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摇篮》教案设计(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周前

《摇篮》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摇篮》教案设计 第1篇

  设计意图:

  多通道参与原则,是当今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借助音乐欣赏《摇篮曲》来尝试、实现这一原则。通过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如:唱歌、表演、绘画等相互的运用、融合,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

  活动目标:

  1.知道摇篮曲是东北民歌。通过欣赏能听出歌曲的内容,进行母爱教育。

  2.通过对歌曲的感受,能说出歌曲的性质(优美、缓慢)。知道这是妈妈摇宝宝睡觉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3.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4.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活动准备:

  1.幼儿园教育活动音乐磁带。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3.表现歌词内容的图片3幅。

  4.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和一块小毛巾。

  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活动过程:

  (一)感受《进行曲》

  1.幼儿听音乐《学做解放军》排队、踏步走进教室坐好。

  2.让幼儿自己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

  3.教师小结《进行曲》的性质和特点(欢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体动作体验、感受用宝宝哭的声音引出《摇篮曲》。老师告诉幼儿:"刚才的《进行曲》力度太强了,把宝宝吵醒了,请小朋友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哄宝宝不哭。"幼儿自由回答(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每当幼儿想出一种办法,尤其是与别人不同的办法时,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夸奖孩子并和其他幼儿一起用动作体验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体验后让幼儿说说感觉(轻轻地)。

  (三)感受《摇篮曲》

  1.老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我想给宝宝唱首歌,可是不知道这首曲子行不行,请大家帮我听一听。"欣赏第一遍〈摇篮曲〉,要求幼儿仔细倾听。

  2.欣赏完乐曲,组织幼儿说说感受(优美、缓慢)。老师:"这首曲子真美,宝宝睡着了,我们把她放进卧室去吧。"老师边唱边做拍手、拍腿动作,让幼儿感受2拍子。操作完毕,让幼儿说说是几拍子乐曲?(2拍子);哪一拍强?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强、拍腿的一拍弱)顺势告诉幼儿2拍子强弱规律:强弱。

  (四)结合〈摇篮曲〉深入进行肢体感受组织幼儿双手成摇篮状,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轻轻地、柔柔地)。

  (五)运用倾听法,分段欣赏〈摇篮曲〉1.幼儿结合第一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一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2.幼儿结合第二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二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3.幼儿结合第三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三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4.为幼儿解释歌词中难以理解的词,如:"娘"。(过去的年代,把妈妈叫做"娘")。

  5.老师可着重讲解第二段歌词,让幼儿说说长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麽?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表扬幼儿有志气)。

  6.老师把歌曲整体为幼儿演唱一遍。

  (六)介绍歌曲出处(是一首东北民歌,是妈妈摇宝宝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七)进行母爱教育1.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每天晚上是谁哄我们睡觉的?"幼儿集体回答(妈妈、爸爸)。向幼儿进行母爱教育:爸爸、妈妈很辛苦,每天要上班,下了班还要照顾我们,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烦爸爸、妈妈。

  2.鼓励幼儿回家用一个动作来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如:亲一下、抱一下、搂一下等),也可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八)补充加深活动1)把课中所用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自己放乐曲,自己欣赏,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体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2)以〈宝宝的摇篮〉为主题,设计几个小栏目,让幼儿描述、绘画,加深亲子之情。

  他们在干什么活动目标:

  1.学习倾听,分辨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提高听觉分辨力2.根据故事情境,让幼儿发挥想象,模仿各种声音,并进行情境表演活动准备:

  多媒体制作的图片。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小兔,告诉小朋友今天小白兔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引起幼儿的兴趣)放情境一:背景(森林里,有树,有小山坡,有草坪,有池塘) 播放小鸟的声音,之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声音,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播放马的叫声,之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声音,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播放青蛙的叫声,之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声音,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播放一头狮子,请幼儿说说它的声音。

  播放完之后,请幼儿想想,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并请他们也来学学这些叫声。小朋友学得真像,小白兔很高兴,她还想带小朋友到另一个地方去,放情境二:背景(公路上,两旁有树木,有人行道) 播放飞机的声音,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出示各种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说说他们的声音。并问幼儿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二).分段播放录音声音,请幼儿听听他们在干什么。并进行适当的情境表演。

  (三)大自然里的声音还有很多,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到外面去找找看。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欣赏感知《摇篮曲》。

  改进:第一次范唱时拍手容易分散注意力,安静的听能记住歌词,带要求听。

  个别幼儿没有关注到。

《摇篮》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倾听音乐感受摇篮曲轻柔、缓慢的旋律,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摇篮曲的性质,并有兴趣地用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情节。

  2、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创编一段舞蹈,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歌曲:《小小的船》

  教师语言: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听——(师生合唱,引导幼儿看老师的指挥手势)

  (二)欣赏摇篮曲

  1、感受音乐的特点

  教师语言: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完整听赏音乐)

  提问:这段音乐好听吗?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那么多的事,你们真是用心在听。那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些事的呢?

