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精选17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篇

  【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知识与技能。)

  2、学习用朗读品味法、圈划批注法、重点词句品析法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理解课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1、与中国台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2、与白血病有关的知识。

  3、有关李政道博士和他的中华骨髓库的知识。

  【教学环节设计】

  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质疑导入,提示课题;

  2、检查预习,自学生字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引发爱

  播放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一些片断。教师引导:爱是亲人之间的一句亲切叮咛,爱是公共汽车上一次平凡普通的让座,爱是人与人之间一句简单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去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和祖国同胞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去感悟那种超越了生命高度的人间至爱。

  二、自主阅读,感受爱

  这时我出示自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划出你感受深刻的语句,想想你最感动的是哪些人,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这里,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是因为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他们使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陈大伟教授在指导我校的观课议课活动时也建议: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习的有效性,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我还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等。

  三、全班交流,品味爱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抓住以下几点让学生深入研读: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得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青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品读时,我穿插讲解或是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白血病的有关知识,抓住“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个比喻,让学生深切理解到骨髓移植对这位年青人来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反衬出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这一行动中包含的伟大爱心。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即文章第五自然段。

  我先让学生想象地震时人们的惊慌和恐惧等种种表现,之后引读:

  ⑴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人们惊慌失措,奔跑着、哭喊着,乱做一团,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⑵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周围又有几座建筑物轰然倒塌,病床也在余震中摇晃,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⑶ 大地在余震中摇晃,钻进了防空洞的亲人在不停地向外张望:我的儿子、我的爱人、我的爸爸是否安全呢?而此时此刻──学生接着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通过想象、引读,让学生从沉着、静静这两个重点词中体会到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在多次品读中,李博士与中国台湾青年的形象也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

  3、“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一处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多次诵读。最后教师总结:祖国和祖国宝岛台湾虽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就是生命的火种,必将经久不熄,代代相传!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补充李博士和他的中华骨髓库。

  2、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

  3、组织讨论;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五、欣赏歌曲,深化爱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深情旁白:(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学会爱、奉献爱吧!生命因爱才会更有意义,人生因爱才会更加幸福!

  (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2篇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重点生字、新词,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2、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1、直接引入课题:

  通过课题学习生字“峡”,理解“海峡”含义。根据课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受教学内容:

  并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听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3、在阅读中,理解感悟:

  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完成对重点词语和重点句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深刻体会,自由表达:

  通过让学生想象表演小钱会感谢谁,应该说些什么,进一步理解本课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巩固效果:

  要求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在你眼中,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生命桥”呢?用简短的话说出原因并画出来,从而深化了主题。

  最后,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总结延展,结束本课,使学生留下持久的印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课

  教师讲述身边白血病患者的故事。

  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一位杭州青年小钱他也患了同样的病,可他是幸运的,那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幸运呢?

  二、初读感受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

  2、分节读课文。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

  李博士

  杭州小钱 中国台湾青年

  捐献骨髓

  余震

  二、细读课文,深谈感受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当中你感动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真是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就是课文的3至5自然段。对于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究竟是什么,你会透过一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课文,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打动你的心,请你把这些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1、研读描写李博士的句子: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也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李博士的什么行为让你感动?是的,他是利用大地震的间隔在为中国台湾青年做手术的。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李博士仍然坚持手术台。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危险呢?请你读读这段话,找一找。

  (理解突如其来、体会李博士的沉着。)

  ⑴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⑵ 是啊,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多么另人感动!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学生进行想象。

  师小结: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骨髓,多么另人感动呀!

  ⑶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画线句子: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

  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

  他们的家人是否平安还不知道……

  小结: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是呀,是李博士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多么另人感动的李博士呀,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2、研读描写中国台湾青年的句子: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⑴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他还这么有爱心?

  ⑵ 他心里想着的是素不相识的中国台湾青年,自己的家人的安全却不太清楚,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边想着自己的家人,想到更多的是在海峡另一边的小钱。但中国台湾青年会带给小钱带来怎样的希望和期待呢?

  ⑶ 师神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面临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凋零是什么意思?

  ② 这句话里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还有一个词也是形容花的,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还是形容花吗?再读一读。

  ⑷ 听老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⑸ 小钱找到的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也想着他呢?再读这句话。

  ⑹ 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怎样的奇迹呢?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心读出来。

  3、联系博士的爱心,看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

  师深情朗诵:“骨髓保质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⑴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小时啊!

  ⑵ 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来形容?

  (紧张、漫长、心弦扣人……)

  ⑶ 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个词?(奔波)读这个词,读出紧张、漫长艰辛的感觉。

  ⑷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2时整,手术才顺完成。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到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⑸ 师引读:

  骨髓的保质期……

  这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隔不断血脉亲情,让我们面对祖国的版图,深情地读读这一段。

  四、写心语

  1、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2、跨越海峡的骨髓给了小钱生命的希望,他从中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出院后,小钱满怀感慨提笔写下了感谢信他会感激谁?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特别的时间,特别的环境,特别的人物,你能结合自己的感悟就此写一段感言吗?

