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篇
【现状分析】
“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好古诗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然而在目前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应付试卷,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一、解题,二、介绍背景、作者,三、讲解字词,四、交流每句诗意及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模式化,更无“趣”迹可求。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兴趣正在慢慢地消逝……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3、能够掌握“品字词,想画面”的古诗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体验情趣
1、儿童一直是诗人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儿童的天真无邪、聪明机灵常常打动着诗人的笔触。
瞧、这幅画曾经打动过哪位诗人?(出示,《池上》画面),并写下了一首——(《池上》),我们一起吟诵一番。
2、(出示图画,)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另一幅画,欣赏完了能告诉我: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吗?
3、师:的确,这是一副意境悠远又栩栩如生的画面。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赏画,不仅运用了画面的直观效果来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到学古诗的情境之中。中间穿插诗句积累。第二、运用图片,配上古筝曲,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中的情趣所在,再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就更流畅了。]
二、引领学诗——寻找童趣
(一)、解读课题。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中的情景打动了我们,曾经也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师:注意:垂,字第二横最长;钓,中间是一点。)齐读课题。
知道题目意思吗?
(二)、你了解作者吗?
(三)、初读释疑
过渡:很多同学都掉过鱼吧,钓鱼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读要求)不信,就打开课本,自己轻轻地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读流畅。
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音:
(1)、(课件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 、应”,
指名两生读。
(2)、听听这位老师怎么读的,注意字正腔圆。(课件播放录音)
齐读生字,边读边记在心里。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韵律,把这首诗读好听了。
[设计意图:“别有一番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平添了几分学古诗的兴趣。在设置“读准字音”,教师范读这一环节设计时,教师没有当场范读,而是把其他老师的朗读录下来,再进行播放。运用录音播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
2、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细细地读课文,说一说,你能读懂了哪些词语。(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书,结合画面,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
字词理解:学生自主理解“蓬头、稚子、垂纶、莓苔、映、借问、遥、应”的意思。
(1)、先看前两句,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字词?
根据刚才的理解,谁来把一二句的画面给大家描绘一下。
(2)、过渡:理解了词语相信大家能把前两句读好。那后两句你都理解了那些字词呢?
例如:(联系以前所学诗句理解)借问:询问的敬称。联系“借问酒家何处有”中的“借问”。遥:远远的。师引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知不是雪”都是远远的。
第三、四句:
师:后两句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课堂上所学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最要紧的还是要教会学生理解词语、自己学古诗的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理解更多古诗的意蕴所在。通过描述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不是枯燥的直接说诗意。】
c情感诵读:带上我们心中一幅幅画面,一起吟好这首诗。
三、合作品诗——激发兴趣
过渡:(板书“品”)我们常说“品茶”,一杯好茶只有慢慢的品尝,才能体会其中的真味。学古诗也是这样,只有细细的斟酌、推敲,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情趣所在。
1、请同学们用心地默读这首诗,把你认为富有童趣的词圈画出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发现了什么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听。
[通过“轻轻地读”、“细细地读”、“用心默读”这“三读”,阶梯式逐步引导学生在通读诗句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诗中的情趣所在、童趣所在。]
2、交流。通过品词语,诗中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师:我们来一字一句品味稚子那童真、童趣。
(1)(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头”猜想一下,他为什么会蓬头?品出儿童的可爱、淘气;
“学”:联想到《四时田园杂兴》“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而非“玩”,似懂非懂,趣味无穷。品出儿童的可爱、天真。
(2)(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侧坐”,来品出小儿垂钓的悠闲。“莓苔” 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师询问:经常钓鱼的学生,你会不会选择长满莓苔的地方钓鱼啊?“草映身”小孩身子小,还很机灵。怕鱼儿看见自己的身体,用绿草作掩映。
过渡:从小儿垂钓的姿态及垂钓的环境的选择来看,仿佛一切都天衣无缝、万无一失了。偏偏这是来了一个不识趣的问路人。
(3)(出示:)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齐读
①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表演告诉大家。
指名一生演“蓬头稚子”。一生演问路人。师:做导演。
师相机询问“稚子”,你会钓鱼吗?哪个字告诉了我们?师:你钓鱼会选择一个怎样的地方?
