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素材(精选篇)

一年级语文 下一篇:没有了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分钟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讨第一部分。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券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品吸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它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确凿(záo),菜畦(qí),攒(zǎn),敛(liǎn),脑髓(suǐ),秕(bǐ)谷,蝉蜕(tuì),书塾(shú),宿儒(rú),倜(tì)傥(tǎng),窦(dòu)。


  3、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四、划分文章层次


  讨论后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五、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


  2、探究质疑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讨论后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来看的,“确凿只有”是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中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地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定獐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C、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花壳,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F、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盐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讨论的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三。


  2、阅读课文第7、8段,完成


  (1)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秕谷


  (2)第7段详写的捕鸟的时间、______、______、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


  (3)第7段的中心是____(____)


  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C、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4)请用原文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


  (5)第八段回忆闰土父亲关于捕鸟的答话,对答话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告诉我捕鸟不能性急


  B、告诉我捕鸟要有耐心,要等鸟雀走到中间去


  C、闰土父亲的话启迪我遇事要沉着冷静,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启蒙教育,所以作者难以忘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


  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__________(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


  绣像( )锡箔( )豁( )蝉蜕( )


  倜傥( )叵罗( )秕谷( )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杂谈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


  〖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客观基。和谐民主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学生是否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的调动。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教学首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分析、判断、解快问题的能力,不能高估自己的指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美文,文中精彩生动而又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刻画,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用大量篇幅,以儿童的眼光来写“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极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本文第二部分时,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我”对三味书屋的情感,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从文章第二部分来感知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在谈论之前,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阅读本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情况?紧接着,学生的各种想法纷沓而至:


  1、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趣,不在于玩耍,而在于长大学知识。


  2、学习比现在更宽松。


  3、老师不太干预学生,课堂较自由,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做游戏,画画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4、老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问“怪哉”,这应于课堂之外问……


  对于学生列出的这些情况,老师都没有打断他们,更没有否定他们,老师仔细聆听并惊喜地发现:学生所说的这些情况有许多闪光点,由此他们也体验到“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单调,无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样,由学生本身完成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整体理解,老师就无须多费口舌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思考、发言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以教师的既定要求来扼杀学生个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勇敢的弄潮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4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十、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一、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和学习的画面。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在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并生成很多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篇课文,无论是从布局谋篇,还是具体细致的描写等方面有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得法的指导,让学生学友所获。


  本文篇章较长,适合于默读,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在生字词处不必字字深纠,只要能感知文意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在绘景和写人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也可以以此篇中写景写人的段落为例进行写景写人的专题指导。


  从整套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上看,这篇文章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进而把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朝花夕拾》这部书上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文章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教学目的应适中、集中。这个学段的学生还比较乐于交流,因此,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默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圈画重点词、句,对景物描写做出自己的赏析与理解。


  (三)能说出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


  (一)运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五、教学难点


  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补充材料,学习任务单等。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语: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怀念那童年的美好,如诗如画,如醉如痴,童年真的在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了吗?它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的指间轻轻滑落,消逝无影无踪了吗?于是有人感慨:生命中的过往,匆匆地来,然后匆匆地去,如过眼的烟云,霎时消散不见;但是,请大家记住他们(它们),因为他们也曾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某个阶段,哪怕是昙花一现那样的短暂,但那永恒的瞬间却能留给我们无限的怀恋。


  2.出示任务:同学们谈自己童年记忆中那些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以及你现在的感受。


  3.反馈指导:学生谈童年趣事,读书经历和感受,教师也谈自己读书时的经历和感受,帮助学生回忆,唤起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为后边的阅读教学做好情感地铺垫。


  4.小结:同学们,我们不同时期,不同的家庭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鲁迅先生走进他的童年,去见识他儿时“乐园”——百草园和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去探求这位文化伟人的童年世界。


  (二)出示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限定10分钟时间,完成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10分钟内读完全文。


  (2)出示任务:要求默读过程中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要求:1.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默读文章,以批注的方式概括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都有哪些经历和见闻。


  (3)反馈指导: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指导本文些了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在这个乐园中,儿时的鲁迅摘桑葚、听蝉鸣、捉蜈蚣、按斑蝥、爬爬石井栏、看看大黄蜂,还可以间或憧憬着成仙的美好心愿拔起何首乌的根,闲来无事在泥墙根听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抑或是品尝酸酸甜甜的覆盆子,即或是下雪的冬季,也可以在园中拍雪人、塑雪罗汉和捕鸟,还有就是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也与这座百草园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也可以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等等。


  (4)方法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语句及相关信息。在交流环节,可采用集体口头反馈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文章结构思路图的方式来完成对内容的反馈。


  2.指导品读,走进百草园。


  (1)出示任务:下发任务单,学生自主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②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③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用批注的方式简练概括出思考的结果。


  (三)学生交流成果,互相补充释疑


  1.出示任务: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组成员交流,互相补充释疑。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交流。


  2.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教师调动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阅读和交流中,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重点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


  以下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第①题:作者如何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分析指导:其一,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先写植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描写顺序层次清晰,同时采用排比的形式排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其二,利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从声音角度写蟋蟀和油蛉的叫声,采用动作描写写斑蝥的有趣和偶遇蜈蚣时的惊喜,从形态的角度写木莲和何首乌,采用比喻和对比的写法从形、色、味等多方面写覆盆子……由点映面,写出百草园中景物众多,同时丰富了我儿时的生活,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第②题: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分析指导:雪地捕鸟的环节最有意思。作者对它的描写很生动,尤其是运用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将“捕鸟”的全过程用一连串的动词详实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充满了童真、童趣。


  第③题: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分析指导: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


  (四)教师总结,板书归纳


  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延伸思维


  设置思考问题: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写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人认为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是枯燥乏味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尝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思考问题的设置,为下一节课对三味书屋生活的赏析做好了铺垫。


  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6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缠络竹筛shāi觅食m 渊博yuānbó


  鼎沸dǐngfèi绣像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2多角度写景3融情入景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素材(精选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素材(精简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素材 1教学构想: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45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

编写教案包括几个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1、分析教学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教师分析  5、...

写教案的目的和意义,真的有用吗?

真的有用!!!!真的有用!!!!在刚参加工作的几年里,一直觉得写教案就是一个费时费力,毫无用处的任务,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

新手教师如何快速写好一份教案|思路|优秀

新手教师教案撰写指南 1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新手教师编写...

《地球爷爷的手》练习设计(精简12篇)

《地球爷爷的手》练习设计(通用12篇)《地球爷爷的手》练习设计 第1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ì qi&

《柳树醒了》教学案例(精简13篇)

《柳树醒了》教学案例(精选13篇)《柳树醒了》教学案例 第1篇  《柳树醒了》教学案例  师: 春雷和柳树做什么事了? 

《自己去吧》教学建议(精简14篇)

《自己去吧》教学建议(精选14篇)《自己去吧》教学建议 第1篇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 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

《聪明的华佗》导入(精简12篇)

《聪明的华佗》导入(精选12篇)《聪明的华佗》导入 第1篇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两只羊激烈争斗的课件。  师: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教学设计(精简17篇)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教学设计(通用17篇)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