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通用1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篇
学习建议: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叶圣陶先生在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条理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学习本课,我们要认识六个生字“浙、臀、稍、额、蜿、蜒”,会写13个生字:“浙、桐、簇、浓、臀、稍、额、擦、乳、蜿、蜒、据、源”。在此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浙、臀”字的读音。本文生字较多,建议你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见过溶洞吗?对溶洞有什么了解?知道什么是“石钟乳”“石笋”吗?如果不知道,老师建议你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知识。你还可以通过“相关链接”和“图文资料”来了解。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你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吗?你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并根据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书本,操纵手中的遥控器,赶快开始我们的“双龙洞”之旅吧!
复习建议:
1、复习时,要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明确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2.积累运用语言,练习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围绕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例如:公园的景色真美呀!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公园美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3.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建议你和同学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4、给家长复述你最喜欢的双龙洞的一个景点,可以采用导游的形式进行介绍。
习题点拨
一、听写生词:
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盘曲而上、或浓或淡
二、课后习题讲析: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我们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内洞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并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3、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带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抄下来。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我们先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随着……时而……时而……”来体会,就能体会到山势是蜿蜒曲折的,溪流也是蜿蜒曲折的,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状和声音。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么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读这句话,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不难体会到:“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平安地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读句子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也……”这一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的了。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根据课文内容,先连线,再排序(只填序号)。
1、外洞 a、十分狭窄
2、途中 b、很宽敞,像个大会堂
3、内洞 c、一片明艳
4、洞口 d、宽宽的,像桥洞一样
5、孔隙 e、漆黑、神奇、特别大
景物和特点对应的分别是:
作者的叙述顺序是:
二、巩固提高题: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无论……都…… 即使……也……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做什么,( )很值得观赏。
2、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三、能力拓展题:妙笔生花。
例句:
怎么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美的铅笔盒呢?
,是这样美的铅笔盒。
怎样 呢?
,是这样 。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2篇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写法。
教具 CAI课件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
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3篇
张书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一)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二)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外洞 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三)洞内 宽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长约二三丈
光线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双龙(青、黄)
洞内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多端颜色各异
大小 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 上源在深黑处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5篇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指12)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6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壮美的山河、神奇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景色,迎着欢唱的溪流来到了双龙洞口,这节课我们继续沿着叶老的足迹细细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
二、品读感悟4-7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4-7自然段,喜欢哪处景点就多欣赏一会儿,可以自己单独欣赏,也可以结伴欣赏,游览结束后大家畅谈感受。
2、学生默读感悟,可以做批注。
3、交流感受。
欣赏外洞:
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外洞很大。
我们学校的电教室大约能坐二百人,而外洞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外洞确实很大。
欣赏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窄):
(1)称为孔隙,本身就让人觉得小。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进洞的方式独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看大屏幕图,学生介绍。这样进洞确实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3)作者进洞的亲身经历:“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船就慢慢移动。”作者仰卧在小船里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姿势低得不能再低了还会有这样的担心,说明空隙确实很窄、很小。
请大家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进入内洞,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准备好了吗?教师朗读句子,学生闭上眼睛体会。这样仰卧在小船里,感觉怎样?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欣赏内洞(黑、大、奇):
黑: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奇: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洞内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比较理解句子。
请大家再次欣赏(课件出示),张开想象的翅膀,给这些造型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取个好听的名字。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 “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大:在洞里走了一转......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三、介绍深化
1、刚才我们欣赏了双龙洞,你们愿不愿意免费为其他游客做导游呢?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练习一下,可以动笔做简单的提纲。
2、学生介绍
四、学习写法
(一)理清作者游览顺序
1、游览结束了,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走的是哪条路线?
