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借书》(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借书》(通用17篇)

《借书》 第1篇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重点和难点: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有时要向别人借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出示课题,齐读。要求大家仔细看图,并且把话说正确、有顺序。]

  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怎样学会借书呢?这节课就来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逐幅看图说话。

  ⑴、看图1。

  问:这是哪一天?(3月5日)图上画了什么?明明有本新的故事书,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⑵、看图2。

  问:丁丁来到什么地方?(家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明明是怎么想的?

  ⑶、看图3。

  问: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⑷、看图4。

  问:丁丁什么时候把书还给了明明?

  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

  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三、把4幅图连起来说。

  1、提示:丁丁的言行要说具体,明明的话要说得简明。

  2、让学生自由准备,再指名说,老师作点播,注意用好过渡语。

  3、指定几个人说,评议,说出优缺点。

  四、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指定一组表演,评议。

  3、迁徙说话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五、总结。

  1、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2、针对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板书: 5、借书

  借书 (请 谢谢)

  包书 (爱护)

  看书 (认真)

  还书 (谢谢)

《借书》 第2篇

  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从它的国民阅读水准上,可以判断出来。你阁下如果不幸落到吃人部落的朋友们之手,战栗四顾,恐怕看到的全是悬挂高竿的头皮,绝不会看到一本书。假设你竟然看到一本书,请来个电话,我就输你一块钱。中国虽是文明古国,最近并且面不改色兼气不发喘地自封为文化大国,当然比新几内亚吃人部落要高三级,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把“书香世家”作为最优秀的家庭。柏杨先生说你是“书香世家”,你一定龙心大悦;柏杨先生说你是“小偷世家”,恐怕有揍可挨的。盖“书香”也者,在古时代表现实的权或潜在的权势,在现时则代表高贵气质。可是,套一句有学问的话:“自欧风东渐”,书香随书橱而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酒香四溢的洋大人的酒柜。

  柏杨先生去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进得客厅,迎面而立的准是一个酒柜。客气一点的,酒柜则放在左右两厢。上面摆着写满了英文的“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把人看得如醉如痴。好容易屁股坐定,左张右望,虽然没有看到悬挂高竿的头皮,却也没有看到一本书。——不但没有一本书,有些家庭,简直连一份报也没有,谈起来太空人登陆月球的消息,全家都用一种嘲笑的眼光看着我,意思是说,借钱就借钱吧,撒这种谎干啥。

  不看报还可称为“古之人也”,一切知识来自道听途说。不看书则比“古之人也”要更进一步,成了“吃人部落之人也”。进入这种人家,不见书橱,只见酒柜,没有书香,只有酒香。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

  日本吸收外国文化,吸收的是精华。——注意一件事情,当八世纪他们“大化革新”,全接受中国文化时,事无巨细,照单全收,却扬弃了中国人最自豪的科举制度。

  这真是绝顶聪明,使他们免去了由于科举制度而产生出来的“官场”浩劫。中国吸收外国文化,吸收的只是洋大人身上的汗珠,用舌头舐那么一舐,就心花怒放,傲视群伦。

  酒柜大兴,不过现象之一。柏杨先生想当年阔的时候,客厅之中,就也有酒柜在焉,因为我老人家是不吃酒的,所以买了些洋文招贴的空酒瓶,里面灌上洗澡水,俨然一个伟大的西崽,来访客人,无不肃然起敬。偶尔有老朋友,硬要来一盅,我就请他来一盅,结果拉了肚子,病不瞑目(没有灌上尿,正是我老人家忠厚之处,读者老爷不可不知)。

  这问题就出在眼光太短上,保看见了洋大人的酒柜,没有看见洋大人固是家家有书橱的也。大家努力崇洋,却只崇了一半,不知道我们为啥连日本朋友都不如。大概物极必反,最近酒柜有开始撤退的迹象,若干家庭的客厅,或有书橱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不过有些摆的是美国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有些摆的是连断句都没有的二十五史,虽然从没有人翻阅,但用以炫耀主人学问庞大,已经足够。据报上说,竟有人在巨著中藏着“花雕”,酒劲发时,就展卷过瘾。——这干法属于左道旁门,不在讨论之列。

  书橱所以迄今仍不能代替酒柜,或是只摆些样品似的大部头,原因固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出在借书上。有些恶客在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顿时暗起杀机,雀跃曰:“哎呀,老哥,借给俺瞧瞧!”一场悲剧于焉上场。盖自从盘古立天地,借酒的少,借书的多。借酒的从没有听说不还酒的,借一瓶“喂死剂”,准还一瓶“喂死剂”。借书则属于另一种伟大的景观,借一本《红楼梦》,可能还一本《红楼梦》,但是借一本古本《金瓶梅》,恐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盖氏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夫珠宝失踪,或被借、或被俘,没有下文,还可告到衙门。而仅只一本书,如果劳师动众,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

