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精简14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1篇

  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首诗歌主要内容,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2.根据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及画面展现的特点朗诵诗歌,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并注意引导学生对韵脚“ang”的认识,从诗歌的压韵中感受诗歌的节奏;

  3.感觉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朗读训练,通过读来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四川有哪些重要的古迹或风景名胜私下安排学生,让学生在事后有成就感。

  2教师导入:刚才**同学和我们说了不少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心向往之。大四川还有一处古迹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同学们在四年级曾接触过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内,横跨大渡河。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桥面临江水之上十几米,桥下江水咆哮如雷,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就在这样的天险之地,却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由于泸定桥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所以又称为铁索桥。今天我们来学一首顾工的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看看,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又为什么会这样浮想联翩呢?

  3学生自读诗歌

  自由读,初读的目的是读通读顺,扫清障碍

  4教师范读,做到脱稿,让学生不看课本,尽量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

  5学生个人读,学生互评 最后齐读

  6说说读了之后,你读出了哪些内容,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一句话说,不一定要概括)

  注意表达:我读出了。。。。。。/我看出了。。。。。。。/我知道了什么。。。。。。(是为培养学生发言或回答的模式)(教师点头即可,不要深究)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1、第一节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有什么感觉?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为什么会摇晃?能感觉到一种害怕和艰险。要怎么读?读起来要轻,语气太重仿佛要把桥震塌,也更险了。画面是宁静的就是读出这种宁静。

  (2)此外,作者还看到了什么?这种景象写出了铁索桥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

  高,险,(从飘字,从摇晃可以看出)

  这一节总的写什么?写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齐读第一节。

  2第二节

  (1)过渡语:铁索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桥,因为它地势险要,具有一夫当当万夫莫开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成为兵家争夺之地。我们的红军也在此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写下了重要的一笔,现在我们看第二节,读一读,想想当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时,又想到了哪些人与事呢?

  你了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尽可能由学生来补充)35年敌军对红军进行疯狂地围剿,敌人的援军正赶往川藏交通的咽喉之地----泸定桥,红军必须在敌军的授军到来之前抢占泸定桥,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

  (2)《飞夺泸定桥》中详细记叙了红军飞与夺的过程,本文也写了这件事,但用语却非常凝练,一字一词一样展现红军的英雄行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英雄?这一节表现出他们什么精神?

  ①什么叫“强渡”?为什么要“强渡”?

  ②学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攀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

  "攀"的艰难险阻,"冒"的无所畏惧,"冲"的毫不退缩

  小结: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读这一节诗,读出豪迈,雄壮的气势。

  3第三节

  (1)过渡: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今天变成了什么样子?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2)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地,大家看可以用什么词呢?美丽

  (3)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那可是书声琅琅,孩童的脸庞娇艳得像是朝阳;满树的梨花,洁白似雪;鲜花撒地,蝶飞燕舞,再也没有厮杀和炮鸣,再也没有流血和牺牲,只有美丽与和谐。

  (4)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结合第三节。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第三节:作者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战斗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

  充满激情希望地读这一节。

  4第四小节

  (1)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2)内心激动,便想放声歌唱,想想作者要高声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小结:这一节反复吟诵,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行为英雄的大地。

  朗诵此节。

  (三)小结全文,加以巩固。和学生一起,教师用揭示语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前面我们把整首诗作了较深入的阅读,现在再回顾一下全诗。

  全诗共分为 。。节,第一节作者写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感受到了铁索桥的艰险与美丽,同时思绪起伏,浮想联翩;所以在第二节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曾在发生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追忆起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当作者再次回到现实时,却看到了现在一幅幅祥和美丽的画面,这就是第三节中所写的,作者抚看今朝,感受此地鲜花盛开的美丽;最后一节,作者情难自抑,心潮汹涌激荡,并放声歌唱,情感达到高潮。

  (四)再次朗读全文,试背诵。

  五、讨论写法: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找找压"ang"的尾字,体会诗歌节奏。

  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回答课后问题。

  3、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背诵,拓展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练习背诵:

  1、回顾课文:

  2、(1)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他心情怎样?