2、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溪流,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画出描写溪流的句子,说说溪流的流经路线。
(二)分清主次,抓住特点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没有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而是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其中重点描写了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内洞,并且抓住了各处景点的特点。
小结:课文以游览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孔隙和内洞风貌,突出双龙洞的特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写游记也要做到以下几点(大屏幕出示)
1、按游览顺序记叙,恰当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分清主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拓展练习
1、以导游的身份向爸爸妈妈介绍金华双龙洞的景色,并请他们提提意见和建议。
2、请以导游的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3、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板书: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 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奇
附导游词:
路上: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双龙洞。我叫,大家称我x 导好了,很高兴能为你服务。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外洞: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带大家游览外洞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像不像像桥洞,这么宽。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孔隙: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我们可以从这里进入内洞,别担心,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每次最多可以过两人,必须并排仰卧在小船里,管理处的工人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怎么样很有趣吧。赶快做好进洞的准备吧。
内洞:让我们一起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双龙洞也是由此而得名的。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7篇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实验小学 段国花】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外洞和内洞的特点的确少见,特别是孔隙究竟多矮、多窄、多低,虽然文中有文字交代,但还是模糊。过去每讲到这一课,我总少不了要说:“将来有机会去双龙洞一游,你们亲自去看看就知道了。”而现在,这一愿望却在教室里实现了。学生在录像片中亲眼看了人们怎样进入孔隙,又怎样出来,外洞内洞的特点一目了然。为了使学生对泉水的来路了解得更清楚,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更明白,我又自制了一份投影片示意图,打出之后,学生说,他们说将来去罗甸,沿着小溪行走,不用向导也能参观双龙洞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俞霞霞】
〖语文因网络而精彩──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过去,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一些经典的课文、诗歌因缺乏技术,无法使学生站在特殊的情境中体会、感受,而被许多语文老师作为难上的课排斥在外,语文教学在这片领地留下了空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能让学生以最快速度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等,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了双龙旅游公司招聘导游的虚拟生活情境。情境一:制作了一份残缺不全的游览图,对学生说:“这是去双龙洞游览的路线图,可惜上面的有些字迹被我不小心抹掉了,哪位导游能结合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帮它恢复原貌?”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驱动下,学生与文本距离近了,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宋勤明】
〖创设气氛,激发思维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创设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的洞》一课,有学生提出:“课文的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两个自然段是描写沿途的景色,而写洞内的双龙时,却仅用两句话带过。我认为这样按排是没有紧紧围绕中心来写。”这个意见,虽然提得突然,出乎教师意料,却是很有价值的。教师既肯定他不迷信书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城小学 林小艳】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萌发创新灵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游内洞”一段时,因为内洞漆黑一团,只是借助微弱的汽油灯观赏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所以洞中景物可供想象的空间极大。因此,我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把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有的学生想象成神仙,有的学生想象成动物,有的学生想象成器皿等等。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杨继学】
〖网络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影响〗
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课后表格为学习主线,在初读基础上填写,又在细读课文和浏览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的基础上修改。在学生修改过程中,我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发现普遍问题,选取典型进行出示(利用屏幕转播功能),组织讨论;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直接调控学生机,参与他的修改;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学生,通过在大屏幕展示,给予鼓励、传播……当每位学生均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我又引导学生横向、纵向审视表格内容,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知识传播者,还是学习伙伴。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洪敏恒】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教师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闪现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获得的结论进行更广泛的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如:在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问学生:“你们想把双龙洞怎样介绍给别人呢?”学生沉思一会儿后,便各抒已见:“我想做导游,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让大家听了我的介绍,对双龙洞有大概的了解。”“我想画一幅双龙洞的游览图,重点有:泉水、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特别是双龙要画出来,在旁边注上文字说明,图文并茂,让大家看得一清二楚。”“我想上网查找一些资料,包括双龙洞的历史、地形地貌、名人赞美双龙洞的古诗词,以及钟乳石、石笋等形成的过程,让大家增长更多的见识。”新问题又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万淑芳】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础和源泉。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事物的多看、多听、多访、多感觉、多做和多读。
变文为图,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画出简笔画来。教《詹天佑》一课,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既可促进理解,又能锻炼想象。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黄坌中心小学 黄建忠】
