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精选17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篇
课 题
分一分(一)
研究
主题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
解决主题问题的对策
巧设悬念创设情境“苹果的一半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呢?”
学生通过说一说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二分之一。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通过智勇大冲关游戏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教材
简析
及
学情
分析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3--55页的内容。分数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对除法意义认识以及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不曾提升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在丰富的生活资讯中,一部分学生是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重点
难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材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请看屏幕,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分苹果)我们今天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好吗?这里有几个苹果?你们说怎么分比较公平呢?(板书: 平均分)
质疑:一半,应该怎么表示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吗?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讨论一半的表示方法。
1、独立思考表示一半的方法。
2、同桌之间议一议。
2、师生释疑。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想象寻找表示一半的方法,在师生共同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活动二:涂一涂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说一说。
3、学生实际涂一涂。
4、学生展示作品。
活动三:折一折
1、学生独立折纸。
2、上台展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涂的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认识四分之一。
3、依次类推认识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分数的意义。)
活动四:认一认。
1、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二…,都是分数。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分数这个好朋友,你们想对这位新朋友有更深的认识吗?(想)
2、请翻开书54页,自己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谁最快认识新朋友。
3、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各部分表示什么?(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老师准备了智勇大冲关的游戏,同学们带上你的分数朋友一起来闯关吧?同学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让我们一起进入:
第一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第二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第三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3题。
第四关:课本第55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及应用。】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回顾本节课请你评价一下自己课堂表现怎么样?
2、通过自我评价来摘取收获果。并说一说收获的果实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强化知识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2篇
教案目的:
1、让小朋友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并且进行分类,还要复习一下大和小。
2、通过本次活动,让小朋友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方向爬行,并且要做到快速、正确以及不拥挤。
3、对颜色的认识进行巩固。
教案准备:
1、每人一个的红黄绿的小鸭贴纸以及对应数量的红黄绿的小虫子;
2、每个小朋友一大一小的帽子和一大一小的裤子;
3、音乐磁带。
教案过程:
1、老师让小朋友听着音乐开火车走进教室,并且要给每个小朋友一个亲吻的问候,拿出大小各一个的小鸭子,让小朋友也和她们进行一下问候,并且让小朋友说一下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最后,引入游戏阶段,“宝贝们闭上眼睛,把你们变成小鸭宝宝吧!我来做你们的妈妈吧!”
2、妈妈和小朋友看到这里有一些礼物,让他们一块把礼物进行分一下,大的'帽子和大的裤子是给谁的?小帽子和小裤子又是给谁的呢?妈妈在旁边指导小朋友进行操作。
3、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听着音乐进行红黄绿的巩固。
4、玩游戏《小鸭子吃虫子》:根据老师的口令,进行方向爬和取物活动,拿到的物品要根据他们的颜色进行分类,然后在根据自己身上的颜色去拿相同颜色的虫子。
5、最后,小鸭子玩的很开心,需要回家休息了,让小朋友按照身上的颜色乘坐火车回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3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葡萄、盘子、盒子。学具:五角星、小棒、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把8个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讨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个数平均分的方法
分葡萄。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妈妈买回18串葡萄,叫小华放在几个盘子里。妈妈说:“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爸爸说:“小华,如果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呢?”
教师:小朋友,你愿意解决哪个问题呢?先猜一猜可以装几盘,再用学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师:这些葡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分法记录在记录单上。分18串葡萄每盘放几串放几盘把学生的记录单按每盘放的串数多少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盘放的串数越多,分的盘数越少。每盘放的串数和放的盘数相乘得18等。(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教师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1)玩扑克牌。
教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数,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时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个,只有分完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比如玩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摸牌的时候是怎么摸的?
学生:一人摸一张,摸完一圈再继续。
教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叠扑克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扑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几张呢?
(准备的扑克牌够每人摸4张)小组合作摸桌上的一叠牌。
教师:你摸了几张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几张,为什么?摸扑克牌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组再增加一些扑克牌。现在要想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一组的同学,你有更快的方法吗?
