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选17篇)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篇
在教学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公开课上,我用爬山虎的叶子做奖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把这些普通的爬山虎叶片夹在书里压得乎平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几个字,这一枚枚深绿色的 “书签”就可以做奖品了。只不过,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从课文里挑选的词语,如:“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等。这些词语不但能概括主人公叶圣陶的高贵品质,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益。
当讲到“到叶老家做客”一段时,我布置学生自学,并告诉学生:自学汇报时老师会有奖品发给大家。会是什么奖品呢?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及时把早已准备好的“奖品”发到学生手中,看着学生双手捧着叶片乐滋滋地跑回座位,我觉得预期的目的就要达到了。当教学进行到“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时,我邀请得到奖品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站起来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出了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我接着问:“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学生一下子醒悟了,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是告诉我们要像叶老那样待人真诚质朴”。“老师是要我们像叶老那样对待学问一丝不苟。”……
不待我给以答复,台下听课的人群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是对学生精彩回答的鼓励,而且是对我这一设计的充分肯定。一枚小小的叶片做成的奖品,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我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枚叶片所包含的期待也许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有勤于动脑,敢于创新,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得回忆文章。文章紧紧围绕本单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单元主题,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言文字是表达方式,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即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意”者,就是体会感情,是“人文性”;“得言”者,就是学习表达方法,是“工具性”。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将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1、学习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懂得学习作文首先应学会作人的道理;
2、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这三个目标中,“学习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懂得学习作文首先应学会作人的道理”、“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节课的学习预计用时两课时,下面重点谈一谈第二课时的教学预想。
怎样教学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呢?我确定的第一个思路是“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学时说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我确定的第二个思路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与作品发生和谐共振,这样的感情朗读才能有效。感情朗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更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为了在教学中执行“自主学习”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长文短教,抓重点词句”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听写、诵读文中的词语,在理解、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人物品质。
谈到“以读为本”,我们往往理解为是对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的朗读。其实,词语作为语言的组成单位,它也有鲜活的生命力,有感情地朗读词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本课中“融洽、规范、春风拂面”等词语,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读得准确,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词语表达的意境,如读“春风拂面”这个词语,我准备让学生这样体会:“孩子们,春风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春风吹在脸上,感觉是怎样的?”用这样的方法,既“得言”又“得意”。
第二个环节:走近叶圣陶先生的工作,也就是学习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一部分内容。
课文写道:“我”见到那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过的作文时,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呢?课文中的原句这样写:“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个句子在本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并画出这个句子;其次,要体会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要学会用两只眼睛读课文,一只眼睛读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要看见文字背面的意义”,读懂这句话,就能读懂叶圣陶先生对学生作文认真、负责的态度。怎么读呢?我准备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多元化的情境。第一、多媒体出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原件,然后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看了原件后的体会读;第二、语言创设情境,我会问学生:“看到这样的修改,你对叶圣陶先生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已然被激发,我会接着说:“那再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敬佩之情来。”读到这里就止了吗?不!接下来,我要将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也就是“写”的教学引入进来。第三、创设想象情境,读写结合训练。我会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几页纸上到处是密密麻麻的钩、直线、曲线,叶圣陶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孩子们,你们想过吗?70多岁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完成这样一篇作文的修改的呢?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再回过头读前面的句子,相信学生的理解一定会准确、到位,并且影响深刻。
第三个环节:走近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也就是学习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到他家作客这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组成:1、找出并读好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叶圣陶先生生活环境的简朴;2、体验作者心情的不平静,感受叶圣陶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和他的平易近人;3、适当补充叶圣陶先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步:补充叶圣陶先生资料,体验作者心情。我先说:“孩子们,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他此时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职位,同时还是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在他居然邀请我——一个初中生去他家作客,如果你是作者,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主动地选择外界信息,并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而非教育者通过教育手段向学生传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我在这一环节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提的——两人地位、身份相差如此悬殊,叶圣陶居然邀请“我”去作客,折射出的正是先生人品的伟大。
第二步:读好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感受叶圣陶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和他的平易近人。爬山虎是本文的文题,也是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在教学时,只要这样轻轻一点拨,就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向纵深——“孩子们,若干年后,每当作者回忆起多年以前的那个暑假,出现在他眼前的,除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有什么?”学生自然会理解,除了爬山虎,还有叶圣陶先生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伟大人格,这时候再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再说一说板书,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课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重点词语和感情,三级交*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
在自主互动中阅读文本、批文入境,紧抓文本感情线索,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是我这节课追求的目标。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4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社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这是写作者经历了叶圣陶先生为他“批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件事后发出的感慨,也是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在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没有写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啊,为什么说他‘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呢?”