  五、师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可见,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神圣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反思】

  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课,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通过反复研读描写中国台湾青年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句子,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抓住描写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的词句,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引导学生写心语,大胆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顾前两天的地震事件,当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2、1999-9-21,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它给中国台湾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展示图画。

  3、9月22日,余震继续发生,大地仍在摇晃,然而,在中国台湾莲慈济医院里却静静地躺着一个健康的青年,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

  ⑴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

  三、深入朗读,理解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放声读,可以个人想感受,也可以小组讨论),画出特别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感受。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⑴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理解“开放”与“凋零”,指名读。

  ② 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即将凋零,让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

  ③ 唯有……才……,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齐读。

  ⑵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① “苍白”“红润”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小钱生命垂危,缺乏生命力,因而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② 中国台湾青年并非因为缺少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指名读并评议。

  ③ 猜想他可能在想什么?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把地震的危险弃之一边,反映他内心坚定沉着。

  ④ 两个“静静地”,更突出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齐读。

  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① 如果你是中国台湾青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 中国台湾青年所作所为为了谁?

  ③ 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与小钱不是亲人,但彼此胜似亲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呀!个别读,齐读。

  ⑷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隙,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 理解“一次又一次”“终于”,指名读,评议。

  ② 联系自己在医院打针的情景,想象中国台湾青年所付出的。

  ③ 虽然困难重重,危险多多,可抽取骨髓没有中断,这浓浓的情,这深深的受,岂能不叫人感动。齐读。

  ⑸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① 理解“奔波”“连夜”,指名读。

  ② 李博士奔波劳累为了谁?

  ③ 联系第3自然段“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体会他一心只想救人,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④ 介绍有关李政道教授的相关资料。

  ⑹ 最后一段:

  ① 出示中国台湾地图,祖国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② 这座桥唱响的是爱的赞歌,在《爱的奉献》乐曲中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小组里练习后请一对同桌上台演一演。

  2、中国台湾和大陆本是同根生,都是中华儿女,彼此心连心,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中国台湾与大陆友好往来的资料。

  3、深情朗读课题。

  【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1、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来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感受,多数学生认识到课文内容令人感动。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把学生带入情感中,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讼你感动。此时的讨论交流和引导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小钱生命的垂危,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及迫切,另一方面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救助远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小钱,从而体会到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即理解课题的褒义。

  2、以读为主,“读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

  一开始的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汇报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尤其是第3至6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大地震刚过后,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从反复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从读中体会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两个“静静地”,让学生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最后,饱含深情地读题,则是情感的升华。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桥,历史悠久的赵洲桥、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还有即将在深圳竣工的深港大桥,真是数不胜数。可是在我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之间的海峡上,两岸同胞共同架起了一座特殊的桥梁——“生命桥”。

  (板书:“生命桥”)

  我们已经初读了22课,被故事深深感动。现在,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

  师:自由读课文,想想,故事中你敬佩的是谁?佩服他什么?

  师:同学们读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你敬佩的是谁?佩服他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最敬佩的是中国台湾的青年,因为他在地震的时候没有想家人,而去想小钱。

  师: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板书:中国台湾、青年)

  请你读文中有关句子。

  生:读第四自然段的句子:“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对他的敬佩之情,老师感受到了。

  生2:我最敬佩李博士,因为他能不顾自己的生死,为病人着想。(板书:李博士)

  生3:我最佩服小钱,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病是很严重的,而他却客观地对待死亡。

  师:哇,了不起!我们把掌声给他,也给小钱吧。(生鼓掌)小钱了不起,你也了不起。他很佩服小钱。(板书:杭州 小钱)还有同学想说,就让坐在我身边的同学来说吧。

  生4:我最佩服那些医护人员,因为他们连夜为小钱做骨髓移植手术。

  师:哇,这么多人共同为他做什么?

  生齐:做骨髓移植手术。(板书:骨髓移植)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不幸”和“寻找骨髓的艰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被故事深深打动了。小钱的命运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下面就让我们再回到1999年9月22日的清晨,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小钱吧。

  (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以悲伤的音乐做背景。)

  我想请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听完了这段话,哪个词在你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生:“谈何容易”,因为在十万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

  师:多么不简单啊!

  生:“凋零”。因为“凋零”表示小钱的生命垂危了。

  师:多么不幸!

  生:“严重”。因为我觉得小钱的白血病已经很严重了,他应该很难受的。

  师:是啊,很难受。

  生:我觉得白血病是一个很严重的病。

  生:“静静地”。说明小钱病的很严重,没有活力。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了这句话,“这个刚满18岁的年青人……”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钱才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痛苦。

  师:还有呢?那谁来把这种很痛苦、很不幸读出来。

  生:个人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把对小钱的同情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是啊,一个刚满18岁的年青人,本该红润的脸,现在却变得如此…(生:苍白);本该是一朵绽放的花朵,现在却即将…(生:凋零)。小钱的命运是多么的……(学生接说:不幸)还有吗?除了不幸,你还觉得他怎么样?(生:很痛苦)对了,很痛苦,很可怜。

  师:为了医治小钱的白血病,唯有进行骨髓移植,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中才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啊,又是幸运的。最后,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那么,小钱在找骨髓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辗转呢?课前,要大家去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辗转”的意思?