小组内先讨论,再摸牌。各小组汇报摸牌的方法。
可能的方法有:
学生1:每人每次拿2张。 学生2:每人每次拿3张。 学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张多。
学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张,再看剩下的张数,决定每人再摸几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法:为了保证结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扑克牌要一样多。
(2)分铅笔。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各种分法。并请每次向每个盒子里装4支铅笔的同学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游戏
做第73页课堂活动第3题。
(1)介绍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2)教师示范抓一些豆子,请学生平均分豆子,并计分。交代游戏规则。
(3)小组活动。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还想继续平均分的知识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4篇
活动目标:
积极参加分类活动,能按事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特征进行分类,发展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了解画面内容。
1、出示视频照片画面,引导幼儿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
风车、皮球和娃娃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每种玩具的数量是多少?”为幼儿进行分类活动做准备。
二、每人一捆图片玩一玩“分一分”的游戏
1、引导幼儿尝试按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将卡片分开,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2、引导幼儿确定分类标准,尝试按照文具、水果和玩具的概念进行分类,或从功能上进行分类,
如:用的、吃的、玩的等。
三、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引导幼儿数一数每张卡片上实物的数量,在按照数量将每组卡片继续分,
如:将水果按照数量分成7个和8个两组等。
四、引导幼儿说一说是怎样把卡片分开,为什么这样分。
对不正确分类方法的幼儿,可请幼儿演示分卡的过程,教师帮助其概括出分类的标准,与大家共同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5篇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第一册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3、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分类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分类的意识。
4、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口头交流,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的分类。
[学生分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而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在此之前不过上了三、四节数学课而已,他们对“分东西”的事情又有多少体验呢?课堂上怎样才能让他们兴致勃勃而又能理解分类的思想呢?因此,我决定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一番调查了解。通过与小朋友做游戏、对话交流发现:我们班级48名学生中有半数以上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整理玩具、物品的体验,但是能在平时生活中主动整理文具和学具的不到四分之一。并且,孩子们对物品的分类只是限于平常的生活经验,如:到超市买东西,营业员会把吃的放一个袋子里,用的放一个袋子里等等,还没有上升到一个系统的认识过程。有的小朋友只能按一定的标准将物品分类,但是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因此,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如下: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用小熊奇奇一天的生活、游戏的故事情境将新课和习题串联起来,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本节课上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自身积极投入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目标的多样性要求。
[教学过程]
一、在故事中让学生进入学的“情境”。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玩,好吗?
学生兴高采烈地说:好!
课件展示:在森林学校里,小动物们放学了,小熊奇奇回到家做完作业,各种学具、文具杂乱地放在桌子上,奇奇正拿着橡皮和小刀朝学具盒里放呢。(此时画面定格)
师:小朋友,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熊说啊?
生1:小熊,你放错了!
生2:小熊,橡皮和小刀应该放在文具盒里!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熊谢谢你们的提醒啦!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帮助小熊奇奇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了自己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
(二)学生操作,探索方法
1、自己动手,寻求分类策略。
师:小朋友们平时也会遇到和小熊一样的问题:写完作业后要整理用具,平时你们是怎样做的呢?(孩子们积极举手想要发言,教师指名几人发言。)
师:小朋友桌上有和小熊奇奇一样的物品,请你们互相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2、交流反馈,形成分类策略。
(1)课件中传出小熊着急的声音:“小朋友们分好了吗?快点告诉我,让我也早点把这些物品整理好呀!”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展台上操作,汇报本组是怎样整理的,汇报后集体评议。
(3)多媒体演示小熊的操作,小熊一边操作一边说:“噢,现在我知道了,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文具盒里。谢谢小朋友教给我的好方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小熊在你们的帮助下,学习用品整理得多好呀!以后在家写完作业,你们也要像今天一样,自己动手整理物品,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帮助动画中的小熊解决遇到的难题,符合一年级儿童好奇心强、好表现、爱帮助别人的心理特征。由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分类方法,在介绍的同时将本组的分类情况在实物展台上充分展示。其他各小组成员自由评价,可以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符合目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在情境中让学生掌握分的“标准”
1、“想想做做”第1题。
情境创设:(动画展示并配音)小熊奇奇刚整理好桌上的物品,就听到有敲门的声音,它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好朋友们来啦!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邀请了许多好朋友。(课件:大森林里许多动物依次出现,最后定格为一幅画面:鱼、小狗、白兔、青蛙、海狮、鲸、小鹿、螃蟹、猴子、松鼠、虾和小鸟)
师:你能说一说,小熊的朋友中,哪些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吗?
