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通用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地理教案 1
教学重点:
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形成观点,最后表达的过程。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分小组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工具:
计算机或投影仪(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决定采用某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展示学生找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在学习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后,从更高的视角来综合的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们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农业发展的成就”、“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四个问题作为四个专题,根据讨论提纲,在小组里已进行了讨论、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就自己的专题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自由提问。讲解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各组学生按顺序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引导及点评、
[小结]总结学生对前四个方面的讲解,引出“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讲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这次探究活动表示肯定;对同学的出色表现进行鼓励,对讲解好的同学给予点名表扬。
讨论提纲:
第一组:农业的发展成就:
1.用图片或举例说明过去我国农业的落后情况。
2.用图表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国粮食增长情况。
3.举例说明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农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处在这个阶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要求具体、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回家问父母、爷爷、奶奶或熟悉农村情况的街坊邻居。
问题2、问题3、问题4:参照教材相关内容。(鼓励自己找资料,用图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讲的内容具体化)
第二组: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说明农业结构的概念
2.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详细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所占的比例。
3.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分析目前的这种产值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为什么需要调整结构。
4.举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5.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内部如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得出你自己的饮食结构。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来自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得出农业的结构的概念。
问题2:看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从中可以得出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
问题3: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粮食减少了,现在的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就不合理了。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牧业、林业、水产业,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问题4:可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提问:为什么要把水稻改为其他经济作物?让大家一起讨论。
问题5:可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得到一些图片如:优质水稻田、优质棉田、优质果品产区、优质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家禽养殖,屠宰生产线加快优质猪、牛、家禽的生产等。
第三组:科技兴农:
1.讨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这说明了什么?
2.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依靠科技兴农。
3.介绍“杨凌模式”,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的.“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讨论,可和下面的问题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搜集图片(搜集图片:种子工程在温室中工厂化生产优质种子。太空柿子椒,用先进手段培育新品种,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膜覆盖。广泛推广先进技术。林木球果实采摘机器人,伐根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等。)
问题3:因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学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对动植物、旱作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农业这一大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是发展优质农业的方向,因此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1.讨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为什么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马上出售,而是以此为原料进行各种层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花生和花生糖的价格、棉花和服装的价格差别。
3.从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到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经过哪些环节?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小麦到面包、糕点。这些环节是否都需要农民来参与。
4.读“阅读材料”:江 苏省捉拧县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状况。现在每年生产160万头猪、4500万只禽,还有1.6万多公顷蔬菜,有6000多公顷稻田养蟹,有5万平方米的池塘养黄鳝。这么多东西能卖的掉吗?肯定能!为了搞好商品流通,县内建成了猪苗、水产、粮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场,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设了不少销售点,更重要的是全县有1.5万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购进购出,使农产品没有积压,大家都说:农民经纪人起了大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片段,然后讨论。也可和问题4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3: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4:农民经纪人是架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购进购出,从农民那儿卖进农产品,再买给需要的消费者,他们赚取中间的差价。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高二地理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筹办: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力法、图示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阐发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控(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拟特定区域的自然历程,预测、预告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患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控(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举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控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控地面系统 结果 遥控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置惩罚、阐发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控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控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控监测和卫星遥控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环境举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控影像,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通过微波遥控,透过层云层雨阴隔而得到的图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环境。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控影像,一样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差别时间,差别遥控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环境。
可见,遥控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控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控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历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屡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控影像图叠加,就可反应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控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控技术也已经活着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控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近况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控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控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规模、速率,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点拨: 规模更广、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控是人的视力的延长。你赞成这种看法吗?
点拨:赞成。可以从遥控的定义阐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历程就是在遥控,眼睛至关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控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多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控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患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地理教案 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高二地理教案 4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xx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动3:阅读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
阶段 特征 原因
改革开
放初期 城乡一体化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活动4:自主学习: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表格。
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多种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高新技术工业获得发展。
活动5 :理解第一阶段的“三来一补”企业
结合课本材料和图片思考:“三来一补” 企业的特点;企业性质;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这种企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企业大量建立以后会给珠三角带来怎样的变化?
活动6:阅读并总结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率先推进工业化;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及时根据区位条件的变化因时制宜进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珠三角发展的区位条件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侨乡
良好的区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以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体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课堂练习】
1.图中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2.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开始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3.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5.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始腾飞时,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可能是( )
A信息产业 B轻纺工业
C旅游业 D精密仪表工业
6.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工业发展有何特点?试分析造成如此特点的原因?