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没注意……
“你真会读书!这真是个了不起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我夸道,“你怎么理解?同学们怎么理解?”我把问题踢回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同学们都摇摇头。在这间隙,灵感来了!
“叶圣陶先生是个大作家,他创作了那么多文艺作品,作者一定读了许多叶老先生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也堪称楷模吧。”我笑着说,“同学们读过叶圣陶先生哪些作品呢?”
同学们表示只刚刚学过课文《爬山虎的脚》。
“也许作者是希望同学多阅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吧。你去读了,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的!”我补充道。
接着,我又推荐《叶圣陶作品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让学生去县图书馆、校图书室借阅。
这就算糊过去了,但是心里有些不踏实。
我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作品”,“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确没有介绍叶圣陶先生“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文品”,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条。
我又找来《教师教学用书》,发现编者在“教材解读”中用“文品”一词,即“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 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用“文品”更确切。因为“文品”除了指文章的品质、品格外,还包括对作文的态度。而这篇课文恰恰是描写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 “我”的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态度,这是堪称楷模的“文品”。再进一步,有这样的态度,才有相应的行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同时,这样一位大作家,如此认真批改一位初中生的作文,足见叶老先生的“人品”堪称楷模。堪称楷模的“文品”与堪称楷模的“人品”完美统一,才会创作出堪称楷模的“作品”。
这一层,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难理解,所以,就这篇课文来说,用“人品与文品都堪称楷模”更准确、更适合教学。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5篇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教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第一件事讲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
课文第二件事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点;“荐”字的下半部分是“存”,不能错写成“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辨并正确使用同音形近字,如“燥”和“躁”、“洽”和“恰”。
4、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如,文中叶老给肖复兴的评语中写到:“全是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所有这些,都是?春米魑牡谋匾前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实际谈谈感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修改前后的习作进行对比,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6篇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 平易近人
重复啰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8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叶圣陶优秀的做人品质。
3、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自学生字新词。
4、找出不懂的问题。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划出有关叶老修改作文的语句。
2、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作文的?
3、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出叶老的良好品质。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4、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四、整体升华,学习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9篇
人格,人品,道德可以视为同义语。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的总和。个性一旦形成,就左右着一个人的言行,也左右着一个人的成就。据美国权威的心理学家们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平均数的28倍。这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个疑问:高智商的中国人为什么难获诺贝尔奖呢?有专家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教育忽视了从小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可见,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人格教育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人格教育的渗透呢?笔者从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受到了启发,联想到其它课教学中感悟到的哲理,认为课堂上的人格教育可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一、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以其做文章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待人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初中生肖复兴同学,并一直激励着他的成长,成才。虽然事过近三十年,作家肖复兴却仍然记忆犹新。可见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体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谓“亲师信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自己人格魅力的教育作用,注重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拓展广博的知识、锤炼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使自己在学生中确立真正的威信。这样,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给学生以终生的教育营养。
二、用平等和谐的氛围贴近学生
一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到一个享誉世界的大作家的家里做客,为什么小毛孩没有了距离感、拘束感,而是与大作家谈得那么融洽呢?这是因为叶圣陶先生把肖复兴同学当作“大人一样”对待,同他亲热地握手,像“老朋友”一样同他亲切地交谈。叶老在谈话中营造的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消除了肖复兴同学的恐惧、拘谨,成为谈话成功的所在。
由此不难想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保证。可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教师是命令者、操纵者,学生是执行者、被操纵者,一味地被动地服从。这样就造成了师生间存在一条很深的感情鸿沟,使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难以实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故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笔者认为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是前提:
即教师要更新观念,做到角色移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做到四转变:变学生的“长官”为学生的“老朋友”,变“操纵者”为“组织者”,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变“严守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2、相互尊重是基础:
尊重学生,才会倍受到学生的尊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允许差异的存在,不给差生“戴帽子”,不搞一刀切,不用权威式的武断教学。认真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允许不同观点、见解的存在……这样才能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愉快地交流。