学生回答。 师:你想把这些动物怎样分类呢,请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时教师参与,寻找不同的分类方法。反馈时适时表扬。
[设计意图:用学生十分喜爱的动物录像,将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动物王国,让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如何将画面中的所有东西分类,学生的思维开阔,能按自己不同的标准分类。只要能说出自己的道理,都是正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上用鼠标拖动小动物,初步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2、“想想做做”第2题。
(1)情境:熊妈妈对小熊说:“客人来了,快点把你的小桌子整理整理,把玩具拿给小客人玩。”小熊高兴地说:“好的,妈妈。”(课件呈现:小熊以及它很乱的小桌上摆着面包、牛奶、梳子、茶杯等等。)
师:小朋友,桌上的东西要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我们和小熊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物品进行分类。
(3)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3、“想想做做”第3题
情境:(动画:小熊把桌上的物品分别装入两个袋子里,高兴地说:“好啦好啦!现在可以玩玩具啦!画面呈现出第3题的玩具图。)
(1)师: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生:飞机在天上飞,车子在路上跑,小船在水里行驶。
师:你说的真好,请小朋友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学生操作课件汇报分类方法,学生正确分类后,多媒体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熊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招待小熊的好朋友,请看(课件出示:第4题的水果、蔬菜。)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呢?
(1)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有几种分类策略。
(2) 根据教师观察,选择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展示。
(3) 展示结果后,学生自评:你认为他们组这样分类正确吗?为什么?(学生到前面指着分类结果评说。)
生1:我认为这一组这样分让我看得很清楚。一边是水果,一边是蔬菜。
生2:我认为这一组这样分也可以,一边是红色,一边是绿色,葡萄是紫色,他们这样是按颜色来分的。
[设计意图:此处的几个练习始终是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者力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练习中,通过分实物、分学具、分水果卡片,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在实践中让学生拓展用的“范围”
1、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的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超市买的东西时,吃的放在一个袋子里,用的放在另一个袋子里。
生: 放学站队时,坐公交车的站一队,走路的小朋友站一队。
生:学具盒里,三角形放一起,圆形放一起,正方形放一起。
……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只要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就有好多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体会分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师:小朋友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的森林旅行也要结束了。我想分别请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当司机,开车送大家回家好吗?
师:你们商量一下,自己想上哪辆车,为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师:小朋友们一定要按要求上车,千万别上错车哟。
(学生排好队后,做出开车的动作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选出男、女两名小司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商量:应该按怎样的标准分别乘坐两辆车呢?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到分类思想的应用,并且再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依依不舍地在分类游戏中结束本节课。课虽尽,趣正浓。]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6篇
大班数学:分一分
活动目标:
1.发现物品的不同特征,并根据特征设计分类标志。
2.能根据标记进行二次分类,能正确表述分类过程。
活动准备:
1.教具:ppt课件《分一分》、大操作图及标记
2.学具:操作材料两份;粉、蓝蜡笔;油性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最近幼儿园里新买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要请小朋友帮忙来分一分整理好。
二、复习一次分类,能通过仔细观察根据物品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观察图片,发现物品的特点。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都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铅笔有红的、蓝的;剪刀有大的、有小的)
2.根据以往经验,请幼儿对物品进行一次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能够根据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感受类包含的关系
(一)集体学习二次分类,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皮球图片的特点。
2.教师出示大操作图,请幼儿尝试进行操作示范。
提问:我们先根据皮球的大小不同,可以怎样分成两份?如果我们把已经分好的皮球再按照颜色不同,该怎么分呢?
