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实录(通用15篇)
《牧童》教学实录 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2个生字,“牧”和“蓑”。指导正确书写 “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边读边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4、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童年生活,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也是一首美妙的诗。你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吗?
生(异口同声):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代童年的世界吧!
二、复习《所见》,旧知引新知:
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古诗,请你听一听:“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吗?
生:《所见》!
师:大家记性真好!这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清代诗人袁枚写的《所见》。
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人呢?
生:牧童。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生1:活泼的。
生2:自由自在的。
生3:喜欢吹笛子和捕蝉的。
师:这是一个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牧童。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成为了古代诗人常描写的对象,那么唐朝的吕岩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穿越时空隧道要闯三关,那就是把诗歌读准、读懂、读出感受。现在我们来挑战第一关,请你慢慢地,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三遍。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读得真有感情,声音也很响亮!还有谁想挑战自己?
生2读:
师:听着你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老师已经陶醉了。还有谁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
生3读:
师:不错,整首诗都比较流利,注意“铺、蓑”的读音。
同学们真不错!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咱们第一关就顺利通过了!给点掌声自己!
生欢喜地鼓掌。
师:古诗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现在我们来挑战第二关吧!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1:我从第一句中明白了这首诗写了很漂亮的草原。
师:你读书真仔细!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正在吹笛子,还躺在了草地上欣赏月亮。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3:我觉得这个牧童过得生活很自由、很惬意。
师:你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边读书,边思考。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师:现在让我们慢慢体会吧!先看第一句,谁愿意读这句给大家听?
生1读:
师:声音真响亮!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草原!
师:那是怎样的草原?从那里看出来?
生1:一片宽阔的草原,有六、七里那么长。
师:你懂得从重点词去体会。“六七里”让我们感到眼前似乎就是宽阔的原野。
生2:一片绿绿的草原,很宽很宽,躺下去很舒服!
师:你想象的草原可真美呀!一个“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我们在哪篇课文中看到过草原呢?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第一课《草原》!一碧千里,广阔无垠。
师小结: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1读:
师:你的声音真甜美,读出来的草原美丽极了!
生2读:
师:读得真有感情,我仿佛看到了一片令人陶醉的草原了。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感受一下吧!
男生读:
师:男生眼中的草原是多么广阔、豪放呀!
女生读:
师:女生把草原的柔和、舒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让老师也忍不住想去好好享受一番了。
(二)倾听悠扬笛声:
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生1:笛子声,小虫鸣叫声。
生2:月亮姐姐的唱歌声,风声。
生3:蟋蟀的弹琴声。
师: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生(齐声回答):想!
播放录音。
师:听!多么悠扬的笛子声呀!是谁在吹呢?
生:牧童!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题目写的!
师:你读书真仔细!请你读第2句,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
生1读:悠扬的笛子声。
师:你的朗读真的让人感觉到笛子声多么悠扬呀!
生2读:清脆的笛子声。
师:不错!如果能再放开喉咙来读出感觉来就更好了!
生3读:时断时续的笛子声。
师惊喜地问: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3:因为有晚风,所以夹着笛子声应该是断断续续的,诗中写了是三、四声。
生鼓掌。
师:体会得多好呀!你的抑扬顿挫的朗读,让我着着实实地享受了一番,谢谢你!
师: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弄。牧童是调皮地摆弄着它的笛子,好玩地吹着。
师:“弄”是逗弄的意思。俏皮的牧童正在尽情地吹着那个抖动的笛声。
(三)拓展数字诗歌:
师: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生:数字诗!
师: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生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生2: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生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4: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师:同学们课外知识还真丰富,背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数字诗。
(四)体会自由生活:
师:同学们,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
生1:悠闲。
生2:自由自在。
生3:无拘无束。
师:请你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生: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生1:放牛回来了。
生2:吃饱了饭回来了。
师:牧童忙碌了一天,到了黄昏,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挺着个大肚子回来了。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呀!他要做些什么呢?
生:睡觉。
师:怎么睡呀!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衣服都不脱,就这么一躺,一个字,就是爽!
生笑。
师:你羡慕他吗?
生:羡慕!
师:让我们也做一回牧童吧!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生1读:
师:听到你的朗读,让老师感觉多么舒服呀!
生2读:你的声音真柔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躺下来美美睡上一觉了!
师:我们进行小组和男女读比赛吧!
男生读:
师:这是一群可爱的、潇洒的男生。
女生读:
师:咱们的女同学把柔柔的月光下换叫出来了。
(五)展开联想翅膀:
师:生活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地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生1:老黄牛辛勤劳作了一天,它一定很累吧?让我吹吹笛子给它解解闷吧!
师:多有爱心的小主人呀!我太高兴了!
生2:天上的月亮姐姐正在微笑地看着我呢!要不,我吹吹笛子给她听听吧!