  河南省有句谚语曰:“偷书不算贼,捉住打锤。”此锤非铁锤头,乃拳头也。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够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容易买了几本视同性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实在痛彻心肺。尤其雅贼也者,真正借去拜读,倒还罢了,大多数都是往墙角一仍。据柏杨先生统计,借书归还的比率,不到十分之一,其他的不是有心于没,就是不知道弄到他*的啥地方去啦。当其借书时也,如果拒绝,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不得已借给他,再向他索取,不但索不到书,八址年交情也同样一笔勾销,而且还开骂曰:“几本破书,也不是银子,三番五次,要个没完,我早忘记塞到哪里去啦。哪一天我整理整理字纸篓,找到后摔到他脸上,老子也不是买不起。”书主被糟蹋到这种程度,怎能不潸然泪下欤。

  看起来书橱之代替酒柜,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候。

  杜暹先生藏书万卷,每卷后都亲题曰:“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卖及借人为不孝。”在唐王朝那个时代,不孝是要杀头的。用杀头以阻止出借,是为磨刀阻吓法。吾友郭衣洞先生,在他的藏书上印有文曰:“笺笺稿费,买书自娱,且以之维生。

  辱蒙借阅,务清早日赐还,实万分感谢。“大概发现要想不借,比登天还难,只有婉转陈词,以求打动恶客芳心,是为摇尾乞怜法。

  这两种方法,似乎都是对牛弹琴。冒着杀头的危险而仍把书借人,可见恶客泰山压顶,超过杀头。既决心不还矣,靠几句求情的话,又岂能动他的铁石心肠乎哉。有一次我老人家和一位赵姓朋友去探望一位前辈,前辈家美书如云。赵朋友开口要借,前辈不肯,于是赵朋友双膝下跪,声泪俱下,言明三天之内,一定归还,纠缠了半天,老前辈终于答应了他。出得门来,我问曰:“你这算干啥?”他曰:“你别看我丑态毕露,哼,等他讨书时,看他磕响头吧。”

  柏杨先生是个老毛驴,泼皮胆大,但就是怕人向我借书,那还不如照腰窝捅我一刀。

  今年八月,我正在看汉宝德先生译的《文明的跃升》,刚看了一半,吾友李大人光临(我瞧他红光满面兼红光满脸,发财在望,所以尊之为大人,盖烧冷灶之意,将来他真的发了财,我还要称之为老爷哩)。他阁下从我老人家手中把书夺了过去,看了几页,爱不忍释,声言要借。我还没有开腔,他已塞到怀里,扬长而去,而且一去四月,音讯全无。任凭我使出十八般武艺,包括恐吓、哀求,他瞪的眼比我还大。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脏俱获,先把该书夺回,宣称内急,而他家的厕所是在大门口的,于是我就驾尿遁而逃。在大门还听他诧曰:“真出了鬼,我刚才放在茶几上的朗生打火机怎么不见啦。”呜啦,打火机不见啦不过略施小技,以示薄恁,以后如果胆敢再借书不还,恐怕床头那个钻戒也会不见啦。

  柏杨先生于是建议,应该组织一个“借书必还大联盟”,对天歃血立誓,誓曰:“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凡是盟员,第一,要有不借书的修养。第二,当非借不可,非书主拒绝时,绝不存大丈夫报仇,三年不晚之心。第三,如果不还,书主来索时又端嘴脸,胡扯淡,则任凭开揍,即令揍掉了耳朵,既不报官,也不哼哼。或者书主有柏老这两下子,俘一点啥,万一失风捉住,也不龇牙。

  知识分子最大的伤心之事,莫过于书被人借去如石沉大海,等到自己需要时,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化酒柜为书橱,应先自成立“借书必还大联盟”始。奉告借书不还的恶客,期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不算好汉。

  上一篇:有关孔子孟子庄子的知识和素材

  下一篇:《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及练习

《借书》 第3篇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记三句话教学案例

  ●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陈茜茜

  一、设计理念

  ⒈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⒉在课堂上用练习促进语言积累,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写,少提问,多读书,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写一写。

  二、训练内容

  “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来看。”电话里说。

  总理笑眯眯地说:“我到这里看书来啦!”

  “不,小同志!”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

  三、教学流程

  ⒈初读感知,指导朗读。

  师:大声地朗读课文,再想一想:从周总理说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借书制度?

  生:自由讨论。

  生(答):“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来看。”电话里说。

  生(答):总理笑眯眯地说:“我到这里看书来啦!”

  生(答):“不,小同志!”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出示这三句话,并从中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

  师: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读?我们要读出什么感觉?

  【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而且培养他们能运用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课文,提高自身朗读的能力。】

  ⒉自主实践,学习句式。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句话,说说发现了说话有哪几种形式?