相机问路人:你就是那个路人了,你该站在哪里呢?哪个字提醒了我们?问路时是否还要加些动作、神态、语言等。
(生演完)师走上讲台:我来问问你,你这个动作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
②他刚才那样叫招手吗?应该叫——(摆手),招手该怎样呢?你有不同的理解的表演吗?(师生共演,师演问路人,生演垂钓儿童。)
师:你这个手势什么意思?
相机评价。
③你们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小结:一个“招手”,有的这么表演,有的那样表演,甚至连是谁在“招手”,专家们都众说纷纭。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呀就是学古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展示自己的理解,适合儿童的性格。学生会表演了,也就证明了他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品味第二句的时候,则借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表演与对话。尤其是对“招手”一词让学生展开多元化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学古诗的无限乐趣。]
总体把握:刚才我们通过“品词语、想画面”,感受到了小儿垂钓时专心致志、天真无邪的童趣!
小结:有了我们对诗歌的深层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诗歌吟诵得更传神。齐吟古诗。
四、配乐唱诗——感受乐趣
过渡:在古代大部分诗歌都谱上曲子进行吟唱,比如《春晓》等,现在也有人给我们的《小儿垂钓》这首诗谱上了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然后跟着节奏一起吟唱。美美的自我陶醉一番吧。
[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乐趣。在愉快的唱诗中,不知不觉,学生就把这首诗牢牢记在心间。通过唱诗,把童趣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融情学诗——充满生趣
今天除了结识了一位天真无邪、聪明机灵的“稚子”外,还收获了一种,“品词语,想画面”古诗学习方法。
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清代高鼎的《村居》,“现学现用”,自由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席勒曾说过:“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课后你也向你的好朋友推荐几首描写儿童的诗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场运用所掌握的古诗学习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古诗,巩固了学生学法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了一首有关儿童的古诗。从而真正领悟到古诗中童真、童趣所在。]
板书设计: 趣
品 想
小 儿 垂 钓
天真烂漫 活泼机灵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2篇
作者: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林宁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24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出处:连江县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林宁
案例:
师:我们再看看插图,联系“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话,想一想,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住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些草。
生:不对,是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
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大家开动脑筋,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错了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生:过路人看孩子时可以说“草映身”。
生:从旁边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说“草映身”。
师:真聪明!观察的多认真,真会动脑筋,想得多有道理,其他的同学再看看图,对不对呢?
评析: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本课中,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有了新发现:是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插图中的“草映身”看不出。一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就进一步启发,让学生讨论,发散思维是探究的主要形式,学生们七嘴八舌,抒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发现问题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训练。教材的编排意图,插图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方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探究的开始,解疑是探究的过程,答疑则是探究的成果。因此,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3篇
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感悟诗,并大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a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大致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图片,引入新课
1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这是什么水上动物: 周身鳞甲耀眼明, 浑身上下冷冰冰, 有翅寸步不能飞, 没脚五湖四海行。(打一水上动物)
2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鱼)喜欢吃鱼吗?
3有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呢?怎样才能钓到鱼?(最好让鱼竿长一些……)(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评:你真能干,懂得的钓鱼知识真多。)
4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你能看出是谁在干什么吗?(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一个老伯伯跟他打招呼,小孩摆摆手。)
5你能看出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
6那时候有一位诗人叫胡令能,他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1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钓”就是“钓鱼”。
2指导读好课题:谁再来读课题,“垂钓”正音。“钓”是生字,一起再来读一读,并书空“钓”; 3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小孩是怎样钓鱼的呢?他钓到鱼了吗?在哪儿钓鱼?)
