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课堂实录(通用16篇)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篇
教材简介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六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生:季羡林先生。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介绍。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请同学们默读《赋得永久的悔》。
生:默读,交流感受。
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板书《怀念母亲》)读出“怀念”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书读得很熟练。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终天之恨”
师:谁能联系课文,帮助这个同学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师: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朗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体会的很用心,掌声送给你!
生:“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亲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只有遗憾和悔恨一支充满了作者的心头。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季老先生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呀!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生:带着体会和理解,动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3——6自然段,批注感受。
师:谁能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此时,你最想和大家交流哪些语句及体会?
生:“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让我知道了作者远离故乡,身居异国他乡,常常会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对她们的思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师:这句中的“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也”字,我体会到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一样,常常来到梦中。
师:是呀,“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作者的心会进行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啊。
在这个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生:“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请学生朗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生:从第二篇日记我知道了作者从房东太太身上懂得了外国母亲和祖国母亲是一样的,都很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师: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房东太太吗?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此时的季羡林先生是什么心理?
生: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
生:恨。
师:同学们读书时,能够做到边读书边感悟,很了不起,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老师看到大家的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很高兴。
生:我来和大家交流作者写的一篇散文《寻梦》的最后一段:“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地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知道了作者努力地在梦中寻找母亲的样子,可母亲的样子和容颜模糊不清。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生: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书,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老先生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抢答)首尾呼应。
师: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要学习本课的写法,在习作中掌握运用此方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生:唱歌。
师: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感受到了歌唱者的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中国心,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师: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生:我想办一期《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
生:我想给大家读爱国名言、古诗词。
生: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篇爱国文章。
……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2篇
课前谈话:
同学们,大家好!知道“晨曦”这个词吗?因为我是早晨生的,所以我的父母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意思是早晨的阳光。现在你也来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或是我们班唱歌最好听,最聪明、跑步最快……的同学。
生1:我们班饭量最大的是张明。
师:长得不胖嘛!
生2:我们班唱歌最好的是张宇飞。
生3:我班最聪明的是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情
老师也向你们介绍一位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他今年98岁高龄了,(出示白岩松在颁奖典礼上的介绍词)知道是谁吗?看了这段录像知道他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了吗?
生1:他是季羡林。
生2: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
师: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德国留学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季羡林在80岁高龄时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怀念母亲》。
师:齐读课题。
生:怀念母亲
师: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
生:怀念母亲
(此时,学生已不再是像第一遍那样简单的读课题了,而是多了一份尊敬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线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四个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你来
生:真挚,朦胧,风骚,弃养(读得字正腔圆)
师:有哪个词你不理解?
生:“弃养”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人去世了。
师:它不是指所有人去世都叫弃养,一般的人去世能叫弃养吗?知道谁去世了叫弃养吗?
生:指名人去世了。
师:一般指父母去世了,子女再也不能在奉养他了。一齐读读这些生字词语。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之中,我想学生一定非常清楚地记住了这个词语。而我的课堂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趣中学。)
生:齐读生字词语。
三、品读思母之痛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怀念生身母亲?(学生边读老师边巡视学生读的情况)
2、交流汇报
生:因为作者在6岁时就离开了生母,只回了两次家。
师:回家少到什么程度?
生:6-20岁只回了两次,只呆了几天
生:因为母亲早逝
师:读了这段话,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季羡林为什么回家这么少?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就是灵魂不全了?
生:报终天之恨,恨的是什么?
生:没有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生:“我”为什么失去母亲,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我们还是听听季羡林是怎么说的吧!
默读课文:作者怀念的母亲和我们平常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找到了答案举手示意我
生: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暗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是啊,20岁的季羡林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思念。
(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就在这段话中,是无法完全解决的,也是学无法完全理解的。于是曹老师就用录音呈现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
师:我们来听听季羡林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播放录音)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师:听了这段内心独白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生:季羡林是爱母亲的
生:很后悔离开了母亲(师:这就是报终天之恨)
生:他很爱母亲,无论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不能代替。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有点走进去了)
师:我也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
(我觉得曹老师的范读不是很到位)
还有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她在用心的读这段文字)
师:全班来读一读这段。(读出了季羡林的悔恨)
(通过这段录音补白,我已经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季羡林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母之痛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那我想学生对作者的“思母之痛”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第2段话朗读时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哀痛,也为下面体悟“念国之切”做足了感情铺垫)。
四、品读念国之切
1、默读季羡林的四则日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季羡林魂牵梦萦的思念?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划一划。
2、交流汇报
生:从11月18日的日记,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生:从11月16日的日记
师: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这是为什么?
生:季羡林的老乡都不在身边
师:这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这又是为什么?
生:不是思念而是盼望
师:这样矛盾的心情是在什么情境中产生的呢?
生:暗夜即将来临,触发了季羡林怀念母亲的深情
师:这就是触景生情。为什么在暗夜来临时?
生:这时心比较沉静。
(在曹老师一步步无痕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触景生情。我的课堂就缺少像这样无痕的引导。很多东西如果太直白了,往往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这样似是无意的点拨到很可能引起别人的思索。课堂教学处处显智慧)
师:谁来读出这种感情?指名读
生:读(你读的真好!)
