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拣15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离不开数,那数是怎样产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把书打开,自己先来学习一下。(学生自学书16-17页)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不知道他要买多少斤茶叶对吧?因为在罗马数字当中这个数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们中国不是这样表示的(出示算筹表示形式)这样交流起来不方便,这单生意能做成吗?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发明一种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数字)你太了解他们的心声了,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什么?(阿拉伯数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拉伯数字的来源吗?
师:每天和我们打交道的这些数字就是阿拉伯数字,带着这些阿拉伯数字我们再回到古代,他们分别可以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分别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为什么没有0呢?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以中国数为例,看不见的物体人们是不数的,就用空位表示,后来用方框来表示,大约在700年以前就用圆圈来表示,慢慢的才演变到现在的数字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的自然数都称为整数。这些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呢?出示几个问题PPT,以同桌为单位讨论一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举例说明)太棒了!你真会学习!有最大的自然数吗?无论我们说出哪个自然数我们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数对吧?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 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师:我听这位同学说到十亿,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计数单位对吧?那么十亿和一亿有者怎样的关系呢?(生:十个一亿是十亿)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板书 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那十亿和百亿,百亿和千亿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请仿照刚才的方法来说一说,补充板书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到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现在请同学们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写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数单位有,他们对应的数位是什么呢?我们把这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数级叫做什么呢?亿级包括哪几个计数单位?还有没有比亿级更大的数位吗?我们用……表示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这个数位顺序表补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像这样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 = 35×2 = 23×30 =
36×20 = 42×19 ≈ 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 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 ×30= (板书:160×30= )
106 ×30= (板书:106×30=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 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 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 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