3、平等、民主是关键:
平等、民主是和谐向上的课堂气氛的保证。即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偏爱尖子生,搞“一头热”教学,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心与心的交流,这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4、表扬、鼓励是途径:
恰当的表扬、鼓励能给人信心,催人奋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良好的气氛更具持久性。
三、用循循善诱诱导学生
“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的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叶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与肖复兴同学交谈中,他并没有就作文谈作文,传授写作的秘决,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认识到“要多读各科书”“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对文学爱好者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由此令我想到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地教会几个字,理解了某一段或几段的内容,考试能拿高分等,这种注重“显效”的教学,而是要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基,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条件,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整套关于如何掌握知识,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做长期细致地指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为“导”,以“导”促学,使学生在导中悟法,学会自主,自动,自能地学习。教学时在“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1、导质疑:
即指导,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抓矛盾,事物联系,抓重点词、句等提问题……。
2、导方法:
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预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质疑的方法,查阅学习资料的方法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法,换词理解词义法,抓字根理解词义法……教师教学要精心设计、引导、归纳,使学生知其法和用其法。
3、导交流:
引导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见解,如课堂中作文互改,同桌、小组讨论比较对问题的观点等。
4、导协作:
即引导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愉悦,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补充、和谐地发展。如共同完成一项实验,合作性地完成一幅画,角色表演等。
5、导创新: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多方设法引导学生大胆合理想象、假想、幻想,训练发散思维,求异性思维。如笔者教《捞铁牛》一文让学生想象捞铁牛的其它方法;教《新型玻璃》一文让学生当推销商进行复述后,再让学生当客户“创造性”说出更新型的玻璃等。
四、用真诚的情感感染学生
叶老先生无论是修改作文,还是接待小客人,没有一处细节不融入其对事业、对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真挚的爱。这真挚的情不仅感染了肖复兴同学,也激励着他,而且使我们深受感动、受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不正需要这种情感来感染学生吗?“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特别强调教师积极饱满的情感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爱,投入教学中,以饱满向上的情绪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情感。
教师除了用热爱事业的真挚情感影响学生外,还可以掘教材中的积极美好的情感来感染他们。如我在教学《丰碑》一文中,我始终饱含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之情进行教学,深情的讲故事式范读激发了学生兴趣;用音乐创设情境,想象军需处长在风雪中为了战士能穿上棉衣,自己被冻死的悲壮情景,使学生动了真情;最后用返反复的朗读方式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的精神给部队战士们的鼓舞,学生也从中受到振奋,受到鼓舞。
教师在挖掘教材中美好的情感时,只有自己先饱染其情,创设情境,使学生学得动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美好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近典型完美的人格形象,受到深刻的人格教育。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0篇
【词】
融洽 蕴含 融化 染红 摇曳 意义非凡 春风拂面
【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到不知黄昏的到来。
落日的余晕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段】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结构分析: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我”的一篇作文获了奖,受到叶老的修改,“我”很高兴。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暑假的一天,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通过与叶老先生的接触,使“我”受益匪浅。
写作特点: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爬山虎为线索记叙的。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请作者前往自己家中做客的事,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非常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1篇
上次试教后,感觉真的`不会上课了。怀疑自己的能力,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于是,重新研读文本,对教学流程作充分的预设。
引课部分,我直接导入叶圣陶先生的简介,走入课文。简洁,直奔文本。因为实在想不出花里胡梢的导课,还是简简单单才是真吧!
虽是第一课时,按照一般的流程,应该是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昨天,我在熟悉教案时,想到上次试教时,这部分时间花费很多,何不把它移到课外,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做好这项工作呢!于是,临时改变策略,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改成了检查预习成果。我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特别是几句长句子,比较拗口;其次检查,读懂了什么,作适当的批注。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第三,学贵有疑,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理解和疑问。其中的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难点,体现出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火花。如能长此以往的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我以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正如学生所提的问题。课文主要叙事,为什么要以爬山虎为题,课文中还有好几句是写爬山虎的,这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关注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重点。但要理解这些内容,又必须在理解叙事部分内容之后,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之后,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爬山虎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其次,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同时,确定了语言的训练点,小练笔──“具体事实与心里感受”相结合的写法,考虑到小练笔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深化主题服务,于是安排了叶至善先生为作者改写作文的练笔内容。学生写的也非常精彩。摘录几句如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其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功力不够。汗!
