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通用3篇)
经济文化 设计得较好。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感受郑和船队之艰辛,渗透情感教育;感知郑和下西洋到达许多地区,是一次了不起的航行;通过描线,培养学生识图、动手能力;通过制作简易示图,培养学生将地图信息转化为文本叙述的表达能力。
师:点评学生完成的情况,再次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总结: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30多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与之建立了友好关系。(引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感悟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教师展示“郑和远航与哥伦布远航比较表”
人物郑和哥伦布
比较结果
地区西洋美洲
航 海 情 况
时间1405-1433年1492-15XX年
次数7次4次
人数27800人1500人
船数大船62艘(连小船共计200多艘)17艘
船只大小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美洲
师:请同学们分析比较结果。
生7:时间早;人数多;次数多;船数多,船体大,范围广。
师: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郑和远航具有以下特征: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板书)。所以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点评:这一问题设计较成功。一改过去要求学生背教材中结论的枯燥的接受式学习方法,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达成课程目标之“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提供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延伸拓展】
3.郑和七下西洋的遗憾与启迪
师:郑和远航是了不起的行动,但却后继无人。郑和远航的壮举为什么在7次之后就不再也没能继续了呢?
展示材料,提醒学生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下西洋的费用方面去思考。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这些船只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需五、六千银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赏赐品的费用。据说大约花了六百万银两。而直至明中叶时,财政每年税收不过三百余万两。如此宣扬国威的收获之一,是朝贡使臣大量涌至。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七个。在在评课中,老师们产生分歧,有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课标和教材都没有要求。我们请吴老师作了设计说明。确实,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改变了“教教材”的旧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提供材料去思考,结合现实去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去思考。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课堂小结】
师:本课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1:我学到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生12:我为我国古代的壮举感到自豪。
生13: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多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生众:齐读本课丛书“知识建构”。
点评:课堂小结有新意,由学生来完成:说说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感受的情怀、所领悟的道理。
【课堂大练兵】
完成《指导丛书》一气呵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用教材教”“最近发展区”等;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知识点的记忆、知识结构构建、读图能力、读史能力等;课堂历史味浓:以古思今、读史论史、论从史出、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等;课堂参与性、趣味性强:讲讲历史故事、画画路线图、填填表格、读读材料、想想后果等;充分利用教材、学案、练习册的示范:怎样挖掘教材的价值?学案不在学生手中怎么办?学生拥有的练习册如何在课堂上利用?为如何使用学案教学作示范。不足:课堂超时完成,看来学生学习历史全部放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各个环节。总的说来,还很不错,难怪课后老师说:原来历史课也可上得这样轻松、有趣、有味。
经济文化 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出)
二、外国贡使(进)
三、外国传教士(进)
教学后记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