〖重探究更重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灵活运用教学形式的同时要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探究的次数应适可而止,不能为了流于形式而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其次,探究的层次应适中为好,像“‘ bao’音节中声母、韵母是什么?”这类问题就没必要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去讨论、探究了,他们既没兴趣又没法交流和讨论。要是探讨的问题过于深,学生毕竟不是科研家,反之会削弱学生探究的志向。最后,探究的内容应少而精,集中学生的精力投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去。
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一学生问:“内洞的工作人员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有的说用长竹篙推进去,有的就说装滑轮用绳子拉进去……我意识到学生的方法会很多,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但又不能用半节课的时间去探讨一个课外的问题,我及时地作了一个迁移:“同学们回去想一些更妙的方法,找出有力的理由,下节课再汇报,我们先进内洞看看,好吗?”这样,确保了课堂中过多探究不是重点的问题,把握住了探究内容价值性。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第三小学 段欣荣】
〖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的观念。目前课堂教学大多存在学生不敢说,不想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怕说错了,同学们笑,教师指责。要建立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得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师长架子,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共同学习的伙伴,全身心放松参入学习活动。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维被动地跟着教师思维转,没有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学得被动。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因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楚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由“山势”的变化,引起“溪声调子”的变化关系。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也被积极调动起来。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李晓燕】
〖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组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教学时,我认真备课,制作媒体,学生学得挺认真。
教完后,我的感触挺多。我发现孩子的潜力是要老师发现和挖掘的。当他们提出“空隙不是很窄小的,因为还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时。”我让他们自己释疑,他们的积极性很高,马上就理解了:相对于外洞的宽敞,空隙是窄小的。孩子理解了,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诸如:拉绳工人如何进内洞……他们愿意问为什么,怎么样。看着他们积极学习的样子,我感觉到了老师的责任:潜心钻研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就会上好每一堂课了,而这就是你该做的。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中心小学 宋黎民】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励性,让学生“乐学”〗
“激励”在这里是指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把课文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趣、激qing的导语,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导入课文后,可播放“双龙洞风景”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双龙洞的神奇、秀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课文的好奇心。“这么神奇秀美的名胜,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学生都说:“想!”“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爷爷的足迹去游览浙江名胜──金华的双龙洞。”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阅读中。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小学 吴明春】
〖质疑讨论,发展思维的创新性〗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大胆进行尝试探究、激疑引思,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笔者曾就培养学生尝试探究、激疑引思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中,对“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难度的问题,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释疑来搞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流调子变化的关系,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蚌湖小学 何珍信】
〖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小学第三阶段的小学四年级,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那么,我们在小学四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一些先进学校的教学方法,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威尼斯的小艇》等介绍中外风景名胜、城市山川的篇目,在让学生了解其风貌、特点和内容时,可采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媒体将这些画面直观地反映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他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8篇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桶、拥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的叙述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谁见过溶洞,一起来说说。。。。。。?
结合图片来交谈。和学生预习收集到的有关溶洞的资料
2、师导:我们生活的地球,不仅有大海、高山,我们的地下也有溶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溶洞,那里有美丽的景观,就像是一个地下迷宫......
3、揭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明确自学任务。
(1)、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2)、初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
(2)、提出自学后仍无法理解的词语,师生共解。
(3)、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自己感知,再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课文讲述的是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要求先自己画出,再小组交流各自的见解)
2、理清脉络(师在学生汇报上总结)
以游览的顺序: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四、细读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所见所闻。
1、指名读课文的前3自然段,说说你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读的收获。
(1)、从第1段中,你读到了什么?
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学习作者简洁明朗的写作方法。
(2)咱们来看看路上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说出来~~·
公路:盘曲而上
映山红:有精神
油桶:白色
看到——
沙土:粉红色
新绿:或浓或淡
溪流:宽、窄、缓、急
师:文中写溪流时用力什么修辞手法?
