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精选14篇)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1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31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这40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究还是个穷秀才。71岁他才援例出贡,4年后便死去了。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能接近和熟悉劳动人民,同情他们的疾苦,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封建伦理和因果报应思想。《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2篇
余映潮教例评析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
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10分钟)
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15分钟)
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
1、《狼》故事情节 (差等生)
2、狼之黠 (中等生)
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 ? (优等生)
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10分钟)
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10分钟)
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
①一狼得骨止 止有剩骨
②狼不敢前 恐前后受其敌
③一狼洞其中 以攻其后
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人
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顷刻两毙
第三层次练习
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 )
并驱如故( )
前狼假寐( )
弛担持刀( )
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求:
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
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赛问、赛讲、赛背、赛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竞争性、激励性,课堂教学流程加快,流量增加,流速提高,紧凑的教学结构,有助于从根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被成功地诱发,集中思维能量,运足个人才思,一次次地向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发起“进攻”,意志、自信等心理品质受到良好的培养。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这样的设计思想适用于语文教材中很多精美的短篇。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3篇
词语解释
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缀行:短语。紧跟着走。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并驱如故:短语。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苫蔽成丘:用草席遮盖成小山形状。苫:草席。蔽:遮蔽。
眈眈相向:短语。瞪眼注视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向:对着他(屠户)。
径去:短语。径直走开。径:径直。去:离开。
犬坐:像狗似的蹲坐。犬:狗,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意暇甚:短语,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态。暇:空闲,这里是悠闲的意思。
狼
蒲松龄
一屠[屠:动词作名词,“屠夫”、“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止:同“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缀:本义为连结,文中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之:代词“它”(指骨头)。],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受其敌:受到它们(指两狼)的攻击。]。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积薪:堆积柴禾。薪,柴。]其中,苫蔽成丘[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盖、遮蔽。丘,小土山。]。屠乃[乃:于是,就。]奔倚其下,驰[驰(chí):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眈眈(dān):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瞑(míng):闭眼。],意暇[暇:空闲,悠闲。]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此处省略介词“于”,即“洞(于)其中”,意为“在那(指柴堆)中间洞”。]其中,意将隧[隧(suì):名词用为洞词,“钻洞”的意思。]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kāo):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盖:副词,意为“原来”。]以诱敌。
狼亦黠[黠(xiá):狡猾。]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哉?止增笑[笑:名词,“笑料”。]耳。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4篇
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初一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3、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4、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5、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形势紧急“屠大窘”
地点:途中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天时地利
人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5篇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课文。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学生大笑),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读出紧张感,力求生动。
2.提出听读要求 :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3.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重点解决的字词: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5.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共同品评其得失。)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揣摩广思,自由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于学生。)
明确: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6篇
【教学实录】
步骤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是生命交响乐中最富华彩的乐章。它不像羊那样温顺地吃草,它是以别的生命为生命依托的猛兽,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周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狼对天嚎叫;另一段:“这是美丽的阿拉斯加大草原,春天到了,可爱的小白兔出来觅食,狼发现了自己的猎物,开始追击……”她接着说?熏“问题是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给狼的故事包裹上了重重叠叠神秘的色彩,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步骤二、疏通字词 读顺句读
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先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若难以解决,可以“合作攻关”,也可向老师提问。有学生提出,文中多次出现的“之”和“止”这两个词分别怎样解释。对“之”,周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提示他们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对文中的“之”———作出辨别、解释。对“止”,周老师依然坚持让学生先说,多说,她只在难点或关键的地方稍作点拨。
学生就书上把“投以骨”解释为“把骨头丢给狼”提出自己的困惑。周老师要学生从比较原句和翻译句词义和顺序之异同的角度入手,自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省略和“倒装”。然后,她要学生特别注意“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一狼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加点词的特殊用法,通过翻译,学生对此基本都能理解。
然后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多字,尽量不“破读”。学生读得很好,周老师尤其赞赏他读准了“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等句。最后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步骤三、变换角度 读评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它的情节可以分为几段?我们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周老师提示学生可据此齐读(可背诵)。然后她请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
经过酝酿,学生“表演”。以下是几段比较精彩的“台词”:
[遇狼]天这么晚了,快半夜了吧!怎么这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真有点阴森森的,听说这儿常有狼出没,可别让我碰上了!还好,今天生意做得不错,肉卖完了,只有点骨头了。啊!前面有个黑影子,不会是狼吧?(语气惊恐)啊!天哪,真的是狼,而且是两只,我的妈呀!
