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0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6小时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通用10第)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1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引出课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

  引导探究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

  发现规律

  生答:略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环?

  2、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发现规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迁移巩固

  通过完成“活动1”中题目的要求,进一步体会和验证前面讲的道理。

  新情景创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引导探究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发现规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迁移巩固

  教师举例解释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见课本例子)

  新情景创设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探究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迁移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新情景创设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

  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得出规律: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自评:

  这节课的理性比较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把重点放在用生活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理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

  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

  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活动】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

  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环节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四、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7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节内容把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把某个区域环境(必修三区域地理)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必修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必修二人文地理)有效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必修一教材当中前几章的自然地理环境做了很好的总结,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气候)、水圈(河流水文状况)、岩石圈(地形与土壤状况)、生物圈(自然带状况)的圈层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又为高一学生下学期学习的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某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活动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的。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本节教材涉及到内容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内容综合性很强,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容易但用语言描述难,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叠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自然带,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三种分异规律及成因,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规律和成因分析,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影响不同地区非地带性的因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不同自然带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自然带图片,做好预习工作。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导入

  播放中国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自然景观图各一张,提问两地景观存在什么区别,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通过观察并对比两张景观图,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中国地形图,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图。

  活动一: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一:依次经过海南、江汉平原、北京、大兴安岭北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归纳纬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观察自然景观变化,归纳纬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纬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一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图。

  活动二:结合旅行线路,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旅行线路二:依次经过辽河平原、希拉穆仁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景观图及降水量分布图,归纳经度地带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观察自然景观变化,归纳经度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经度地带性表格及旅行线路二经过的各陆地自然带名称。

  PPT: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景观图。

  活动三:通过读图,了解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在地球上的体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讲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

  2.三种地带性特征在地球上的体现: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沿大陆西岸、大陆东岸、中纬度分别画出三条旅行线路,引导学生读图,认识经过的陆地自然带。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按照三条旅行线路,依次读出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并认识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特征在地球表面的体现。在学案上,对照并补充完成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

  PPT: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

  活动四:结合案例,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1.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变化。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垂直地带性及影响因素。

  2.结合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1.观察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归纳垂直地带性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学案上填写垂直地带性表格。

  2.观察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变化,思考垂直带谱完整的条件。

  PPT:

  1.长白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苔原景观图。

  2.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植被带示意图。

  八、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 水平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二)由山麓至山顶的分异规律

  (三)非地带性:──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三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完成下表,对比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主导因素、大尺度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

  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规律在____和北半球____地区热量为主 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 _____条件 _____地带分异规律,纬度_____海拔___的山地

  水热状况地理学习中的思维转换问题

  一、东风何处寻

  初中和高一学习地理时,纷繁复杂的铁路线,形状各异的岛国,让人眼花缭乱。加之自己并不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对要素的分析,只是硬性地背诵,这种机械而短暂的记忆也凝滞了自己的思维,使学习始终停留在“听听全懂,做做全错”的怪圈中,对地理的印象同历史政治别无二致。面对习题,尤其是遇到那种问“为什么”的材料解析题,只能尴尬的面对“答得很充分,分拿得很可怜”的窘境。

  其实,地理学习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知识的综合应用。我渐渐认识到,它既需要记忆和积累,又需要一种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组织。地理学习的大方向是“面向实际,解决问题”,就像前面所说的,“借东风,沙场克敌”方是目的。

  二、夯实基础,才能“有风可借”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处在基础地位,学好了这两个部分才可以有坚实的立足点。“定位”是前提,很多题目或给出经纬网,或给出地形图,或描述区域特征,必须在分析题目时就要解决。如果在第一步走错,就满盘皆输。区域地理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掌握:

  1.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大多繁琐杂乱,容易遗忘。但是千万不能割裂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因为这是巧背的关键。哪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和谁相互影响,心中要做到清楚明白。此外,区域地理学习正是培养地理兴趣的好时机。建议每次课前由同学准备该区域的时事热点或风土人情的“导引”,突破陈旧知识的束缚,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2.以图为纲“图”是地理的灵魂,将地理变得灵活而丰富多彩。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应把每个区域的图多临摹几遍,在“描”的过程中,熟悉领土的形状,掌握重要的海湾半岛及各类地形区,包括山脉与河流的走向“。画”和“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把死记硬背变成一种经历性记忆,才不会出现遗忘与空白。同时,要时刻注意重要经纬线穿过哪些地形区和行政区域,地形区域城市河流的相对位置等,因为这里很容易出现“有印象但敲不准”。轮廓图画完后,应该开始向上叠加气候类型。先根据纬度与海陆关系等依照规律自己试着画,再对照原图来观察不同之处,分析特例找出原因,必将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飞跃。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将地理信息与要素向原图上叠加,不断地观察对比,头脑中自然会形成清晰的心理地图。

  此外,在重新读图的过程中,要遵循全面地看,重点地看,对比着看,沿着线索看(如河流,铁路线,山脉),方能不重复,不遗漏,不淡忘。有了区域地理知识作为基础,相信我们就可以和孔明先生一样,足不出户而胸怀天下事了。

