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三)志趣荚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四)语言美

  1.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拓展探究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2.:丰哉,富春江!”,富春江水的美在当代作家叶文玲的笔下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试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乌篷摇梦到春江(节选)

  叶文玲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

  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看”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浙江仅两年,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条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浆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峰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

  “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岸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见。

  [注]《乌篷摇梦到春江》原载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个别文字有改动。

  三、古文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集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推荐书目

  《论骈文之所长》

  《富春江名胜诗集》

  《桐庐行》(柯岩)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富春江今古散文选》

  《历代诗人咏富春》(蒋增福)

  (《试教通讯》2003.4)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1篇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鸢飞戾天(    )(    )

  横柯上蔽(    )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天下独绝  ________

  2.猛浪若奔  ________

  3.皆生寒树  ________

  4.争高直指  ________

  三、填空

  1.本文描写的是________景,作者是__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原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

  (2)游鱼细石,________

  (3)________,泠泠作响。

  (4)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

  (5)________,望峰息心;

  (6)经纶世务者,________。

  四、简答题

  1.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

  2.“直视无碍”“千百成峰”各写的是什么物?什么景?

  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pi3o  tu1n  mi3o  l0ng  y9ng  yu2n  l@  k5

  二、

  1.独一无二

  2.奔跑的马

  3.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

  4.笔直地向上

  三、

  1.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之景

  南朝  吴均

  2.

  (1)天山共色

  (2)直视无碍

  (3)泉水激石

  (4)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

  (6)窥谷忘返

  四、

  1.总起  奇山异水

  2.水之清澈  山之高峻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2篇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习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习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习,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平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初二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平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习,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3篇

  一.本周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miǎo 泠泠líng 鸢飞yuān 戾天lì

  横柯kē 偃yǎn 葳蕤wēiruí 罥juàn 鬼魅mèi 悬宕dàng

  悚sǒng 倏然shū 俯瞰kàn 逊色xùn 掬jū 恣纵zì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词语

  湍:急流的水,如:急湍。

  轩:高。如:轩然大波。

  邈:远。如:邈远。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暗中察看。如:窥视。

  独绝:独一无二。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阻碍。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阴森森的树。

  直指:笔直的向上。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因简就陋: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

  空泛:内容空洞浮泛,不着边际。

  修岩:高岩。

  迟速:快慢。迟,缓慢。速,快,迅速。

  葳蕤:茂盛的样子。

  勃郁:旺盛,浓郁。

  奄忽:急速的样子。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暝色:暮色。

  倏然:忽然,疾速。

  鬼魅:鬼怪。

  4.古汉语常识

  (1)词类活用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往远处。如:互相轩邈。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马。如:猛浪若奔。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如:任意东西。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如:望峰息心。

  (2)一词多义

  绝:①形容词,绝妙。如:天下独绝;②动词,断、停。如:猿则百叫无绝。

  百:①数词,数目,十的十倍。如:一百许里。②数词,极言其多。如:猿则百叫无绝。

  (3)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如:蝉则千转不穷。今义:贫穷,与“富”相对)

  许(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5.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出身贫寒,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他的诗清新自然,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他的文章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深受当时行家的称赞,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那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堪称才情丰富与思考深邃并具之人。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体现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写法。

  2.领会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即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四)思想教育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三.教师建议

  《与朱元思书》

  (一)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所写出的光和色的特点,说明此句是近景还是远景。

  色彩特点浅淡纯净,淡蓝的远山才能与蓝天共色。光的特点明净,如此方可极目远眺。

  详见练习二第1小题。

  (二)最后四句中哪些句子更有力地表现了林木的遮天蔽日?

  有时见日。在昼犹昏。详见练习二第3小题。

  (三)找出文中既写出了景物特点,又表现出作者主观感觉,甚至想象、幻觉的词句,举例加以说明。

  “负势竞上”等等。如此句,全因夹岸山势过于险峻逼近,争高直指蓝天才带来这样的想象、幻觉;山不会“负”“竞”,然正如此,更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山势的特点。详见练习二第4小题,“词句品味•积累”。

  (四)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具体参见词句品味•积累及说明,练习三。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一)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最主要的观点即总观点:游记应该富有感性。具体观点还有:1.调动多种感官;2.写动态的景,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写得有动感;3.写感性的效果,以间接描写衬托感性;4.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5.奇笔妙句、写出特点的白描,使叙事的感性更鲜明。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最为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举例说明。

