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简1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天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材及学情简析: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1.出示圆。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平面图形)

  2.出示柱。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3.想圆柱。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4.摸圆柱。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5.谈圆柱。

  在刚才摸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

  6.引新课。

  看来这圆柱还真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到出现圆柱,是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程;从学生凭空思考圆柱的形状到亲身体验摸圆柱的形体,唤起了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更清晰地感知到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突出圆柱的表面特征。】

  二、独立自主学圆柱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出示实物圆柱)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它,最多只能看到两个面,所以通常我们把圆柱体画成下面的形状课件演示从实物的圆柱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

  2.自学课本,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拿起圆柱自学课本第31页的内容,看看介绍了圆柱的什么知识。

  3.分享自学成果。

  4.加深理解,学生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请同学们拿起圆柱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等最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为后面自主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猜想验证探圆柱

  1、以制作一个圆柱的话题为主线,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如果要做一个这样的圆柱,需要剪出哪些图形来制作呢?

  除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做圆柱的底面以外,那侧面应该用什么图形做呢?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侧面剪开,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看。

  怎样剪才能得到长方形?

  (通过猜想到动手操作,验证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

  2.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的关系。

  为什么剪出来的长方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方形的长和宽究竟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讨论讨论。

  3.汇报并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小结: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配合课件演示)

  4.借助练习巩固特征,并从中渗透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其他情况。

  ⑴根据圆柱的侧面选择合适的底面。

  ⑵根据圆柱的底面选择合适的侧面。

  【设计意图:以制作圆柱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这是从认知几何到实证几何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掌握侧面展开的一般情况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然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侧面展开的特殊情况(正方形)及其他情况(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加以延伸,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圆柱

  1.梳理新知。

  ⑴师导。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⑵生谈。

  请同学们当推销员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柱

  2.运用新知。

  ⑴基本练习(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的两个圆。

  ②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面。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有()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④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

  ⑵判断说明。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3.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梳理新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先由老师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全体,再让学生互相介绍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练习的设计则分为三个层面,先是通过书面练习及时检查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知回归生活,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身边而未曾察觉的圆柱形物体,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欣赏了解悟圆柱

  1.欣赏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生产中有关圆柱的图片。(课件演示)

  圆柱在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2.介绍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别称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感悟圆柱,畅谈收获。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看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放大圆柱的内涵介绍可乐罐的奥秘。

  有没有发现可乐、百事、雪碧、健力宝等等的这类罐装饮料,它们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这里面就隐藏着关于圆柱的商业秘密,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圆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圆柱,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发现而已。而聪明的前人早已意识到圆柱的独特之处,并懂得将其特征运用在生活和生产当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圆柱(数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最后介绍可乐罐的奥秘,是为了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面再往深层次扩大,惊叹数学的奇妙之余,达到课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六、学以致用做圆柱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学会用回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做圆柱作为课后的作业,一是提供了巩固圆柱最基本的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做一个圆柱的过程,为课外创造一个交流数学的话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无数条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整理新知;设计别出心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放3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实验活动:

  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基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基础: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2)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第2题。

  (1)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2)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大米,水,沙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实验分组合作学习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并总结结论,得出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1/3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三、教学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1)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是圆锥体体积的()。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3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

  (4)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

  (5)体积和高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锥底面积15平方厘米,圆柱底面积是( )。

  (6)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比圆锥的体积大( )。

  2、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3)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4)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且底面积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相等。

  3、补充习题

  (1)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1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重约1.4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3)一堆圆锥形的煤体积是12立方米,底面积是6平方米,高是多少?

  (4)在一个底面半径是1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有水,把一个底面半径为5cm的圆锥形铁锤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1cm,试问铁锤的高是多少?

  (5)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4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主要是构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成,靠文字和观摩演示都是苍白无力的,它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全身心的体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对比和反思,悟出等底等高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6/3012/18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B、头:身=2:3C、头:身=1:5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4∶3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0.7∶0.35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系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个算式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比值是()。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A、4∶12B、12∶4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三、回顾小结:

  学生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幼儿园小班常规教案《排队》(优秀2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

幼儿园小班常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

大班语言教案:我是大班的小朋友最新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幼儿

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11篇

化学方程式优秀教案11第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

初三化学教案(精简17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精简17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

《认识周长》说课设计(精简14篇)

《认识周长》说课设计(精选14篇)《认识周长》说课设计 第1篇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关于“对称、平移和旋转”(精简3篇)

关于“对称、平移和旋转”(精选3篇)关于“对称、平移和旋转” 第1篇  第一、二学段都有“对称、平移和旋转”,它们各自的

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规划(精拣13篇)

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规划(通用13篇)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规划 第1篇  一、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导学案(精拣16篇)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导学案(通用16篇)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导学案 第1篇  导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素材设计范文(精拣17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拣17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