3.教师小结分类结果。
4.概括二次分类的含义。
将物品按照它们不同的特征,经过了两次分类,这种方法叫做二次分类。
(二)幼儿操作练习二次分类 。
1.提问:除了先按大小分再按颜色分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进行二次分类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先看清分类标记
(2)按照标记把皮球分一分
(3)再看清下面的标记
(4)把已经分好的这一部分皮球再分一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指导鼓励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分类过程。
5.播放ppt,再次熟悉二次分类的方法。
(三)二次分类的巩固与提升,尝试自己设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记
1.提问:看看这些园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颜色、男女)那么这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两次分类都要先设计好分类标记放在小格内,再进行分类
(2)分的方法要不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你是怎么分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5.教师小结:原来进行二次分类时,有的物品可以有2种方法,有的可以有3种不同的方法呢,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标准与分类方法。
四、延伸:二次分类的再次巩固与提升
观察ppt,发现分类表格的区别。
师:这里还有很多玩具积木要分一分,请大家看看这个表格和刚才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该怎么分?老师把它们放到区域里,回到班级里我们再来分一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展思维;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
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吃水果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苹果图)
师:老师今天决定把4个苹果奖励给两位表现优秀的同学,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才公平呢?大家帮帮老师好吗?
如果老师手里有2个苹果呢,该怎么分呢?
如果老师手里只有1个苹果,那又该怎么分呢?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分一分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师:(课件演示不平均分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必须是平均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认识1/2
师:那一半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师:请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
请全班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或写,再请同学上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根据学生画、写的情况,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去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表示一半的?
师:(用多媒体配合讲解+的含义展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读作二分之一,1/2是分数﹚请看,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那另外一份呢?
师: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哪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你更喜欢用哪种呢?
(学生交流回答)
2、涂一涂,进一步体会1/2。
师:同学们看教材第67页中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涂出这些图形的1/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全班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表示1/2的?(指名学生黑板上边展示边回答,师适时强调平均分)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其中的一份就是1/2
3、进一步认识分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这个分数,其实分数还有很多,你能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得到其他的分数吗?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板书收集学生创造的分数)
(1)生展示自己得到的分数,正方形折出1/4
师:说说你找的分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折的是1/4,我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涂出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师:对折两次,打开后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就是它的……
师:这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肯定吗?(指着第二个图)这又是谁的?你找的是多少?(1/4﹚是吗?
﹙对比黑板上的三幅图)涂色部分不一样,都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看来,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2)圆形折出3/8。
师:出示圆的折纸和展开图。演示折纸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能得到哪些分数并涂一涂。
生:1/8,2/8,3/8……
师:总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长方形折出4/5。
师:利用一个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4/5吗?还能折出几分之几。
生:自由探究活动。
2、说分数。
师:如果不用折纸,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8表示。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如果取了1份,就用1/16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16表示。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分数?你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小组交流汇报)
生:我在路上见到过……
生:我在商场里见到过……
生:可以上网查询。
生:看电视,读报纸,问家长……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作适当的补充。
3、小结: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认一认,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像1/2,1/4,3/8……都是今天学习的分数。
师:课件演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直观学习
教师小结:一个分数,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仔细看老师写一个分数。(板书:3/4﹚发现了吗?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巩固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师小结:在写分数时,我们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这个数读作:四分之三。(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吗?(学生个别汇报)
师:借助黑板上的分数巩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交流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分数,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与同桌说一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试一试。
﹙1﹚出示教材68页最上三幅图。
①三个图都表示什么分数?
②为什么能表示相同的分数?