师:你真好!我可爱听笛子声了。
生3:草地真舒服呀!我要美美地睡上一觉!
师:在宁静的夜晚中,在月夜下睡上一觉那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呀!
(六)想象美丽画卷:
师:千年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是如此自由,惬意!你想告诉你的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吗?请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生1描绘: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多么向往牧童的生活呀!
生2描绘:
师:
你的描绘精彩极了!让我仿佛也走进这个美妙的世界了。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同学们,《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我们就要和牧童道别了,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走进其中的诗情画意吧!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牧童》教学实录 第2篇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生:明白了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生: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有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三、抄读诗文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牧童》教学实录 第3篇
[情境说明]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虚心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采取对比的手法进行教学,将围观人与牧童的语言、围观人与戴嵩的态度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到戴嵩的虚心与小牧童的勇敢。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见到你们真高兴,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会背古诗,是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怎么样?《所见》这首诗谁会背?(许多同学举手)哟,这么多同学都会背,那一起背吧!
生:(齐背)
师:背得真好!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谁吗?
生:牧童。
师: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吗?
生:我知道,牧童是放牛的。
生:我知道放羊的、放马的也可以称为牧童。
[城里的孩子很少看到牧童,对这个词可能理解不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通过回忆、理解牧童的意思。]
师:是啊,你了解的真多。我们把放牧的小孩子都可以称为牧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一个小牧童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写字的时候要认真,一笔一画的写,注意这个“牧”字,它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牛字旁,右边一个反文旁,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指导写字是低年级的一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指导写字。]
师: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吗?
生:画画得好的。
生:画画得棒的。
师:那我们班班长画画得很好,能说他是画家吗?
生:不能。
师:那个擅长于画马的徐悲鸿是画家吗?
生:是。
生:我知道了画画得特别好的人才能称为画家。
生:画画得好而且有名气的人称为画家。
[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
师:对了,画画得好而且出名的人才能称为是画家。那么这个小小的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
师: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生:我知道戴嵩虽然是唐朝的大画家,但是他却能向一个小牧童学习。
生:我还知道小牧童很勇敢,他敢向大画家指出错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大家都知道我国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戴嵩)可不能读成了戴高了(生笑)。一起喊一喊他的名字吧!
[指导随文识字,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
生:(齐读)
师: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知道什么叫著名吗?
生:有名,画画得好。
三、精读感悟
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知道什么叫默读吗?就是不出声,用心读,边读边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小应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画画得很好。
师:是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生:我从“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知道戴嵩的画画得很好。
(相机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戴嵩的画多么受人们欢迎啊!谁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呢?
生: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
生: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就抢着回答,多快呀。(生笑)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还从第一自然段的哪些句子看出载嵩的画画得很好呢?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从这里我看出他画画得很好。
师:看来戴嵩的画画得的确很好,真令人佩服。你们喜欢他吗?来,把你们的心情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很快呢,你发现了吗?
生:我从“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从这个“沉思片刻”我知道,戴嵩想得很快。
师:沉思片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想了一小会。
师:看来他构思的确很快。
生:我从“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他画画得很快。
师:你真会读书。
(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这儿有两个词写得特别好,是哪两个词呢?
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是国画中的两种画画技巧,你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幅斗牛图,你们说哪儿是浓墨涂抹,哪儿是轻笔细描?(生指图说)
[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句画,看看你能看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
生: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
师:是啊,戴嵩的画技真是太高超了,咱们们再去感受一下好吗?(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戴嵩的画画得很好呢?
生:我从围观的人的夸赞声中感受到戴嵩的画画得很好。
师:是吗?请你读一读。
师:谁能学着商人的样子称赞一下?(生读)
师:嗯,你是这样读的。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我想向他学习。
师:你真是个虚心的孩子,相信你也能读得很好。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但是我想比他读得更好。
师:有志气,请你读吧!掌声鼓励他。
师:谁能学着教书先生的样子称赞一下。
师:你是这样称赞的。我也想读,给机会吗?(给)
(师边读边做动作)
师:你觉得我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好,还带了动作。
师:大家都想读吧?(想)好,想读谁的话就读读谁的话,自由地夸一夸吧!
师:想扮演商人的同学站起来,想扮演教书先生的人站起来。老师来读旁白,我们分角色来读好吗?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要重学生的个性,提畅个性化朗读。]
师:这里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它们都表示赞美的意思,你们发现了吗?(夸赞、称赞、赞扬)看来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咱们一起来把这几个词读一读。(生读)
师:咦,同学们,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不是)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
生: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
生: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
师:对,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赞美,就叫做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夸赞大画家的画,可是,却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是谁呢?(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牧童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师:谁还来大点声喊一喊?
(生读)
师:小牧童为什么喊这么大声啊?