师:再读一遍。学生再读。(说不出的味道给这位同学读出来,读的不错。)
生:读(读的深入而富有激情)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环境,学生读我的心情。
师:文中还有没有触景生情的描写。(不仅教会学生这是什么写法,还让学生学会运用,举一反三)指名说。
生: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触景生情
师:也许是他看见天空中南飞的大雁,也许他瞧见路旁相识的大树,也许,还有很多也许,请你把最能勾起季羡林回忆的场景写一写,练习写好举手示意一下。(播放音乐)
生:动手写(教师巡视学生写的情况)
(写话时加音乐,如果学生平时也是这样训练的,那么没什么反作用,可如果只是这一堂课来用,我觉得还不如不要,学生写作时,我觉得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师:读一读自己写的
生:也许——也许——也许——也许——
师:请大家再看看11月28日的日记,你看出了什么?
生:思念长眠地下的母亲
师:回过头来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就是不能忍耐的怀念?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齐读季羡林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曹老师在执教此节课时,课前与学生互相介绍,又让学生介绍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同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出文本的主人公——季羡林先生。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我觉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曹老师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曹老师在第一课时里,请学生阅读季老的相关作品,了解写作背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基础;教学中适当补充、拓展了相关资料。这一系列的准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季羡林的思母之切,同时也为体会季老的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母同样的感情做足了感情铺垫。要想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扎实准确地解读文本,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执教者本人只有真正走入了文本,才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
曹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感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曹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来年,是符合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而且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我觉得过于偏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而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身母亲同样的敬意和爱慕,体会的就淡了,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引导更多地放在了体会思念母亲。
曹老师通过教学季羡林的日记,使学生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后,又举一反三,让学生再在文中找一找用此写法的句子。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这应是我们作为教师努力去做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最后达到独立欣赏文本的能力是我的目标。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3篇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1、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2、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4篇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过渡:是啊,母亲给了季老多少的爱,给了季老多少的温暖,当季老远在异国他乡时,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在季老24岁那年,他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此时此刻,虽然地域有了距离,但又怎能割断季老心中的怀念呢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除了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外,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4.交流汇报.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a,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是第一次离开,滋味尤为强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所以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也"字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 ("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感情朗读.
b,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是什么意思 (寂寞冷落,凄惨)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时常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仿佛觉得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小结: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5)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4)感情朗读.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生母的面影,生母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小结: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过渡: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1,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两段是前后照应,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
2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3,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引用说明法)
3,小结:《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深情地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5篇
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 )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 ) 。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 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 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⑶ 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同伴互评】
此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没有单纯以文教文,注重了以课文为点,用点辐射出一个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了《永久的悔》,听了《我的中国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效利用了课外知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清晰明了,开题清楚,两个母亲,作者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如何怀念着生母与祖国的,引导学生读文解文,体会感情。对句子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及反复朗读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7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拓展与延伸】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7月11日,我国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试着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深深的母子之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找出描写“生母”的部分,试着以作者的身份与感情去自由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1、思考:这一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怎样的怀念之情?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一定带着感情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理解。随着理解的加深而进行反复地个性朗读。
教学参考:关键词语: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也说“抱恨终天”。
2、请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呢?看谁读得好。
教学提示:锻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又用情感(心)去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要积极鼓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用情感,进入角色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余的部分,要以“读”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与季羡林老先生一起怀念了他的母亲。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他对祖国母亲的那份深深的赤子之情。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怀念祖国母亲?这一部分只是在写怀念祖国母亲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体会到身在海外的游子,他们的“家”即是“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的那个小家。母亲即是祖国,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母亲”。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其实与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母”的感情的一种迁移,正如开头作者所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和爱慕。”
从“母亲频入梦来”和“这个母亲也频入梦来”可以体会到这一部分其实是在写对两个母亲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谈谈自己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与理解,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提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内容朗读。一定要先弄清作者的感情,然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课文要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教学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珍惜现在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五、听《寻梦》的朗读录音。
拓展阅读材料:赋得永久的悔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8篇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就是指什么?(大熊猫)但就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就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就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就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就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就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就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就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就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就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9篇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写写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 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0篇
一、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2.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真挚
2.朦胧
3.凄凉
4.沮丧
5.思潮起伏
三、动手练一练。
写一写你对祖国母亲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答案:
一、1.我现在非常想休息,想听音乐,想听张信哲的歌。
2.《童话大王》这本书一直伴随了整个童年。
二、1.真挚:真诚恳切。
2.朦胧:不清楚,模糊。
3.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4.沮丧:灰心失望。
5.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三、(略)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文章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的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们默读,交流一些感受。
(3)出示一些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文章
1.自学文章。(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在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很多年后,母亲还会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中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能够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文章,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article/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能够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sjbwz/。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3、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3篇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
两课时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4篇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教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教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教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教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 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教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教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教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 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教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 、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教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教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教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教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教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教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六、 教后思考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教学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5篇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第16篇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
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
(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
(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
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