﹙2﹚教材68页中间图。
①这四个图能表示哪些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展示交流)
2、知识拓展。(出示课件智勇大闯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8篇
活动目标: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兔子的关系。2、乐意为三只兔子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幼儿人手6个蘑菇、背景图片活动过程:一、观察小兔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最矮”。1、导入: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是小兔一个人吗?还有谁?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哪个是兔宝宝?为什么?那妈妈呢?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矮。二、创设小兔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最小”。 1、引导语:小兔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2、哪只碗给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妈妈?什么颜色的?宝宝呢?三、情境“分青菜”,体会青菜的大小和三只兔子的关系。1、今天小兔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2、到底是什么呢?(青菜)3、哪棵给兔爸爸吃?为什么?哪棵给兔宝宝吃?为什么?哪棵给兔妈妈?为什么?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青菜也是最大的。四、情境“分胡萝卜”, 感知“粗”、“细”。1、引导语:刚才我们把大青菜给了兔爸爸,把小青菜给了妈妈,把最小的青菜给了兔宝宝。现在他们要吃胡萝卜了,胡萝卜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人是讲胖的,胡萝卜要讲粗。小结:兔爸爸胃口最大,吃的胡萝卜也是最粗的。五、情境“分蘑菇”,引导幼儿操作。1、明确要求: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蘑菇)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他们是这么分的:兔爸爸吃得多一点,兔宝宝吃得少一点,兔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2、幼儿复述要求:他们是怎么分的?3、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9篇
活动目标:
1、在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再按另一特征把已分类的物体作二次分类。
2、尝试运用语言表述分类的两个层次的特征。
3、提高操作的兴趣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课件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你们看一看,有趣的朋友是谁?(图形朋友)
2、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师: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2)请幼儿尝试给图形分类。
(3)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按什么特征为图形分类的`。
3、学习二次分类。
师:我这里还有几位图形需要分类,你们看看可以怎么分(演示课件,出示图形娃娃)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图形?它们除了形状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分类。
(2)贴标记。
师:在分类之前,我们先贴一些颜色标记。?请幼儿按颜色标记给图形分类。
(3)师:你们看看红色标记里面都是红色图形,这些图形形状是不是一样的?
(4)请幼儿将图形按照形状再分类。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或玩具进行分类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0篇
课时计划
课题7、一分钟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材分析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具
1、制作闹钟形状的生字卡片。
2、制作一个挂钟演示图。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①出示挂钟演示图,并将时间拨到6:30分,让学生说出时间。
②再将分针拨后一分钟,让学生说时间。(板书课题:一分钟)
③引导质疑。
二、初读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②再读课文,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①设疑激趣:元元仅仅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却迟到了20分钟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看谁能找到原因。
②学生朗读课文。
③师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④浏览课文:元元说了几句话?都说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元元的话。
A讨论:元元说话前做了什么?他为什么叹气?
B叹着气说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名读、范读、练读、指名读)
⑥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元元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⑦指导朗读元元心里想的句子,读出贪睡的样子和无所谓的语气。
⑧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李老师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名读、范读、练读、齐读)
⑨发散思维;元元非常后悔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四、认读生字:
①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引导认读。
A自由认读生字。
B小组内互相检查。
C指名读生字词。
③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引导认读。
A、教师读一个字,学生从字卡中找到这个字举起来,读两遍。
B、小组内利用字卡互相指读。
④再次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几遍。
五、拓展活动: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词,全班读两遍。
小组内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做找朋友的游戏。问:我是闹钟的钟字,我的左边是金字旁,我的朋友在哪里?
答:我是钱,左边也是金字旁,你的朋友在这里。
猜迷。
A、动作谜语:老师做打哈欠的样子,让学生从字卡中找到哈欠二字。
B、字谜:门里像市场(闹)。每人用心干(悔)。走了一尺远(迟)。每次少两点(欠)。
二、朗读感悟:
①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说从课文中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展示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③全班齐读。
三、组字、组词练习:
①出示习题(课后找找说说)。
②指名读小泡泡里边的话,引发思考。
③师生共同做组字、组词练习。
四、指导写字:
①整体观察,找出重点。
八个要求写的字中有六个是既要认读又要书写的字:欠、钟、叹、哈、迟、闹。这八个字中,有独体字、上下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和半包围结构的字。不容易写好的字是迟、闹。
②重点指导。
叹、哈:两个字都有口字旁。书写口字旁时要注意:写在左边偏上一点,要写小一些。
闹:是半包围中上包下的字,里边的市字不能冲出门外。
迟:里边的尺字捺变点;走之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平捺,要托住尺。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展示自己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对名言的体会。
布置作业1、读生字、读课文、写生字。2、33页《找找说说》。
板书设计我会认:钟、零、闹、哈、欠、迟、叹、决、诲
我会写:欠(欠条)元(几元)包(书包)钟(钟面)叹(叹息)哈(哈欠)迟(迟到)闹(闹钟)
课后小结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和认字游戏,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认识生字。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1篇
我所执教的“分一分”一课是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单元中的一个内容。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并会计算有关“2、5、4、8”等简单的乘法。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初始阶段。教材中将除法产生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分一分——重复取走相同的数量的物体——可以用同数连减来表示。又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我在尊重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从动手操作到抽象思维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从“分12个草莓、分15个苹果到分12个桔子”的活动中让每次的操作活动的层次性分明,从随意分、到按要求分、从动手操作分到看着实物在脑子里分,使学生有机会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发展数感和数学思考能力,为学生的算法的抽象打下了基础。