生:因为人太多,他怕别人听不见。
生:这可是大画家的画,他不能让画家把错的画给别人看,
师:大家也来扮演小牧童大声喊一喊吧!听了小牧童这炸雷一样的喊声,围观的人都怎么样了?(看图)(呆住了)这个“呆”字怎么记?
生: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木。
生:一个人张着嘴,像木头一样。
生:“呆若木鸡”的呆。
师:真好,你通过成语来记住了这个字。你们来做个呆住的样子试试。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想什么?
生: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
生:你这小毛孩,你知道什么呀?别胡说!
师:到底是大画家画错了,还是小牧童说错了呢?我们读一读5、6自然段就知道了。
师:到底是谁错了?
生:画家。
师:错哪了呢?现在我就是戴嵩,谁来给我讲明白了。(指名对照图讲)从这位小牧童的话中,我明白哪错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咱们把小牧童的话一起读一读吧!
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戴嵩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虚心地接受。
师:从哪里看出来戴嵩很虚心?
生:“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可以看出戴嵩很虚心。(板书:和蔼)
(师做两种表情,让学生说哪一种是和蔼)
师:让我们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吧!
生:从“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我知道戴嵩很虚心。(板书:惭愧)
师:看,“惭愧”两字都有个什么旁?
生:竖心旁,说明心里不舒服。
师:说得真好,能联系偏旁理解意思。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因为他的确没的看到过两牛相斗的情形。
师:好请同桌同学一个演戴嵩、一个演小牧童,读一读5、6自然段。
(生分角色读、指名表演)
师:同学们,那么多人都没有看出画家的错,为什么只有小牧童能指出来呢?
生:因为他每天放牛,认真看了两牛相斗的情形。
师:是啊,要想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必须建立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同学们面对著名的画家,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小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你觉得这个小牧童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很勇敢。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我要向他学习。
师:是啊,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错误时,就应该勇敢的指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吗?
(课件出示:我想说…… )
生: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
生: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生: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想想。
师:你还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吗?
生: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大画家虚心向别人请教。
生:我们要向牧童学习勇敢地指出别人的错误。
生:我们要向牧童学习认真的观察生活中的事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不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正因为戴嵩虚心听取了小牧童的意见,以后每天都到乡村观察两牛相斗的情形,后来再次画了“斗牛图”,你们看,(课件出示)这幅图更加逼真,更加栩栩如生,成了流传百世的名画,这幅画现在珍藏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馆。
师: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收获吗?老师还有几句名言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
《牧童》教学实录 第4篇
师:同学们,我们初次见面,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张丹。
师:诶,我想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你来说说?
生:张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是你们的老师告诉你们的,是吗?好,很好,请坐。再来叫叫我的名字。
生:张丹
师:如果后面能加上老师两个字就更好了。再来一下。
生:张丹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真好!
师:你还知道我的什么信息呀?说一说。你来。
生1:我还知道你是来自内蒙古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我也是老师告诉我。
师:也是老师告诉你的,很好,请坐。你也想说,来。
生2:你也是来自内蒙古的,也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好的。老师的家乡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我的学校,在我的班级,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孩子们,通过交流,同学们对我有一定的认识,我也想认识认识你们,谁想告诉我你叫什么?哎呀,举手的同学真不少!特别想告诉我你的名字的,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哎呀,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了,那请你赶紧站起来,大声地喊出你的名字吧!来,谁来?站起来?大声地喊出你的名字!快!来!站起来!你来。
生1:我叫胡欣阳。
师:声音很洪亮。你呢?
生2:我叫杨浩坤。
师:你呢?
生3:我叫胡斌雨。
师:试一试直接站起来向我喊出你的名字。来,试一试。站起来。哎呀,同学们的胆子有点儿小。
生4:我叫马金童。(有一个学生轻声说了)
师:哎呀,你的。再来一遍。
生4:我叫马金童。
师:多勇敢的孩子呀!谁能?
生纷纷站起来说自己的名字。
师:孩子们,你们真热情,真勇敢。谢谢大家。除了名字,老师还想了解你的其他信息,谁能来说一说。请你来。
生1:我是实验小学二年级六班的李启文。
师:我知道你除了是二年级六班的,你们班的名字还叫做春晖班,是吗?很高兴认识你。还有吗?请你来。
生2:我叫马金童,我,额……
师:没想好,是吗?可以再想一想,还有想说的同学吗?来,这边的同学,请你来。
生3:我来自银川市实验小学二六班的,我的名字叫马壮。
师:说话很完整,而且这位同学说话的时候小腰板儿挺得直直的,站得多精神呀!请你来。
生4:我在实验小学,我在实验小学上学,我的名字叫韩书征,我学号是2号。
师:我还知道了你的学号,下次说话的时候语速再放慢一点,让所有的人都挺清楚,好吗?你来说说。
生5:我是实验小学春晖班的王子恒,我的学号是3号。
师:哦,你们俩的学号是挨着的,是吧?除了你是哪里的,你是哪个班的,你还可以告诉我?
