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拣20篇)

三年级数学 下一篇:没有了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天前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选20第)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获得经验

  1.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正方体,摆成了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也搭出立体图形

  (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1:一个倒着的7

  师:倒着的7,左边是一竖,右边是一横。那左边竖着的是什么图形?右边的一横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1:左边是2竖着的长方形,右边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形状?

  生2: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是不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成的呀?“是”

  师:怎么组成的呢?

  生:下面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

  师:第一层是由2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第二层是一个正方形,放在左边。

  (2)画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和笔,在方格纸1上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那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

  在黑板上的方格纸上用直尺和彩笔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先描绘出这个形状的边框,再在方格中画平行的斜线,

  师:请同学们对画的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订正,进行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点PPT)播放课件

  师:我画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3)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看,怎么看呢?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走到正面,眼睛从立体图形的上方,视线垂直向下看。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真清楚。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

  师:从上面看上去是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我是用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从上面看只看到2个正方形,还有一个正方形去哪了?

  预设:生:上面的那个正方形把下面的那个正方形挡住了。

  师:原来如此,上面的这个正方形把下面的正方形给挡住了,所以只看到2个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组内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画的。播放课件

  (4)从左侧面看

  师:从左侧面看,怎么看?

  指名学生演示:走到左边,平视立体图形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一个由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非常清楚。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生:看到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看上去是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把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然后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

  师:对比从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预设: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生:一个是横着拼的,一个是竖着拼成的。师手比划。

  师总结:说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看来三个立体图形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加大,用四个正方体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独立观察,并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巡视,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来看看老师观察的结果。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点拨升华

  1.师:其实4个正方体不仅可以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还可以这么搭。

  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独立想象,连一连。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怎么连的?

  师:同学们和他连的一样吗?

  2.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强,那我们换一个方式:我搭你看

  课件展示:这些是已经搭好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A?

  师:你怎么辨别的?

  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B?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从正面去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正面形状可能完全相同。

  3.师: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小组合作试试。课件展示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

  预设:有小组搭出棱与棱重合的情况。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但是你能想到棱与棱重合的情况,非常棒!

  4.拓展

  师:终于找出了符合要求的三种立体图形了。同学们辛苦了,现在不用同学们动手搭,想一想,如果我不限制正方体的个数,能搭出多少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小组合作:①小组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且确定正面;②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上面、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秘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发现的秘密说给同桌同学听。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刻,在此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观察,同桌交流

  3、发现规律,汇报:

  那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1)彩旗:一黄一红

  ①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

  ②谁和他发现的一样,再说说。

  老师把你看到的贴出来,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问:下边贴什么?贴个蓝的行吗?为什么?接着说下去,一黄一红,一黄一红……评价:他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③把老师贴出的一起说说,师打节拍生读。

  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是这样)问:哪样?什么意思?总是这样,就是重复。

  ⑤追问:谁在重复?老师圈圈,画竖虚线,用手指黑板,一组一组出现,就是重复。

  师小结:彩旗是按照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你们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谁来完整的说说彩旗是按什么重复排列的。

  (训练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完整的`话语)

  (2)灯笼、小花方法同彩旗教学方法一样。(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灯笼是按照一紫一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后面两个呢?小花是按照一绿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问:中间两个呢?指一组生接着往后排。

  注意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达出灯笼、小花的规律。

  (3)小朋友队伍:看,这些孩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练习舞蹈呢!你从小朋友的队伍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呢?(一女一男)

  小结: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刚才,通过观察,你们不但从彩旗、灯笼、小花中找到了他们颜色上的排列规律,从小朋友的队伍中找到了性别的排列规律。

  (4)不同颜色数量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

  你觉得有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色的灯笼?