(这是一个排比句)——溪流在时时变换调子
3、让学生一起说出所见所感。
兴奋、惊奇、迫不及待的想看溶洞
4、让我们包含着对这次游览的好奇,全班齐读第2、3自然段。
五、总结拓展
1、小组合作探究,请个别学生回答
2、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讲出自己的感受)
3、刚上路上,我们就见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观,洞里的景色一定更迷人。
4、出示小黑板,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一句话。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自然段: 时间、地点
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9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óu tóng yí cù tún bù shāo wēi wān yán shí zhōng rǔ
( ) ( ) ( ) ( ) ( ) ( )
二、选词填空。
欣赏 观赏
1、领导对我爸爸的为人一直很( )。
2、星期天我们经常到公园( )兰花。
呈现 出现
3、这座繁荣的城市到处都( )欣欣向荣的景象。
4、拐个弯,( )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明艳的油菜花。
三、模仿例句,写片段。
例: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美的一幅画呢? ,是这样的一幅画。
怎样 呢? ,是这样 。
四、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默读下面两段话,完成练习题。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上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作者一路上看见了哪些景物,请一一写下来。
答:
2、请完整地说一说双龙洞在哪儿?
答:
3、你从“一路迎着溪流”知道了什么?
答:
五、延伸
老街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都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安静的时刻。可是,住在这里的人都很团结,一方有难,八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亲如一家。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了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_”
喧闹(xuān xuǎn) 相处(chǔ chù)
拔地而起(bá bǎ) 大厦(shà xiǎ)
2、认真读课文,填空。
老街”原来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居民区,现在的“老街”,____________拔地而起,____________代替了喧闹。
3、仔细读文章,完成问题。
(1)“我”过去爱老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现在赞美“老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
“你”指的是____________,可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0篇
【案例描述】
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
(学生呈思考状态)
师:有答案了吗?
(教室安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
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
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部分学生赞同)
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
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
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
生:(齐答)没有错!
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
(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
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
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
(生愕然,师惊喜)
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
(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
师:很有创意!
(师颔首点头)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
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1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我所追求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华龙双洞的信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谈话,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3、播放双龙洞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把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4、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读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5、画出表示“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理清泉水的流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三、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2、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3、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学习路上见闻
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朗读,并结合课件上彩图,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引导学生自学“由洞外进入洞内”一段:
⑴ 让学生读出感觉,边读边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⑵ 分析、理解孔隙的“小”和“窄”:
a 理解孔隙的“小”:
找出描写孔隙小的语句。想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孔隙的大小,而描写“小船”有多小呢?
b 体验孔隙的“窄”
品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觉?想象一下,如果你躺在小船上过孔隙,有什么样的感觉。
c 观看课件,图文对照,体会孔隙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总结学习方法:
⑴ 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⑵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⑶ 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以自己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课文的其他两个景点,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二、朗读练习,领略美景
1、启发学生边朗读百年想象,让想象的内容在脑海中浮现。
2、把自己觉得美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如果自己是导游,要如何向人们介绍这些美景。
3、鼓励学生自由背诵。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乘兴而上,又游览了冰壶洞。你们课后可以看一看作者写的《游了三个洞》。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设计各个景点的解说词。
【导师评估】
倡导“自主学习”是本教学设计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贯穿了整个课堂的始终。这样设计,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重视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课文,理清脉络,,掌握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2篇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什么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又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什么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什么?(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在理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方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方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与评析
执教者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曹永鸣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
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
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
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
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
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师:“相对”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孔隙的大小就像人的高矮、胖瘦一样,是相对而言的。再看看课文,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经过孔隙要乘小船,小船上只能容两个并排仰卧。(生读出“小船”句)
师:“并排仰卧”怎么讲?(请一生到前边,师生共同做“并排”状。)说明孔隙怎样?
生:很窄。
师:作者明明是写孔隙,为什么要先写小船呢?
生:因为小船有多窄,孔隙就要有多窄。
生:这里是用小船的窄突出孔隙的窄。
师:除了“窄”之外,孔隙还有哪些特点?
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想见孔隙的低、矮?
师:这些语句中哪些个词形象地反映出孔隙的低、矮?
生:“贴”
师:请你给“贴”换个词。把换的词放在原句中,再读一读,体会哪个词一些?(生换“*”“挨”“粘”等词,体会到它们都没有“贴”用得准确。)
生:“挤压”这个词在句中我不太懂,山石怎么会向人挤压过来呢?