生6:我的家乡是陕西。
师:哦,你家乡是陕西的,在银川上学,是吗?诶,好的。还可以告诉我?
生7:我的家乡在福建永安。
师:哎呀,你的可是挺远的。好,除了这些你还可以告诉我你的爱好、你最喜欢做些什么,你的好朋友是谁?说一说。
生8:我的爱好是美术,我最喜欢画画。
师:我也喜欢画画。我们握握手吧!你喜欢画什么呀?
生8:我最喜欢画景物,相信你画的景物一定很美,请坐。你呢?
生9:我的爱好是体育。
师:运动健将,是吧?请坐。你也想说,来。
生10:我的爱好是小提琴,我喜欢音乐。
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拉出非常优美的曲子。请坐,这个同学特别好,他敢看着我的眼睛和我来说话,他非常善于和人交流。孩子们,通过我们短暂的交流,我认识了你,你认识了我,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已经成了好朋友了,请你再看一看你的课文纸摆放好了吗?
生集体:摆放好了。
师:请你从文具盒中拿出一支铅笔,放在课文纸的旁边。(学生放铅笔)
师:孩子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上)。
师:上课。
生集体:(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朝有一位大画家,谁能来读读他的名字。请你来。
生1:戴嵩。
师:声音很宏亮。你也来读读。
生2:戴嵩。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戴嵩。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我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
齐读课题,21起。
生:21
画家和牧童。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朗读课文,注意结合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了难读的字词可以用一个小三角标记在它的下面,并且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课文的姿势坐得真端正、真精神。刚才在你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难读的字词?说一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请你来说。
生1:这个“戴嵩”的“嵩”第二个字时后鼻音不是前鼻音。
师:你说的真好。那你领着同学们把这个字读一遍,来。
生1:sōng,嵩。
生齐读:sōng,嵩。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还有难读的吗?来。
生2:就是我觉得最后一句第六自然段那个“拱手”我老读错,我希望大家别读错那个“拱手”。
师:好,请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词语。谁来领着大家读读这个词,请你来。
生3:拱手。
生齐读:拱手。
师:请坐。这是一个动作,我们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
生做动作。
师:哦,做的不太对。看我,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两手相抱于胸前做拱手的动作。
师:做一做,诶,都做做。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拱手。
师:看来课文中不好读的地方还不少呢!同学们,赶快借着拼音自己读一读课后需要认识的生字吧,争取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生字。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我想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哪个组愿意啊?注意读的时候啊读的同学声音宏亮,并且读完之后把话筒传给后面的同学,听的同学请注意,如果他读对了,请你大声地跟着他来读;如果他读错了,举起小手,我会请你来帮他纠正。来,请你吧。欸。
生1:购买,购买。
生齐读:购买,购买。
生2:跳起,跳起。
生齐读:跳起,跳起。
生3:牛蝇,牛蝇。
生齐读:牛蝇,牛蝇。
生4:价钱,价钱。
生齐读:价钱,价钱。
生5:惭愧,惭愧。
生齐读:惭愧,惭愧。
师:后边的同学稍等,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生6:都是竖心旁。
师:那你们猜一猜都带有竖心旁这个词语的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生:跟心情。(个别学生说的)
师:和什么有关系?
生:心。
师:和我们的心情有关系。再来读这个词语。
生:惭愧 惭愧。
师:该谁了?
生7:和蔼,和蔼。
生齐读:和蔼,和蔼。
生8:驱赶,驱赶。
生齐读:驱赶,驱赶。
生9:戴嵩,戴嵩。
生齐读:戴嵩,戴嵩。
生10 :拱手,拱手。
生齐读:拱手,拱手。
师:有点儿小问题,来。请你来帮他纠正。
生11:拱手,拱手。
师:你再来读一遍。
生10:拱手,拱手。
师:很有进步。一起再来读读。
生:拱手,拱手。
生12:浓墨涂抹,浓墨涂抹。
生齐读:浓墨涂抹,浓墨涂抹。
生13:购买,购买。
生齐读:购买,购买。
生14:跳起,跳起。
生齐读:跳起,跳起。
生15:牛蝇,牛蝇。
生齐读:牛蝇,牛蝇。
生16:价钱,价钱。
生齐读:价钱,价钱。
师: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再来把这个词读一遍,来。
生11:拱手,拱手。
师: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拱手,拱手。
师:生词大家读准确了,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句子读得不太准。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请你来吧!