[惧狼]怎么办,怎么办?!对了,扔块骨头给它们吧。求求你们放过我吧……我这儿还有几块骨头,给……我给你,我给你,都给你,求求你放过我吧!怎么老是有一只狼跟着我?呀,天呀,我的骨头没了,天要绝我了,我要死了!
[御狼]老天啊,难道我今天真的要命绝于此吗?它们跑得真快,跑过来了……我的腿抖得真厉害。看起来它们要对我前后夹攻,怎么办?我不能坐以待毙啊!哎,那里有个麦场,我不如跑过去*在草垛下和它们拼了。呀———我的刀呢,嗯,在这儿(做出持刀状),看你还敢不敢吃我?(语气惊魂未定)
(对“御狼”一段“惊魂未定”心理的“表演”,另一学生认为:屠夫已经没有前面两段那么惧怕了,他要准备自卫反攻。书上说:“弛担持刀”,此时他应该是沉着坚毅、从容不迫的。)
[毙狼]嗯,它们好像有点怕了。咦?那只狼怎么走了,这只狼好像困了,不会吧!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他了,先杀了眼前的这只!嘎喳、嘎喳……总算好了,不对,听别人说狼是很狡猾的动物,还有一只狼肯定有什么花样,让我找找看(作寻找状)。啊,在这儿,想打洞钻进去从后面来吃我?没门儿,你的末日到了,我先砍断你的后腿,看你还神气!嘎喳……原来前面那只狼困了只是假象啊,它想让我放松警惕,然后来个前后夹攻呢,好险啊,幸亏我没有犹豫。
“……如果要大家来揣摩狼当时的心态,又该怎样描述和表演呢?”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周老师再次点燃学生表现的欲望,“仍然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板书)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请大家两人一组作准备。”
学生准备毕,周老师请其中一组学生进行全程表演,她则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
两“狼”的“对白”曲折起伏,生动逼真,简括如下:饿了想找点吃的→见到人很高兴,想吃人但又为他的高大壮实而惧怕→心生轮流吃骨头、轮流盯梢屠夫,使屠夫疲于“奔命”最终力竭而懈怠的鬼胎→定下前后夹攻、咬死屠夫的歹念→想以“假寐”来迷惑屠夫……“太逼真了,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狼紧追不舍、步步紧逼的贪婪;又好像看到狼轮流吃骨、假寐诱敌的狡诈。可是,狼再聪明也敌不过万物之灵的人啊!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读、议、思作者最后几句感慨性的话句。
步骤四、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
“这篇精彩的故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朗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味儿。让我们在理解了的基础上,用朗读进行一次再创造———”周老师请一名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全文,并配上一段背景音乐;要求其余学生跟着他默诵,尽可能随着情节的推移,想象并进入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步骤五、拓展迁移 思维创新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周老师问。学生对此饶有兴趣,有的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等等。
请学生看两段片子,一是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一是狼为看望被敌人抓走的人类朋友,冒着枪林弹雨,久久不忍离去的情景。紧接着,周老师还要学生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学生有的说:“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有的说:“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某些动物种类的灭绝也会给自然和人类带来危害,恶待动物朋友,也就是恶待自己。”
周老师最后总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老师也从中受到不少启发。记得一篇童话中,一只小鸟对人说:‘我知道这世界是你们的,可是没有我,你的生活也没有这么美。’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生命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周晔执教,南通第一中学;冯卫东整理,南通市教科所)
【评点】
俞祖平(通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堂课冲破了陈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渗透了新课标精神:①导入新课新颖生动。教师对狼既残酷、又灵慧的神秘性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②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实实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教师或请学生在黑板上给生字词注音、解释,然后请学生读、记。周老师不是这样,她先让学生以“个人解决”和“合作攻关”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解决文字障碍,然后提出疑问。例如对虚词“之”,周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之”,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辨别和理解。这就是“授之以渔”。同样对“止”、“投以骨”等问题,都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③读、评故事,整体感知,更是精心设计,匠心独运。教者决不带任何表演成分,而是充当导演;让学生积极表演,努力参与。尤其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更有不少出彩之处。学生个个进入了角色,对“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四段情节想象丰富,描述准确生动,表达和表现都十分传神,可谓精采纷呈、高潮迭现。“拓展迁移,思维创新”中,周老师还是让学生正反思考,分别从屠夫和狼的不同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动物也即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 ———这就是这堂课的人文性所在。
当然,对某些文言语句适当让学生翻译一下,或者用较少时间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也未尝不可,这样或许会使本堂课的教学更加充实一点。
整堂课着力贯彻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和主要内容,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袁 菊(南通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堂课一反文言文教学“师授生受”的传统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关于课堂教学的新理念:①自主研读,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的疏通全无教师串讲之弊,放手让学生解决:自由研读,参照脚注;回顾旧知,新旧比照;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辨析阅读,探寻规律;读顺句读,读中悟义。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口诵心惟、触类旁通,以自行研读为主,辅以伙伴学习,合作攻关,很快就疏通了全文,效率比较高。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一点,本堂课较为到位。②情境学习,趣味变式。教师充分注意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注意初中生心理特点,设置诸多学习情境,让学生披情入文,含趣细品,收效显著:开头语言描述、录像呈现,使学生顿生“愤悱”之情,兴趣陡涨;然后对屠夫心理活动进行变式叙述,生动形象,自然熨贴;再后来,让一小组全程表演两狼对话,惟妙惟肖,逼真逗人;最后播放背景音乐,改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读全文。课堂全程都溶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本课将极易滞重刻板的古文学习转换成飘逸灵动的情景短剧,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③个性阅读,独特体验。作品的内涵、主旨应由读者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周老师从故事表层宕开一笔,抛开传统的也是唯一的主题,启发学生从狼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诸如,“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抓住时机方能取胜”,“小利勿贪”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交流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