  生:翻来覆去地转动。

  师:这是它的一个意思,还有呢?

  生:经过许多人的手或地方。

  师:那也就是说,在字典里面,“辗转”有两种意思。那么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应该选哪一种意思呢?

  (出示课件“辗转”的意思,生齐说第二种。)

  师:我们想象一下,有哪些人帮小钱找过骨髓?

  生:他的亲人、那些医务人员。

  生:李博士派的那些人。

  生:小钱的爸爸妈妈。

  生:小钱的朋友

  师:这么多人帮助他寻找过骨髓。

  师:大家再想象一下,在中国台湾找到之前人们可能到哪些地方寻找过骨髓?

  (教师在学生间穿插行走。)

  生:可能到中国的各个地方找过。

  师:找到了没有?(生:没有找到。)

  生:北京。(师:没找到!)

  生:上海。(师:没找到!)

  生:深圳。(师:也没找到!)

  生:南京。(师:还是没找到!)

  师:最后终于……(生接:在中国台湾找到了。)

  刚才我们想象的这个过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我们明白了“辗转”的意思,那就请你们读这最后一句话。用你的语气把你体会到的“辗转”的过程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多么不容易啊,谁还想读。

  生:读句子。

  师:可谓周折重重啊,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真是历经千辛万苦啊!

  四、感悟人物精神品质。

  师:骨髓找到了,小钱满怀着希望,等待着接受骨髓移植。可就在这“同一时刻”,什么时候?

  生:1999年9月22日。

  师:就在9月22日的前一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中国台湾发生了里氏7.3级的大地震,现在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那么,手术能继续进行吗?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辗转呢?

  (一)、学习3-5自然段,体会“抽取骨髓的艰难”。

  师:请同学们默读3、4、5自然段,把描写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生默读课文、写体会,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也令老师感动。读完的同学可以举手,说说你的体会。

  生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这句话体会到了现在是很危险。

  生2:“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句话体现了多么不容易。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个不容易读出来。(生再读这句话。)

  生:“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表现了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那么危险的时候还在帮助别人。

  师:还有同学找到这一段的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在什么危险的时候,李博士还那么“沉着”?

  生:大地震动的间隔。

  师:看看前面的句子,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生: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情况是这样的危险,但是……一起读。

  生: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余震发生的时候,手术室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见了东西在摇晃的声音。

  生:我仿佛看到了楼房快要倒下来了。

  师:楼房都快倒了,多危险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手术室的东西在东倒西歪,快掉下来了。

  师:那些手术器械,是吧。

  生:我仿佛听到大地在摇晃的声音。

  师:情形是如此危险。但是…

  生:接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手术台旁,那位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那么从这个“静静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青年一心为他人,而不顾自己的安危。

  生:我体会到了那位青年非常的冷静。

  师:就在这一刻啊,我们前面读到了“那位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出示:那位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两个“静静地”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吗?

  生:第一个是说中国台湾青年很冷静,第二个是说小钱没有活力。

  师:那么他们的内心真的是那么平静吗?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哪位同学说说,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中国台湾青年会想他的亲人。

  生:小钱会想他的骨髓送来了没有。

  生:中国台湾青年会想他的亲人,可是小钱的生命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一定要坚强下去。

  生:小钱可能会想中国台湾青年有没有受伤。

  生:小钱会想我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呢。

  生:小钱会想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给我会不会死掉呢?

  生:中国台湾青年会想我一定要给小钱做骨髓移植手术。

  师:一个“沉着”,一个“静静地”,我们联系其他句子,体会到了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不顾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无私奉献精神。

  (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生:齐读 “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

  师:抽取骨髓容易吗?谁来读出不容易?

  生:个人读。

  师:骨髓抽出来了,你们高兴吗?那读出我们的高兴。

  生:齐读。

  师:那你觉得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生:还会流出许多血。

  生:流出了两岸同胞之情。

  生:流出了中国台湾青年对小钱的关心和爱心。

  生:流出了小钱对中国台湾青年的希望。

  (二)、学习第6自然段,体会“运送骨髓的艰难” 。

  师:是啊,为了把人们的这些爱心、祝福等及时地送到小钱身边,不让希望变成失望,李博士又开始了十几小时的奔波。

  (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师急促地读出。)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这张工作时刻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李博士经过了许多地方。

  生:我发现了李博士经过了许多地方,又完成了手术,是很不容易的事。

  师:多难啊!

  生:我发现了骨髓移植手术时间是要很长的。

  生:我发现当时的情景是很紧迫的。

  生:我发现李博士为了给小钱做骨髓移植手术,他不顾疲劳,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连夜、不顾疲劳,书上是怎么说的?用哪一个词形容?