生1: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师:请坐,请注意红色的字。这个字在这里读一声“jiā”,请你跟我来读,jiā。
生:jiā。
师:夹在。
生:夹在。
师: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生: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师:请你学着我的样子把拼音标在它的上面,这样再读课文的时候就不会读错了。第五自然段。(生标拼音)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看着大屏幕。两牛相斗的时候,读。
生: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师:难读的句子我们也读好了,相信课文也一定难不倒同学们,请这组同学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请哪组同学来,这组吧!来,其他同学认真听。我帮你拿着,来读吧。来。
生1:唐朝……。
师:请你把课题也读上。
生1::21画家和牧童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好请坐。
生2: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画什么呢?戴嵩默思片刻,决定画一副(第四声)《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师:请你注意这个词语,跟我来读,“沉思片刻”。
生2:沉思片刻。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沉思片刻。
生:沉思片刻。
师:一幅(第二声)《斗牛图》。
生:一幅《斗牛图》。
师:会了吗?好请坐。第三段。
生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生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jiào)书先生赞扬道。
师:请你跟我读,教(jiāo)书先生,来。
生4:教(jiāo)书先生。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教(jiāo)书先生。
生:教(jiāo)书先生。
师:第五段。
生5:“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 “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您没有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师:真棒!最后一段。
生6: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师:请坐。同学们把课文读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了不起。相信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也有一定的了解,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读吧,先读。
生自己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一说,请你来说。
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哎呀,这个句子真完整,请坐。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呢?请你来说。
生:就是特别有名的人。
师:非常好。
师:看,我们帮助它找了一个意思非常相近的词语,就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了。说戴嵩著名,那戴嵩的话也一定非常高超,文中有一个描写他作画的句子,自己快来读一读吧。
生自己读“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这个句子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啊?有吗?请你来。
生:我不知道“浓墨涂抹”是什么意思?
师:浓墨涂抹,还有吗?
生:我不知道轻笔细描。
师:哦,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谁知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呀?
生1:“浓墨涂抹”是很浓的墨水涂上去,“轻笔细描”就是比较轻一点,在上头描。
师:好,请坐,这两个词语呀是我国国画中的绘画技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我们来欣赏一幅画,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呢?请这位男同学。
师:这里是“浓墨涂抹”,哦,上面的,很好,请回。
师:现在你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生:知道。
师:有时候啊,借助生动的画面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语,把它他们积累下来。“浓墨涂抹”,读。
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理解了词语,相信读课文的时候呀就有更深的体会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戴嵩的画技高超,自己读吧。
生自己读“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谁想来读一读呀?请这位同学来读吧。
生1: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能说说你这次读得感受,你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画得很好看。
师:画得非常好。他(老师停顿了一下)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通过我的朗读,你有感觉到了什么,他画得怎么样?
生2:他画得很用心。
师:是呀,他画的很用心,很熟练。他画的又快又好,真不愧是一位?
生:著名的画家。
师:所以课文的第一段才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来观赏。同学们拿起课文纸,再来读读第一段。唐朝,起。
生: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人们都称赞了些什么,自己来读一读。
生自己读人们称赞的话。
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了哪里?请你来。
生1: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好,请坐。还有吗?请你来。
生2:“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师:好,请坐。谁能看着大屏幕,再来读一读两个句子。请你来吧。
生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欣赏这幅绝妙之作呀?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看,画上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相信你看到了这幅画一定有更深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再来好好读读这两个句子吧。自己读,读吧。
生自己读。
师:看着这生动的画面,我们不禁想起了刚刚戴嵩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幅绝妙之作,难怪围观的人看了都要情不自禁地夸赞他,谁来,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4:“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请你听我来读。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你能再读一遍吗?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来。
生4:“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多有进步啊!请坐。谁还想来读一读?谁还敢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5:“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地赞赏,还有想读的同学吗?谁来,请你来。
生6:“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哎呀,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称赞了。孩子们,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3个句子吧。围观的人看了……,开始。
生: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读得句子当中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呢,发现了吗?看!你发现了,说一说。
生:夸赞,称赞,赞扬。
师:真棒!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请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吧,夸赞,读。
生:夸赞夸赞,称赞称赞,赞扬赞扬。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夸赞夸赞,读。
生:夸赞夸赞,称赞称赞,赞扬赞扬。
师: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也情不自禁地想来夸赞夸赞,你会说些什么呢?先想一想。请你来说。
生1:我会说你画得太棒了。
师:如果我就是戴嵩,你对着我要怎么来说呀?来。
生1:我就说你……。
师:把“我就说”三个字去掉,直接说你要夸赞的内容,来。
生1:你画得太棒了。
师:说出了你由衷的感受,还有吗?还有想夸的同学,来。
生2:您画的这两头斗牛图可真丰富。(学生都笑了)
师:有点儿小问题,你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小孩子,先起立,您画的这两头牛不是说两头斗牛图,明白了吗?再说一遍。
生2:您画的这两头牛可真丰富。
师:如果把“丰富”换成另外的词就更好了。能换成什么词?帮帮他。
生3:美妙。
师:可以。能换成什么词?