张永林(海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课,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对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角色的准确定位。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达到共生共进的目的,没有民主、宽松的氛围是做不到的。周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学生对屠夫和狼的心理揣摩与演绎等富有张力的主动参与和课堂表现,就是周老师教学民主、人格平等的反映。
关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我以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由文字所引起的理解、联想、想象往往超出语言本身。而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绎文本的语言形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窄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再造语言形象的机会,干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长此下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日渐萎缩。而周老师运用得可谓恰到好处,她没有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语言感悟、体验和理解,凡涉及语言揣摩、品味的环节,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严格地说,课件在整堂课上只用了两次:上课伊始,放了两段“狼”嚎叫和“狼”追击猎物的录像,这一设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声音和形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有一处是课的最后放了两段“狼”作为地球生命个体存在的另一种生活画面,把学生引向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狼”有了重新认识。这两处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使之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我觉得“第五个步骤”值得商榷。周老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由对屠夫和狼的文本认识转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但是这样一来,冲淡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游离了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的意图,不无舍本逐末的意味。新课改反对“教教材”,强调“用教材教”,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教材,或者对教材作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于教材,首先要进入其中,去理解它,感悟它,然后才是走出其中,拓展它,生成它。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不是没有边际的,必须立足于文本,依从文本作自然生发。这堂课最后的延伸拓展似乎显得牵强了些,与文本的勾连少了点。试想,教一篇如《斑羚飞渡》之类的文章,是否也可以作这样的延伸拓展呢?在我看来,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段时间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训练和质疑评读上来。
冯卫东(南通市教科所):我想补充两点意见:第一,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我这里所说的“材”,不是指教学对象(学生),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一类叙事性特强的文言文本,我们不能因为“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地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也就是张永林老师所说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课堂动起来。失此,所谓的“扎扎实实”就会“演变”成僵化、呆板,就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片面和偏颇。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狼》这篇、这类(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本,而是其他的或者以情感感人、或者以事理晓人等等一类的文本,我们也让学生像这堂课一样频繁地、热闹地动起来,就很有可能背本趋末,很有可能“外强中干”,很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的成功也应归因于教师对文本文体特征的充分体认,对文本文体特征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发挥。第二,我有幸到现场听了这堂课。这是一堂完美得几乎没有什么缺陷的课,也正因此,听课之中、之后,我反而生出一丝缺憾感。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之”、“止”的意义和用法,“投以骨”的译法,等等),都是本文的重点或难点所在,一俟学生提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来,而且有着重号、下划曲线等标记;后来,学生的表演差不多“天衣无缝”……可以看出,教师对此是有备而来的,或者说,师生课前都“有备而来”———曾经“预演”过。从“常理”上说,对于一个如此规模的公开教学活动,对于一位执教才几年的青年教师,情有可原;但如果从新课改的理念,从自然真诚的教风要求来衡量,这又是应该努力加以摒弃的。
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授课人:刘磊(新华中学)
地点:初一.一班
时间:2004年3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
生1:引狼入室
生2:狼子野心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
生7:狼狈不堪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师:对,我国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看一看我们人,也就是屠夫在如此狡猾的狼的面前有时如何做的呢?大家把书翻到210页,看看蒲松龄时何许人也?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者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瞑、暇、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师:文言文的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的准确,合乎原文,“达”翻译的要通畅,“雅”就是翻译的要美,要有文采,刚才那名同学是按照“信”和“达”的标准翻译的,而翻译的方法有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谁再试一下?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生8:“意暇甚”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狼的神情很悠闲,为什么“甚”字要放在最后呢?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师:好,还有问题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文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从名称上看大家知道“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师:非常好。