  生:连夜

  师:连夜为小钱做了手术,还有呢?

  生:奔波

  师: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才赶到了杭州医院,这个“奔波”也可以用前面刚刚学到的哪个词来形容?

  生:辗转。(板书:辗转)

  师:他们又经历了一次辗转。刚才同学说到了连夜奔波,是这样的紧急,哪个同学来读读第六自然段。

  生:个人读。

  师:多么紧急呀,我们大家算一算,李博士从早上7:30走进手术室,到手术完成,连续工作了近二十个小时。多么令人感动啊!我们一起再来把第六自然段读一读。

  师:李博士辗转了这么多地方,课文就只用一个“奔波”“连夜”就把运送、移植骨髓的过程概括了,为什么不把这些都写出来,像前面抽取骨髓部分写的那样具体呢?

  生:表达了时间很紧迫。

  生:表达了李博士很焦急。

  生:表达了李博士当时很忙。

  师:前面部分写的特别的详细,这一部分写的简练一些。前面他们抽取骨髓是冒着……(生接:生命危险。)最能突出人物的……(生接:精神品质。)而这一部分时间非常的紧迫,就没有像前面写的那么详细,把屏幕上的这些都写进去。这告诉我们写文章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能表现文章中心,突出人物品格的部分就写具体一些,其它内容可以略写。

  五、学习最后一段,深化主题。

  师:由于大家争分夺秒、辗转奔波,所以小钱……(生接:得救了)。一句“小钱的就了”终于让我们这颗提着的心平静下来了,我们为这个故事的美好结局而感动。我想请位同学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文字,《爱的奉献》做背景音乐)

  师:想想看,是什么架起了这座“生命桥”?

  生:爱心(板书:爱心)

  师:还有呢?

  生:友情

  生:关爱

  生:血脉亲情(板书:血脉亲情)

  师:是啊,尽管由于政治的原因,祖国宝岛台湾至今还未回归祖国,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但这些都不能阻隔两岸同胞之间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板书:跨越海峡的)

  生: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一座爱心桥,是一座亲情桥,更是一座神圣的桥。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为了架起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岸同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让这爱心,让这血脉亲情,跨越了海峡,跨越了亲情,跨越了生死。(完成板书弧线)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是啊,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呢?(稍停)同学们不用急着回答,相信大家今后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拓展练习。

  师:小钱得救了,故事的美好结局带来的欣喜,让我们的心中升起一股甜丝丝的感觉。所以课文的开头就这样写到——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环境描写也正预示着结果的美好。

  (出示文字: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清晨,阳光依旧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已经开花,晨风中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苏醒之后的小钱睁开双眼……

  此时的小钱一定有很多感激的话要说,请你代他写几句感谢词。

  师:拿出笔来,把小钱要说的话写在草稿本上。

  (生写话。)

  师:写完了的同学示意老师。把你写的交流一下。

  生:中国台湾青年,谢谢你救了我的生命,让我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师:对不起,这位同学坐的离老师远了,你说吧。

  生:谢谢你把我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

  生:小钱对中国台湾青年说:“我实在是太感谢你了,你是我的再生父母,以前我是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现在,你让我绽放了。”

  生:等我出院了以后,我一定要报答你!

  生:小钱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不会辜负你们的一片爱心。

  师:还有好多同学想说,我们知道感谢的话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完的,最好的感谢就是…(生:用行动。)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就像这位同学说的一样“好好地活下去”,这才是最好的报答。

  七、推荐阅读 :

  (出示:公元2001年6月13日,这是一个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魂牵梦绕的日子,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心心相印的日子。千万双眼睛共同聚焦一个大陆同胞年轻的生命,千万颗心为中国“幸子”的命运而跳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位中国“幸子”和小钱也有着同样的幸运吗?

  生:想!

  出示:《生命20小时》——中国第一本公益书

  吴小莉等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定价15元,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师: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生命20小时》——中国第一本公益书。可以到新华书店去购买,家里有电脑的同学也可以在网上阅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6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案例片段: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突如其来”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

  师:是啊,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正是令人感动,你理解得很准确。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阅读,才能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最感动的地方,了解小钱生命的危险,另一方面感受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高贵品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其次,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最后,文中设计了几处引导想象的地方,如“小钱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你想对中国台湾人民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7篇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华小学 刘彩凤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

  (生……)

  师:(课件出示中国版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纷纷)爱我中华!