  (5)形状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

  (6) 观察比较,这两组图形都有规律,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颜色的变化,还要注意到形状的变化,甚至还要注意数量的变化。

  4.那再和前面的小花、彩旗、灯笼比一比,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起来,规律不是单一的,同一形状,不同颜色重复排列有规律,不同颜色,数量不同重复排列也有规律,同一颜色,形状不同,数量也不同重复排列还有规律,那我们就说,只要不断重复排列就有规律。

  三、操作中创造规律

  1.接下来,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创造出新的规律。

  听清要求: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出更新的一组规律。我们看看谁摆出的规律又漂亮又与众不同。

  2.同时指名到黑板上摆规律。

  汇报展示: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四、练习中巩固规律

  导语:你们能够创造出这么美的规律,下面快来判断判断。

  1.判断,这是不是有规律的排列?

  讨论、交流

  评价:你们可真会交流。

  2.快想一想,这三组图形如果每组按规律排下去,哪组第6个是红色的?

  学生猜,老师问: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或问为什么?)

  五、作业中运用规律

  看书88页例1我们讲过了,例2说一说,89页例3和下边的做一做涂色。

  六、生活中欣赏规律

  1.我们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很多,谁能说说?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和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3月9日。

  师:这是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一年中总有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你的——

  生(脱口而出):生日。

  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

  同学在各自的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课前,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20xx年的年历卡。)

  师: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

  两位同学起立说出各自的生日,其余同学判断是星期几。

  【研讨:“年、月、日”知识是计量知识中与空间知识(长度)、质量和货币知识相并列,衔接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而学习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的这种布置顺序是包括了对儿童认知客观实际的正确掌握。年、月、日的概念相对于空间(长度)、质量和货币要笼统、难于掌握一些;相对于时、分、秒的体验又空乏、肤浅一些。但因为生活离不开时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儿童的生活之中已积累有一定的年、月、日的初步经验。本课教学从其中选择有较多体验的 “日”开始,而至月、年,次第展开。在一般自然的交谈中,刻意地安布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题眼正反拈联,顺手牵引出与之对立的“特殊”的日子的猜想,使话题与认识的'主体——同学的相关度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从而激活了同学对课题学习的兴趣,使其后对年历片的观察与圈划活动能使同学令行风动、倾心参与。这是教者开课艺术的充沛体现。

  本课的目标定位对知识层面规定较低,只是要求知道(记住);但对情意领域,教者的眼光又很高远,重视了能力和兴趣的教育培养。这是本课设计着眼点的一大特色。】

  师:请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了?

  生:每个月后都有空缺。

  师:哦,你看出了每个月的日期排列有特点。

  生:一年有12个月。

  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有28天,其它各个月有30天,有31天。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日期数是多少,这个月就有多少天。

  师:说得真好!20xx年的各个月有多少天,请大家观察年历,再填写数学书第17页的表格。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同学填写后,指名报各月的天数,同学核对。

  一位同学说:他的年历上,7月是30天。教师接过同学的年历看,发现日期的排列有些特别,因最下面一行没有空行,遂把31排到了最上面一行。同学没看懂这种有些特别的排列法。教师随即视频展示这一位同学所带的的年历,并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辨析这个月有多少天。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7

  教学内容:

  课本82-83页。智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答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生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智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仔细观察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三、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自学。

  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小组交流: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教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师巡视,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

  3.学生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4.讨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

  (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四、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

  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写完检查。

  五、全课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谜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板书设计:

  数字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平闰年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对策: 尽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积累同学的生活经验,便于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准备: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对年月日的知识你了解了多少?

  2、 基本练习:

  (1)平年一年有( )天,闰年有( )天,相差的天数出现在( )月。

  (2)今年是20( )年,是( )年,我国将在( )年召开奥运会,这一年是( )年。

  二、计算经过时间

  1、胜利小学从7月1日开始放暑假,到9月1日正式开学,胜利小学放暑假一共放了( )天。

  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明确:7月1日也是算在放暑假之中的,7月份一共放了31天,8月份也是31天,9月1日已开学,不能算在放暑假中,所以暑假一共放了31+31=62天。

  假如从7月5日开始放暑假,到8月29日开学,一共放了( )天。

  2、妈妈所在的班组从3月22日到4月10日,一共加工了200套服装,这个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套服装?