  生:同桌讨论。

  师(归纳):说话有这么三种不同的形式。接着用卡片出示说话的三种形式。

  说话人出现在说的话前→谁说:“。”

  说话人出现在说的话中→“。”谁说,“。”

  说话人出现在说的话后→“。”谁说。

  ▲引号用蓝颜色标明,“说”后面的标点符号用红颜色标明,这样做强调了“说话人”出现的地方不同,标点符号也就不同。

  ⒊设计练习,掌握说话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⑴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①小王说□“这些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能外借。”

  ②“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来看。”电话里说□

  ③“不,小同志!”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你做得很对,应该按你们的制度办。”

  ⑵自由想象,再编写说话的三种形式的句子各1-2句。

  ⒋总结返顾,点拨写法。

  师:我们学会了说话的不同形式,以后在写作文时就可以避免重复罗嗦,使我们的作文写得更精彩、生动。

  四、反思评价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从周总理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小王说的这三句话中,说明了周总理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借书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品质。并且,此处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说话形式。所以对这三句话进行语言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适时教学说话的三种不同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训练时我遵循“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教学原理,通过学生自主地分析归纳,有的放矢、层层深入地了解掌握说话的三种形式。

  作者:西溪儿

《借书》 第4篇

  黄 生 借 书 说

  作者:袁枚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

  2002/04/18

《借书》 第5篇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为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2)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起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充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紊蟑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5.本文判断句的几种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这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做谓语,分别与由短语作主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构成判断句。这种句子可改写成“……者,……也”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谓之间要加判断词“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库者,天子之书也。”译文则应是:“《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籍。”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动词“为”表判断,译成“是”。后句用副词“皆”表判断,译成“都是”。

  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用动词“为”和句末助词“也”表判断。译成“是”,译文: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柞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卧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木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但照录下来。)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7.“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

  我们对“书非借不能读”应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勉励他好好读书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好学却因贫穷无力买书,要向别人借来阅读。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尽快归还主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自己抓紧时间、用心专一地学习,牢记所学内容,并加以消化,融会贯通。这比有藏书不读或买下书不读,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读书求学这个问题上,不利条件(无钱买书)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发有志者去拼搏进取。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要强调的是,不管条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他的勉励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本意绝非反对买书、藏书,而是同时也对藏书、买书者给予了鞭策,希望他们更应利用条件,好好读书,以免遭人耻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

  板书:说 袁枚 随园主人

  二、简介作者。

  看课本注释,教师适当补充。

  三、指导预习。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读。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同学之间可以商量。

  2.教师补充注释。

  释词: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

  俟异日:等他日。候,等。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译句: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背诵)或放朗读录音。

  3.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订正读错的字音。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

  5.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有关段落。如作者对黄生说的“余幼好书……”一段。

  6.讲析课文1~3段。

  讨论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沦焉。”

  讨论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同学们看看这样的例证

  有几个?

  明确:三个。①天子——七略四库,②富家——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木屑一提。厉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板书:反证)

  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9.指导读第4~5段。

  讨论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的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2: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①贫穷,②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

  讨论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导完成课文后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六、布置作业。

  全文背诵。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随国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这年他24岁。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知县。40岁时绝意仕宦,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园林,名日随国,居之以吟咏著作为乐。他擅长古文、骈文,尤工于诗。四方之士到江宁者,多至随园拜访求教。时人有言:“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享文章之名,盖末有及先生者也。”著有《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说》一文,是袁枚写赠一贫寒书生的。这个贫寒书生向袁枚借书,触发了他内心的思绪。他感叹自己年少时因家贫而读书不易,叹息拥有充塞府库的书册的富贵者却束之高阁,弃置不读,由此而发感慨。文中的情思,发人思考,蕴含教益。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国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

  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

  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

  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珍爱,自然不思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日:“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俸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己)中的人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不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瓴”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毂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日:“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借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是很难得的。

  四、文化常识。

  1.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体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游说,所谓“一人之辨(同“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是指游说而言。把“说”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并且在文题上标出“说”字,是从唐代开始的。《师说》和《捕蛇者说》是其代表作。这些文章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往往“发人之所未发”,具有很大的鼓动作用;在行文上则讲究波澜起伏,迂回曲折,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给读者以极为鲜明的印象:一般篇幅不长,言简意赅,犀利明快,切中时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议论为主,但时时有记叙、抒情的成分,很能品出作者的个性特点。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2.关于“七略四库”。

  七略: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略,要点,即“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见《汉书·艺文志》)。

  四库: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文中“七略四库”都指内府(皇宫内)藏书。

  [板书设计]

  袁枚 随园主人(清)

  五、译文。

  黄生允修来借书。随国主人把书借给他,并且告诉他:

  “书如果不是借来那是不能去读的。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的事吗?七略四库,这是天子的书,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塞满屋宇,这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之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他那些祖父、父亲积下书,儿子、孙子弃置不读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都是这样。不是那个人的东西而勉强借来,那个人一定犯愁别人要催取它,因而惴惴不安地抚弄它、赏玩它,舍不得放下,心中想:‘今天它在我这里,明天它要离开我,我不能见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是属于自己,那么一定会把它束之高阁,收藏起来,心中想:‘姑且等以后再细看吧。’

  我年少时喜爱书,家中贫寒难于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丰富。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给,回家后我睡觉做梦都梦见这事。我盼望读书的心情是如此的急切。所以有读到的书总是要仔细看,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用薪俸购买书,所得之书堆满了屋,而蠹虫、灰尘、蛛丝时常布满了书册。此后我深感借书来读的人其用心是多么专一,少年时代的光阴是应该爱惜啊。

  现在黄生贫寒有如当年的我,他借书来读也类似当年的我;只有我把书给别人用和张氏吝啬书是如此之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是本来就不幸运因而碰到张氏呢,黄生是本来就幸运因而遇见我呢?一个人懂得幸运和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专心,而归还书一定迅速。”