高二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
—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高二地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xx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xx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xx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高二地理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图三要素;熟练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将三种不同形式比例尺实现互换并比较大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熟练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学会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缩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无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方向标——根据方向标确定方向(作方向标垂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图例和注记
表示该事物的符号是图例,旁边的数字或者文字为注记,带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图例识别:铁路,湖泊,沼泽,沙漠,长城,城市等
3.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没有单位)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
数字式——1/20000000
线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千米
(4)比例尺与图幅面积之间的关系:
a.图幅面积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b.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
(5)比例尺缩放
a.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倍;
b.将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1)倍;
c.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n;
d..将原比例尺缩小(缩小了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1/n).
e.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倍,图幅面积为原来的n2倍;
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图幅面积为原来的1/n2.
二.等高线地形图
1.基本特征:等高线上海拔相同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陡崖处重合;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
等高线图中的示坡线总是指向低处;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 四周低中间高——山峰
(2) 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洼地
(3)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
(4)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6)陡崖——等高线重合并带有示坡线;
3.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以青岛黄海海平面作为基准,某个地点高出该海面的高度;
(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海拔之差;
(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xd ≤H<(n+1)xd (n表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注:该方法也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此时n为两点之间所夹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4.等高线的应用
(1)判断水系特征:山谷处常发育河流且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为分水岭,山脊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为分水线;
山谷线为集水线;
(2)判断水文特征:等高线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陡崖处有可能形成瀑布;
河流出山口容易形成冲积扇;
(3)判断某地能否观察到某地:将两地相连,看沿线是否经过山脊或是否经过比观察占高的等高线,如果这样则看不到;反之,经过的地区均低于观察点,则能看到。
(3)区位选择:
a.选点:大坝应建在峡谷最窄处(工程量小,减少投资)
库区建在河谷,峡谷、“口袋形洼地”、盆地;
港口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港湾;
气象站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建在地势平缓,环境优美的地方;
b.选线:公路,铁路沿等高线修建,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
引水线路,路线要短,避免穿过山脊,尽量从高向低修,水能自流;
输油管线,尽量避免穿过山脉,大河;
C.选面:农业生产:陡坡种树
缓坡丘陵开梯田
平原发展种植业
山区发展林业
工业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地区;
居民区: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选择剖面线
2.建立坐标系:
a.横坐标采用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厘米,长度要大于剖面线的长度;
b.纵坐标采用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米,标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线穿过的最大高度。
3.描点
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在坐标图中,横坐标为交点到起点的图上距离,纵坐标为交点处的海拔高度;
4.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把描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即为剖面图。
高二地理教案 8
课标要求: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
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
【答案】B、C
高二地理教案 9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高二地理教案 10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转承:既然产业转移的影响会有不利的一面,那么蕲春各方应如何面对呢?
六、课外能力拓展
略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重要知识点:
1.产业转移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答:因为工业化初期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劳动力价格较低。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6.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答:对发达国家而言,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7.在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各环节有什么差异?
答:从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效益低。从全球分布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8.产业转移是如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
答: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高二地理教案 11
[教学目的]
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2、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地形与气候人口的分布关系
3、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类,并分析这些野生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别称的由来
5、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与工业、城镇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存在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大洋州挂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问: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哪个?该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一、地理概况
1、学生阅读P95“阅读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围,而后引导学生在挂图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岛屿、群岛。
2、对照图2-47,学生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特征
3、引导学生找出东经160、赤道,从经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特征:东半球、南半球、跨温、热两带
(过渡)澳大利亚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4、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而后教师在挂图上指出
5、结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导学生观察P97图3-49,对照图例,得出澳大利亚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势低平
2、学生讨论完成P97活动题
(过渡)由澳大利亚地形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这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呢?
3、引导学生找出西部高原区,对照图例,分析其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并突出著名景点:艾尔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区,对照图例,得出海拔特点:地势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结合图3-51,讲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艾而湖
6、结合挂图,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山地的范围,并指出分布在东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气候与人口
1、学生阅读图3-53,说出澳大利亚的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东南沿海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观察图3-54,思考: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古老的动物
1、引导学生阅读P99图3-55,指出澳大利亚的主要动物,并小结: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独特性
2、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古老而独特呢?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植物物种也具有独特性
(过渡)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澳大利亚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
五、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学生阅读思考;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可以从哪些文字体现出来?为什么有“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2、学生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会发达?
3、引导学生阅读P100图3-58,完成活动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
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篇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