  重点理解:3月22日到4月10日在计算时两头都要算,共20天。

  3、出示:第21页考虑题

  引导同学理解:计算农作物的生长期,计算的方法各地不同,可以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也可只算一头的。

  假如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那么这三样农作物的生长期分别是几天呢?

  先独立算。

  交流计算方法。

  4、今年几岁了?(9岁还是10岁)

  引导同学理解:周岁与虚岁不同算法,周岁只算一头时间,虚岁两头时间都算,所以虚岁比周岁要大1岁。

  5、小结:我们在计算经过时间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经过的时间是算一头还是算两头。

  6、练习:(1)从今年的10月1日到明年的2月1日,经过了( 4 )个月。

  (2)从今年的10月到明年的2月,经过了( 4或5 )个月。

  板书设计:

  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

  (1)两头都算

  (2)一头算一头不算

  (3)两头都不算

  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

  (1)两头都算

  (2)一头算一头不算

  (3)两头都不算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

  步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学生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有什么特点? (对折后两边相同、对称、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左右两边相同。像这样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可以说是对称的。那怎么来验证呢?(对折)

  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不方便直接对折。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现在可以对折了吗?

  预设2:轴对称图形(对称)。那你说说你对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怎么验证?(对折)这些对称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看,现在这些图形还对称吗?(对称)板书: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么对称的?我们又怎么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

  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对称轴。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4例2和练习十六1、2、6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指名板演

  3、用任意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

  展示算法多样化

  估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完成

  指导竖式计算,说计算方法,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认识:

  十位是0就要先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借1给个位当10再减

  最后集体交流

  3、小结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习六1、2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的例题、试一试,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材简析]

  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在前面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既要处理好一图两式与一图四式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学生比较自然地理解一幅图所列的四道算式,又要引导学生联系一幅图的图意,把列出的四道算式对照起来看,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从一道算式推出相应的另一道算式的结果。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内容较多,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创设形式活泼、学生喜爱的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对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说说图意,感受生活的情境,并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出示游泳活动的情境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图意,

  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

  2集体交流: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算

  (板书:5+3=□,3+5=□)

  怎么想5加3和3加5等于几

  看看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

  (2)看了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8-3=□)怎样想8减3等于几

  (3)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怎样列式(板书:8-5=□)怎样想8减5等于几

  [评: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计算得数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同样的一幅图,小朋友们列出了几道算式看了这四道算式,你想到些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评:从一图两式自然地过渡到一图四式,让学生体会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四道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4 试一试

  (1)出示兔子拔萝卜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3)集体订正: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二、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1 想想做做第1题

  (1)看图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2)集体订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2游戏巩固

  游戏一:帮帮小河马

  出示□+□=8,说明:小河马遇到难题了,看它多着急啊!你能帮帮小河马吗

  让同桌一起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游戏二:旋转木马

  在旋转木马的音乐声中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同桌相互交流

  游戏三:放鞭炮

  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回答对,其余学生发嘭、啪声;如答错,则发嗤声

  [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创设了形式活泼、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

  3 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后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

  4 想想做做第6题

  小组合作探讨:根据图意你们能列出多少道算式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

  [评: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了不同学生需要,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总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了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在练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了多种练习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数学活动过程。设计开放题,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来学校的?如果老师要从学校去你家,你能告诉老师怎么走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说从学校到家的`路线。

  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叙述,有些同学的家老师知道怎么走了,因为他表达地很清楚,有些同学的家老师还不知道怎么走,但是没有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会让老师根据你的叙述找到你家的。(板书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二、互动新授

  1.出示第52页例3,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部分街道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学生交流。

  汇报预设

  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

  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

  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师:你能看图再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1) 自己说一说。

  (2) 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

  (3) 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

  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

  (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

  (3)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九第8题。

  出示李家桥小学的平面图,让学生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3. 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平面图。

  指出: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

  (2)看图说说,5路公共汽车经过哪几个地方?