  3、(2)为什么作者的心潮汹涌激荡?

  4、练习背诵:

  5、(1)有感情朗读擂台赛。

  6、(2)练习背诵全文。

  7、背诵挑战。

  二、拓展练习:(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问题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2) 峭耸: 兼程:

  (3)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4)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6)读了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三小练笔:

  (7)学习了课文,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8)课后作业: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反思:

  教师的激情一定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我的激情带动下,教学效果不错。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全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索桥的故事》了,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

  3、介绍铁索桥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霁虹桥与摩崖石刻是千年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两颗璀璨的文化瑰宝,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追述,揭示其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还是当今文化产业打造都是有其积极和深远意义的。

  据考证,该桥为云、贵、川、藏、陕5省区现存95座古铁索桥中、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桥,也是全国最宽大的3座铁索桥之一,比四川泸定桥宽一半,且早200多年;承载重量仅次于贵州的盘江桥,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中称为:“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铁索桥。”

  中国现存的古老铁索桥之一。又称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桥净跨100米,净宽 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东西桥台用条石砌筑,高20余米,上建有桥亭,有清康熙题写的“泸定桥”匾额和泸定桥碑记。锚定坑设在桥台后,宽2米,长5米,深6米,竖直埋置生铁桩8 根,另有长4米、直径20厘米的锚桩1根,横卧在铁桩后面,13根铁链就系在锚桩上。大渡河铁索桥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因在悬崖绝壁之间建修跨过急流的艰巨工程而闻名。;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板书课题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感情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3篇

  【说教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 “遗迹”这个话题,编排了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了我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全诗共四节,感情热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教学目标】

  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才能。

  了解诗句,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形式,将师生各种方式的读贯串于阅读教学的一直,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课开始,我就利用单元主题导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主问题引领法: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3. 朗读法:这是一首诗歌,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它的韵味,让“朗读”贯穿全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接读、默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4.合作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说学法】

  小学六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引导通过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堂课我设计的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遗迹 ),前面我们游览了绵延万里的长城,感受了历经风雨的索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遗迹”的文章。齐读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你对它有哪些了解?(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老师板书:顾工,学生齐读小资料)

  二、整体感知、示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4人分小节)、齐读、默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学生自由说)

  2、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3、请看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三、自主学习:(8分)

  师: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诗文,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用~~~~画出)想到了什么?(用 ———画出)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1)个人学习(2)小组交流

  四、交流释疑:

  1、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展示)

  过渡: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过渡: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体会到什么?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体会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评价,随机用红笔圈出重点词,并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预设:(1)抓住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这组的同学从第一小节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教师补充资料: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接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设:(3)抓住学生体会到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从哪儿体会到?)】

  小结: 是呀,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缅怀先烈、珍爱生活(板书)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来缅怀他们,有感情地读第三小节,读的时候我们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

  小结:看到: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又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汹涌激荡”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齐读第四小节。

  过渡:一座索桥,一个故事,让我们铭记发生在这座索桥上的故事,记住作者带给我们的优美诗篇。

  3、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喜欢一个小节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诵。

  (3)每个小组的4号或6号单独展示。

  五、总结写法:

  学完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复;)你从冬冬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写作方法?(联想;对比: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拓展巩固:

  1、关于红军、关于泸定桥,毛泽东主席曾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齐背。

  2、课外搜集:关于战争年代的诗歌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要点,也尽可能做到精练美观,本课板书设计抓住课后问题,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缅怀先烈 珍爱生活。

  板书设计:

  看到:头上云雾  脚下白浪       缅怀先烈     

  我站在铁索桥上 楼房成课堂 梨花开放 鲜花撒地上     

  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珍爱生活

  综上所述,本课我主要通过感知内容——品析语言——探究主题——拓展延伸几个环节,采用主问题引领全文,用朗读贯穿全课,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无论是教学问题的设计还是作业的设计都从学生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一个与时代为伍的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4篇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