  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再次欣赏,讲讲感觉,教师哼唱加以肯定)

  小结:你们说得真好,这段音乐给我门的感觉就是很柔和,很安静的,缓慢的。

  2、感受音乐的内容

  教师语言:其实音乐就像人说话,每一段音乐里都藏着一个优美又动听的故事,那么这段音乐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起来看吧!(欣赏舞蹈和音乐)

  提问:现在你们都知道这段音乐讲了什么故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动作理解:妈妈在哄宝宝睡觉,并开心安慰地跳起舞了)

  小结:这段音乐讲述了妈妈在哄自己心爱的宝宝睡觉,像这样的曲子我们叫它《摇篮曲》。

  3、幼儿表演音乐内容教师语言: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就是老师的好宝宝,天黑了妈妈要哄宝宝们睡觉了。

  教师语言:妈妈哄你们睡觉心里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次小爸爸小妈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呢?(幼儿也来扮演妈妈爸爸哄娃娃睡觉)

  难点:哄娃娃的动作可以引导幼儿变换动作。(幼儿个别示范)

  表演得逼真(引导幼儿用动作体现对娃娃的宝贝)

  4、结束语:小娃娃真的睡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他放到小床上,我们也该休息了。

  教学反思: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

  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

《摇篮》教案设计 第3篇

  《摇篮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妈妈的歌中的一首歌曲。本节课是一节歌唱表演课,为F大调,6/8拍,曲调优美,感情真挚。歌曲主要描述了妈妈轻摇宝宝睡觉的画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线的爱,教导学生要孝敬我们的妈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培养学生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和模仿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通过小组合作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和反复记号的意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熟练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而教学的难点在于掌握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并达到边打拍子边歌唱。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所增强,学习兴趣更为广泛。这个阶段学生歌曲的演唱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情感的表达有待提高,节奏的训练需要加强。以上这些将是我教学中重点注意的地方。

  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歌曲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欣赏教学法: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聆听歌曲伴奏和范唱,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创编律动,更进一步的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学生分小组演唱,并且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歌唱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创编下行旋律,并展示演唱,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我讲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教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展开: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的问题导入,通过问学生,小时候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新课《摇篮曲》。

  (二)教授新课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初听歌曲

  播放歌曲《摇篮曲》,学生有目的的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讨论歌曲的内容。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聆听歌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歌曲。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我会对问题进行提问,学生自由发言。共同探究出歌曲的速度是缓慢的,情绪是亲切地。同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学唱歌曲

  在学唱歌曲之前,我会为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旋律,同时画出旋律线。这样对歌曲旋律的走向,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之后,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的大声朗读歌词,再次体会歌曲的内涵和所表达的意义,体会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针对四年级学生识谱能力差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先教学生唱谱,采用我唱一句,学生跟唱的形式教唱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和节奏。在唱的时候,体会歌曲的拍子。之后提问,得出歌曲为六拍子。并且讲解,六拍子和三拍子的指挥图示是一样的,找学生画出三拍子的指挥图示。然后,我唱旋律,学生试着填词,在演唱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音准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对反复记号进行讲解。在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歌曲旋律后,用钢琴弹奏歌曲伴奏,学生跟钢琴伴奏演唱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

  最后,巩固练习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将采用分小组演唱、男女对唱、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且以比赛的形式展示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活动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女生当妈妈,男生当孩子,来表演唱,之后角色互换。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之情,同时,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分角色演唱不仅可以激发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创编的方式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堂小结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介的突出了歌曲的情感,展示了歌曲的重难点。

《摇篮》教案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学过程

  同学们请看的图片,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他们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诞生于亚非大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7页到第8页有关埃及的内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从课本中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现与尼罗河有关,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学生讨论]……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

  [教师讲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塔底占地约52900平方米。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一千米。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8米。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30年。本课引言中选用的插图《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0米,长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6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教师]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们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这便是每个国王继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金字塔是人