  写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教学后记

《借书》 第6篇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一词多义

  3.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庋guǐ惴惴zhuìzhuì蟫yín挑剔tì炫xuàn耀梗gěng概狡黠xiá

  4.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作者、作品简介

  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⑵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⑶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⑷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⑸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时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1626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识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⑶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⑷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⑸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二)重点语句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应名言为“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无书”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2.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1、2两条都有关;4.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1”、孙文找到“l”“2”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应加以引导。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1.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2.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3.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姑俟异日观”,其结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因此抓紧阅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话在前”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

  第四题

  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

  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此外,本单元中“为”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若业为吾所有”的“为”是“成为”;“可以为师矣”的“为”也是“做”;“有为者”课文注释为“有所作为的人”,“为”也是“做”“治理”(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做”、之“治理”)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1.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样。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4)其切如是()()

  (5)落落大满()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注音。

  惴()庋()

  2.解释。

  强假:_________;高束:_________。

  3.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指出本段中判断句、设问句、反问句各一例。

  6.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7.概括本语段大意。

  8.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阅读题。

  狡诈者()学问,愚鲁者()学问,聪明者则()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羡慕”“轻鄙”“运用”三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

  2.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和。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技艺

  ②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

  ③吹嘘炫耀

  ④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

  4.简答下面问题。

  ①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②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③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试题答案】

  一、(1)感叹;(2)使……流汗;(3)那人借;(4)迫切的心情这样;(5)堆集的样子;(6)值得珍惜

  二、1.zhuìguǐ

  2.勉强借来;搁起来放在高处。

  3.①然而;②这样。

  4.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③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④暂且等到将来看吧。

  5.判断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反问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设问句:子不闻藏书者乎……无论焉。

  6.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一一爷爷;子孙:古义一一儿子和孙子;今义一一孩子。

  7.提出中心论点,列举并分析藏书者不读书的情形。

  8.对比书非借不能读也

  三、1.轻鄙羡慕运用

  2.“吹嘘炫耀”和“寻找真理、启迪知慧”

  3.①运用学问②不在所读的书本当中③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④故意找书的问题,与作者辩驳。

  4.①最后一句②对比论证,讲道理论证③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结出求知的目的。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2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3

《借书》 第7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 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注音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g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

  非独书为然这样

  非独书为然是

  若业为吾所有被

  为一说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二、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解决问题),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什么?

  归纳:(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6)“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三、归纳写作特色

  1.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七)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 tè)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作业布置】

  (一)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a.天子读书者有几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富贵人读书者有几d.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二)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三)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借者”是指:()

  a.作者本人b.黄生c.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d.借给别人书的人

  (2)“可惜”的意思是:()

  a.应当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叹息d.让人可怜

  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1)“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a.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2)“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四)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一)b

  (二)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三)1.(1)a、c(2)a2.(1)b(2)a

  (四)(1)“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事实论据:1(反面)七略四库……有几?汗牛塞屋……有几?其他……无论焉。

  2我的读书经历(前后对比)

  叹惜幸不幸专

  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教后记: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1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借书》 第8篇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三

  [标题] 黄生借书说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 一 ) 本文是自读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 二 ) 按照“整体 — 部分 — 整体”的阅读原则,以教师指导下的自读为主线进行训练。

  ( 三 ) 教学本文可采用诵读法,共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3 .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 指点迷津 】

  ( 一 ) 兴趣激发

  1 . 背诵过程中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对背的方式进行。

  2 . 讨论过程中可设立论辩白,再设一反方进行辩论。

  ( 二 ) 教学目的

  1 . 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 .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法。

  3 . 领会文中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 三 ) 教学的重点、难点

  1 . 重点

  ( 1 )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2 )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 . 难点

  “难”和“难测”的不同用法。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一、掌握字词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比时蒙卷轴

  5 .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

  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

  之吝书若不相类 立性

  ( 二 ) 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 三 )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 四 )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 五 ) 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 六 )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 ( 看来 ) ,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句中“然则”便译作“ ( 既然 ) 这样……那么”。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5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 七 ) 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 妙文赏析 】

  墙

  〔英〕兰斯洛特•g•戴维森

  尽管布莱尔牧师像往常一样地镇定,可当他被带上警车时仍不免思索这次被突访的原因。今天不是礼拜天,不该是警察局向囚犯提供忏悔的日子。

  难道是自己教区的治安出了问题,那些“孩子们”又忘记了他的教诲 ? 不可能 ! 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也得到上帝的爱怜,几乎每一个圣日,自己都和他们共享主的圣餐。难道又是那些怨妇向警察局告发了她们有外遇的丈夫 ? 不,这也不可能 ! 因为这些年自己定期拜访她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她们淡漠了被抛弃的感受。更让牧师自豪的是,他事实上已成了她们公共的情人。毕竟多年教士生涯使布莱尔保持了当今已少有的绅士风度。

  墙 ? 坐到车上,布莱尔想起了那两个警官向他说明来意时,曾不怀好意地瞄了瞄自己身后的堵墙,嘴上还挂着莫名的微笑。难道……不,不可能 ! 牧师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堵墙是花费了全部的存款造起来的。不仅防火、防水、防震,甚至防射线探测。这,足以保护……况且,它又和四周结合得如此完美,不经牧师指点,根本没人会想到那后面的还有一间暗房。