4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认识生词
1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吧!
2再自己读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戴红帽子的字(生字表里的字)多读几遍。
3再读古诗,注意读通诗句。
4同桌互相抽读,检查字音,纠正读音,并做上符号。
5孩子们是不是都会读了,老师来考考你们(检查读音)。
(1)抽生读字。(谁来领读,如果他读对了,就跟着他读三遍。)
(2)去掉音节你还会读吗?这些词语娃娃你也认识吗?(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遥远、不应人)(开火车读)
(3)把生字、词语送回家,你还有信心读准他们的字音吗?抽学生读句子,正音。
(4)齐读古诗。过渡句:孩子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把字音读准了,还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简单!
四、朗读古诗,感受诗意,学习两个同音字“应、映”
1再读读课文,图文对照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将不懂的词句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质疑:大家通过图文对照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遥、不应人……)
3(前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理解并学习生字“映”。
(1)看图理解“蓬头、稚子、垂纶”:头发散乱的小孩学钓鱼。
(2)谁来读这一句?一个不愿意梳理头发的孩子来学钓鱼,说明兴趣很大,怎样读?再读(把字音读准)。
(3)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侧坐)用身体语言理解“侧坐”。看图理解“草映身”。 “映”是生字,读,正音。 给“映”找朋友并读词语:倒映、放映、映照、映山红。 用“倒映”说句话,并读句子:①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②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怎样记?(用加一加方法记),书空。师范写“映”,生描红,临摹。 (4)小孩是怎样坐在河边学钓鱼的?连起来说一说。
(5)谁来读这一句?边读边看图,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抽生读—正音—齐读。
4(后两句诗)边读诗句边看图并学习生字“应”。
(1)谁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问:当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路人走来向他大声提问,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3)(摆手)读第三句。他回答了吗?(没有)再读,正音。
(4)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不让过路人靠近,为什么这么做?从哪里看出他怕把鱼吓 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路人的脚步声、问话声、小孩的回答声。)“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应”是生字,与“映”同音,读,正音。 给 “应”找朋友并读词:对应、反应、应答、应用题。(“应”是多音字,组词:应该、应当) “应”什么结构,怎样记?书空。师范写“应”,生描红、临摹。
(5)抽生读第四句,正音,男女赛读,齐读。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伯伯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 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爱的孩子。(聪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6)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这两句,读出小男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样子来。
5指导有感情朗读古诗。
(1)再听录音:让我们来夸一夸这个孩子吧!这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读一、二句诗。 (2)这真是一个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的孩子。读三、四句诗。 (3)读全诗。
五、指导背诵 (1)看录像:这孩子初学钓鱼多么认真、多么专心致志啊!让我们带着感情背诵这首诗好吗? (2)根据板书背。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识记字形:课文还有四个生字(钓、遥、路、侧),让我们来记住它们吧。出示四个生字,这四个生字娃娃各有各的样子,你对哪个生字娃娃的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记的?说给大家听听。
2扩词:哪些孩子愿意帮其中的生字娃娃找好朋友?
3指导写字,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描描写写,重点指导“应”、“映”、“遥”。
4选字填空练习: 应映 对(应)倒(映)(应)答放(映) (映)照反(应)(映)山红(应)用题 附:板书设计 样子 姿势 神态 表现专心致志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5篇
这首诗的情趣,不但是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读诗中迸发出来的情趣。
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重在写神,在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急着“遥招手”,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这把小儿专注垂钓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写“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体会到小儿当时的心理?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诗中用“招手”而不是“摇手”,说明小儿并没有完全拒绝答话,只是请路人再靠近些,他会轻声作答的。
诗句把小儿的神态写得十分传神,令读者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接着我让学生把《小儿垂钓》一诗描绘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不仅仅演到“遥招手”为止,还要把“招手”以后的情景通过想象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6篇
佚名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7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百分百文本点击数:62
《小儿垂钓》教学札记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形式,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有不少可取之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百分百文本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由于节奏明快,韵感十足,意境幽远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唐诗中有不少描写少年儿童的诗,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一些
《村居》:写了什么 季节呢 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 猜猜诗所写内容.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 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 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 怎样问 从哪个字看出来 "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 手的动作怎样的 有不同看法吗 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全班齐诵.