(教师顺势板书)准备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下面进入读书的最高境界:美读,入韵入境(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读出感情,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去,用你的心跳感受作者的心跳,用你的感情体会主人公的感情。举例来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会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屠大窘”应该如何读?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师:大家想象一下:日已西沉,山路蜿蜒崎岖,西周寂寥无人,寒意彻骨,忽有两狼影紧随,屠心中惧意犹升,形势突变,我们用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师: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会品。(教师板书:品读,解意体蕴)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文中那些地方反映了狼的性格特点,那些地方反映了屠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1:我找的反映狼狡猾的。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目似瞑,意暇甚”狼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们在柴草堆前表现的两人吃惊的默契。同时这只狼是是在迷惑屠户,使他失去警觉,而另外一只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4:我找的是反映狼贪婪的。对屠夫扔下的骨头,他们一方面不客气:吃;一方面“一狼得骨止而一狼仍从”
生5:我找得是反映屠夫勇敢、果断的。如“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如果这时屠夫是犹豫不决,那我想狼一定会把它吃掉的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生7∶还有这句也是反映屠夫的机智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因为要使让我的话,我想我早就跑了,不会再看看柴草堆后面,或者想到另外一只狼。[众生笑]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也认为是写狼的,我补充一点的是,因为老师以前也讲过,文章的题目是题眼,而作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狼。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我们看,文章越写狼的狡猾,也就越能表现出屠夫的勇敢,也就是我们人的勇敢。那么狼又代表了什么呢?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7篇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评价性阅读。
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有不同层次,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片断、词句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初一的学生文学水平有限,评价能力不强,只要好好引导,教学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评价性阅读训练,主要是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的第四点有明确要求: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
评价性阅读训练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教师着力进行的是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评价,从而有步骤有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能力。
评价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精美短文,如:诗、词、散文、小说等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
主要教学过程:
(一)预习识记,指导学生完成11个字的音形义的识记任务。
音:缀 窘 苫 蔽 弛 眈 瞑 隧 黠 * 寐
要求会写,结合注释掌握字义。
(二)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2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三)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式阅读。
1.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阅读,读一段,评价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讨论,对二、三、四段进行评价,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2.指导学生从狼的角度评价课文。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
学生互读互评,发言如下:
第二段写两狼穷追。
第三段写两狼逼人。
第四段写两狼被杀。
3.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等。
学生分组评价,教师组织交流。
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夫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第四段: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说明人具有狼所不可能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的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4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如“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
“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
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啊。
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多么狡诈阴险。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
眈眈——写出了狼的凶残目光。
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
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
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
“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
……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8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脱离课本较形象、准确的复述故事情节,朗读和背诵。
4.能独立概括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出处)
1.图片“狼”(远、近观察)
2.蒲松龄,字留仙,清朝山东人,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四、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有关情节
五、回音壁(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
六、师生互动探究课文的情节,理解文章的寓意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 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 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 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 狼的表现呢?