  布莱尔不禁暗怪自己多心了。或许,在昨夜的地震中,又有某个犯人被夺走了生命,正等着他去祈祷。那些可怜的孩子,在天堂洗脱你们的罪恶吧 ! 牧师在心中默念,手下意识地在胸前画了一个优美的十字。

  想到这里,牧师不禁思忖起等会儿的祷告了。甚至,他也盘算起了下周去索伦湖度假的行程。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

  这根本就是一次寻常的访问 ! 布莱尔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警车缓缓驶过街角。牧师很诧异他的后院竟拥挤了那么多茶枪的警察。可当他的目光落在自家的后墙时,布莱尔的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血液霎时涨满了脸上所有的血管。布莱尔分明看到,那幅数年前自己从德市大教堂窃来的、而今挂在那堵完好无损的隔离墙上的圣母像,正从破损的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的微笑……

  赏析:

  这篇不足一千字的短文中,讲述了一个人性恶的故事。教士布莱尔是一位牧师,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本应是一个仁慈的、虔诚的、充满爱心的、没有私欲的上帝的代言人,而在牧师布莱尔身上,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人性的弱点:贪婪、好色、虚伪。从表面上看,布莱尔尽着一个牧师的职责,他时时教诲那些不安分的上帝的“孩子们”,定期去安慰被丈夫们抛弃的怨妇,甚至每一个圣日,他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自己一起共享主的圣餐,他接受罪人的忏悔并为他们褥告,请求上帝原谅他们的罪恶,而在暗地里,在他花费了全部存款建造的那堵墙的后面,却隐藏着他干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基督教中奉行人性恶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为自己赎罪,只有不断地向上帝忏悔、祈祷,才能洗脱自己的罪责。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神职人员是受到人们相当的尊敬和信任的,而作家戴维森却恰恰选定了布莱尔牧师这位上帝的使者来表现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的无情批判和嘲笑。尤其是结尾部分布莱尔幻想着“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和“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微笑”的圣母像形成的强烈对比,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 思维体操 】

  小李、小方、小王是邻居,他们三人分别考上了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和河南财经学院,分别学的是统计、机电、哲学三个专业。如果还知道下列情况:

  a . 小李不在河南财经学院; b . 小方不在郑州工学院; c . 在河南财学院读书

  的不是学哲学专业的; d . 小方不学统计专业; e . 在郑州工学院的是学机电专业的。

  请问:他们三人各上哪个大学 ? 各学什么专业 ?

  参考答案:

  首先,确定三人所学的三个专业各在哪个大学。

  ①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或学统计、或学机电、或学哲学,据条件 c 和 e,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是哲学专业。

  ②在河南财经学院读书的是统计专业 ( 同理,据①和条件 e )

  其次,确定小方的学校和专业。

  ③小方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据条件 b、d 和①,得知,小方在郑州大学哲学专业。

  再次,确定小李的学校和专业。

  ④小李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根据条件 a 和推理③,得知小李在郑州工学院学机电专业。

  最后,据推理③④,得知小王在河南财经学院学统计专业。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本文是一篇自读文,难点不多,但字词和常识却很重要。如:汗牛 强假 惴惴 业 庋 姑 异日 路路 公等。有关袁枚的文学常识也是较重要的,常以填空和判断的形式出现。本文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要明确。另外可就这篇文章写一写读后感,加强理解,加深认识。

  【 动脑动手 】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

  ( 五 ) c

  【 创新园地 】

  给你一个瓶子和一支尺子,你能用这支尺子算出这个瓶的容积来吗 ?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仔细地动一动脑筋,就能把测量的方法想出来。

  参考答案:

  经瓶内注入半瓶水,然后用尺子量出“瓶底的内圆直径,就可以算出瓶底面积 ( 方底

  亦可算 ) 。再测出水的高度,这样盛水的部分容积就可用底乘高的公式来算出。然后把瓶倒过来,同样算出瓶内无水部分的容积,再把两部分加起来,这样瓶的总容积就得出来了。

《借书》 第9篇

  一、说教材

  《周总理借书》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叙述周总理在北戴河图书馆借书的故事,赞扬了他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这种品质主要表现在他和小王的对话中,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话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请问,……有没有……”说话写话,使学生明白说话要有礼貌,语气要委婉。周总理的这种品质还体现在神态行动中,如:“笑眯眯、笑呵呵、撑着伞站在雨中”等。因此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总理的神态行动来体会品质。

  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制定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图书馆、阅览室、值班室、管理员、经济、读者”等词语的意思。

  (2)根据指定的内容,会用“请问,……有没有……”说话写话。

  (3)能有感情朗读对话,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图书馆、阅览室、值班室、管理员、经济、读者”等词语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2)能仿照例句,根据指定的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说话写话,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这篇课文是围绕“借书”这条主线展开的,通过写周总理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况下怎样借书来体现品质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借书”这条主线来读懂课文,采用了王志尚的“线形教学模式”,即导入铺线(扣题设疑激趣)、初读理线(问题引路促读)、细读循线(读读议议品意)、深读悟线(发挥想象悟情),并结合启发式教学中的设疑、讨论、想象等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2.学法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课我分二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并教学1、2段,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第3段,进一步体会品质,完成作业。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扣题设疑,导入铺线。

  1.齐读课题后,问:围绕“借”字你想知道些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小结出4个问题:

  ①总理什么时候去借书?