……
当局着迷,旁观者清。敬请各位提出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2篇
一、 导入质疑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俩件事?(根据汇报,板书:修改做客)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据汇报,板书:人品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读读。
3、激疑: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 初读悟美
1、请大家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出声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交流: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那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指导朗读)
小结: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不是)
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是呀,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两则事例,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 平易真诚)
三、 自读自悟,品读交流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个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把相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简短的写写体会。
2、汇报交流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句子。
(1)学生汇报3段,自由谈体会,老师引导,重点体会“愣住了”、“密密麻麻”、“到处”,引导学生读好。
(2)学生汇报4段,抓住俩处修改谈体会。
老师引导:像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130页资料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修改过的原稿。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子汇报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谈感受。老师相机引导总结:长句段成短句,表达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更准确;删去重复啰唆的地方;改动了一些用词不准确的地方,使表达更确切;一些不准确的标点符号。
学生谈感受后总结:叶圣陶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作者和你们有相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过渡: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齐读5段评语部分。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4)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后,作者应邀去叶圣陶先生家做客,他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总结:是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里跳跃着的、闪烁着的正是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啊!
过渡:应邀做客这则事例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是一个平易真诚的人。
3、学生自由汇报,重点引导: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生自由谈体会后引导:融化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总结:叶圣陶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导,平凡之中透露出的不平凡,让我也心生崇敬,倍受鼓舞,谁来再读读这段话。
(2)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那个15岁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齐读)
(3)此时,作者又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谁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总结: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承载着作者那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齐读十段。
4、课文的结尾又一次写到了爬山虎,出示句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
(3)总结: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浓缩成一份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来深情的朗读课题。
四、 拓展升华
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及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他那谦和慈祥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习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3、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课下可以读一读著名诗人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
在那颗星子下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顿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 ,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3篇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具体事例+心里感受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积累运用。
3、 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叶老真诚、质朴的人品,对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祖国花朵的关怀与热切期盼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课揭题
1.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老人是——叶圣陶老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堪称我国文坛巨匠的大作家吧,因为,我们要学习一篇与他有关的课文,那就是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读题时慢一点,意味深长一些)
二、 反馈预习 整体感知
1. 同学们已经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验一下,有信心吗?
2. 反馈难读的语句,随机正音解意。
3. 谈谈你预习之后,读懂了什么?
4. 理清脉络: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5. 预习课文时,你心中又涌起了哪些疑问?
三、 重点段研读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第一件事。
1. 默读1—5自然段,找到具体描写叶老先生给肖复兴的作文进行修改的语句。
2. 反馈,朗读。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吗?(修改符号 字词句的修改 简短的评语)
3. 你想看看这份文稿吗?出示:修改的文稿
4. 师:面对这样的修改,你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
5. 面对这样的修改,肖复兴也有产生自己的心里感受呢?快速浏览,找到相关的句子。
6. 重点品读:
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读读这句话。
感悟:“春风拂面”的意思?(像春风一样吹过脸颊,带给人无比舒服和温暖的感觉)
师: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请你联系3个修改,谈谈自己的理解。
1)“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a)从“密密麻麻”、“到处”看出(叶老修改作文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从而让人感受到叶老对肖复兴这么一个普通中学生是多么关心),所以让肖复兴产生了“春风拂面”的感觉。
(b)感悟“愣住”:愣住是什么意思,(呆住,傻眼)。当时作者怎么想?
(c)师:这样的一份惊讶,我们该如何读好这句话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d)师:透过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我彷佛看到了,夜晚的灯下,叶老……
师小结:想到这些,我们由衷被这位老人所感动,这份感动带给作者心灵上的温暖,就如——春风拂面。带着这样的一份感动,深情地齐读。
2)出示第四自然段(还有哪些修改让作者在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的同时产生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A)从各处具体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用字的准确、规范,这样一丝不苟。
B)师引读:是的,回家后,作者仔细看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他发现题目……,我立刻感到……,他发现叶老把……改成了……,我感受到这样的改动使得……。
面对如此细致的修改,肖复兴的心不再平静,他说(齐读感受的句子)
3)“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么亲切自然。”
(a)齐读评语,
从这几句简短的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肖复兴得到了叶老的鼓励 表扬 期待)
小结:同学们,正是叶老这一番真诚的鼓励与热切的期待,使15岁的肖复兴心里充满了对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他这样写道: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答问雪茄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想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师:叶老春风拂面的温暖让肖复兴走上了文学之路。
(出示肖复兴的资料)。
现在他已经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了,而且还是我国一流的纯文学月刊《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多么了不起呀!《人民文学》创建于1949年,可是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的一种刊物啊!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一位老人,令我们——(佩服、敬仰、尊敬、感动)带着对叶老的这些情感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四、 回文感知表达方式 初步运用
1.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出示3—5段),我们再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在表达方式上,你又悟到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不上,就改为,那么从这件事情上,你在写作文上学到了什么?)