  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我觉得,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总之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后来,在罗主任和马老师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星期四,我又一次试教这一课,不光组内老师,罗主任也来听课,亲身指导。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我想,罗主任说得好,要注意抓住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点去引导学生,为我所用;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一个评价,甚至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教学中不要太琐碎,太细化,要给学生一个整体感,这儿可让学生想象画面,给他一个整体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索桥的故事》,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参观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

  1.了解泸定桥的有关资料。

  2. 俗话说:“睹物思人”,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合作交流:

  1.铁索桥有关的资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板书课题,结合预习提纲,质疑解疑。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

  能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1) 指导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听后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师: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三、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四、讨论写法:

  1.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2.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五、拓展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3.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现代诗,曾被普成曲子歌唱。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要想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身临铁索桥所见到的景物:头上“二郎山的云雾”,脚下“大渡河的白浪”。诗意浓,意境美。

  第二节,跳跃时空,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红旗”“火光”“铁索”“弹雨”“火网”这些具体的意象,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面,引人遐想。

  第三节,诗人的思绪、回忆又回到现实,写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孩子们在楼房里学习,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撒在英雄的土地上。

  第四节,复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感情浓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

  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 撒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轻声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是啊!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如果此时是你站在铁索桥上,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学生谈感受)

  4、我们的诗人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5、“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6、过渡:诗人此时为何心潮汹涌激荡?他站在铁索桥上,想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学习、品读第2、3小节。

  1、读2、3小节,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并仔细想一想:他站在铁索桥上想到了什么?

  2、分组讨论交流。

  3、指名交流反馈,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1)是啊!诗人想到了红军曾在这里强渡,这是怎样的一场激烈战斗啊?查找了资料的同学能介绍一下吗?(学生交流)

  (2)同学们,诗人顾工将这难忘的时刻再现了出来。请你再读第2 小节,想想自己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a、指名学生回答。

  b、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通过换词比较、看图想象等方法,深入体会环境的险恶,红军的英勇顽强。

  (3)你能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教师小结:同学们,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大渡河水湍急,别说从铁索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对岸射来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大渡河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第2小节。

  (5)过渡: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反馈)

  (6)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从这种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今日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师述:多么幸福安宁的生活呀!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多么美好和平的日子呀!是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7)教师深情地朗读句子:“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指名交流反馈,并带着自己体会读)

  (8)假如此时,你正手捧着鲜花,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你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一写,说一说。

  (9)来,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敬重之情来缅怀他们。(齐读第3小节)

  三、学习、品读第4小节。

  我站在铁索桥上,聆听大渡河的呼唤,遥想昔日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壮举。和第1小节相比,诗人同样是站在铁索桥上,但此时诗人已思古接今,心潮怎能不汹涌激荡。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全班深情激昂地朗读第4小节)

  四、总结背诵全文,拓展延伸。

  1、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我们要高声歌唱。(引导学生齐读全文)

  2、读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练习背诵。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方法背诵下来?(生练习试背)

  3、指名背。

  4、关于红军,关于铁索桥,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人萧华写了《飞渡大渡河》,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思古:攀着 冒着 冲破

  接今:课堂 梨花 轻轻地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lóu fánɡ ɡǔn dònɡ xīn lánɡ sǎ luò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郎( ) 楼( ) 散( )

  朗( ) 搂( ) 撒( )

  三、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美丽的 弹雨 头上 滚着白浪

  密密的 土地 耳边 飘着云雾

  英雄的 鲜花 脚下 听到歌声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7篇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红军当年勇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了解顾工的相关资料;理解重点词句。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红军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教具展示),这就是红军长征曾夺取的泸定桥,睹物思人,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了解红四方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诗人顾工站在泸定桥上心潮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和图片,简介作者顾工,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简介背景,相互交流学习。

  (三).自读自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边读边悟: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1.检查自悟情况(学生发言互评)

  2.范读、指导朗读(注意节奏,语势,感情)

  3.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师生评)

  4.学生配乐朗诵诗文 (录音机、磁带)

  5.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诗文

  6.讨论每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黑板前列提纲

  7.分析第二节中所用动词的作用 (再现铁索桥图片)

  8.探究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并归纳文章主旨

  9.讨论分析写作技巧(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0.欣赏经典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录音带)

  (五).学后随想:

  1.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看到了云雾、白浪

  我站在铁索桥上 追忆战斗的场面

  抚看今朝鲜花盛开

  赞颂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 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 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 讨论交流

  1、 检查自悟情况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 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 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 齐声朗诵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 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诗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使学生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 你了解泸定桥吗 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泸定桥的资料.