熟读成诵.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在补充练习上完成《小儿垂钓》的改写.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9篇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韩莉老师本次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分别为《池上》和《小儿垂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童年都是快乐的,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本节课中,韩老师力图创设、体现和诗文相吻合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孩子的有趣、天真,去有滋有味的诵读,轻松的学古诗。
古诗教学的精髓是诵读,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把握住这一点,韩老师精心设计了“三读”:初读,正确流利;再读,读出画面;三读,不同形式读得兴趣盎然。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十分的轻松、愉悦。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课内古诗文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如此,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常遭忽略,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实际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韩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课堂上,没有刻意花精力去逐字地讲解,没有担心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这两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韩老师利用这一点,充分解读教材,把握住《池上》这首诗独特的韵律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将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唱得兴趣盎然,也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将《小儿垂钓》放在前面执教,可能因为学钓鱼,和我们这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接近,孩子们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同时,相对于《小儿垂钓》,《池上》语言更加直白,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这首诗是在二年级学习的。
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现在、将来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默写古诗,再解释词语和诗句。
默写《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_________________
《池上》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儿垂钓》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联系诗文填空。
《池上》、《小儿垂钓》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天真淳朴的形象。《池上》一诗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小儿垂钓》中孩童的天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还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想一想,背一背,把诗题和相对应的诗句用直线连起来。
村居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晚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选择上面的其中两首诗默写下来。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父亲摔倒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大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分钟更衰落、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母亲,她大喊:“妈妈!妈妈!”
就在此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如井喷,刹那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能解释的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机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皆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削苹果(xuē xiāo ) 系好(jì xì) 创口(chuāng chuà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剧烈( ) 照常( ) 抵达( ) 精确( )
反义词:出现( ) 罕见( ) 忧伤( ) 衰弱( )
3.仔细读一读,认真想一想,再回答问题。
(1)父亲受伤后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顽强地多活了三天?
(2)你能列举出三件父亲关心你的事例吗?
(3)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有一些感想或体会,请真实地写下来。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谈话放松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第一次见面,咱们相互介绍一下:我是来自通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原来老师已经告诉你了!/我的姓啊,很有意思的,把它倒过来,反过来,转半圈,还是一样的!猜猜看!)
2、王老师啊今天特别高兴!记得五年前,我就来咱们通师二附,实习过,当时而附的小朋友热情、活泼!留给我的印象可深了!今天来到二附,见到你们,也很想跟你们交个朋友,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班级或你的学校,可以吗?(补:我相信在座的客人老师们也是很想知道的!)
[评价:(简单地)行啊,好,,记住你了!……
(可以在传话筒的过程中补白:话筒在哪儿,帮忙传一下。拿着话筒,享受的可是主持人的待遇,只要举手发言,就有机会。)
(手势停)3、二附的同学果然能说会道,活泼可爱。我还知道二附的读书节搞得非常棒,同学们爱读书,读童话、读小说、读诗歌收获是特别大,没说错吧?下面我们准备开始上课了,好吗?
二、导入揭题(激趣)
1、揭题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跟着老师书空是个好习惯。“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
2、一起读,知道题目意思吗?钓过鱼吗?
3、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三、初读探趣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上两遍,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儿打上问号。
[课件]
(巡视)
2、反馈。手:停。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评:不错,三个生字全读正确了,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出示三个生字)
还有谁再来读。(评:诗读得不错,还能读出那么一点味道来了,不错,果然会读诗)
3、有不理解的词吗?