  ②为什么借书?

  ③怎样借书?

  ④通过借书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是按“借书”这条主线展开,要求学生紧扣“借”字提问题,既教学生学会提问题,又让学生把“借书”这条主线握在了手里。

  (二)问题引路,初读理线。

  1.让学生带着教师小结出的4个问题听录音范读,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想想每段各写了些什么?

  以思促读,以读促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讨论读书结果。

  ①你学懂了哪些生字词?还有哪些不懂?抽读生字卡片。

  ②投影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理解“图书馆、阅览室、值班室、管理员”等词义。

  藏着大量图书的屋子的叫

  供人看书报的屋子叫

  课文中管理图书的人叫

  专门用来让值班人员工作和休息的屋子叫

  由于这些词语没有深刻含义,只是一些场所名称及职务名称,学生容易理解,出示练习题,既能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词义,又反馈了学生自学信息。

  ③分节指名读,想想每自然段各写了些什么?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老师注意正音,使学生读通课文,在议的过程中,不需要学生很准确地概括,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其明白第一自然段是写周总理借书的时间、地点,第一、三自然段是写周总理怎样借书,结果怎样,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了。

  通过学生的读读议议,教师的引导点拨,师生共同理线,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出线索。

  (三)读读议议,细读循线。

  1.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这段。思考:为什么图书馆里读者很少?

  ②学生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知道周总理是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读者很少的情况下去借书的。

  ③随机指导学生理解“读者”。

  问:

  a.在图书馆读书的人叫什么?(读者)

  b.阅读书刊文章的人都叫读者,这里的“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c.“者”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儿?(学者、作者、记者)

  2.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周总理和小王在电话里的对话。

  ②投影出示句子: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A.齐读句子,随机指导学生认识书名号。

  师:《世界地图册》是一本书,所以要标上,这叫书名号,《世界经济参》也是所以也用上了。

  B.投影出示句子比较:

  a.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b.喂!图书馆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师问:你认为哪一句说法好?

  板书:请问…有没有…

  用比较法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体会周总理虽为总理,但仍有礼貌地向图书馆借书,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的美好品质。

  ③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要用礼貌、委婉的语气来读。

  ④趁热打铁,仿照例句说话。仿照例句,根据指定的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说话。

  例:想借《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1)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学生仿照例句“请问,……有没有……”说话。

  抓住训练契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落实教学重难点。

  ⑤引读。

  a.师引:管理员小王听了电话后的回答是……生读(有啊,但这些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不能外借)

  b.师问:图书馆对周总理要借的书有什么规定?指导学生理解图书里有一些较贵重的,数量较少的书不能外借,这样规定既满足读者的需要,又能保证这些书不会遗失,这是图书馆的制度。

  c.听了小王的话,周总理怎么说?(好吧!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去看。)思考:你从“等会儿”这个词可看出些什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等会儿”理解周总理为管理国家大事,工作很忙。

  通过学生读读议议,循着“借书”这条主线,抓训练点,抓重点词,步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发挥想象,深读悟线。

  1.师导: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管理国家大事工作这么忙,小朋友们,请你想象一下周总理还可以怎么说也不过分?

  2.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是呀!敬爱的周总理工作这么忙,天又下着大雨,他还说:“谢谢,等会儿我到图书馆去看”,周总理是多么严格要求自己,多么遵守纪律呀!

  4.指导朗读这段。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分角色读。

  这样的反复朗读,既让学生读中体会品质,又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

  (五)完成作业,巩固新知。

  1.复习生字。

  师问:你觉得哪几个字比较难写?教师范写,学生写,重点指导“览”“册”。

  让学生动笔练,落实教学重难点。

  2.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题:仿照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写话。◆

《借书》 第10篇

  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下面是网小编整理的《周冒雨借书》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冒雨借书》阅读原文

  八月的一天,一早就下着大雨。北戴河文化馆图书管理员小王在空荡荡的图书室里隔窗望着外面的风雨。

  电话铃响了,小王拿起听筒。打电话的人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说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小王抱歉地告诉他:“这几本书按照规定不能外借,您如果要,可以到图书馆来看。对不起。”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

  图书室里寂静得让人感到无聊,外面的风雨是那么大。“不会有人来借书了吗?”小王想着。

  忽然,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人走进图书室,他手里的雨伞流着水,挽起的裤脚也已经湿透。他把雨伞放到墙边,微笑着向小王走来,请求这位姑娘把世界地图和几本参考书借给他看看。当小王把书捧给这位同志的时候,她的双眼吃惊地瞪圆了。

  “啊,您,您是周!”