  (3)你能说出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吗?

  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练习九第10题)

  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上学,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你能说出你上学的路线吗?

  五、全课小结

  引导总结:我们在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要说清楚方向,有距离的还要说清距离,途中各点要逐个描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41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

  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

  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

  表示求12 L的

  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

  ,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

  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

  可以列成 ×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

  ,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

  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19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判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黑彩笔,三角板

  2、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准备好的图)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平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互相平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板书:平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板书:相交

  2、探索新知

  (1)认识垂直

  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

  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另外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叙述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生:互相垂直就是AB垂直于CD,CD也垂直于AB。

  师:说的真完整,当直线AB和直线CD互相垂直时,我们说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可以写成AB⊥CD,也可以说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写成CD⊥AB,称直线AB是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是直线AB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常用字母O表示。(边说边板书:AB⊥CD,CD⊥AB)

  师:(指着③、④、⑤)这些都叫做两条直线相交,但哪个特殊?

  生:④

  师:为什么?

  生:因为④相交成直角了。

  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当相交成直角时,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垂直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总结:①要相交,②成直角。(补充课题:垂直)

  师:清楚的知道这两点我们就能很快判断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

  (2)选择判断垂直的工具

  师:那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书、三角板等可以。

  师:只要带有直角的物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判断垂直了。哪个工具更准确呢?

  生:三角板

  (3)判断垂直

  师:你们能用三角板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吗?互相垂直的标出直角符号。请你完成小篇子上第一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学生用三角板自己判断后汇报,①②⑤不是,③④是。

  (汇报时让学生在小黑板用三角板演示)

  师:有时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用工具测量才是准确的。

  (4)找一找

  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有没有互相垂直的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组互相垂直的边)

  师:即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现象?(学生找一找)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3、画一画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你们都学会判断、找垂直现象了,那你们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板就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生在课堂练习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后教师黑板演示。

  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你们在画垂线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例如:在画垂线的时候交点处出现圆角的问题。

  师:谁有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垂线的画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生介绍其它画垂线的方法。

  (2)过一点A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师:老师要求大家通过一点A画直线AB的垂线,至于点A你是放在直线的上面,还是放在直线的外面,大家自己决定。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你把点A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通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呢?

  (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直线AB的垂线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只有一条。

  4、巩固练习

  (1)出示一组平行线

  要求:请从一条直线上任意取3个点向另一条直线做垂线,并量一量这三条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垂线段能做出多少条?(无数条)

  师:这条线段的长就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顺势引导学生说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发现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解决问题:修路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蘑菇房到小木屋可以有许多条路,但只有一条是最近的;从蘑菇房到小河也可以由许多条路,但是只有与小河互相垂直的是最近的。从而体会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点向直线所引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课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平行

  相交

  七、作业

  请你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八、教学反思

  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课后反思发现了两点问题:

  1、时间很紧张。练习刚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下课了。个人觉得课一开始的折纸作用并不大,还浪费了点时间。

  2、相交与垂直。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幼儿园中班艺术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手指游戏小班教案(最新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

《拔萝卜》教学设计(最新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iu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小学一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

单元练习课(精简9篇)

单元练习课(精选9篇)单元练习课 第1篇  本单元练习课(4)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教案(优秀7篇)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

被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精简2篇)

被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精选2篇)被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

商中间有0的除法(精简2篇)

商中间有0的除法(精选2篇)商中间有0的除法 第1篇  教学内容:p23、24页上的内容,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

平均数的应用(精简2篇)

平均数的应用(精选2篇)平均数的应用 第1篇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43页例2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