生4:漂亮。
师:漂亮。孩子们,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形容画作精美的词语,如果我们在夸的时候呀,也能用上累死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了。我来给大家推荐几个词语。先跟我来读一读。活灵活现。
生:活灵活现。
师:栩栩如生。
生:栩栩如生。
师:惟妙惟肖。
生:惟妙惟肖。
师:这三个课外词语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说得生动呢!你想来试一试吗?这样吧,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座位上练一练,和同桌同学的互相说一说,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说。开始吧。
生练习说。
师:谁想来说一说?请你来吧!
生1:您画的两头牛真是活灵活现!
师:不仅说出了你的感受,还让我们感到了那种感受,真了不起!来。
生2: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
师:是啊,说出了你的心声。还有想夸赞的同学吗?请你来。
生3:您画的这幅斗牛图真是栩栩如生呀!
师:一位小姑娘赞叹道。还有吗?请你来。
生4:您画的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师:多了不起,用上了两个积累的词语呢!来。
生5: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yǔ yǔ)如生(台下学生一片笑声)栩栩(xǔ xǔ)如生,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怪(笑声),惟妙惟肖……
师:看清楚孩子,来,跟着我一起说。
生5:您画的斗牛图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看把积累的词语用在我们的表达中,我们的语言就更生动了,多好呀,再来。
生6: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惟妙惟肖。
师:真好,孩子们,如果能在你刚才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呀把我们刚才积累的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再用上就更好了。我夸赞道……我赞扬道……。谁再来试试。谁再来试试。来。
生7:我想……。您画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师:我……
生7:我夸赞道。
师:好,请坐。还有想说的同学吗?请你来。
生8:“您画的斗牛图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我称赞道。
师:真棒。了不起。孩子们,看,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都在夸赞,这样夸就叫做“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你还能把他们读准确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一个词读,你们平时读几遍?
生:2遍。
师:行,咱们一个词读2遍。来。
生:夸赞夸赞,称赞称赞,赞扬赞扬,(这个词听不清)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浓墨涂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轻笔细描。
师:后面的几个词语读得不太整齐,再来一遍,咱们速度统一,来。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来。
生: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浓墨涂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轻笔细描。
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积累并且运用这些词语。再来把这个词读一遍儿。
生:浓墨涂抹。
师:这个词中的“抹”字时我们今天要学习写的一个字。请你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站位,说一说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请你来。
生1:这个提手旁的一横不能再横中线上,那个末一的末的一横要在横中线上,第一横不能在横中线上。
师:他说出了这个字三横的位置。观察得很仔细。来。
生2:“抹”的旁边的“末”这竖不能在横中线上。
师:他要写在竖中线的?
生2:旁边。
师:右边。还有吗?
生3:旁边的这个“末”那个竖不能顶天立地。
师:对了,虽然很长,但是不能顶天立地,上下都要留有空余。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写这个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提手旁请同学们注意,第一笔横摇写在左半格横中线的上边,二笔竖钩要写得长而直,但不要顶天立地,三笔提请同学们注意,它起笔的地方呀要比横靠左一些,写在横中线的下面,右边期末的“末”上横长下横短,和提手旁横的位置一样高,第二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稍稍向右倾斜一点,竖要和提手旁的竖钩一样长,注意写在竖中线的右边,左边撇右边捺。好了,同学们,请你打开你的课文纸认真地在你的课文纸上把这个“抹”就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拿起铅笔就写一遍。
学生书写“抹”字。
师巡视时的话。
师:写到后边的格里,注意写字的姿势。
师:写完了吗?不错。
师:写在课文纸第二页,第二页不是有课后的生字吗?很好。
师:写完了吗?写完的同学请你抬起头来,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字写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举手说一说。请你帮着我拿着话筒,递给那边的同学,好吗?来,递给那边的同学,举手的同学,继续举着手,刚才看见你。对,这个字有什么问题吗?
生1:他那个字就是那个睡倒了,往右边睡倒了一点。
师:哦,往右边倒了一点,整体的字形稍稍有点歪,是吧?还有吗?那我们应该把这个竖写得再直一些。还有吗?来。
生2:我觉得他那个撇小一半。
师:撇对吧,要注意撇捺对称是吧?
生3:他两个竖要一样长,但他右边的竖有点长了。
师:吸取了刚才的经验,相信同学们这一次再写这个字一定能把这个字比刚才……好了,孩子,回来吧。一定能够比刚才呀写得更加得正确和美观,好了,在这个字的旁边再写一遍。
学生再次书写“抹”,师巡视。
师:写完的同学,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回是不是比刚才有进步多了?但是还是要注意右边竖再长一点和左边的竖钩一样长就更好了,但是很有进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抹”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读。
生:浓墨涂抹。
师:课文中还有2个带有提手旁的字需要我们来写呢!第一个是(拱)第二个是(挤),如果你能用上刚才写字的方法,认真地来书写,你的字一定能够工整和美观,写一写。把“挤”和“拱”各写一遍。
生书写:挤、拱。
师:写完的同学请你坐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同学写的字,是不是写得非常有进步呀?
