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精拣12篇)
《蜜蜂引路》 第1篇
教学素材设计(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 第2篇
教案示例
18、
教学素材设计(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素材设计(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蜜蜂引路》 第3篇
教学素材设计(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检查,巩固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做游戏巩固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字的右半边不是支。
2、学生照田字格里的样子认真练写1个。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书写1个。
四、作业:
1、把这一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素材设计(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2、交流
3、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
(1)联系生活经验感悟“附近、谈天”;
(2)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经常”的意思。
二、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吗?(以此为研究专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2、汇报交流,老师归纳整理,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
3、展示各小组画的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评议。
4、小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4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惊讶”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2、对话朗读擂台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
26.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 第4篇
课 题
26蜜蜂引路
课型
新授
教学素材设计(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蜜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蜜蜂引路。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3、认清自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后回答:
第二课时
一、精读感悟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二)总结全文。
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指导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1、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教学素材设计(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蜜蜂引路》 第6篇
.doc教学素材设计(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素材设计(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素材设计(一)巩固练习。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组词,口头组两个词语,然后抄下来。 2.填合适的词,先口头填空,再抄下来。 一只( ) 一所( ) 一位( ) 一座( ) 一个( ) 一扇( ) 3.用直线把意思相近的词语连起来。 4.完成课后作业(2)填空,再读一读句子。(第一题填“谈天”,第二题填“向导”。) 5.完成课后作业(3),比较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1)先让学生读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 (2)再同桌两人讨论,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名发言。 (每组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加了“附近”“惊讶”以后,句子更加明确具体、生动了。) (3)指导造句。先弄清词意再口头造句。“附近”的意思是离得很近。 ①我家附近有许多商店。 ②我们学校的附近有一条小河。 ③我家附近有一座街心公园。 “惊讶”的意思是惊奇。 ①外宾参观我国的工艺美术品时,惊讶地称赞,真是奇迹! ②我惊讶地问:“你的腿怎么受伤了?” ③这次数学考试,他竟得了100分,我很惊讶。 (二)齐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抽读生字词卡片。 再说说哪些字易错,写时应注意什么。 (四)听写生字新词。 (五)作业。 1.纠正听写中写错的词。 2.做组词、造句和填空练习。
《蜜蜂引路》 第7篇
课堂教学素材设计(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素材设计(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蜜蜂引路》 第9篇
教学素材设计(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却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①“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②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2、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看见
发现
飞进
找到
师板书:路边→花丛→蜜蜂→园子→房子
(3)总结全文: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3、看图对话朗读
(1)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读音
莫斯科(mò mè)惊讶(yà yá)
2、读一读
莫名其妙 爱莫能助 高深莫测 斯文 附加
附带 附和 气派 帮派 正派
谈吐 谈论 谈心 谈笑风生 派头
3、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经常 时常 平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上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3)爸爸清晨锻炼身体,( )都是进行慢跑,但最近( )打太极拳。
(4)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一、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文
2、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惊讶 谈天 派人 引路 列宁 蜜蜂 敲门 附近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在蜜蜂的引导下看什么呢?首先来写字。
二、指导写字
1、读田字格中的字
2、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的特点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讶 谈 派 引 列 蜂”均为左短右长,“引 列”左宽右窄,其余字左窄右宽。“敲”左右差别不大。
4、指导书写。
“派”字右面不要写成瓜,要观察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要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易短;“谈”字右边炎字注意上边火的捺变为点,“敲”的右边不要写成支。“引”的书写关键是最后一竖不要靠左边太近,又不能太远。
5、学生书写其他字。
6、反馈书写情况,对问题集中的字进行指导。
7、学生修改再写。
三、巩固练习。
1、扩词:引( )( )( )谈( )( )( )
2、同音字组词
近( )蜂( )
进( )峰( )
3、选字填空
丛 从 蜜 密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 )中有许多( )蜂在采( )。
4、词语积累
五谷丰登 登峰造极 极目四望 望穿秋水
水落石出 出人头地 地久天长 长话短说
四、课堂总结:略
《蜜蜂引路》 第10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本课的教学素材设计(师生一起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题
课题字仅仅四个字,但通过这个四个字你都知道了什么?