  师: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

  生:(纷纷用手指屏幕)在那儿,在山西,

  师:(地图上出示太原)对,是山西的省会。(地图上出示哈尔滨)再看这是哪里?(生:哈尔滨)这是老师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

  生:路程遥远。

  生:……

  师: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可能的。

  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地图上出示杭州)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地图上出示中国台湾)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茫茫的海峡。如果要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

  生:那就更难了。

  生:……

  师: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生命桥怎么跨越的海峡?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

  (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

  生:就是那个,(很紧张)暂时。

  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

  (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师:这位同学很努力,暂停读准了。不过这句话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句话里有一个多音字,(课件中“间隔”变红,出现“间”字的音节)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声读——(男声读:“间隔”)女生读——(女生读“间隔”)还有这一课出现的生词“骨髓”(课件中“骨髓”变红,出现“髓”字的音节)“髓”要读第三声。每个人自己练习三遍——(生自由练习三遍。)再看这里(课件“大地震动”变红)该怎样读?(生自读一遍)现在这句话能读好了吗?谁来自己读一遍?

  (一名学生读,准确、流利。)

  师:真不错。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辗转”都是卷舌音。

  师:很好,大家跟他读。(生齐读)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中国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中国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中国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中国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师: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生大声读词语)

  师: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流利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一列4生分别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同学别着急,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读课文。)

  师:读的准确又流利!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999年9月22日,小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师:哪里的小钱?

  生:在杭州的,(师板书杭州)

  (生继续很具体地叙述,师随即点拨学生概括地说,并板书词语:杭州、小钱、白血病、中国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说成一句话:杭州的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为他捐献骨髓……)

  师:怎么样?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那么,(换方位指板书)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只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

  (一生独自连词成句,生鼓掌。)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注:后一部分的课堂实际呈现与我的预设相差很大,我处理的不够机智稳健,有一些有效的训练亮点没有展示出来。这是我这次赛课的最大遗憾!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划下的是“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那一句?(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读这句话,我感动这个青年不像一般的人,它是各有爱心的人。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时候都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他还来捐献骨髓……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地震了,他还像着别人……

  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

  生:读“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学生很紧张,句子没读通,老师鼓励再读。)

  师:这位同学真会联系前面的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动。还有谁联系了哪句话感受到青年心里想着别人让你很感动?(生读“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句”他感受。)

  师:不清楚并不等于不牵挂,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哪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就是,就是那个……那个……快要死了。

  师:你很伤心,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很想小钱能活下去……

  师: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是啊!多不容易!你在为小钱担心!

  生:小钱是幸运的,他在中国台湾找到了又适合骨髓的人。

  师:你也为小钱高兴!那么小钱在中国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再读“但是,他知道……”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语变红。)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脸红润起来。

  生: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

  师: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中国台湾青年也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指名:爱心、希望……)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齐读这一段)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

  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

  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生命桥!

  师:有没有谁想再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你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配乐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同胞又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班级里讨论交流吧。下课!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8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同时适时给予点拨,扣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中国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生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伟大。将“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四、注重读写的训练,敞开心扉表达。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中国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感恩的心》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乘新小学 孙艳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时,用课件出示几个中国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庙岭小学 高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中国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国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正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的载体.

  一 , 在期待中学会关心,接受人文

  师: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却不曾开放就将凋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你的心情呢

  生:小钱肯定特别伤心,因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还很年轻.

  生:我也认为他会非常难过,我内心里也为他痛苦.

  师:你为他痛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我为他着急.

  师:急什么

  生:急救他命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唯有……才能……"看出小钱生命只有一线希望.

  师:是啊,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

  在20万人里面才可能找到可以为他移植的骨髓.小钱生的希望多么渺茫啊!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感情朗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么

  这是老师的责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本课开始,我就引导孩子直接探求,关注杭州青年的命运,一句"真让人痛心啊"敲击着孩子的心灵,激起学生读书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关怀. 孩子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获人文思想的时候.

  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价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时刻,在中国台湾刚刚发生过大地震,可是医护人员却在为小钱抽取捐

  献者的骨髓.

  师:当你了解到这些,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非常感动.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再次读这段文字,用心去默读,划出

  令你感动的词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生:这里让我感动,一场大地震刚刚过去,可中国台湾的人们却在为小钱忙碌着.

  师:好,书暂时放下,一提"地震",你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好吗

  生:声音震耳欲聋,房屋倒塌……

  生:地震很可怕,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力很大.

  生:地震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师:7.3级的大地震来临,顷刻间就是墙倒屋塌.地震过去后余震随时可能袭击人们,危险随时存在,中国台湾青年应该想的是什么

  生:他应该想自己躲在那里,怎样保护家人.

  师:可他实际想的是什么

  生:他实际想的是小钱.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引读:中国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读: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青年,这是多么崇高的

  精神啊!请同学们再读——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件事中,感动无处不在,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从"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悟情,生情.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 "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

  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还有,学习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学习和感悟.如:在学习本课字词这一环节中,好多同学把间隔(jiàn gé)读成了jiān gé,那么对字音地纠正就可以联系这个词的意思,但在教学中却是采用了反复读词这一原始的方法.还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引导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提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9篇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将凋零,让我们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而中国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3、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祖国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0篇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略)

  一、感情朗读,深化体味,生发情感

  二、假设见面,亲切交谈,提升情感

  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融合情感

  四、提醒指导,写好字词,扎实基础

  五、借助语段,联系实际,抒写友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1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语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载体,反之,人文教学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升华,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精、气、神”之所在,没有了人文教学目标,语言实践活动也失去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训练”。

  如何在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我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做了一些尝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

  【片段一】在品味语言中,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感受人文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

  生:就是说转了很多圈才找到。

  生:我读了这段话觉得是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几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生:在美国……

  生:在家乡杭州……

  ……最后找到了中国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我们来读读这几个句子,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片段解读】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感悟,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辗转”一词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马上引导学生在各大城市之间“辗转”寻找骨髓,学生很快理解了“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只有真正品味出“辗转”的含义,才能领会文本的人文内涵。

  【片段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的价值——升华人文。

  出示:此时此刻,地震知识告诉我们,应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

  师:请大家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此时此刻”还指什么时刻?