  教师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就是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把守这里的敌将桥板抽掉,并在桥东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的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地通过.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课文《飞夺泸定桥》)

  2,今天我们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

  1,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齐读.

  三,理解体会: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2)你了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 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指名讲述故事.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

  ②学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

  ③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能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3,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4,学习第四小节:

  作者要高声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四,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五,讨论写法: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回答课后问题.

  3,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背诵,拓展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练习背诵:

  1,回顾课文:

  (1)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他心情怎样

  (2)为什么作者的心潮汹涌激荡

  2,练习背诵:

  (1)有感情朗读擂台赛.

  (2)练习背诵全文.

  背诵挑战.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峭耸:

  兼程:

  (2)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5)读了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二)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课后作业:

  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感情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 “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三、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怀念、敬仰 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四、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五、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铁索

  强渡 冒着弹雨 心潮汹涌激荡

  冲破火网   高声歌唱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使学生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了解泸定桥吗?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泸定桥的资料。

  教师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就是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把守这里的敌将桥板抽掉,并在桥东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的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地通过。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课文《飞夺泸定桥》)

  2、今天我们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

  1、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齐读。

  三、理解体会: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2)你了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指名讲述故事。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

  ②学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

  ③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能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3、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4、学习第四小节:

  作者要高声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四、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五、讨论写法: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回答课后问题。

  3、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背诵,拓展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练习背诵:

  1、回顾课文:

  (1)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他心情怎样?

  (2)为什么作者的心潮汹涌激荡?

  2、练习背诵:

  (1)有感情朗读擂台赛。

  (2)练习背诵全文。

  背诵挑战。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峭耸:

  兼程:

  (2)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5)读了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二)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课后作业: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 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 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 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 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 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 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 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 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 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 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12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 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 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 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认读生字。

  2、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 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 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 (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 指导朗读第二节

  4、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红旗 火光

  铁索 弹雨 英勇无畏

  火网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13篇

  二.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瀚hàn 隘ài 栩xǔ 椭tuǒ

  淤yū 涪fú 矍jué 铄shuò 砾lì

  潼tóng 驽nú 驷sì 磬qìng

  多音字:

  形似字:

  正音字:填tián,不读tiān 刻kè,不读kē 庶shù,不读shǔ

  词 语: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生动活泼得像活的一样。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刻等技艺的精巧。

  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首尾呼应: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互相照应。

  丰姿:与“风姿”同,风度姿态。

  盛赞:极力称赞。

  震撼:震动,摇撼。

  无与伦比:伦比:类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作家简介:

  顾工:当代诗人。

  相关知识:

  (1)介绍长城的知识; (2)介绍对联的知识;

  (3)有关泸定桥的知识; (4)有关三峡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了解对联常识。

  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3. 思想情感目标

  了解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重点、难点

  重点:对联常识。说明的顺序。

  难点: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四. 课文分析

  1. 《长城赞》

  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2. 《我站在铁索桥上》

  这是一首现代诗,曾被谱成曲子歌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身临铁索桥所见到的景物:头上“二郎山的云雾”,脚下“大渡河的白浪”。诗意浓,意境美。第二节,跳跃时空,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诗人的思绪、回忆又回到现实,写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复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感情浓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3.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

  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本文用设问句开头,交待了对白鹤梁命运的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去交待了白鹤梁的重要文物价值,然后又写了为了保护白鹤梁,专家们设计的三套方案,最后写了葛修润在推翻了前三个方案后所设计的新方案。