  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还有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土地肥沃,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教师讲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有282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如第233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

  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

  汉谟拉比的雕像。在颁布法典的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来代替多神崇拜。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

  [教师引导]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师讲解](结合课本上古代印度的地图讲解)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兴起了许多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本书中选用的插图就是该城遗址)。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明”,因这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也称“哈拉帕文明”。顾名思义这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核心地区的西北边陲,所以很多文化遗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的文明是同源的。在1925年以前,人们只知道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可是,历史学家们也知道雅利安人是外来的,那么,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这块土地的主人又是谁呢?历史学家们

  百思不得其解。1925年,考古学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巨大的城市遗址,其文化大约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进入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家。不久,考古也证实,这些散落各地的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大约最晚于公元前1750年后不久就结束了,这就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了0年。此后,考古学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发现了大小城镇遗址余处,其范围从西边的伊朗边境至东边今天印度的德里,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前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维河东岸,后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长纳县境内的印度河畔。此外,还有一些小遗址,如卡利班根、洛塔尔、苏尔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考古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10米,分别向东西和南北整齐排列,房间一般用砖砌成,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目的主要内容“种姓制度”。请大家先把课本上的看一看,在中间找出一些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之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四个等级不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出来的。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个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教师讲解]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雅利安人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称为印度—雅利安人,这就是一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在印度—雅利安人扩张过程中,当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赶走,他们成为古代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他们最受鄙视。首陀罗和贱民被压在印度社会最底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折磨、压制和剥削。

  从理论上维护种姓制度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烦琐的祭神仪式,从私人生活到国王即位,都要祭神。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传说,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它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级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婆罗门教衰落。到了8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易名为印度教。

《摇篮》教案设计 第5篇

  设计意图:

  孩子们喜欢读儿歌,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好奇,经常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想。在语言区里,常常看到他们自编自创小儿歌。如: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感受儿歌韵律美,体验创编的乐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设计思路:

  开始部分以图片导入,引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基本部分围绕“摇篮”分为五个步骤:一是教师有感情的完整朗诵,幼儿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使幼儿初步了解儿歌大意。二是结合flash课件进行欣赏活动,再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三是图文结合,分段理解,使幼儿知道这些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四是配乐朗诵,陶冶情操,五是借助各种动物图片幼儿大胆想象,创编儿歌。结束部分:师幼在愉快的谈话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宁静、温馨的意境,激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儿歌内容,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3、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进行创编。

  活动重点:

  理解儿歌内容,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活动难点:

  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1、《摇篮》flash动画,《摇篮曲》音乐。

  2、一张摇篮图片,四幅自制教学挂图。

  3、创编时所用图片:鸟宝宝,龟宝宝、熊宝宝、蝴蝶宝宝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孩子们快来看看,是谁呀?

  宝贝们好!我的名字叫摇篮。你们认识我了吗?

  师:摇篮有什么用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2、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摇篮》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二、欣赏诗歌、感知理解。

  1.第一遍欣赏(教师朗诵,引人入境)

  提问:

  (1)儿歌的名字是什么?

  (2)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师:儿歌里还有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听。哪些是摇篮?她们又是谁的摇篮呢?

  2、第二遍欣赏(播放课件flash,整体感知)

  提问:

  (1) 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摇篮?(提示幼儿用诗歌中这样完整的句子回答)

  (2)师:想一想蓝天是摇篮,摇着谁呀?大海是摇篮,她的宝宝呢?......

  3、第三遍欣赏(图文结合,分段理解)

  孩子们说得可真棒! 摇篮妈妈听到了可高兴了,瞧:她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教师此时将教学挂图轻轻地推到前方)

  (1)、师:看谁的小眼睛最明亮?先来看第一幅图吧!你看到了什么?

  师:哦!白云在做什么?你能用动作表演一下吗?

  (2)、师:你演的可真好!我们一起接着看看大海的怀抱中有谁呢?师:好的,浪花在做什么?一起做一下这个动作吧!

  (3)、师:恩,孩子们表演得真不错!再来看一下第三幅图中又有谁呢?

  师:看风儿在做什么?花宝宝呢?

  (4)师:花宝宝睡着了,我们可爱的小宝宝呢?

  师:他是怎样睡着的?