  最为鲜明的就是细读分析,用感性材料来阐发理性道理,形象易懂,令人信服。此外,从一个论点自如地引出另一个新论点的随笔写法,也是其突出的特点。详见练习二。

  (三)文章的表达还有何特色?举例品评。

  分析、评点用语精辟,多有奇笔妙句。详见练习二和词句品味•积累说明。

  四.课文讲解

  《与朱元思书》

  (一)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独绝”):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层(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异水”。

  第三层(从“夹岸高山”到结尾):写“奇山”。

  (三)重点语句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析:这句作为全篇的领起句,总写富春江景色的特征。以下分别描写“奇山”与“异水”的特点,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在做文章。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分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分析:这句在结尾中出现,有飞来之感,似无着落。但细读就会发现这是对“奇山异水”的补充。密密麻麻的树枝横生于河道两岸,遮住了天空,使得朗朗白日如同黄昏一般;交错的枝条间却有缝隙,淡泼的透出几丝金色阳光,照彻山谷的昏暗。

  (四)写作特点

  1.景物描写用于言志。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吴均的这封书信也不例外。“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富春江的美丽景色,之后作者又写了“水异”与“山奇”。本文的景物描写其要害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上,这两句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浑然一体的结构。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出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振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远景。写出了阳光明媚、景色秀美的特点。3.“在昼犹昏”是关键句。4.示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作者乘船游览时闲适的感觉。又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更是写出了作者看了树以后而生凉意的感觉。“鸢飞戾天者”等四句,则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第三题1.上下,左右,光景。2.厉害。这里是“快”的意思。3.凭借。4.至;平息。

  第四题有一次,我到泰山去游览,直至夕阳西下,我仍游兴未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列举宋、元、明、清各代山水游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段,证明了作者的中国的山水游记必须有感性这一观点。

  (二)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很少用来张罗云影天光”):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中国山水游记在写景、记事、绘色等方面的感性表现。

  第二部分(从“中国古代游记中感性特强的文字并不常见”到结尾):指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少有感性强的作品。

  (三)重点语句

  游记少不了写景叙事,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所以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

  分析:游记就是记游历中所见、所闻、所感,重在感官的体验,因此作者说游记“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正因如此,游记作者需富有感性,这样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写景叙事的文字,有的时候与其描写感性的来源,不如描写感性的后果。

  分析:“感性”的来源指的是要描写的景物,“感性的后果”指的是人的感官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景叙事不要单纯地就景写景,就事叙事,而要通过描述观者的感受体验来表现,这样景物会更形象、生动。

  (四)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来表达观点

  文章在表达中国山水游记必须是感性的观点时,列举了宋朝王质写月写水的文段,明朝徐霞客写暮色攀山的文段,清姚鼐写日出的文段,这些文段能代表当时游记的较高水平,故选材典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文字隽永,语言优美。

  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来罗列事例,表达观点,文字高度洗炼、精美。例如:“因简就陋”“空泛”等词语,实在是作者精心锤炼之词。又如:“不经名士登咏,奇山也难成名”“四传至管同就气竭力衰了”等句,巧妙精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本文说了“游记应该富有感性”、游记要有动感、游记要有悬念、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每况愈下等观点。最主要观点是“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第二题示例:只有这样细读分析,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说宋朝的王质写月、写水很感性,便分别列举了王质的两个文段;为了说明钱文比姚文写日出更具感性,作者将二者写日出的两个文段并列列出,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加点字注音。

  缥碧()戾天()横柯()经纶()

  急湍()轩邈()嘤嘤成韵()

  二、解释下列粗线字。

  猛浪若奔() 一百许里() 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

  鸢飞戾天者() 水皆缥碧() 百叫无绝()

  窥谷忘反() 在昼犹昏() 横柯上蔽()

  三、下列各句朗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自富阳/至桐庐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四、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人。其主要作品有《》和《》等。

  2.骈文,又称“四六文”,南朝时尤为兴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的《芜城赋》,孔稚圭的《》和江淹的《》等。本文也是骈文中的代表之一。

  五、描写一个家乡风貌的片断(100字以内),要求写出家乡风貌的特征。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第1段中对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的语句是