让学生一一列出。
谁能帮帮忙。
让学生说,教师一一界定。(多说了:别人没问的你也答了,少说了:看来有点难度,需要老师帮忙吗?)
垂纶就是垂钓,那为什么不说“学垂钓”呢?
(映/应:看来这个词一时半会还说不清楚,待会我们边读边理解。板书应?
4、小结: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读出来呢?
再轻轻地读一遍诗,你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生自渎)你看到哪些有意思的画面呢?
(评:真有意思/是挺好玩的,很有趣/挺逗的/恩,你呢?)(板书:趣)
小结:同学们边读诗,边想象画面,真会读书。
四、细读品趣
1、其实,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巡视(发现问题一一指导:大家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在后两行,有的在第一、二行也找了好几个呢)
个别指导一、二行词语,鼓励发言。
3、反馈: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句?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同座交流交流。
4、谁来说?(指名)(如回答后面二句的,确实有趣/说出了你的感受,请坐,你抓住了,好的,还有其他的吗?)
①蓬头。(第一个回答的板书)(及时板书)
评:哦……还有谁?也觉得有趣。附和:你从“蓬头”中品出了淘气,“蓬头”透着野性/本真/可爱/感兴趣
小结:啧啧,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趣十足呀!(指板书说)
(,抓的好,还有吗?)
②侧坐(及时板书)(及时板书)
评:(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回答当中插:“侧坐”在大家眼里有那么多丰富的镜头,你们想象得真有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指板书)
还有其它的吗?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形象。
评价:感受的兴趣不一样,读出的味道也不一样。你对……情有独钟。
过渡:从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
⑥“遥招手”“不应人”(相机板书,摇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小结: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遥招手”、“不应人”。(板书)
多么有趣呀,越爬越有趣。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
方法:借助手势。评价:听出你的担心来了。
一起来读好它!(齐读)(教师加手势“嘘”提前渗透。)
4、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好,你来演这个“蓬头雅子”。
心理疏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那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今天到牛家庄去买牛,可是这牛家村该往哪儿去呢?(师用手张望)奇怪!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牛家村怎么走?
师走上讲台:我来问问你,你这个动作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应声?
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路人不会怪你的,下去吧,小家伙。
(2)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招手他是这样理解的,有不同的表演吗?
一群鱼儿游过来了!抓住机会哟!
师:(换个地方)再来问问:小朋友,请问牛家庄该往哪儿走哇?
你这个手势什么意思?
评价(3)相机
小朋友,刚才的招手是什么意思?
谢谢你,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握握手!下去吧小机灵鬼。
小结:一个“招手”,有的这么表演,有的这么表演,有的这么表演,各有各的情趣,同学们的理解都可以,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甚至连是小孩招手,还是路人招手,都有不同的意见,这个呀就是学古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等我们长大后再去研究。
5、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五、吟诗诵趣
《小儿垂钓》这首诗,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闭上眼睛,(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
师范读(完,听音乐)
吟诗是感情丰富的表现,是自我陶醉的体现。自己也试着吟诵这首诗。
大家(挺)有吟诗的味道,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掌声,真不愧是二附的学生,no.1!吟诗见功底呀!(竖拇指)
一起来吟这首石,能不看屏幕吗?音乐一起来……(手势指挥)
六、拓展赏趣
1、大家沉浸其中地吟着,陶醉在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拿出讲义,老师推荐给大家的是: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先读读,再说说你感受到的童趣。
①“偷”字细品之下,却是天真可爱!妙就妙在“不解”,童趣之所在呀!②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③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④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七、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们为什么能写出我们儿童的种种童趣之所在呢?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作业: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大家可以把作业通过e-mail的方式发送给我,我的e-mail是.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材简析:
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
二、 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
(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
(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
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
其间解决下列问题。
(1)儿童的样子。
(2)“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
(3)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三、 表演再现,品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
(一)、准备阶段
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
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
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
(二)、表演阶段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
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
3、学生品读全诗。
(三)、背诵积累
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四、 拓展
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
说明:问题指引了续编的方向,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观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习。
点评
本课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为依托,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动作的刻画,既让学生领会了诗意,也让学生体会了感情,受到的语文训练是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了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运用。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稚( )遥( )
钩( )准(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诵《小儿垂钓》。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
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 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 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 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7.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现在同学们一个个俨然已经成为了诗人。
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猜了这首诗的内容,猜得不错!现在课文又读得这么棒,让你们联系诗句再来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想一定能猜得更好,说得更具体。大家可以请插图帮忙。
指名回答。(这首诗说的是:一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学钓鱼,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他怕鱼惊跑了,没有回答他。)看看,大家又进了一大步!