师:(用手势做“挤压”的动作)从左右向中间用力,就叫——(生:挤)从上向下用力,就叫——(生:压。)山石是真的朝人挤压过来了吗?(生:不是。)从哪能个词能看出来?
生:“感觉”“似乎”,说明这不是真的挤压。可能看出此时作者有点害怕。
生:不是害怕,是紧张。
师:“挤压”一词既写出了孔隙的低矮、窄小,又写出了过孔隙的紧张、惊险。
(放映过孔隙的录像,师解说。)
师:这段该怎样读呢?
生:重点词语要突出强调。如“并排抑卧”“刚”没有一处“贴”“挤压”“稍微”“准会”。
(该生按自己的体会读了一遍)
生:要读好这段,还应该把自己引导象成作者本人,仿佛真的在过孔隙一样。(该生按自己理解又读一遍。)
师: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精彩。把自己当成作者,身临其境般地去读,眼前就会浮现出过孔隙画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突出关键词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师:孔隙有三个特点——窄、矮、险。内洞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写“内洞”的段落,概括出来。
生:黑、大、美。
生:奇。
师:(板书:黑、大、奇)内洞“奇”,“奇”在哪?作者用“首先”“其次”连接的。先读“首先”句。(一生读)“有点儿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
生:“有点儿像”是说不太像。
生:“有点儿像”是说“像”。不然,双龙洞就不叫“双龙洞”了。
师:“像”还是“不像”,还是要到文中找根据。“蜿蜒”一词写出龙的什么?
生:“蜿蜒”指蛇类弯弯曲曲爬行的样子,写出龙的形态。
师:形态有了。“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写出了——(生:颜色。)你们看,(出示投影图片,师做手势。)再加上提着的汽车灯灯影的摇曳,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
师:所以说“有点儿像”。既然像,那为什么不说“非常像”“特别像”?
生: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没有人风过真的龙,所以只能说“有点儿像”。
生:洞顶的双龙是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不可能特别像,人们只是依据它的形态把它想象成龙,所以说“有点儿像”。
师:作者用词相当精确。除了“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生读“其次”句)悬崖在洞顶的叫什么?(生:石钟乳。)直立在地面的呢?(生:石笋)
师:(出示彩图)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看这幅图上的石钟乳,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象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段。然后指名读,全班交流,师生当面评论。)
生(读):“呈现在我眼前的石钟乳,像一个老者。他长着花白的胡须,身披宽大的棉袍,右手拿一把拂尘,那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吕洞宾。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不,还有点像太上老君。”(还有学生将其想象成动物、植物。)
师:不同的想象产生了各异的形象。这正是双龙洞的神奇之所在。(下课)
【评析】
曹老师这一课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在理清游览路线的基础上,直接切入学生感受最深的“孔隙”一段围绕孔隙的特点与作者过孔隙时的感受,导学、导练、导读,获知悟理,强化语感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欲望。随后,采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导读“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形象思维训练,从读学写。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围绕孔隙“窄小”的特点,抛出“疑点”——“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引发学生联欢系课文展开争论,相机渗透了任何事物的大与小都是想对而言的辩证思想,同时巧妙点拨在平台系上下文读书理解内容的方法。然后,将学习孔隙“窄小”特点的方法进行迁移,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点拨精要得法,于学生无疑之处生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词句的理解与训练巧妙地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朗读过程充分,训练扎实。
教学“内洞”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方法,先读书概括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大”两个特点,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了“双龙”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杨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收到良好效果。从理解掌握与运用相结全出发,教师安排的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和由读而写能力的迁移运用,这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的曹永鸣“以学定教·讨论点拨·自读自悟”教学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反映,体现了自日常语文教学“精讲、多读、巧练”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讨论释疑,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突出了对竽点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训练点训练,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要结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
(评析者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李 威)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3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积累语言。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2.复述从外洞进内洞的经过及双龙洞的景象。
【学习时数】:3课时
【课前阅读资料】: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预习导学】(家庭作业)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阅读资料”。
2.我读了( )遍课文,已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
3.参见学习目标1画出本课的新词,读一读,写一写,并根据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4.本课中我认为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
5.借助字典、词典,我能为生字找伙伴。
6.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家长检查评价: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或图片,了解认识“溶洞、石钟乳、石笋”。
二、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组内交流补充完成生字预习,读一读生词,声音洪亮,读正确。
(教师抽查小组自读生词情况)
2、朗读情况检测评价。
(1)二人小组互读评价
(2)教师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出示“自学导航”。( 学生先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对学或组学。)
(一)基础达标
1、默读全文,完成填空,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洞;最后写( )。
2、对照游览路线找到相应的段落。(在书上作批注)
(二)设问导读
1、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哪句话能概括沿途景物的特点?边读边做批注。
2.我要想象着沿途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互帮解疑。
2、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五、点拨引导:预设:
重点感悟的句子,注意体会画线的部分。
a.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六、当堂检测
1、完成游览路线图。(全体学生完成)
金华→( )→入山→( )→外洞→( )→内洞→出洞
2、试背二、三自然段。(要求80%的学生完成)
七、自主梳理
读了课文,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去神奇美丽的双龙洞游玩观光好不好?
二、背诵情况检测评价(二、三自然段)
(1) 二人小组互背评价
(2) 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三、出示“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先独学,自学有困难的地方找小对子互帮或组学讨论解决。)
课堂研读: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熟读课文(3—7自然段)。(组长组织,各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默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请同学们运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下列景点的特点。(写在练习本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3、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想象着作者的感受,有感情朗读并试背第5自然段——过孔隙。