  2.第2段紧承第1段,具体分写了富春江水之“”,描写时紧紧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通过写水,水,水,及水突出表现了一个“”字。

  3.第2段写水的情态,从动、静两方面着笔,其中描写静态之水的句子是,描写动态之水的句子是。

  4.请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水的特点:

  5.翻译。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二)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从选文中找出从听觉方面和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①听觉:

  ②视觉:

  2.本段重点写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山美在“”,主要体现在、、

  这三方面。

  3.作者写景立足点(在船上)未动,却能注重视角的多变,比如由低处的水写到了

  的山,而且着力写树以显山高,这里用的是的方法。

  4.情由景生,以景显情,使情与景水乳交融,这是游记散文常用的方法。比如本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寓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就给人以鼓舞。山的伟大、富有活力,还在于它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请就此点举例,具体阐述情与景的融合。

  5.本段在写景的同时,情因景染,不由得发出慨叹,这两句议论性的语句是。体现了作者的情怀。

  6.翻译。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试题答案】

  一、piǎolìkēlúntuānmiǎoyīng

  二、奔马表大约的数量凭借向至青白色停看见还在上面

  三、d

  四、1.吴均叔庠南《后汉书注》《钱塘先贤传》

  2.鲍照北山移文别赋

  五、略

  六、(一)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异色清深势异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清急

  5.①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②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奔马。

  (二)

  1.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奇山势山景山色

  3.远处衬托

  4.选文中描写了树、好鸟、蝉儿、猿猴,它们在山中生活得那么悠然自得,快乐地发出了对大自然的颂歌,正是这一片美好的歌声,把安静的奇峰幽谷融成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令人激动,意气奋发,受到感染,似乎世间的政事俗务都被淡化了。情与景达到了统一。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留恋自然,冀图归隐。

  6.①(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竞争着。

  ②(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之心。

  ③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一样阴暗。

  【励志故事】

  唐李封任延陵县令时,如官吏有罪,不用杖刑,只要他们裹绿头巾,罪重的多缚几天,罪轻的少缚几天,期限一到就除去头巾。凡是戴了绿头巾出入官衙者,都视为奇耻大辱,不敢再犯。此后延陵税收都比其它各县丰裕。一直到他离职,从未杖责过一个官吏。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4篇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还不如看作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文中描摹了优美的山水,并且课文的结构十分鲜明,句式非常工整。以下我们就以这三点来具体分析一下课文的艺术特色。

  一、奇异的山水体现景色美

  课文写的是富春江的水和两岸的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它们的特点。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变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从而突出了水的异。

  写山时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结合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摹了一幅优美的富春江山水图。

  二、总分的结构体现层次美

  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首先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两句点明了自己游览的去向和路程,接着突出了课文的文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另外从“奇”和“绝”二字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用了十分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山水的总体特点,从结构上看属于总写。

  从文眼中我们可以看出富春江上吸引作者的是异水和奇山,于是在概括了山水总的特点之后,作者分两段来具体向我们描绘美丽的景色。第二段作者抓住江水“清”“急”的特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写。第三段先从视觉和听觉连方面的感受来写两岸的高山,然后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的心志,最后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文章虽短,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从全文来看,属于总分的结构;从段落来看,属于并列的结构。

  三、工整的句式体现语言美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这种句式的运用让课文显得更加清新流畅,也体现了作者善于锤炼语言的功力。

  《与朱元思书》赏心悦目的景物、流畅自然的行文和生动简练的语言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文的上乘之作。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5篇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本文是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 )( )

  经纶世务( )互相轩邈( )( )嘤嘤成韵( )千转不穷(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层、B层、C层必做)

  从流飘荡:______水皆缥碧猛浪若奔: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

  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5、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6、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7、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8、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家、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10.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⑵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⑶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运用和的修辞手法,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从、两个角度写景状物。

  13.本文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__________体;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__________;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__________。

  14.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对对联:上联:山高生寒树下联:

  15、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6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5.三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做片段示范朗读,要学生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在读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6.再次熟读课文,达到成诵的地步,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全文背诵下来,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默写下来。

  三、深入探究

  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再度默读课文,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方法可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1.探究文章意境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思考提示:从水色、水深、水清,流急、浪大、势猛突出“异水”。首先从形、声、色角度突出山势之奇,空天籁之奇,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2.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思考提示: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②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如果对上述问题①把握不够,则此题不做要求。)

  思考提示: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四、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两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古文画意。

  2.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拿起手中的画笔或在网上搜集的有关富春江山水的图片,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提倡文配画,大家共同愉悦欣赏.