  三、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1、随文划指诵读

  师:宝宝们都睡着了,我们不能把他们吵醒,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朗诵呢?”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美美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孩子们,伸出你们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划指读一读吧!此时你们的小指尖嗖的一下碰到了字宝宝,准备好了吗?

  2、师幼合作诵读

  师: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再合作读一读吧!我读前半句,你们接读后半句。看好老师的手势,比比哪一小组接读的好哦!

  3、幼儿接龙朗读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声音?好的,请4名幼儿接龙朗读。

  4、师幼配乐同诵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 我也想读一读了,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美美地读读吧!

  四、展开想象,创编儿歌。

  1、示范引导创编

  师:你们朗读的声音可真好听!瞧,都把螃蟹宝宝吸引来了!螃蟹宝宝的摇篮在哪里?我想到一首诗歌了,你听:海滩是摇篮,摇着蟹宝宝,海风轻轻吹,蟹宝宝睡着了。

  2、幼儿分组创编

  师:我当上了小诗人,你们呢?想不想当小诗人?好,赶快把你们桌下的宝宝们请出来吧!你也来用诗儿歌中那样美的语言说一说吧!还可以将你编的诗歌说给同伴听。

  3、幼儿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情感提升。

  1、师:这些小诗人编得真好听!老师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你们想不想听听我们创编的诗歌呢?

  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沙沙响,鸟宝宝睡着了。

  沙滩是摇篮,摇着龟宝宝,温度悄悄升,龟宝宝睡着了。

  草地是摇篮,摇着兔宝宝,草儿轻轻动,兔宝宝睡着了。

  花儿是摇篮,摇着蝴蝶宝宝,风儿轻轻吹,蝴蝶宝宝睡着了。

  2、师:这真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啊!孩子们,你们真棒!今天不仅帮小宝宝找到了摇篮,还当上了小诗人,编出了好听的诗歌。你们高兴吗?

  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宝宝,他们的摇篮在哪呢?细心的小朋友和我一起去找找吧!

《摇篮》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摇篮》教案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 按要求预习课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 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 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森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自学课文。

  1、 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 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 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 媒体出示:“原始森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 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 赛跑 污染 神圣

  4、 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 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 学习第1节

  1、 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 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 学习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 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 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 讨论交流。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 学习第4节。

  1、 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 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 天然博物馆)

  3、 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森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 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 不被污染)

  3、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 总结

  四、 展开想像,学习表达。

  1、 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 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六、 板书设计:

  美好、遥远的回忆

  天长地久

  5、 祖先的摇篮 文明的起点

  (一望无边)

  不被污染

  天然博物馆

《摇篮》教案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1、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可能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摇篮》教案设计 第9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评析:出示摇篮图片,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说说睡在摇篮的感觉,很多的幼儿都能说出睡在摇篮舒服、温暖的特点,有的幼儿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评析:让幼儿看着图片来进行句式分析,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便于幼儿去分析整理句式,发现四句诗歌的共同之处。)

《摇篮》教案设计 第10篇

  一、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运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4、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二、活动准备:

  1、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背景图一幅。

  2、流水声录音磁带一盒。

  3、与水相关的各种图片布置场景。

  三、活动过程:

  (一)、倾听录音,激发兴趣。

  1、倾听流水声(放录音)

  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水声)

  2、你能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二)、指导幼儿初步学习理解诗歌。

  1、出示课件图,让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水(先单幅,再整幅)。

  问:请幼儿说说图上有哪些水?(帮助幼儿认读)

  2、初步感受诗歌《水》

  (1)老师将这幅图上的各种水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水》。幼儿倾听,教师示范朗诵。

  (2)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幼儿自由描述)

  3、学念诗歌

  (1)、教师念,幼儿倾听想象。

  (2)、幼儿边听边念,可自由用动作表现。

  (3)、幼儿集体朗诵。

  4、引导幼儿理解诗歌

  问:(1)为什么说健康的水是汗水?

  (2)你见过喷泉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3)你见过静静的湖水吗?在哪儿见过,是什么样的?

  (4)喷涌的水是什么水?说它是什么样的?

  5、问: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幼儿自由提问,教师或幼儿回答。目的:帮助幼儿理解难词难句。)

  6、幼儿集体表演、朗诵诗歌。

  (三)、学习仿编诗歌

  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你能把你知道的水也编成好听的诗歌吗?