接着从“看着桔子想一想,12只桔子,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人”,学生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在脑子里想“4个为一堆,可以分成几堆”,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层面上升到抽象层面的过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但是在课堂中由于让学生复述老师的三句话:“15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想:15里有()个5?15里面有3个5。”太少,所以在后面的反馈中学生掌握新知的面不广。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2篇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能对一组物体进行多角度分类。
2.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两色圆形、正方形的物体,白纸、蜡笔、水笔
活动过程:
1.向幼儿展示分类表并将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形状放进了一个大的框框里。
2.请幼儿先按照颜色分类,将红色的放在一起,黄色的放在一起。
3.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后,指着红色的这一边,请幼儿再继续按形状进行分类。
4.引导幼儿按颜色与形状进行描述,如红色的时正方形,黄色的圆形等等。
5.继续让幼儿按大小将物体进行分类。
6.拿出白纸,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笔和颜色画出各种形状的东西。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本活动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在活动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提出不同要求,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个人能力在原水平上有显著提高。通过此活动,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3篇
活动目标:
1、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辨别能力。
3、启发幼儿比较物体的多少。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物卡若干张(颜色和叶子数量不同的萝卜),贴有不同颜色和数量圆点的磁性筐子4个。幼儿《数学》P14页《采蘑菇》。
活动过程:
一、分一分地里的萝卜
1、将萝卜图片随意贴在黑板上。兔妈妈种了许多品种的萝卜,它想请我们将这些萝卜分分类,你能分吗?幼儿说说分类的方法(按颜色分、叶子的多少分)。
二、收萝卜
1、出示磁性筐子 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6 个红圆点筐子是收6个有6片叶子的红萝卜)。
2、兔妈妈说想请小朋友能按它的要求把萝卜收到筐子里,教师示范收1个筐子的萝卜,但故意收错,让幼儿来检查发现,巩固对筐子上标志所代表的意思的理解。另请4名幼儿上来操作。
三、集体操作,采蘑菇
1、翻开《数学》P14页,今天,兔妈妈又要叫小兔按筐子上的标志要求去采蘑菇,可小兔们不知怎么采,想请小朋友帮忙。引导幼儿观察筐子上的标志,并表达出来。
2、幼儿帮小兔帖上与其筐子上标志相同颜色与相同圆点数量的蘑菇粘纸。
3、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检验自己粘贴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赶紧纠正。
4、引导幼儿比较哪只兔子采的蘑菇多,哪只采的蘑菇少。
5、点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气氛是较活跃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操作也基本是正确的。但在第一过程中,按第一特征(颜色)分类是较明显的,按第二特征(叶子的多少)分类时,由于叶子多少画得不够明显,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分出来的。在第三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并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已在第二过程讲解的很清楚了,这样就觉得太烦了,而且时间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萝卜时,地里的萝卜比应收的萝卜多出两个,并引导幼儿别收错了。由于受到书上操怍材料的局限性(应采的蘑菇是刚好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三过程比第二过程简单的现象。
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制作教具时,应注意可操作性。在集体操作时,教师不要偷懒,自己设计操作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4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评: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零乱和整齐的书桌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类的好处。再以主人公贝贝寻求帮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同时有机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操作,然后与他人交流是怎样整理的,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抽象的言语概括相结合,令操作活动富有成效。]
二、 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评:从超市购物装袋到为各种交通工具分类,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教师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 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 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教师让学生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评]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5篇
让学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乐
————《分一分》课后随想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分一分》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我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
课前,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和家长一起到生活中去观察哪些地方有分类的现象。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于是,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指导:
1、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在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类的知识(马路上、家里、商场甚至具体到家里的冰箱里等。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从而,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先相互交流自己周末的收获,然后再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上我做了以下布置。
1、我强调孩子们动手操作、分小组交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研究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这一点,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2、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习的情况,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和处理信息,并提出课内汇报交流的要求。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们“选出最符合研究课题要求的、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来向大家汇报,。从而使对学生进行选择、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落到了实处,也为课堂教学及活跃的课堂气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了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汇报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交互作用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今天的课堂,学生已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但老师也并不是无事可干,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必须非常了解学生,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导”导在点子上。教学中,我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我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我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素质需不断提高,我们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6篇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体会一分钟的长短,了解时间与生活的关系。
3、能围绕一分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见过钟能区分时针分针秒针。
2、物质准备:钟、汉字(长、短)、拼图玩具
活动过程:
一、发现一分钟
1、讨论:每个时钟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呢?时钟有什么用?