  周朝她微笑着点点头。

  小王的心里又后悔又难过,她喃喃地说:“,真对不起您。我不知道是您要借这些书。我应该给您送去,不应该让您在大雨里跑来借书,耽误您的宝贵时间。”

  “哎,小同志,你把书管理得很好嘛!”周笑着回答她,“有一套制度,这样很好。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情。”

  周说完,就拿起书坐在桌边认真地查阅起来。

  小王看着敬爱的周那专心读书的身影,心潮就像外面的风雨,更像雨中起伏的海浪。

  周查阅过资料,站起来,同小王握手告别,勉励她说:“一定要做好图书管理的工作呀。”

  这时,风更猛了,雨也更大了。周打起雨伞,推开门,又冒着风雨走去。美丽的北戴河永远记住这件平凡的小事。

《周冒雨借书》阅读题目(一)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耽误——(  )    勉励——(  )

  永远——(  )    平凡——(  )

  2.给这篇短文划分段落。(用“‖”在文中表示)

  3.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赞颂了周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冒雨借书》阅读答案(一)

  1.耽搁;鼓励;永久;普通

  2.第一段到“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第二段“外面风雨是那么大——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呀”;第三段到结束。

  3.主要讲周遵守图书馆制度,冒雨亲自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并表扬了管理员。

  4.赞扬了周严守制度的高贵品质。

《周冒雨借书》阅读题目(二)

  (1)联系上下文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无聊(  )

  A.因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B.由于清闲而烦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激动——   勉励——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难过——   平凡——

  (4)把文中一个形容小王心情的比喻句用“_____”画出来。

  (5)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周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冒雨借书》阅读答案(二)

  (1)B

  (2)感动,鼓励;

  (3)高兴,伟大

  (4)小王看着周那专心读书的身影,心潮就像外面的风雨,更像风雨中起伏的海浪。

《借书》 第11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上一篇:《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1

《借书》 第12篇

  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4. 语句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5. 古文翻译方法 (1)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翻译方法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6. 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中国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二)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四)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三、教师建议 《孔孟论学习》这一课所引的孔子的语录,有两个特点。 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色彩。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地引用。第二,语录虽然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深刻的联系。实际上有一定的系统性。把它联系起来,就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学习《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一)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这样极端用语式的语言表达?类似的词句还有哪些? 这是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痛快淋漓,使读者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的词句有恶客、悲剧、潸然泪下、呼天天不应、欺负一个手无寸铁的朋友等等。详见练习一解答。(二)该文时而穿插使用文言词语,时而又使用通俗口语,还不时出现“柏杨先生”,这样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不伦不类”的语言运用,给人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的感觉。详见练习二解答。(三)举例说说本文自我调侃、自我贬低写法(把书主和自己写得很倒霉,似乎很不占理、处境很无奈很可怜、要书的做法很不得体等等)的好处。通过贬损自己显示对方的无理、可气,读者又有顿悟的乐趣,这是幽默风趣的写法。可以词句品味·积累中的例句为例。详见练习三解答。四、课文讲解《孔孟论学习》(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题 1. 说:通“悦”,高兴,愉快。2. 罔:迷惑。殆:疑惑。3. 知,通“智”,聪明。4.商讨,交谈。5.技艺,技能。《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二)重点语句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了。把占人之书为己有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这样的高度上去,就更歪了。越是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上,就越是荒谬,越是显出借书的无赖。这就是歪中的正。接着把这种完全缺乏根据的歪理作为前提,推出受损者应该对之奉上“慰劳金”,这就把荒谬推到了极端,无赖也到了极端。将谬就谬,越是层次上升,幽默的效果就越是强烈。(三)写作特点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夸张词语见下文第二段。体会如题干文字;或故作夸张,痛快淋漓,引人发笑深思) 实际通篇的基调都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讲的就是一件事,即倒数第二段说的,书被人借去不还,到自己要用时却只能干着急,心情窝火。这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是有点要紧的,是值得认真一说的。因为天下读书人向来容忍了这一坏习惯,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也同时宽容自己这方面的坏习惯,未设身处地替书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种幽默风趣的写法,不仅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开怀大笑的轻松阅读中可能更易让读者接受;同时,一些在严肃正经的文字中不便表达的愤激之词借此说出,借此引起读者的“严重”关注。因此,类似倒数第二段的似乎夸张失实却引人会心一笑的词语在文中多处都是,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恶客、暗起杀机、悲剧、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救国救民等。第二题 (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率性而为的表达效果,有关例子见下文) 时而穿插使用庄重的文言,时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语,本文中这种有意为之的新颖怪异的表达,产生的是一种谐趣的和陌生新鲜的感觉。首先是谐趣,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伦不类法。其次是陌生新鲜感。读者习惯了现代书面语,突然夹杂了许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词语和口语,特别是一连串的文言虚词,其新异的表达使读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语词汇不仅是妥帖的,许多处还显得更为精粹传神,比如第七段的“是为……法”,第五段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这是口语)”等等。以及谚语等通俗口语,读来像脱口而出,有韵有味,因此这还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丰富和作者驾驭语言的纯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词语、句式比较多,如盖……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语如“哎呀,老哥,给俺瞧瞧”、“还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第三题 (表面自我贬低,实显对方无理、可气,读之既有趣又有顿悟之乐;例句见下文) 自我调侃,自我嘲笑,自我贬低,是幽默的一大重要手法。具体表现有三类: 1. 把自己说得很无奈,似乎很不占理,把对方说得似乎很占理,实际上则显示了对方的无理。典型的句段就是“雅贼”那段,扩展一点包括“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那几句话,即词句品味·积累的第二句段。类似的还有第六段中“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那几句。 2. 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贬低自我形象。典型的句段如倒数第四段里书主夺回书的经过,包括恐吓、哀求,宣称内急等,让读者在这令人发笑的假骂中体味真情。 3. 夸大其词地把自己的处境写得很狼狈,很可怜,如痛彻心肺,潸然泪下等。这同样是故作可怜,人们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其示弱于人,以退为进的策略。【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诅咒( )( ) 干没 ( )( ) 潸然泪下( ) 歃血( )( ) 笺笺稿费( ) 冷灶 ( )二. 解释下面词语。 物极必反 对牛弹琴 潸然泪下 摇尾乞怜三. 品味下列语句。 1. 呜啦,打火机不见啦不过略施小技,以示薄惩,以后如果胆敢再借书不还,恐怕床头那个钻戒也会不见啦。 2. 上面摆着写满了英文的“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把人看得如醉如痴。四. 句子翻译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五. 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d.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e.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 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 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9.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试题答案】一. zǔ zhòu ɡānmò shān shà xuè jiǎn zào二.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三. 1. 柏杨的幽默之所以淋漓尽致,就在于以这种不惜以自我“丑化”的虚拟笔墨来表现自己的愤激和老天真。这种丑化事实上是一种“丑化”,在“丑化”的喜剧性中超越了道德的恶,而升华为老天真的美。 2. 巧用英译谐音,使读者望文生义,产生对洋酒的鄙视;同时也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鞭挞那些家中无书者。四. 1.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 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4. (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五. c 六. 1. 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2.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3.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4.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7.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9.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并且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上一篇:《游记小品两篇》教案