  3.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

  4.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所

  蕴含的自然美,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

  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资料备忘

  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与朱元思书》复习学案 第17篇

  一、课文分析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也许并不是信的全文,因为我们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知道作者给友人写这样一封信的目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来欣赏。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的内容。作者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异水,在对山水景物描写中表达了热爱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文章第一段总写作者所见景色特点。设置了观赏景色的大的背景和大的环境——“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交代了观赏的角度和方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点明了观赏的地点和范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概括了观赏到的景物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则分别从“水”、“山”两个方面对作者所欣赏到的景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这一部分是分说。  第二段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突出了两个特点:清、急。作者先对江水进行了正面描写,直截了当地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接着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水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再次突出水清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得十分出色。为了突出江水的湍急,作者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了离弦的箭、飞奔的骏马这两个形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江水湍急的认识。  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奇山,仍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直接描写了山的态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山高峻的特点。接下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山中的动物和植物。听觉角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了山中富有朝气、各种声响和谐悦耳;视觉角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突出山林的清幽静谧的特点。作者还通过游人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两岸高山宁静清幽、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还含蓄的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避世退隐。  可以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与感受表现了自我的人生志趣,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描摹景物不求全面,而只突出一两点,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笔力,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借鉴。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应落实和积累文言词语等最基础的知识与能力。  这一课的古汉语语言现象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我们可以分类整理。

  (一)词类活用现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二)通假现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婉转发生),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词语,同学们都可以分类进行整理,这样更加便于我们记忆。  背诵和默写这篇课文的前提是要读熟读懂课文,再次把握好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思路。本文多使用四六句,而且大多是对偶句,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填空法”背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       负势(  )上

  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编稿 李 志

  审稿 李家声

  冬来了

  初二(2) 牛梓光   秋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离去,冬天悄悄地走近了我们,一切的一切都发生着变化。  天空中的太阳依然耀眼,他发出无数缕金色的光芒照耀着这片土地。尽管如此,它也只能让人们感到光亮,而感觉不到往日的那种温暖。它就如同是被泼了一大盆凉水,不再那么猛烈地燃烧了。  街上的人们也已穿上了厚重的衣服,戴上了手套、帽子还有围巾。走在路上,会有阵阵的风吹过脸颊,那风不是柔和温暖的,而是寒冷刺骨的。它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刀划过人们的脸颊,有时会感到一点点的疼痛。那风好像能穿过一切的事物,人们厚重的衣服仍然抵挡不住它的前进,寒冷伴随着风穿过衣服使我们原本灵活的身体僵硬。  寒冷的风使树叶凋落。走在路上,脚下踩着那厚厚的落叶,落叶如同金色的地毯,踩在脚下还发出“吱吱”的声音。此时的树上只是挂着几片孤零零的早已枯黄的树叶。树木既没有了盛夏的繁茂,也没有了秋天的美与春天的生机,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干。  冬天是一切没有了生机,从凋落的树叶到宁静的天空,没有了往日的茂盛与喧嚣。但它却能让我品尝一样老北京的小吃——冰糖葫芦。在闲暇时,买一串冰糖葫芦,体会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味道,这美妙的味道也许只能在这寒冷的季节才能体会得到,其他任何时候的冰糖葫芦都比不上冬天那冰凉的冰糖葫芦。  太阳、寒冷刺骨的风、树木还有那美味的小吃,无一不体现着冬天的到来。  当我们认真地体会生活,细致地观察环境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冬来了!                                         2005年12月6日

  [评语]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等多角度描写了由秋到冬的变化过程,写到了太阳、风、落叶、冰糖葫芦等景物,特点还比较鲜明,条理也比较清晰。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滑铁卢之战》教案(精简5篇)

《滑铁卢之战》教案(精选5篇)《滑铁卢之战》教案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

《我的母亲》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0篇)

《我的母亲》教案(精拣10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精简12篇)

《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通用12篇)《满井游记》综合能力测试 第1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

《活板》练习测试(精简13篇)

《活板》练习测试(通用13篇)《活板》练习测试 第1篇  基础知识  一、给黑体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精简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通用8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第1篇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