2、: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让我们遵守时间。
二、感受一分钟
1、讨论:那么一分钟我们能够干些什么?一分钟到底是长还是短?
2、幼儿第一次判断: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分别站在"长/短"两个汉字边。
3、游戏《木头人》:请幼儿摆一个难度较高的姿势,坚持一分钟。
4、幼儿第二次判断: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分别站在"长/短"两个汉字边。
5、游戏《拼图》:请幼儿在一分钟内完成拼图,自己完成情况。
6、幼儿第三次判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分别站在"长短"两个汉字边。
7、再次讨论:一分钟到底是长还是短呢?
8、:一分钟是不会变的`,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分钟还是一分钟,我们要专注于一分钟能够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
三、珍惜一分钟
1、幼儿观看ppt: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一分钟人可以眨60下眼睛,一分钟可以写45个字、一分钟可以喝一杯水、一分钟可以读120个字,一分钟可以做50个俯卧撑、一分钟可生产78俩汽车,一分钟可跑300米,一分钟可以数300张人民币,铅笔厂一分钟可以制造1600支铅笔,飞机一分钟可以飞行18千米。一分钟全世界诞生259个婴儿)
2、幼儿交流: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3、:每一个一分钟我们都不要浪费,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延伸:
1、制定一分钟记录表投放在数学区供幼儿记录;
2、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反思: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时间的行为,如何改正。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7篇
活动目标:
1、发现物品的不同特征,并根据特征设计分类标志。
2、能根据标记进行二次分类,能正确表述分类过程。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PPT课件《分一分》、大操作图及标记
2、学具:操作材料两份;粉、蓝蜡笔;油性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最近幼儿园里新买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要请小朋友帮忙来分一分整理好。
二、复习一次分类,能通过仔细观察根据物品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观察图片,发现物品的特点。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都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铅笔有红的、蓝的;剪刀有大的、有小的)
2、根据以往经验,请幼儿对物品进行一次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能够根据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感受类包含的关系
(一)集体学习二次分类,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皮球图片的特点。
2、教师出示大操作图,请幼儿尝试进行操作示范。
提问:我们先根据皮球的大小不同,可以怎样分成两份?如果我们把已经分好的皮球再按照颜色不同,该怎么分呢?
3、教师小结分类结果。
4、概括二次分类的含义。
将物品按照它们不同的特征,经过了两次分类,这种方法叫做二次分类。
(二)幼儿操作练习二次分类 。
1、提问:除了先按大小分再按颜色分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进行二次分类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先看清分类标记
(2)按照标记把皮球分一分
(3)再看清下面的标记
(4)把已经分好的这一部分皮球再分一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指导鼓励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分类过程。
5、播放PPT,再次熟悉二次分类的方法。
(三)二次分类的巩固与提升,尝试自己设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记
1、提问:看看这些园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颜色、男女)那么这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两次分类都要先设计好分类标记放在小格内,再进行分类
(2)分的方法要不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你是怎么分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5、教师小结:原来进行二次分类时,有的物品可以有2种方法,有的可以有3种不同的方法呢,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标准与分类方法。
四、延伸:二次分类的再次巩固与提升
观察PPT,发现分类表格的区别。
师:这里还有很多玩具积木要分一分,请大家看看这个表格和刚才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该怎么分?老师把它们放到区域里,回到班级里我们再来分一分。
小百科: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