“引路”是什么意思啊?再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汇报
1、把你找到的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
2、你能把找到的生字带拼音读一下吗?(示课件)
3、去掉拼音读(示课件)
4、开火车读
5、组合生字,小练习(课件示)
6、把这个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找出来大声读出来
7、出示“莫斯科”
师:你知道莫斯科吗?
出示:附近
师:你能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文中哪句话里出现“派人”这个词了,你能读一下吗?
示:“谈天”什么意思呢?你能把这句话中的“谈天”换一个词再读一遍吗?
“惊讶”的近义词
8、小组轮读词语
9、出示一段话(示课件)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找生读生字表,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观察生字表中的字,你想学那个字就说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习汇报
①“讶”可用加一加或换一换的方法来学。
在文组的是哪一个词,你知道“惊讶”的近义词吗?并用“惊讶”练习说话。
如果用换一换的方法还有哪些字可这个方法来学习,如“谈、蜂”
②师出示卡片:讶---芽 谈---淡 蜂---峰(锋)
③指导写“谈”强调捺的写法
④注意蜂的形近字:锋,峰,加以区别。
⑤“引”指导范写,注意竖的写法
⑥“列”可用“烈”来减一减。文中组的是人名,列宁,那么还可以组什么词呢?一列
“一列”什么呢
⑦学习“附近”并能用“附近”练习说话。
⑧学习“派”并指导范写,强调四个撇的写法。
⑨学习“敲”引导学生右边的部分不要写成“支”。
五、积累运用
出示“ 附近,谈天,惊讶”三个词,用这三个词写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七、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谈 引 派 敲
芽—讶 谈—淡 蜂—锋 蜂—峰
《蜜蜂引路》 第11篇
《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学习《蜜蜂引路》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爱动脑筋的赵同学第一个举手说:“列宁要找的人是养蜂的人,他看到蜜蜂就想:蜜蜂出来采蜜,一定要回去的。他就跟着蜜蜂走,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是凭自己的智慧找到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话音未落,韩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因为,这蜜蜂也可能是别人家养的。”
另一同学也紧跟着站起来补充:“再说,大自然还有许多蜜蜂,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他们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探询的目光掠过全班同学的面孔,稍做沉思,我说:“她们很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其他同学对她们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一段思考后,班长郝同学举手:“老师,她们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又不全对。我是这样想的:课文中说,列宁走到那座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里“果然”是说列宁一开始想房子里住的可能是他要找的人,开始并没有肯定一定会找到。后来开门看到了,才知道。”
“哗哗哗”,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郝同学精彩的回答。我也为孩子们想到这么多,想得这么深而激动。“郝同学能抓住“果然”这个词理解,很好。韩同学、付同学几个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也是促使大家动脑思考的关键。正是我们大家都开动脑筋,不同的想法在一起碰撞、交流,才会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赞叹地说。
再看刚才积极发言的几个同学,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泛着激动的红光。其他同学也都在认真地倾听,若有所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很多时候老师都给包办了,把自己准备训练的内容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进行。老师的自以为是,往往扼杀了孩子们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小问题,也许是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进而思考,判断、分析、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使孩子们逐渐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读书本!
《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张丽娜
学习《蜜蜂引路》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说:“列宁要找的人是养蜂的人,他看到蜜蜂就想:蜜蜂出来采蜜,一定要回去的。他就跟着蜜蜂走,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是凭自己的智慧找到的。”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话音未落,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因为,这蜜蜂也可能是别人家养的。”另一同学也紧跟着站起来补充:“再说,大自然还有许多蜜蜂,列宁跟着蜜蜂走,不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他们的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探询的目光掠过全班同学的面孔,稍做沉思,我说:“她们很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其他同学对她们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一段思考后,一个女同学举手:“老师, 她们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又不全对。我是这样想的:课文中说,列宁走到那座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这里“果然”是说列宁一开始想房子里住的可能是他要找的人,开始并没有肯定一定会找到。后来开门看到了,才知道.“哗哗哗”,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这位女同学精彩的回答。我也为孩子们想到这么多,想得这么深而激动。
再看刚才积极发言的几个同学,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泛着激动的红光。其他同学也都在认真地倾听,若有所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很多时候老师都给包办了,把自己准备训练的内容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进行。老师的自以为是,往往扼杀了孩子们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小问题,也许是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大胆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进而思考,判断、分析、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使孩子们逐渐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读书本
《蜜蜂引路》 第12篇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