  生:指海峡彼岸小钱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指中国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不知家人如何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还指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仍旧坚持做着手术。

  师:是啊,老师也想说,在大地震过后,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顾不上去关心自己的家人是否安然无事,他们仍在坚持捐髓手术。

  师: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但是——

  生: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为了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生: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此时此刻——在灾难过后,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时。

  生: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片段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此时此刻”这一关键词,一层一层如抽丝剥茧般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文字表面认识到文字深处,进而让学生产生共鸣:为了挽救大陆同胞小钱的生命,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献出了他们的一颗赤诚爱心。在学生交流出文本所存在的 “此时此刻”几种可能后,我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朗读本文的关键句: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在反复并富有层次性的朗读中,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了共鸣,学生在抒发自己内在情感的朗读中体会文字所传递出的那份深深的爱,那份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中,我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2篇

  陈心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5、师: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6、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7、师:我不评价,也不想让别人评价,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中国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11|、师:(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12、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3、师: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3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生命的珍贵与爱心的无价,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预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预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桥大家都很熟悉,它是连接两个地方的纽带,这座桥又是连接那两个地方,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都有这样的疑问吗?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揭开这些疑问。

  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这些生字你都读正确了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谁来读一读,本课还出现了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意思,在这里是,请同学们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106页,快速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板书:大陆------------------中国台湾)

  1999 年9月22日,清晨阳光洒满了漂亮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小钱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那苍白得连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听到这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走进去医院看望小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你体会深刻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二段,请同学谈体会。

  哪位同学可以谈一谈。

  (1)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换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为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谈谈你的体会,只有骨髓移植这种方法,带着这种感受读。谁还读懂了这一句,你见过含苞的花朵吗?什么是含苞的花,看,这就是一朵含苞的话,小钱这样一个18 岁的年轻人,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一样,但是还没开放就要凋零了,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18岁的小钱假如不得白血病,他不会躺在病床上,不会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可能在做些什么?(读书、学习、愉快的玩和跑)可是现在的小钱却只能在病床上躺着,我们从内心里为小钱感到难过,带着我们的心情再读(全班齐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4篇

  一、教材解读

  课文简说。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基于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作了以下准备。

  课前师生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5、师: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6、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7、师:我不评价,也不想让别人评价,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中国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11|、师:(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12、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3、师: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虽然是叙事的文章,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而中国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2)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祖国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学了这片课文,学生被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行为深深的感动,其实选编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是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心连心的情谊。但如今中国台湾还未回归,很多分子不间断地破坏。我觉得还缺少了什么,下一单元把它结合上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5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11月22日我执教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时,我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讲则讲。

  提到“讲”,有人往往习惯于现“析”等同起来,和“烦琐分析”挂起钩来;有人 认为,“讲”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些内容,如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而难以理解的,含义非 常深刻而学生又不易准确把握的,教师怎能不讲?当讲的内容,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比如本篇课文学生对白血病、骨髓移植了解不多,我在学生查找资料的基础上,也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课文中有这样 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只让学生读,去体会抽取骨髓的困难,学生似乎不可能 体会深刻,我就通过讲“正常的情况下抽取骨髓还要需要抽10次,而在余震中抽取骨髓也许是十几次二十几次”让学生去体会青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辛。“讲”让学生弄明白、悟深刻。

  二、创设情境。

  夸美扭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津。要可能的 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们不可能教学哪一部分的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 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蕴情感。比如讲授李博士时,我出示李政道先生的照片,在处理重点段落时,播放配乐让学生朗读。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诱导学生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容易 感悟到文字所承载的深深的情感。

  课虽上完了,但是还有很多遗憾,总感觉我的感情很投入,但是学生的感情还不够深入。一直我在引领学生硬进文本。值得骄傲的是,学生课文读得很棒,很有感情,最后谈理解也很好,能从多方面去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东渡小学 赵鸿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中国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5.12” 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黄鹂小学 贺碧峰

  2006年12月8日,我在教研组中上了一堂课,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组内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讲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1、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中国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点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更忽视了这个词的用法。有老师在点评中说到: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3、我还想在最后添加一份想象写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小钱对中国台湾青年、对李博士等人的感激:

  说不尽,那份感激

  我,

  (一个刚满18岁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阳光普照,桂花飘香,

  也无法(尽情绽放)。

  因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中国台湾青年),

  在罕见的大地震的余震中,

  不顾(对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牵挂),

  不顾(自身的安危),

  让那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为了海峡彼岸的(那个充满期待的生命)。

  感谢你呀,

  (可爱的)青年,

  是你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给了我(生的希望──骨髓)。

  让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阳光中绽放)。

  感谢你们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

  是你们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可以(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飘香)。

  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这份感激)。

  让风中的桂花香带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按常规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流于苍白,情感会流于肤浅。而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以诗形式表达的感激,可以让优美的诗的语言牵引出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叙事诗,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简练的语言重叙这个故事的同时,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很感人的课文,请大家一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得出后板书三个问题:什么是生命桥?为什么要搭建起生命桥?生命桥是怎么搭建起来的?

  随机理解是谁搭建了生命桥?(中国台湾青年、李博士、海峡两岸的医护人员等)

  生命桥是从哪儿跨越到哪儿?(出示地图理解)

  二、自由朗读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6页,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三、为什么要搭建

  1、读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要搭建起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了吗?课文中的哪儿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原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没有骨髓,小钱就会死亡,课文里用的词语是(凋零)有了骨髓,他就能尽情地(绽放)。小钱年仅18岁,如花一般的年龄,如果能医治好白血病这朵“含苞的花朵”马上就会绽放花瓣,展示他的美丽,释放他的青春;可如果医治不好,最辉煌灿烂的人生还没有开始,这朵生命之花就会无情地凋零了,多可怕呀,这骨髓对于小钱来说就是生存的希望呀!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呢?

  四、怎么搭建

  1、那么,海峡两岸的同胞是如何搭建起这座生命之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3-6段,找到其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

  2、你找到了哪儿些令你感动的句子?

  3、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1)、你为什么感动呢?

  (2)、同学们,你知道7.3级的地震有多厉害吗?7级以上的地震能使建筑物被震离地基,房屋倒塌,地面会出现裂缝,地下的管道都会破裂。看,这是中国台湾发生地震后拍下的照片,根据道,地震发生时全中国台湾地区都明显摇晃,出现天动地摇的撼人场面,房屋倒塌,地面下陷,许多高处的建筑物纷纷砸到地面,八十四人死亡,四百零八人受伤、受困人数达七百四十八人。这是中国台湾近五十年来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地震。然而更可怕的是地震并没有这样结束了。在这次主震后又发生了十几次余震,虽然威力没有主震那么强,可是也达到了4.5级以上,这也是十分危险的呀!随时可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3)、现在,当你再来读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感受了?

  (4)、那个中国台湾青年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此时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随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却要给一个远隔万水千山而且素不相识的人捐献骨髓,多令人感动啊。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4、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1)、你为什么感动呢?

  (2)、是的,家人是否平安他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不担心,不牵挂。虽然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笔,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是啊,正像大家所写的那样,他多么想知道家人在哪儿?他们是不是安全了?他多想和亲人在一起啊!但是,那位素不相识的杭州青年小钱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他不能让小钱失望,不能让他这朵含苞的花朵在白血病面前凋零,他要搭建起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近他的内心,读好这段话,自己先来试试。我们一起来。

  5、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时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你为什么感动呢?

  (2)、是的,正像你所说的那样,面对那突如其来的余震,李博士和青年的表现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句句子里,最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你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请你读好这句话。同学们,一次余震突如其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

  (3)、这段话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让你感动了?是的,余震一次又一次地突然袭来,李博士和青年却依然一次又一次地保持着沉着,静静地守着病床。这种精神多么令人感动,令人敬佩呀!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好这短话。

  6、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1)、你为什么感动?

  (2)、同学们,六月十三日早晨七时,中国台湾的骨髓供者将进无菌室作准备;半个小时后,供者全身麻醉;八时,抽取骨髓;九时三十分,骨髓将被装进盛满液氮的骨髓箱。然后,李博士等人从中国台湾花莲坐飞机到台北桃园机场,再转国际航班到香港,再转机于晚上七时左右抵达杭州。沿途要不断摇晃骨髓箱,因为骨髓不摇很有可能凝结。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路途。到了杭州,李博士又马上与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手术一直到持续到晚上11点多,手术终于成功了。同学们,对于李博士来说,这是怎么样的十几个小时呀?是的,这是多么辛苦劳累的几十个小时呀,但是,为了小钱能有生的希望,为了能让他这朵含苞的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李博士在冒着生命危险做完手术后,一路辛苦奔波,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是他,搭建起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谁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呢?一起读。

  四、结尾:

  (1)、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小钱……

  (2)、现在你是不是已经理解了生命桥的含义,为什么称这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呢?

  (3)、同学们,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毅力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拿起书,一起读好最后一节。

  板书: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什么是生命桥?

  为什么要搭建起生命桥?

  生命桥是怎么搭建起来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设计 第17篇

  【教材解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为了落实重难点我在设计中在力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课文抓住课文关键的词句进行体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新词的含义,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生谈。)

  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好!上课!