  1、可请幼儿参观布置的场景或用课件提示,调动生活经验,拓展想象空间。

  2、小组交流,大组展示。(可引导幼儿先画后说)

  3、鼓励幼儿向爸爸妈妈朗诵创编的诗歌。

  附诗歌:

  小小的水是泪水

  大大的水是海水

  跳舞的水是喷泉

  健康的水是汗水

  脏脏的水是泥水

  静静的水是湖水

  甜甜的水西瓜水

  喷涌的水自来水

  本篇诗歌结构简单、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它所反映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并美化了生活。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易于学习、理解和仿编。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摇篮》教案设计 第11篇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尝试改编诗歌。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含有蓝天、草地、大树、河水、幼儿园图片。

  2、打印图片:飞机、小马、小羊、乌龟、螃蟹、小鸟、小猴、蝴蝶、松鼠图片。

  3、音乐《我爱我的家》。

  4、白板或黑板。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进入主题

  1、出示PPT,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天空、草地、河水、大树、幼儿园)。

  2、引导幼儿用一句话讲述图片,如:蓝蓝的天空、高高的大树等。

  3、游戏《找家》

  请幼儿扮演天空、草地、河水、大树、幼儿园,再请幼儿扮演白云、小羊、小鱼、小鸟、小朋友,听老师口令去找自己家。老师喊停就要站好,看谁找到自己的家。

  三、改编诗歌

  1、出示草地、蓝天、河水、大树的图片(打印后贴到白板)和各种动物图片(打印后贴到白板),请幼儿尝试进行改编诗歌。

  2、根据幼儿操作的结果让幼儿改编诗歌。例如: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蝴蝶的家、飞机的家。

  四、共同的家

  1、教师小结:

  小朋友真能干,编了这么好听的诗歌,现在我们知道了,每种一动物、植物和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而且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一起生活在那里。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师: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老师也编了一句诗,放在这首诗的最后: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2、听音乐《我爱我的家》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

《摇篮》教案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

  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3)练读2、3节。

  (4)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节。

  6.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地久天长、神圣)

  (2)引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7.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8.有感情地读全诗。

  这一环节主要抓住“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等几个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读诗句,感受祖先的摇篮给人们以美好而遥远的回忆。通过品析词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深入理解诗意。

  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读、展示个性指名读……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尽情、尽心地“放声朗读”,既能表达情感,升华感情,又能培养语感,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通过拓展想象,使孩子们更好地升华情感,由此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配乐齐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始”字中“女”作偏旁要变窄,横画变短不出头。

  “意”、“思”、“想”都有“心字底”。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让学生自己记字形,认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锻炼自主学习意识。

《摇篮》教案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摇篮》教案设计 第14篇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23 祖先的摇篮

  作者:吴珹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①是我们 祖先②的摇篮③。[句导读:把“原始森林”说成是“祖先的摇篮”,能让人感觉到原始森林是个能让人感觉舒适、温暖、幸福、安逸的地方。]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句导读:朗读时,抓住“多大”一词重读,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那浓绿的树荫(yīn)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句导读:“浓绿”写出了原始森林枝叶茂密的特点。“一望无边”“遮住”写出了原始森林辽阔广大的特点。]

  第一部分(第1小节):讲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我想——[句导读:一个“想”字,说明以下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tāo)鹊蛋(dàn)?[句导读:问句,说明摘野果、掏鹊蛋都是作者充满童趣的猜想,而不是真正看到的。]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句导读:从这些猜想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是那么快乐和自由自在。]节导读:猜想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dòu)小松鼠,采野蔷(qiánɡ)薇(wēi)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dǎi)绿蝈(ɡuō)蝈吗?[句导读:在原始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孩子们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尽情玩耍,是那么无忧无虑。这原始森林的确是孩子们快乐的摇篮哪!]

  节导读:猜想那时候的孩子在原始森林里开心游戏的情景。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④……[句导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树上结满了各种野果,树杈上的鸟窝里有许多圆圆的鸟蛋。草地上,野蔷薇盛开着,小蘑菇举着一把把漂亮的小伞,美丽的红蜻蜓在林间飞来飞去。短尾巴的野兔、可爱的小松鼠、机灵的绿蝈蝈儿快活地游戏着……这回忆是多么的美好哇!]