四、全班交流展示(以组为单位先交流自己小组未解决的疑问,寻求帮助,再展示学习成果。)
五、点拨引导:预设: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景,详略得当安排内容。
a.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六、检测评价:争当优秀小导游。(小组中练习,选代表参加集体展示)
提示: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七、质疑:提出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仍未解决的疑问,集体交流。
八、自主梳理
我最喜欢文中的哪处景点?为什么?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宽
外洞:大
孔隙:窄
内洞:黑、奇、大
第三课时
一、背诵测评(第5自然段)
(1)二人小组互查。
(2)教师抽查背诵。
二、达标检测
(一)读一读,为画线的字注音。
系( )着绳子 好( )奇 转( 圈
臀( )部 石笋 ( ) 一簇 ( )
(二)快乐阅读,轻松练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 )、(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 )的 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 );三是洞中的双龙,一条 ( ),一条( ) 。
2. 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拓展阅读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1、短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在文中用笔画下来)
2、读画线的句子,作者把青海和 、 、 、
、 、 比较,突出了青海湖的
。
3、朗读欣赏,积累语言。
【教后反思】
我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快乐”的教学理念,遵循我们学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以“自学、交流、训练”为主线设计本导学案。教学后,我感到效果良好。
首先,“预习前置” 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并设计了学生的活动程序以及多元评价方式。自学指导分层设计,由易到难;当堂测评,题型多样,重视了阅读训练和语言积累。第三课时的巩固练习完全从实际出发,即学生在前两课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达标设计,扩展阅读重在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学完本课的总体感觉是实实在在。
教学中的不足:1、分析课文的游览路线以填空形式出现,课下感到不如让学生画示意图或简笔画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2、第二课时中让生借助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的活动,只让生读词句谈感受不够深切,二次跟踪训练让生表演“过孔隙”一环节,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孔隙的窄、矮、险,并学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及语言表达的细腻。3、学生活动有部分小组节奏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有待以后加强小组建设。
总之,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要让生不仅能读懂文本,还能产生真切的感受。另外,教学活动也可结合多媒体课件、画图、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快乐阅读的欲望,降低理解的坡度。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4篇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教学“臀”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段。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对于六年级下册的学生而言,类似游记的文章在不同学段都有接触,学生们自己也写游记,但是在他们常常陷入选材难以取舍,条理不晰的现象。而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叶圣陶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小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课除了让学生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仔细,语言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的行文特点外,也尝试让学生内化迁移写作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体会“见闻+感受”写作技巧,学会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写一处美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秀丽,景色迷人,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中介绍了长江、三亚和烟台。而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则神奇美丽,作家叶圣陶游览后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篇游记。今天,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是记录的意思,本文是一篇游记。)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出示自读)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4页,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浙江 罗甸杜鹃油桐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石钟乳漆黑孔隙石笋调子系着突兀森郁
a指名读(正音:浙蜿笋系)全班齐读词语
b随机: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c你说的不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d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e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画一画游览路线。开始吧。(生交流)
谁来说说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4页,把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浙江 罗甸杜鹃油桐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石钟乳漆黑孔隙石笋调子系着突兀森郁
a指名读(正音:浙蜿笋系)全班齐读词语
b随机: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吗?(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c你说的不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d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e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画一画游览路线。开始吧。(生交流)
谁来说说游览的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通过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活动3【讲授】三、学习课文1—3段。
现在我们就根据路线图,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
理解“新绿”
你将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幅画面呢?(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
小结: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各色的映山红,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真是一片明艳啊!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调子是什么意思?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溪流宽了,流得缓了,所以调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调子高了。)
b你能不能读出溪流的变化?(1人,齐读)
c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是一个排比句。
d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仿写句子:我们唱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老师讲课时会时而快,时
现在我们就根据路线图,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感受那山中的春色吧!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
油桐花:多
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
理解“新绿”
你将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一幅画面呢?(五彩缤纷、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等)
小结: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各色的映山红,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真是一片明艳啊!