  一、揭题导入,初谈感受

  读题目,初步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海峡,海峡两岸和生命桥,解决对于海峡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说说大意

  过渡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与中国台湾之间的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我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会格外感动。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在感动着我们?

  要求:放声读课文,把生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生自由读课文。

  2、初读检查:

  a组:凋零、含苞、绽放。读通相关句子。理解三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凋零:(草木)凋谢了,这是用来形容小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含苞:花朵裹着花苞即将开放。就在生命力是最旺盛的时候小钱的生命却遭受到了死神的威胁。)

  (绽放:花朵盛开,这里是比喻让让小钱重新获得健康,恢复生命力。)

  b组:谈何容易。理解词义,把相关句子读通顺。

  (谈何容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相当困难。)

  c组:辗转。注意读音,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3、谁能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这里主要是对初读的检查,同时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解决第2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小钱情况的危急。)

  三、聚焦“感激”,深层理解

  过渡语: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爱心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爱的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钱,你会怎么想?

  (预设1感激,预设2感谢那名中国台湾青年。)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交流。

  1、感激点1:中国台湾青年

  过渡语:师: 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找出相关的句子划出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⑴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① 自由谈谈感受;

  ② 补充地震的资料,理解袭击,余震的意思。

  (余震也有一定的破坏力。)

  ③ 从中你感受了一颗怎样的心?根据感受朗读句子。

  ⑵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 地震中的青年安然无恙,但是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呢?

  ② 海峡的这头正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满怀希望,这是一个怎样的希望呢?

  ③ 现在你又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呢?用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个句子!

  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 你能体会到这无法预计的余震给青年带来的是什么吗?

  ② 面对这样的一位青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③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⑷ 师: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是他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感激点2:李博士

  ⑴ 体会会小钱感激李博士的原因:

  过渡句:小钱是不幸的,刚满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小钱又是幸运的,终于在治疗期限内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小钱感激为他捐献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的心情,我们能够体会,也已经体会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更细心的体会小钱心中的那份感激,他还会感激谁呢?(李博士)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抓住了哪些词句?

  ① 抓住:

  步履匆匆、沉着,体会不顾安危,一心救人。

  ② 抓住:

  奔波、连夜,体会不顾劳累,急人所急。手术艰难,更显真情。

  ⑵ 单介绍李博士。

  ⑶ 让我们把对李博士的感激和尊敬融入在深情的朗读中吧!

  (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⑷ 是啊,李博士用他高尚的医德,用他的爱心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激感点3:两岸的医护人员和众多的好心人

  过渡句:师:我们已经两次走进小钱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在一次走进他的心里,小钱还会感激谁?

  ⑴ 在小钱被确症为白血病,急需骨髓做移植手术时。

  ⑵ 当李博士取到骨髓到为小钱做移植手术之间。

  (医护人员、朋友、亲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

  师:同学们是小钱的父母和朋友给了在病床上的小钱以最大的安慰。当他急需骨髓时新闻媒体给予极大的关注,社会各界为了给小钱找到合适的骨髓而四处奔波,又是医护人员不眠不休日夜奋战才将小钱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付出和努力,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配乐朗读,激情结尾

  过渡句: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一朵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让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融。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深情的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在爱心的拥抱下结束今天的课。起──

  【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新词的含义,把学习新词和理解课文主旨两者结合了起来。在操作的过程中效果还算是可以的,学生能够比较扎实地掌握了新词同时又来学生体会到了小钱当时情况的危急。但是在设计时没有非常严谨地对板块进行梳理,所以在教学时显得较为随意。如果能够在预设时能更为周全一点,让板块的思路再清晰一点,过程的重点在突出一点,可能教学效率会再高一点。

  在整节课中我一直努力去调动学生的情绪,关注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我想如果我对具体环节的预设再充分一点,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会更自如一些。

  可能在最初的设计时我没有把握好节点的选择,为了追求课的完整性,导致整节课的容量过满,使学生对于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浅尝辄止。如果设计为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台湾青年的行为,从中国台湾青年的身上体会到海峡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的话,学生的学习会更为有效更为扎实。把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改为“青年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为主线的话,思路也许会更加清晰。

  另外对于过渡语的设计还欠缺考量,我的语言不够精练,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孩子。

  以上是我对这节个一个简单的思考。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白公鹅》教学杂谈(精简14篇)

《白公鹅》教学杂谈(精选14篇)《白公鹅》教学杂谈 第1篇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中心学校 支敏华】  〖挖掘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精简1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精选16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 第1篇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

角色表演 体验成功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谈(精简15篇)

角色表演 体验成功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谈(通用15篇)角色表演 体验成功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谈 第1篇 

《猎人海力布》优秀教学设计(精简13篇)

《猎人海力布》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猎人海力布》优秀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搭石》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简13篇)

《搭石》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精选13篇)《搭石》快乐练习:课堂达标 第1篇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