  节导读:讲那猜想和回忆非常遥远而美好。

  第二部分(第2~4小节):讲作者猜想古代人类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美好情景。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句导读:朗读时要读出感叹、赞美的语气。]

  第三部分(第5小节):感叹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2.懂得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出示原始森林图片)

  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看,这原始森林的景色多么美,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的生活环境吧。(板书:祖先的摇篮)

  2.齐读题目,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 自学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圈出来,自主解决。

  (2)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效果。

  (1)课件展示会认字读音,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yīn dòu qiáng wēi  dǎi

  荫  逗  蔷  薇  逮

  (2)课件展示会写字,指名学生认读,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祖  啊  浓  望  摘  掏  蛋  忆

  重点字书写指导:

  祖:偏旁是“礻”不是“衤”,“且”的最后一笔要长些;“掏”的偏旁是“扌”,识记这个字时,我们可以换一下偏旁;用形近字进行辨析,如淘、陶、萄等。

  (3)教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望无边: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遥远:距离长远,时间久远。

  苍苍茫茫: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的样子。

  3.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 把握脉络

  1.自读课文,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根据各节意思的不同划分段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组长汇报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部分(第1小节):介绍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2)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介绍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是如何生活的。

  (3)第三部分(第5小节):概括总结,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4.按男女分组朗读四个小节。读出回忆的遥远和美好,读出对原始森林的感叹。

  四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小题。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初步记住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3.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思绪的变化,体会原始森林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关于原始森林的图片。

  一 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祖先的摇篮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生字、新词进行了学习,大家都学会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2.检查生字读音,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理解。

  二 理解课文

  1. 教师朗诵这首诗,让学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

  2.指名读句子: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用对词语的轻、重读以及语气的舒缓来表达感情。例如,我们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读: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4.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了些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5.小组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还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像祖先一样在原始森林里做这些事,会有怎样的感觉?

  (3)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小节。

  6.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7.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自由读,展示个性指名读)

  8.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 拓展延伸

  1.让我们展开想象,画一画祖先在摇篮中会做的事。

  2.面对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你会想些什么?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3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

  1.看拼音,写汉字。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1.教材分析

  这首散文诗共分五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真实的童年生活,这构成了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使“我”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展开人类所居住星球的画卷,生机盎然的蓝色和绿色同为这颗星球漂亮的盛装。森林——地球上陆地生态的主体,人类的祖先曾在这绿色的拥抱中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森林是人类最初赖以生存的摇篮。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在森林里生活的呢?课文采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生1:我们要多种树,不能砍树。

  生2:我们不要伤害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生3:我们不能污染森林里的水源。

  师:是呀,总的来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信这样才能使“祖先的摇篮”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师:我们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我们“祖先的摇篮”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面对这些现实,你有怎样的感慨?

  生4: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破坏环境,请看看吧,山林遭到砍伐导致山洪泛滥,地表缺乏植物保护,土地沙漠化严重。要是这样下去,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地方了。真令人担忧。

  生5:岂止这些,你没见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海洋生物的生存面临巨大的考验。很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6:是呀,这些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造成的,我们应该发出倡议,阻止这些事情再发生。

  生7:虽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现在人们都觉悟了,都重视保护环境了,你看,国家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很多地方出现了碧水蓝天,景色优美,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悲观,我相信以后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说得对,过去,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现在人们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地方开始了保护环境的行动,这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希望同学们加入到保护环境的大军中去,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摇篮》教案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 按要求预习课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 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 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森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自学课文。

  1、 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 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 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 媒体出示:“原始森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 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 赛跑 污染 神圣

  4、 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 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 学习第1节

  1、 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 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 学习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 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 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 讨论交流。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 学习第4节。

  1、 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 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 天然博物馆)

  3、 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森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 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 不被污染)

  3、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 总结

  四、 展开想像,学习表达。

  1、 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 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六、 板书设计:

  美好、遥远的回忆

  天长地久

《摇篮》教案设计 第16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评: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评: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方式。

  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评: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评: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摇篮》教案设计 第17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九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

  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动人的传说

  祖先的摇篮

  天真的童谣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精简15篇)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精选15篇)《踏雪寻梅》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诗情画意的大调式抒情

钢琴音乐的奇葩,(精拣2篇)

钢琴音乐的奇葩,(通用2篇)钢琴音乐的奇葩, 第1篇  教学要求: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

《什么船儿》教案设计(精简2篇)

《什么船儿》教案设计(精选2篇)《什么船儿》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 能富有感情地演唱《什么船儿》。理解歌

《二泉映月》教案设计(精简17篇)

《二泉映月》教案设计(精选17篇)《二泉映月》教案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精简13篇)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精选13篇)《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