还有哪些景物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a调子是什么意思?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溪流宽了,流得缓了,所以调子低了;溪流窄了,流得急了,所以调子高了。)
b你能不能读出溪流的变化?(1人,齐读)
c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是一个排比句。
d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仿写句子:我们唱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老师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e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是呀,写出双龙洞沿途溪流的形态和“声响”随山势时时变化。
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e在这句话中有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是呀,写出双龙洞沿途溪流的形态和“声响”随山势时时变化。
活动4【讲授】四、学习4.5自然段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画,令人如痴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观光的时间了,我们先到哪里?(外洞)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学习2.3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
请大家根据这个写作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比喻句:大会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精准的表现了外洞的高大、宽敞的特点。)
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外洞的特点。
孔隙
1.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缝隙、裂缝)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窄小)
2.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出示句子: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两个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
b你平时乘坐过小船吗?几人的?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c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
4.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学习“臀”(读,讲易错处)
b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屁股)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d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e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齐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b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
e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f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h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不能。)你会不会动?(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不敢动。)
师:是呀,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从孔隙出来了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说感受)
5.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写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还写出了过孔隙的“险”。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6.其实,在我们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柳州的一线天,周末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请学习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线天所见所感写下来。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e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一)外洞
1.山中景色如画,令人如痴如醉。下面是大家自由观光的时间了,我们先到哪里?(外洞)
2.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学习2.3自然段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1.找出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
请大家根据这个写作方法,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比喻句:大会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精准的表现了外洞的高大、宽敞的特点。)
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外洞的特点。
孔隙
1.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是什么?(小洞、窟窿)隙呢?(缝隙、裂缝)那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窄小)
2.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出示句子: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两个小字突出船的小)
a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
b你平时乘坐过小船吗?几人的?可这只小船呢?(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c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为了突出孔隙的小)
d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
4.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a学习“臀”(读,讲易错处)
b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屁股)
c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d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e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齐读)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作者的感觉)
b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
e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f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g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h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不能。)你会不会动?(不会动。)你们敢不敢动?(不敢动。)
师:是呀,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从孔隙出来了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生说感受)
5.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写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还写出了过孔隙的“险”。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6.其实,在我们柳州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柳州的一线天,周末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请学习作者的方法,把你在小线天所见所感写下来。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e同学们,学过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5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意图: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 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乳汁 收据 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 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习指导和练习 第1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我归纳教学反思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