生:是。
师:孩子们,用上我们的写字方法我们的字就一定能写得工整又美观了,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
生:戴嵩。
师:课题是《画家和牧童》,小牧童是如何看待戴嵩的这幅画的呢?戴嵩的画技,戴嵩的著名又仅仅体现在画技高超上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我们春晖班的孩子们。再见!
《牧童》教学实录 第5篇
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古诗《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本科时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
教科书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学习,理解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丰富语言积累;三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意图是通过故事引入,从作者的特殊性入手,制造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我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下步骤,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精神。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我安排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想象,在读中悟出诗意。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意在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熟读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知道,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牧童》教学实录 第6篇
牧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羊、白云、鲜花、绿草。。。)录音资料、电子琴、歌谱。
导入:牧童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放一段录音,学生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一玩,现在马上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小眼睛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我们到底要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放音乐,歌曲的旋律)
(师在有感情的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处,一个手拿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子,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清澈的水,高兴的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见许多羊和牛。。。
4、请学生贴出画面
a、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出来吧。
b、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c、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d、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e、贴出牧童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听。。。。。。”
2、全班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的。。。。。。”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里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快的情绪来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得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在老师电子琴的伴奏下,演唱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的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的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师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唱第一句,其他三句,每组一句。”
(8)、师:“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主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看样子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歌词了,下午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山脉牧童们自己的家乡自由的放声歌唱
4、欣赏风景。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资料。
《牧童》教学实录 第7篇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蓑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牧童》教学实录 第8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
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牧童》教学实录 第9篇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是一幅图。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整个理解诗意,悟其情感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翠色欲流、生机勃勃,就像软软的毯子和草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和牧童顽皮与可爱;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牧童生活……学生的思维和诗中的字词不断地碰撞,也激发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要是能让孩子们进行一下模仿创作,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先试着出示几幅生活的图景,让孩子们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并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试着赞美它们,即便只是让孩子们说说,也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时候试着去写下来。以后我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方式让孩子模仿创作,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至少让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感知。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草场、笛声、月夜、牧童、笛弄晚风,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感到舒心、宁静。诗句不仅让我们感到了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牵无绊、自然放松。
教学开始,我以童年的美好、纯真、难忘引入,学生们叽叽喳喳,各自说着自己童年的趣事。如:到水塘游泳、摘野果、掏鸟蛋、放牛……我抓住放牛,让学生把放牛的经过说具体,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的美好、幸福时光,激发学生对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并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感受诗的节奏,之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诗。在小组比赛有感情朗读诗的过程中,学生满腔热情。我让学生们跟着我,我读一句学生们读一句,同时学生们要在图画里找到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并说出来。然后声读诗句,我找景物。待生熟悉后,我让生结合课文注释,小组讨论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讨论较积极,只有个别学生闭口不开。小组讨论发言结果时,只有五、六个学生举手,他们说过之后,我就把对诗句的意思对学生说了一遍。我的指导教师在这个方面给我提了建议,我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长一些,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多说,让他们知道,这样说也对,那样说也对,最终说得有道理的都可以。还有就是尽量想办法让闭口不开的学生开口,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个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的难题,我会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并付诸行动,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引导学生把《牧童》一诗改写成一篇白话短文时,学生只会说诗的大意和画面的内容。