9 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 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 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14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七、回顾小结,课文背诵
八、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开展交流活动。
2.摘抄有关“狼”的成语并熟记下来。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9篇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10篇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 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驰: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语言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 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和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为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2.理解中心意思。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理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抄一遍课文。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11篇
麻城市闵集中学
教学目的:(一)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二)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三)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 节。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读,重读音 : 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 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 黠矣
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虚词意义以及用法 举 例其之以而(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A、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B、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C、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12篇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评价性阅读。
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有不同层次,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片断、词句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初一的学生文学水平有限,评价能力不强,只要好好引导,教学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评价性阅读训练,主要是为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的第四点有明确要求: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
评价性阅读训练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教师着力进行的是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评价,从而有步骤有层次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能力。
评价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精美短文,如:诗、词、散文、小说等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
主要教学过程:
(一)预习识记,指导学生完成11个字的音形义的识记任务。
音:缀 窘 苫 蔽 弛 眈 瞑 隧 黠 尻 寐
要求会写,结合注释掌握字义。
(二)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2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三)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评价式阅读。
1.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阅读,读一段,评价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讨论,对二、三、四段进行评价,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2.指导学生从狼的角度评价课文。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
学生互读互评,发言如下:
第二段写两狼穷追。
第三段写两狼逼人。
第四段写两狼被杀。
3.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等。
学生分组评价,教师组织交流。
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夫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第四段: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说明人具有狼所不可能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的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4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如“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
“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
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啊。
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多么狡诈阴险。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
眈眈——写出了狼的凶残目光。
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
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
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
“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
……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13篇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 )(多选!)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2.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a.犬坐于前 前狼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c.久之 毙之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3.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4.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5.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句子:________意思:________6.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思路分析与详解1.a、d、f、g、h这道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如a、b、c三项;有文言句子的翻译,如e项;又有对文言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如d、f、g、h四项。b项,第1个“其”在“其一犬坐于前”句中,指的是狼,而不是屠户。第3个“其”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句中,指的是屠户,而不是狼。c项,第1个“以”在“以刀劈狼首”句中,是介词,“用”的意思。第2、3个“以”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和“盖以诱敌”句中,是连词,表示目的,“用来”“以便”的意思。e项,关键词语是“暇”。暇,空闲、悠闲的意思。不能作“善良”讲。审题要注意:题目中没说答案只有一项,那么就应该有多个答案。2.d这道题考的是多义词的辨析能力。a项,“犬坐于前”中的“前”是“前面”的意思;“前狼”中的“前”是“在前面(的)”或“先(杀死的)”的意思。b项,“以攻其后”中的“后”是“(屠户的)背后”的意思;“自后断其股”中的“后”是“(狼的)后面”的意思。c项,“久之”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助词;“毙之”中的“之”是“它”的意思,代词。3.b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c项,把“盖以诱敌”中的“盖”当作“盖子”讲是不对的,这里有“原来”的意思。另外,还要根据前后文正确理解省略句的意思,准确补进被省略的成分。a项,“盖以诱敌”承前省略了主语“前狼”,而不是“后面的狼”。d项,“乃悟前狼假寐”也省略了主语应该补进的主语是“屠户”,而不是“前面的狼”。4.屠户惧狼 屠户御狼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6.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
《狼》有关资料:作者及《聊斋志异》 第14篇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正确对待、背诵、翻译课文。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1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2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3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4学生借助注释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
5学生归纳重点字词,教师补充。
6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概括第一至第四段段意。
7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课堂检测
1、《狼》出自 代短篇小说集 ,其作者是 ,字 别号 ,世称 。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缀( )行 屠大窘( ) 苫( )蔽( )成丘 眈眈( )相向
目似瞑( ) 隧( )入 狼亦黠( )矣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身以半如,止露尻尾。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拓展:
用“表现情景法”朗读课文,按朗读速度表演故事情节。并用各种形式,竞背课文。
四、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 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的?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形象的?(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课文例句加以分析)
3、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么?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么?从这个屠户胜利的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假如有一天你在汽车上遇到了抢劫犯,你会和别的乘客一起抗争吗?
五、巩固与延伸
(第一课时作业:1、2)
1、背诵全文
2、课外文言文阅读 狼 施 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解释文中加点字。
竟: 牺牲: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⑵动辄言功:
3)选文中有一成语: ,其在文中的含义是 ;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 ,其在文中的含义是 。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
5)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许多人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化身,你是怎样理解本文中狼的形象的?
(第二课时作业:3、4、5、6)
3、《狼》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写屠户 、 、
、 、的经过。这一部分通过屠户的 、 的描写,表现屠户的 的性格特征。第二部分是 ,讽喻 。
4、写出含有“狼”字的成语或谚语。
5、《狼》这篇文章揭露了狼的 和 的本性,赞扬了屠户
的精神。
6、练笔(二选一)
为蒲松龄写一则颁奖词。
&nbs
[1][2]下一页
《狼》教学学案p; 根据收集的成语,概括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以“我要为狼辩护”为题写一篇短文
上一页[1][2]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