2. 体会在记写具体经历的事情时,可以先写具体事实,再写心理感受;悟到写作文要用词准确,写句规范;悟到好作文要不断修改等。
3. 出示小练笔:
1970年,我被发配到北大荒,那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我把写作当成了最快乐的事,渴望有人给予我指点。于是,我试着将文章寄给了只有一面之缘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总编叶至善先生(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没想到,他很快给我回信了。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北大荒又那么远,我激动得半天没敢拆信。拆开一看,叶先生将我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从构思、结构、语言乃至标点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怕我看不清,又亲自重新抄写了一遍寄给我。捧着沉沉的信件,望着他那整齐的笔迹
4. 师巡视指导
5. 反馈评价,从学生的用字和感受是否有层次去评价。
(预设:先写感受,再写原因,很有条理。把感受比喻成 ,多形象。联系自己的理解,很生动。能作对比……)
6. 出示肖复兴的感受叙写,配乐,师颂读。
捧着沉沉的信件,望着他那整齐的笔迹,我非常感动。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接受了叶老先生父子两代人细致入微的帮助,手把手引领我步入文学的领地,在我最卑微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予我信心和勇气,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价值和力量,以及超越文学之上的友情、真诚、关怀与期待的意义。
五、 导出下节课内容
1.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深深包围,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吧,一定会感受到他(引读“他亲切中蕴含……”)一定会看到(引读“落日的余晖……)
2. 师:课文一直都在叙事,为什么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读吧。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4篇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5篇
【导入】
(3分钟。)
1、(师指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不知道同学们学得怎么样。现在,欧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课题后加共横线变成补充句子的练习题)谁能补充这个句子?
2、生根据一课时了解的内容补充句子。多应会补充爬山虎的绿、美。
【学习】
一、美丽
(7分钟。)
1、多美的爬山虎呀!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课文具体描写爬山虎美和绿的句子?
(生勾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订证是否勾正确)其他同学赶紧对照一下。
3、这么绿、这么美的爬山虎,你认为该怎么读呢?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赶紧试试吧。(生自由读)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抽生读)你从他朗读的哪些地方感受出了美?(生生评、师生评、自评)你觉得怎么读才能感觉出绿与美?(师可范读)他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人品
(10分钟。)
1、课文两次具体描写了爬山虎,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当时的我心情如何?
(分别学习6和8自然段。)
(学生回答我的心情:意外、高兴、忐忑不安、温暖、幸福。)
2、这时我的心情又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感受:跳跃、迷离、浓浓……)
3、现在,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进一步了解了。巧妙地运用课文词句,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相信你所补充的句子一定会更精彩。
(学生结合作者心情,再次补充句子。)
4、通过你们精彩的描述,我觉得这片爬山虎真的是更美了。不知道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再陶醉一次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吧!(指导朗读6~9段)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如此愉快了。这的确是一份多么沉郁的忘年友谊呀!这,就是叶圣陶老先生对人的态度。
板书:
人品
三、文品
(7分钟。)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如此美丽,时常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和追忆。我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前半部分,相信你一定能填写出更精彩的句子的。
2、(学生填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学)你从哪里感受出叶圣陶老先生的认真的?请大家看130页。资料袋里就有《一幅画像》这篇文章的片断。谁也有这样的感受?快说说吧!
3、是啊,仅仅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初中生的作文,叶圣陶老先生却也改得如此认真。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让我知道,这就是他对待文学的态度。
板书:
文品
四、勉励
(5分钟。)
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谁还能根据课文前半部分的其它内容继续填写这个句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勉励我)( cai 出示评语)让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
(学生答我的想法。)
五、提升
(8分钟。)
1、叶圣陶老先生用他的认真与鼓励深深地影响着我,直到后来我真正成长为一名作家。( cai 肖复兴简介,学生自由读)或许,在我的文学生涯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每次我都会想起──(师引生答)于是我又拥有了徜徉于文学殿堂的无尽动力。
2、师引读最后一段: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
3、对,这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的感叹。( cai 出示句子,生齐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学习吗?我们知道爬山虎的绿表现出它的勃勃生机,包含着作者愉快的心情。此时,你认为这个“绿”还有什么意思?(结合小结完成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永远勉励着我,让我也要拥有像叶圣陶老先生那样的文品与人品。
【小结】
今天我们透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了叶圣陶老先生对下一代的无限关爱。留心你身边那平凡的事物吧,或许你也能从中感受到存在于你身上的那一份关爱与勉励!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勉励我
文品 人品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6篇
学习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的这件事中,感受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培养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
从叶老对中学生作文的修改中,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并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件准备:
1、《一张画像》修改的原文。
2、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课文写了什么有关叶老的什么事?