经我一提醒,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得头头是道。学生们的想象让我惊叹不已。我是这样引导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春风微微的吹着,小鸟在枝头欢快的歌唱。一个十一、二岁的牧童,赶着一头大水牛,来到一片青草茂盛的空地上……生1:大牛享受着丰盛的美餐,不时回头瞧瞧小主人,好象在感谢小主人对它的好,同时也回味着青草的美味。生2:小主人的笛声悠扬动听,蝴蝶翩翩起舞。生3:回家后,牧童吃了饭,因为没有电视看,再说外面的青草绿得如地毯一样,他躺在绿毯上,软软的,舒服极了。生4:牧童光着小脚丫,看着月亮想,美丽的嫦娥是不是在跳舞。生5:牧童想保护月亮,如果天狗来吃月亮的话,牧童就用悦耳的笛声把天狗诱过来……多美的想象啊!我自叹不如。美中不足的是,在我没提醒之前,学生打不开话匣子。主要是我的问题太大,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怎么展开。经我的提醒后,学生的思维才打开,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课后在和指导教师研讨时,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当我们遇到问题,应结合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说起。我们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把问题化成“放牛的经过”,这样学生们就有话可说,再加上教师的提醒,效果一定不错。
是的,我们应该把课堂带到生活中,把大问题化小问题,让学生多说,充分发挥想象,让我们的课堂有生活的气息,有知识的气息,有希望在飞……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教学中,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是电影里的人物让他动起来,配上声音,有了色彩,那就是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附学生的小练笔
牧 童
504 汪兆为
在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原野上长满了青青的野草,好似给茫茫的大地铺上了一张天然翠色的绿毯。晚风拂过,在安静的原野上,突然传来隐隐约约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飘逸、时而沉重。原来是一个放牧的儿童在吹笛嬉戏。牧童是在家里吃饱了饭出来的,快临近傍晚了,他还是身着自己放牧时穿的蓑衣,小秃头上戴着一个藤条编成的斗笠,打着赤脚,直接躺在无边的原野上,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圆如玉盘的月亮,仿佛在想什么,手握着长笛,嘴巴里含着一根草,用手枕着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就这样过去了,明天该怎么放牧呢?把可爱的牛儿带哪儿去呢?”......过了一会儿,他就睡着了。
牧童晚归休憩图
504 王楚君
绿草如茵,茂盛平坦的草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犹如一块巨大的绿毯,苍翠欲滴。牛羊走在上面,好像给巨大的绿毯绣上了大花。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笛声,笛声悠扬悦耳,婉转飘逸,时断时续地,隐隐约约地从远处传来,似乎在逗弄微风。天渐渐暗了下来,一个戴斗笠,身披蓑衣,穿着灰色的衣服,腰中系着一根红绳子的小牧童从远处走来。他长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手耻鞭子,一边驱赶着羊群,一边唱着牧歌,歌声清脆悦耳,如同一只快乐的小白灵。歌声荡漾在草坪上,树荫里。当牧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地上看着天空的月亮,月明如镜,好像一个银盘,也似一面玉镜。他手托着下巴,心想:月亮上是不是真有一位嫦娥仙子?好想到月亮上看他的花容月貌。要是我也有一只玉兔该多好,就可以和玉兔一起玩耍了......
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此看出,这样授课的效果很不错。
《牧童》教学实录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 )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初读诗歌,读准字词。
在插图中找一找:篙gāo:竹篙,撑船用的 棹:zhào:船桨
2.指名朗读,交流信息。
①从中我们了解到了杨万里曾经坐船经过湖南安仁,看到了一幕怎样的场景呢?竟然能吸引住大名鼎鼎的诗人看得兴致勃勃并赋诗一首呢?
(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在船上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呢。)
②这有趣又快乐的一幕,诗人一开始就一目了然的吗?还是?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插图?读诗?
(理解“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3.欣赏插图,品味诗境。
①仔细观察,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你看到这是一对( )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贪玩的野小子等。
②激发情趣,深化理解。
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瞧,放着好好的船桨和船篙不用,却用一把油纸伞来使风,不管怎么说,利用伞带来的风力肯定不及撑篙和划浆的力量大,船肯定行驶得很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怎么看这两个孩子呢?
(当然不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在于寻找乐子,寻找玩耍的乐趣,而并不是真的要划船,而且他们玩出了名堂,模仿那些帆船,有了新发现。这是两个淘气包,天真无邪又可爱。)
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朗读此诗
③激发想象,领略童趣。
这真是一对快乐宝贝,调皮小子,很会玩耍,不知这个鬼点子是谁想出来的。也许他们早就心痒痒,想趁船的主人不在而大显身手呢!不管怎样,图上的一幕中这两小子一唱一和正在议论呢。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同桌体验角色,尝试给他们配一段对话,可以从两个孩子大宝与小宝溜上船开始设计。想一想,说一说。
对话提示:
大宝:快来!小宝,船上没有人耶。
小宝:真的,太好了!
大宝:
小宝:
大宝:
小宝:
……
反馈交流,评点童趣。
4.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诗人看到这两个小调皮,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时在杨万里眼中,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情景已经成了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可惜自己的童年已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野小子呀!指名用羡慕的语气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
②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相同处吗?你能用语气、语速、语调、神态、心情等来读或背出它们的不同吗?
③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
作业纸
姓名( )
想一想,写一写: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古诗《牧童》、《舟过安仁》,选择喜欢的一首扩写成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
《牧童》教学实录 第11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自由读。 同桌互读,
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 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
板书设计:
牧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
《牧童》教学实录 第1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牧童》教学实录 第1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教学实录 第1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习《牧童》
(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三、学习《舟过安仁》
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生说。)
师: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呢?(生说。)
师: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说。)
师:怎样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生说。)
师:杨万里这么爱写有关儿童的事,肯定是非常羡慕儿童。他羡慕儿童什么呢?
生:天真烂漫,调皮可爱……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你更喜欢哪个孩子?
2.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诗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诗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
3.交流点评。
《牧童》教学实录 第15篇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习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