  三、分析规律,方知“何时起东风”

  “地理”,就是立足于“地”,重在讲“理”。如果说区域地理是一种稍显被动的认知过程,那么自然地理就是主动的探索过程。“借风”能否成功,关键在此。

  在学习中,不单要把握规律,更要把握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单要牢记公式,更要明白“为什么”;不单要记住现象,更要抓住原因。地理题目千变万化,要有追根溯源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自然地理需要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建立这类思维也有两个基本要素:

  1.原理模型的建立所谓基础模型,就是对基本原理的把握,比如天球模型,正午太阳高度角递变原理,板块漂移学说等等。这些东西很粗略,但是也是解题最为重要的依据“,追根溯源”的根和源。

  2.一定量的习题对于自然地理来说,一定量的习题是极有必要的。题型要多而全,自己要善于总结,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同一类题上。在解题时一定要敢想敢试,不能依赖看答案,要学会独立解题。往届高考题要仔细看讲解,可以学到重要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寻找切入点,摘取有用信息,能够让我们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同时,这些习题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这也恰恰是地理的难度与魅力所在。自然地理是对区域地理的高度概括,也是人文地理解题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定要多下功夫,以不变应万变,透彻清晰,融会贯通。

  四、实战演练,必将“风助火威,势不可挡”

  人文地理是地理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尤其近几年命题的比重在加大,面向实际的特点是它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借来的东风是要服务于沙场的,而人类生存发展的历程就是一场战役。自然和社会的结合点,水平的体现,考察的重点就是统筹规划能力。

  这一部分切忌硬性记忆,就算是教材上明显写出了原因也要再咀嚼,明确如何归纳,从哪些方面去归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从教材的“案例探究”学习思维方法,而不是写一个我们学一个。

  人文地理的习题是综合性最强的。清晰缜密的思路与思维方式的转换都是不容易培养的。这里,我建议大家试着“站在出题者的高度考虑问题”。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被动,不认真思考问题,同一个模式生搬硬套“,大水漫灌”式答题法,答非所问,好比粗放型农业一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劣势,不够主动与细致,缺乏基本的答题思路。一要先冷静地分析,清晰地找到切入点;二是要从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内因到外因,最终还原为书上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规范化答题,力求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一定要多练多想多总结,举一反三,活跃思维。

  总而言之“,立足基础,追根溯源,处变不惊,运用自如”,这是我在地理学习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如果说高考是一场兵家必争的战役,只希望我在地理学习方面的一些心得能在秣马厉兵之时给大家一些启迪与帮助。相信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小诸葛,必将万事俱备,东风召之即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PPT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很直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陆地自然带

  【教师】PPT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学生】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教师】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师生总结】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

  【教师】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总结】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总结】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大家都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呢?请同学们课下自由交流,互相讨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9

  【考纲呈现】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

  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

  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

  (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学生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题思路。例1通过自然带确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图中去找。例2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判断沿途的气候类型,得出对应的自然带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爬过高大的山体,像黄山、庐山等,在爬到山顶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呢?--海拔变高,气温变低。好!我们来看这座山,植被从山脚到山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气温、水分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变化。这种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垂直自然带数量问题。

  1.第一种情况,两座山海拔相同,纬度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2.第二种情况,两座山纬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所以,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有3个。

  第二,关于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

  第三,关于雪线高度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气温。

  (当堂练习)例4

  (结束)最后用3句古诗结束今天的课程。

  请说出以下诗句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气候等地理事物;能分析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2.通过读图、小组合作探究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提高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

  难点: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背景音乐为马头琴乐曲,朗读关于西北的诗歌,比如《凉州词》《使至塞上》,将同学们带入西北地区的情境中,感受西北地区的特色风光,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位置、范围

  【活动】学生以地理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书本14页活动一。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本正文内容完成活动下列任务。

  【任务】

  (1)找出与西北地区接壤的国家,说出本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说出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说出位于西北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及其行政中心。

  【学生回答】

  (1)与西北地区接壤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地理位置及特点:西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内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周边与多个国家接壤。

  (2)主要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阿尔泰山、河套平原。

  (3)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和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的一部分。

  【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的范围大体上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多少数民族。西北地区地形特点:以盆地和高原地形为主,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2.气候

  【教师活动】大屏幕投影“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

  (1)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2)说出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400mm。

  【教师总结】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还有少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和高山高原气候。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播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相关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师生总结】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年降水量大致为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让学生收集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图,探究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的植被分布差异。

  四、板书设计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一、位置、范围、地形

  二、气候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初一地理上册新人教版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初一地理上册新人教版教案(精拣12第)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

《河流和湖泊》教学案例(精简2篇)

《河流和湖泊》教学案例(精选2篇)《河流和湖泊》教学案例 第1篇  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二、案例分析  一、《河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 ,(精简4篇)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 ,(精选4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 , 第1篇  教案设计示例2  ——“居民和经济”  【教学重

第一册意志——力量的源泉(精简2篇)

第一册意志——力量的源泉(精选2篇)第一册意志——力量的源泉 第1篇  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一年级

居民和经济(精简14篇)

居民和经济(精选14篇)居民和经济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