  本文详写了葛修润谨慎而又全面地对前三个方案的利弊分析,煞费苦心地设计第四套方案,通过他的言行举动,表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

  全文详略安排恰切,使文章显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本文采用了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高尚精神境界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4.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文题中已经交待了。

  本文开头有特色,转引比利时一家报纸的报导,然后引出说明对象。

  简单地交待了兵马俑发现的时间、地点、经过后,从三个方面说明兵马俑的特点。

  (1)地下大军:从数量、布局、作用方面说明;

  (2)从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角度说明;

  (3)从制作技术方面说明。

  全文按着总分顺序(总分顺序归属于逻辑顺序)由外及内地进行说明。这个说明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是科学的。

  本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用词准确,说明透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吏卒( ) 黎庶( ) 巍峨( ) 峻岭( )

  纵横( ) 烽垛( ) 隘口( ) 锦绣( )

  巡回( ) 目睹( ) 塑像( ) 发掘( )

  弩兵( ) 驷马( ) 车千乘( ) 解剖( )

  二. 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隧道 矍烁 过滤 淹埋 b. 严峻 销蚀 涪陵 矗立

  c. 欣慰 抵消 凝重 记载 d. 暴露 陈列 迄今 碑林

  三. 下面各组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莫名(名称) 偃旗息鼓(放倒) 姿情(放纵)

  b. 聊叙(姑且) 声色俱厉(都)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c. 偌大(这么) 深恶痛疾(疾病) 坦荡如砾(磨刀石)

  d. 业已(事业) 拍案而起(长桌) 秀颀(美丽)

  四. 简答

  1. 概括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第二节的大意。

  2.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 第三节诗歌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作用是 。

  4. 理解“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这句话的含意。

  五. 阅读答问。

  (一)亲近长沙(节选)

  1长沙,一个历史大遗址。古今城址重合,古今城市中心重合,而且从战国一直延续至今的都市在中国屈指可数。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郊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郭错落其间。汉代定王台、贾谊故居,唐五代的园林、寺庙,宋代的书院,明代的王府、城阁等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2杜甫那年有感于长沙的秀丽山河和繁华市景,随口吟唱《清明》:“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在杜甫之后,诗人杜荀鹤、李白、柳宗元、刘长卿、杜牧、李商隐、欧阳修、范成大、杨万里、袁牧……纷纷赶来,“一为迁客去长沙”,美丽的山水让这些文学巨匠们激动不已,按捺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都争着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吟诗作赋。一生忧郁的宋代词人戴复古,一至长沙心情就像春天般愉悦,就泼墨挥毫。连从未到过湖南的明代名臣于谦也写了《壁间画潇湘八景》,为长沙壮色。

  3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谕上,把长沙称作潭州。皇帝金口玉言,长沙就叫潭州了。在这之前,长沙曾叫青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统一天下,楚王惊恐之余,答应“献青阳以西”。后来,人们按星宿分野,把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块地方叫长沙,或曰“星沙”。长沙还有“万里沙祠”、“沙长如米”、“长沙洲”、“祭祀女神的地方”等说法。每一种说法都能演绎出一段美丽的传说。

  4长沙名称的演变,折射出这座古城数千年的沧桑。在尧帝之前,长沙为扬越之地,属古三苗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把熊湘封给他的儿子少昊,熊湘即为长沙。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舜帝南巡,“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长沙在荆州境内,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迹。春秋时期长沙被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已建城邑,为楚南重镇。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长沙郡名列其中。自此,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存世,历代相传。北魏人郦道元在公元520年秋天到了长沙,住月余,在《水经注》中写到了长沙。他的笔下,长沙为商船云集之所,水面广阔,商船云集,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和繁荣。

  5而从湖南全境看长沙,清人卞宝第做了很好的描述:“(湖南之地)以长沙一郡为抚治,卫内则资乎衡、宝、岳、常,捍外则恃乎辰、沅、永、靖,(长沙)居中控驭,远驾不劳。”按卞宝第的说法,长沙后来成为湖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很自然的事了。

  6三千载春秋几许;三千年云月几许;我要说,感谢三千年的人文给我的长沙辉煌瑰丽的赠予!

