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关系。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板块运动的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理现象和事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片。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到什么?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而在海底会有古河流遗迹呢?
引出课题:海陆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海陆变迁的实例
展示图片: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日本的填海造陆工程、红海的扩张、地中海的缩小等图片。
讲解:这些都是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包括陆地变成海洋和海洋变成陆地两种情况。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知道的海陆变迁的实例。
海陆变迁的原因
讲解:人类活动也会对海陆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填海造陆、围海造田等工程就是人类改变海陆分布的活动。
让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讲解:海平面的升降也会导致海陆的变迁。当海平面上升时,沿海地区的陆地可能会被淹没,从而变成海洋;当海平面下降时,海洋中的一些岛屿可能会与陆地相连,变成陆地的一部分。
展示海平面升降对海陆变迁影响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平面升降的作用。
讲解: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会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从而引起海陆的变迁。例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就是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得海洋变成了陆地。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假说
展示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相似性图片和资料。
讲解:这些证据都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例如,在非洲和南美洲都发现了中龙化石,而中龙是一种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爬行动物,这说明在两亿年前,非洲和南美洲可能是相连的,中间有陆地相连,中龙可以在这片陆地上自由迁徙。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让学生观察示意图,找出非洲和南美洲大陆可以拼合的证据。
介绍魏格纳: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 —— 大陆漂移假说。
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示意图:
大陆漂移的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挤压:
板块张裂:
讲解: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会形成山脉、高原等地形。例如,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展示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让学生理解板块挤压对地形变化的影响。
讲解:当两个板块相互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海洋等地形。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形成的,红海的扩张也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造成的。
展示东非大裂谷和红海扩张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板块张裂对海陆变迁和地形变化的作用。
讲解: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展示板块运动的动画,包括板块的挤压、张裂等运动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板块运动的过程。
讲解: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实例、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
C.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D. 地球绕太阳公转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
A. 麦哲伦
B. 哥白尼
C. 魏格纳
D. 哥伦布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 亚欧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填空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______和人类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拼合而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______火山地震带。
简答题
简述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关系。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海陆的变迁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了解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及时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学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掌握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大陆漂移假说的推理过程。
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等演示海陆变迁的过程和板块运动的形式。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实验法: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板块运动的力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演变的视频,展示地球从远古时期到现在的海陆变化情况。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地球的海陆分布是一成不变的吗?从而引出课题 “海陆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海陆变迁的现象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讲解:这些现象都表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陆变迁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包括陆地变成海洋和海洋变成陆地。
海陆变迁的原因
介绍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害。
讲解:海平面的升降会导致陆地的淹没或露出。例如,在冰期,大量的水结成冰,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而在间冰期,冰融化成水,海平面上升,一些陆地被淹没。
展示海平面升降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举例: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得海洋底部的岩石上升,逐渐形成了高山。
展示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假说
展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相似性图片。
讲解:这些证据都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在远古时期,非洲和南美洲可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漂移分开。
故事引入:讲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发现它们的相似性。
提出问题:为什么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如此相似?难道它们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吗?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而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
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并观察它们与板块的关系。
总结: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讲解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挤压和张裂。
挤压运动:
张裂运动:
演示实验:用两本书模拟板块的挤压运动,让学生观察书本的变形情况。
讲解:当板块相互挤压时,会形成山脉、高原等地形。例如,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展示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
演示实验:用一张纸模拟板块的张裂运动,让学生观察纸张的断裂情况。
讲解:当板块相互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海洋等地形。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红海的扩张也是由于板块的张裂。
展示东非大裂谷和红海扩张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
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的示意图,介绍全球主要的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六大板块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名称。
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
板块与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海陆变迁原因的是( )
A. 地壳运动
B. 海平面升降
C. 气候变化
D. 人类活动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
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魏格纳
D. 达尔文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 )
A. 台湾岛
B. 格陵兰岛
C. 海南岛
D. 马达加斯加岛
填空题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______、和。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拼合而成的。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______和______。
简答题
简述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板块运动的机制等,学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同时,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需要加强课后的辅导和巩固。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原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复杂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清晰地讲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学说。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和板块运动。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其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片。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到什么?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海底又为什么会有古河流遗迹呢?
引导学生思考海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海陆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海陆变迁的实例(10 分钟)
展示图片: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日本的填海造陆工程图片。
讲解:人类活动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如填海造陆;也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如围海造田。这是海陆变迁的人为因素。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的地层结构示意图、地中海面积变化示意图。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现在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这些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因素。
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10 分钟)
古生物证据:南美洲和非洲都有生活在古老地层中的中龙化石。
地层证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地层具有相似性。
大陆轮廓证据: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能够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提问:你们发现这两个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讲解: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非常相似,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说 —— 大陆漂移学说。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展示动画:大陆漂移的过程动画。
提问:魏格纳为了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收集了哪些证据呢?
展示证据图片:
板块构造学说(10 分钟)
板块张裂运动: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讲解: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的。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介绍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讲解板块运动的方式:
展示动画:板块运动的过程动画。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升高?
小组讨论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海陆变迁的实例、原因,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和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强调海陆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海陆变迁原因的是( )
A. 地壳运动 B. 海平面的升降 C. 气候变化 D. 人类活动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
A. 麦哲伦 B. 哥白尼 C. 魏格纳 D. 哥伦布
世界上最大的板块是( )
A. 亚欧板块 B. 非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填空题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______、和。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_。
世界上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______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位于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简答题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简述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课后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其他实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完成地理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海陆的变迁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讲解板块运动的机制和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和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运动与海陆分布、地形变化的关系。
难点
板块运动的原因和机制。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沧海桑田变化的视频,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视频。
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
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海陆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海陆变迁的现象(10 分钟)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图片、荷兰的围海大坝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这些图片表明海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长期的、缓慢的,有些是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如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有些则是需要通过地质研究才能发现的,如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它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或生活中见到的海陆变迁的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10 分钟)
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大陆开始分裂并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大陆轮廓的吻合性:展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轮廓是否能够拼合在一起。
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发现的相同古生物化石的图片,如中龙化石。
地层构造的连续性:讲解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地层构造的相似性。
故事引入:讲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魏格纳在病床上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非常相似,他就想这两块大陆会不会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呢?于是他开始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展示证据: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通过哪些方法来进一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板块构造学说(10 分钟)
找出日本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确定它所在的板块。
观察日本周围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小组探究结束后,进行小组汇报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块张裂运动:动画演示板块张裂的过程,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讲解: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地壳会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就是由于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未来它可能会继续扩大,形成新的海洋。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动画演示板块碰撞挤压的过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讲解: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时,交界处的地壳会隆起,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而且它还在不断升高,这是因为板块运动仍在持续进行。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概念。
展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介绍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讲解板块运动的方式:
结合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上著名的山系、火山和地震带,并分析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探究步骤: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以及板块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海陆变迁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学说来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选择题
下列现象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 极地地区的酷寒、干燥、烈风
D. 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
A. 哥白尼
B. 麦哲伦
C. 魏格纳
D. 伽利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
A. 四
B. 五
C. 六
D. 七
填空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______、和。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_。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______火山地震带和______火山地震带。
简答题
简述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制作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实例、原因、学说等。
预习下节课内容:火山和地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但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环节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略显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有所收获。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