三、细读品趣。
1. 理解前两句
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
(1)先猜第一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
("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
(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
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
(4)围绕着这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哪儿让你觉得他特别有趣,特别惹人喜爱?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
2、理解后两句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1)学生自由猜,告诉同桌,集体交流: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不答应人。一个过路人干什么?小孩怎么做的?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
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5)我这么礼貌地问路,这孩子不赶快大声告诉我,却对我招手,他心里在想什么呀?大声——着急,礼貌——不能不理,担心——
(师走上前)我来问问你,我请你帮忙,你不回答,对我招手!为什么不应声?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动作什么意思?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
学生读。
四、诵读吟趣
1.一首《小儿垂钓》,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师范读全诗。
2.哦,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蓬头、侧坐、学垂纶"还真钓到了鱼。孩子,你的心情怎样?你来开心地吟吟这首诗。
3.这位路人,你看见那个可爱的孩子了吗?你喜欢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
4.各位小诗人,你们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和那位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读诗吧,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读。
5.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配乐齐诵。全体起立。
6.诗我们不仅会读了,会背了,还读出了诗中意,诗中趣。下面拿出练习本,写写这首诗。我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每人写一句。(字写得工整的)
写的时候注意四个字的写法。一是"蓬头"的"蓬",草字头,乱得跟杂草一样;"稚",右边是个隹,四条横;"纶" "莓 、苔"
五、拓展赏趣
1.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请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材料,读了吗?
2.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童趣。
3.学生汇报交流。(请三个左右的学生,提示:有喜欢写的诗吗?)
《所 见》: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呀!
《村 居》: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多么漂亮的蝴蝶呀,抓到它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算是蝴蝶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1、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还读了几首童趣诗。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永远不要放弃: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2、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诗吟诵一遍,把这美好的童真童趣永留心间。——
七、布置作业
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
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6篇
作者:通州市海晏小学 唐春燕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6
评王树峰老师《小儿垂钓》的课堂教学
通州市海晏小学 唐春燕
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有幸听取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王树峰教师执教的古诗《小儿垂钓》,受益匪浅。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让学生自读古诗,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在检查预习效果时,相机教学生字,再让学生轻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韵味,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几轮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品读,并辅助于表演,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诗意、掌握必要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王老师的教学值得称道的主要有这些方面:
一、 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王老师安排的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想象画面、让学生协作表演等环节正是取得了这一效果。
二、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意境。“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王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练习:“初读――读通――扫清阅读障碍”;“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语”;“精读――读深――欣赏诗词精华”。这是顺应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他们工作实践的阅读程序,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 尊重个性,解放学生思维。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确地理解和辩证地把握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一是把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二是凭借文本引导个性化阅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三是注重个性化阅读的体验和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四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如课堂上对“蓬头”一词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 加强方法指导,拓展课外延伸。掌握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起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者从事实际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王老师不管是从学习原则、学习策略的层面上,还是从学习技巧、学习操作层面上,都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适当的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是顺应课改的需要、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的。
值得商榷的是,学生把“蓬头”一词理解为“蓬首垢面”教师是否应当进行纠正?
转载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情趣、童趣、乐趣……——《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第17篇
[教例]三年级《小儿垂钓》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