  1. 本文是从 、 、 等方面来介绍长沙。

  2. 文中第2段列举了一大批文学巨匠纷纷以长沙吟诗作赋的事例,这些文学巨匠这样做的原因是 。

  3. 下列名称中不是长沙曾用名的是( )

  a. 潭州 b. 青阳 c. 熊湘 d. 三苗

  4. 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采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发展长沙、建设长沙的观点,表达了热爱长沙、亲近长沙的感情。

  b. 本文主要通过描绘长沙的美丽景色来抒发作者热爱长沙、亲近长沙的感情。

  c. 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史实、引用史料来表现长沙人文积淀的厚重,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热爱长沙、亲近长沙的感情。

  d.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通俗,朗朗上口。

  (二)

  甲:岁月相积,白鹤梁刻上了19尾石鱼,题刻174段,计3万余字。与水文有关的题刻108段,记载了唐代之后共1200余年间72个枯水年份。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江河水文记录最早之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还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弥勒佛以及风格不同、甚为宝贵的历代文人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因此白鹤梁又被称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水下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乙:葛修润站起来:“我想耽误一会儿大家的吃饭时间,再谈谈白鹤梁的保护问题。”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老人,此刻面容极其凝重,“迄今为止,我们提出的白鹤梁保护方案,包括即将通过的这个方案,都不能改变白鹤梁被淹埋的命运。”他的语气沉重起来,“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原地保护白鹤梁责无旁贷。如果不能这样,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职!”

  1. 甲段文字从表达方式看是 ,乙段文字是 。

  2. 甲段文字画线句主要使用 的方法,作用是 。

  3. 甲段中加点字的词语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为什么?

  4. 解释词语。

  栩栩如生: 责无旁贷: 矍铄:

  5. 乙段主要从 、 、 等方面对葛修润进行了刻画。

  6. 说说葛修润“面容极其凝重”的原因是什么?

  7. “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原地……失职”这句话表意作用是什么?

  8. 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

  【试题答案】

  一. 略

  二. a

  三. b

  四. 1.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情景。

  2. 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想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情景,想到了今天这里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3. 对比。突出了变化,表现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歌颂了英烈们勇于献身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精神。

  4. 含意:写出了人民对英烈的敬畏、热爱、纪念之情。

  五.

  (一)1. 景观(或市景)名称的演变、历史变迁(或沧桑)、地位。

  2. 有感于长沙的秀丽山河和繁华市景(或被……吸引)

  3. d

  4. c

  (二)1. 说明;描写。

  2. 列数字,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白鹤梁的珍贵价值。

  3. 略。

  4. 略。

  5. 动作、神态、语言。

  6. 想到白鹤梁的未来,作为科技工作者身上肩负的责任。

  7. 表现了葛修润作为科技工作者勇于承担责任(为人民、为祖国负责任),热爱文物、热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8. 说明白鹤梁在水文、艺术方面珍贵的价值。

小学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索桥的故事》,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参观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

  1.了解泸定桥的有关资料。

  2. 俗话说:“睹物思人”,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合作交流:

  1.铁索桥有关的资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板书课题,结合预习提纲,质疑解疑。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

  能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1) 指导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听后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师: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三、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四、讨论写法:

  1.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2.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五、拓展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3.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精简14篇)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精选14篇)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第1篇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精简14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精选14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第1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长三角小班教学研讨语文之《船长》实录(精简15篇)

长三角小班教学研讨语文之《船长》实录(通用15篇)长三角小班教学研讨语文之《船长》实录 第1篇  课前谈话  知道我们的

《麋鹿》案例评析(精简14篇)

《麋鹿》案例评析(精选14篇)《麋鹿》案例评析 第1篇  教学片段:《麋鹿》  教学至最后一环节,师出示带有总结性质的填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第二教时教学设计(精简13篇)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第二教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