2、指名交流
三、自读自悟,学习修改方法,感受老作家人品。
1、自读1-4自然段,思: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深的感受,画出句子,并在句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预设:
(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 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修改方法、叶老修改的很认真、我们也要修改作文等。
(2)句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我从中感受到叶老修改得非常认真。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修改的非常认真。
教师趁机拿出修改稿原稿,学生看在让学生谈感受。
(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文学事业的艰巨,要认真,要一丝不苟,叶老对文学事业的认真,对我的平和、温暖。
指名读句子。
(4)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我从这里感受到肖复兴同学的作文写的很好。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写的好,写作要写具体事实,要写感动的事,自己写作也要这样写。
(5)句子: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儿,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对我的影响大,我自己写作的信心,叶老名气大。
教师趁机归纳总结。
四、教师总结质疑。
肖复兴能走上文学之路,与叶老的指点与鼓励是分不开的,这样一位对文学事业认真,对普通中学生平和、温暖的老作家,深深的感动了作者我,可是,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要这样用题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15 那片绿绿爬山虎
叶圣陶老先生:认真、平和、温暖
用“叶片”做奖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17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7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成长中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小时侯和叶圣陶之间的故事。本文从叶圣陶为他修改文章和请他到自己的家里做客两件事情来展开,表达了肖复兴对叶圣陶的敬爱和难忘。
结合我们学校的自主学习课题和本单元的主题,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文的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叶圣陶高贵的人品和文品,并从中体会肖复兴对叶圣陶的尊敬和难忘。
3、自主目标: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学过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愿。
只有从小立下志愿,并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
是的,每个伟大的人或是著名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在他们小时侯的成长过程中就立下了适合自己的理想,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付出努力和汗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齐读课题)
你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重要,为什么?
(突出“绿绿”)
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想想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想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并总结全文内容。
3、指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采用轮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把课文读准、读熟)
学习生字、词:
1、画出生字、词。
2、读(可采用领读、轮读、开火车读、赛读。)
学习基础知识:
本环节主要体现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按照字、词、句、段、中心、写作方法几方面来交流。本节课因为时间问题,主要交流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
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学习课文:
1、分段,明白课文的叙述顺序:帮肖复兴修改作文——请肖复兴到自己家做客
2、教师引导,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看看叶圣陶那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生:人品和文品
师板书:文品 人品
师: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值得我们学习呢?
(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到重点的字、词、句来体会、品味、交流。)
抓住以下几点:
(1)、文中的第四、五段,描写叶圣陶给作者修改文章的句子,通过修改文章体会叶圣陶在“作文”上的认真与负责。
(2)、文中第六——八自然段,描写叶圣陶接见作者的内容,体会叶圣陶先生在做人方面的平和、慈祥和平等待人。
教师相机板书:认真 平和
负责 慈祥
平易近人
3、质疑、击活思维
由学生提出或教师提出问题:本文写的是作者对叶圣陶的怀念和难忘,和爬山虎有什么关系呢?
生:(1)因为爬山虎在叶圣陶的家里种着。作者去他家看到了爬山虎,所以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
(2)我觉得爬山虎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当作者想起叶圣陶的时候就想起了他家的绿绿的爬山虎。
(3)我觉得爬山虎可以绿化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叶圣陶在文品和人品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影响,所以用绿绿的爬山虎来比喻叶圣陶。
(4)我认为作者是用爬山虎的精神来比喻叶圣陶的精神。
(5)我觉得爬山虎让人看上去很舒服,而叶圣陶老先生也让人觉得很亲切、舒服,所以看到爬山虎就想起了叶圣陶。
……
4、指导朗读
师:文章中有很多让我们难忘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来美美地读读吧!
学生读——指读——赛读——尝试背诵。
5、总结写作方法
明着写爬山虎实际写人
延伸拓展:
仿照这课写一个片段。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文品 人品
认真 平和
负责 慈祥
平易近人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