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道(通用4篇)
乡村大道 第1篇
预习提示:1、读通读顺诗歌。2、自学生字、生词。教学目标:
1、这首诗语句优美,充满激情,教学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读透字面背后的内容:历风雪,生活才有意义,才会美好。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及内在联系让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乡村大道的诗歌。二:检查预习:
1.分小节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交流本诗作者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弄清诗人写诗的背景。
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
郭小川,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1919年9月2日生于河丰宁县,1933年到北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爱国运动,并开始诗歌创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秘书长。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一青纱帐》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自读自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按要求自学
1)认真读课文,思考诗人笔下的乡村大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四:理解重点语句
再读诗歌,诗人都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了乡村大道有哪些显著特点?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参考:
第一小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长远和宽阔
第二小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险峻和曲折
第三小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坎坷和丰沃
朗读全诗,感悟诗歌内容。
作业:字词两遍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听写字词
丝绦 缔造 干涸 沟壑 匍匐
二:重点理解最后一小节
1、乡村大道有哪些特点?
2、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有何联系?
3、你懂得了什么?
(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三:拓展延伸
1、第三小节不要这部分行不行?
2、谈一谈作者写“乡村大道”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村大道”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植根人民,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四:有感情朗读
1、分小组读
2、男女对读
3、全班齐读
作业:选自己喜欢的小节,熟读成诵
课后检测:
1、形近字组词。
绦( )缔( )涸( )
涤( )啼( )固( )
2、〈〈乡村大道〉〉诗歌写出了乡村大道( )、( )、( )、( )、( )、( )的特点。
乡村大道 第2篇
教学内容: 诗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布置上网查找资料郭小川(1919~1976) 中国诗人。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写诗。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到延安中央研究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丰宁县县长 。1948年起先后在《群众日报》、《天津日报》工作 。1949年随军南下,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处长 。1950 年出版诗集《平原老人》。1954年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1955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 。1956年出版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次年又出版《致青年公民》。作品热情奔放,富有号召力。以后又出有长篇叙事诗《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1962年后,受聘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其间,走遍大江南北,出版诗集《甘蔗林 —— 青纱帐》、《昆仑行》,作品讴歌了创业时代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表现了战胜困难的昂扬精神,色彩浓丽,粗犷奔放。“文化大革命”中,屡遭迫害,到“五·七干校”劳动,写有《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具有反抗精神的诗篇。1976年10月由河南返京时不幸逝世。诗集还有《月下集》、《两都颂》、《郭小川诗选》等。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天天走路,去上学,去玩,去干各种各样的事情,你们都走过什么样的路,你能说一说吗?对,同学们走过的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畅通无阻,有的曲曲折折,我们每个人都是踏着这样的路,走出家门,走向小学,走向中学,走向广阔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路的诗歌:。一、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沟壑、干涸、颠簸、匍匐、侏儒等词语的读音。2.出示生字词:万顷波涛 丝绦 缔造 干涸 沟壑 颠簸 匍匐侏儒 丰沃 开拓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二、理解诗歌的含义。1。第一小节。自己读课文,小组内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问题。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想作者把比喻成什么?(桥和丝绦)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指名朗读,想一想。指导学生朗读,强调无始无终、遥远、天地之交等词语。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这又是什么样的丝绦。在作者眼中不是普通的一条路,它很长很远,通向天边,它美丽壮观,贯穿了我们的祖国。然而,总是这样美好的吗?2.学习第二小节。自己读诗歌,说说作者又把比做什么?(一条条险峻的黄河、一道道干涸的沟壑)理解词语颠簸、干涸、沟壑等。指导朗读,边读边说说自己体会出了什么?在作者眼里,既长远又险峻,这就是。3.学习第三小节。全班一起理解匍匐、侏儒的含义。朗读诗歌,谈谈体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4.学习第四小节。你能从中了解作者对的感情吗?作者都爱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如果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那还算什么伟大的生活”。指导朗读。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人生路是不光是平坦的大道,还有艰险的小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遇到坎坷的时候,都能想起我们今天学习的。板书设计:远 美 险峻 坎坷 爱学步 远大前程
乡村大道 第3篇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读透字面背后的内容:经历风雪,生活才有意义,才会美好。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及内在联系,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们都走过什么样的路,能说一说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交流。
3、小结:同学们走过很多不同的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畅通无阻,有的曲曲折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踏着这样的路,走出家门走向小学,走向中学,走向广阔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路的诗歌:《乡村大道》。(板书课题)
4、学生交流本诗作者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弄清诗人写诗的背景。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
[点评:此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醒学生读好生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认清字形。重点指导“簸”、“匍匐”的写法。
(3)学生独立书写,师巡视。同位互检。
(4)同位检查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
(5)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乡村大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点评:让学生独立读书,扫清生字障碍,通过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难写的生字;学生相互检查读课文,生生互动,初步感悟诗歌。]
3、交流汇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理解重点语句。诗人都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乡村大道有哪些特点?(全班交流。)
2、自己读课文,小组内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问题。理解:无始无终、遥远、天地之交等词语。
3、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把乡村大道比作什么?(桥和丝绦)
4、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指名读,想一想。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这又是什么样的丝绦。
乡村大道在作者眼中不是普通的一条路,它很长很远,通向天边,它美丽壮观,贯穿了我们的祖国。然而,乡村大道总是这样美好的吗?
5、自己读诗歌,说说作者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什么?(一条条险峻的黄河、一道道干涸的沟壑)
6、指导朗读,说说自己体会出了什么?(作者认为,既长远又险峻,这就是乡村大道。)
7、理解词语“颠簸、干涸、沟壑”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匍匐”、“侏儒”。
8、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体会。(乡村大道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9、你能从中了解作者对乡村大道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理解“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如果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那还算什么伟大的生活!”
10、指导朗读,采取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11、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有什么联系?
(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诗歌进行概括和总结,是照应关系。)
12、你懂得了什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13、有感情朗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熟读成诵。
四、感受内容,拓展延伸
1、作者写“乡村大道”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村大道”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植根人民,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2、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人生路不光是平坦的大道,还有艰险的小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遇到坎坷的时候,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3、推荐文章,课外阅读。
(1)《甘蔗林――青纱帐》;
(2)《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
[点评: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大阅读量,此环节体现了落实课程标准,以教一篇带多篇甚至一本,一方面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乡村大道 第4篇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当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读、思、议,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