  下一篇:有关孔子孟子庄子的知识和素材

《借书》 第13篇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同步练习

《借书》 第14篇

  一、说教材

  小学五年制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写的是革命领袖或科学家的故事,据大纲要求,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周总理借书》是这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周总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图书馆借书读的故事,赞扬了周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品质。初步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由于学生在第三册学过一篇写周总理的课文《一束鲜花》,对周总理的事迹、丰功伟绩已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学习本课可增强学生尊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其中句式“请问……有没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本文几个名词性词语组词方式较有规律。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积累。

  课文的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周总理撑着伞,带着笔记本到图书馆借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段的。但是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上色彩明亮(便于学生观察),但容易被学生误解为白天去借书,教师需加以说明,方利于学生领会周总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来借书的精神。

  二、说教材处理

  根据二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预习,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习1、2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3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完成其他练习。

  现就第一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图、馆、值、册、济、阅、览”8个生字,理解“图书馆、读者、值班室、管理员、阅览室”5个词语。

  2.仿效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的语气说话、写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中的对话。

  3.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精神,5个词语和1个句式的学习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难点:本课生字同时出现了“馆”、“管”这两个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对于观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区别这两个生字的形与义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再者,我们温州地区农村学生普通话基础比较差,而且平时用方言说话也较粗鲁,因此,要把“请问……有没有……”这个那么礼貌、那么委婉的句式训练成为学生的主体口语,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册》一书、幻灯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采用归类法、直观法、比较法等:句式训练时,采用迁移法;讲读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比较花时间的问题,用讲授法。

  六、说学法

  学生自学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在自学字形时,用讨论的方法,同时又用加一加,变一变等具体方式记字形;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生字时采用练习法。

  七、说教学程序

  (一)承前启后导新课。

  学生在第三册时学过一篇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为使新旧知识取得联系,又能引入对本文的学习,设计导语如下:

  小朋友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歌颂!谁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一束鲜花》这篇课文写的是他的什么故事呀?

  (二)启发设疑解课题。

  1.启发

  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周总理在什么情况下借书?为什么要借书?借什么书?向谁借书?怎样借书?书借到了吗……

  安排这个教学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思考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设疑

  在肯定了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我又有意设了一个小小的疑窦,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探求“谜底”的欲望: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一个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爱戴的总理,他日理万机,他要借什么书的话你觉得容易吗?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明了什么?

  (三)引导自学练双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使学生自学时有序可循)

  要求:(1)标好课文有几段,想想课文写周总理是怎样借书的?说明了什么?(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意思,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字形:

  用加一加、变一变、会意等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册”可用会意法记字形,“馆”、“管”的区别是难点,可用比较法。

  (2)字义:

  A.本课的词语组词方式比较有规律,可让学生用归类法学习词语,加深理解。

  a.这些词语中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是哪几个?(点出“馆”大“室”小概念上的区别)

  b.联系实际理解后扩词:宾馆、旅馆、文化馆、展览馆、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作者、记者、学者、少先队员、党员、服务员、营业员。

  B.有的词语可用直观法、讲授法,一点而过,节约时间。如学“地图册、经济”时,出示《世界地图册》一书,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书,《世界经济参考》也是一本书。

  (四)组织导读解疑难。

  1.创设情境,读第1段。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理解也较容易,可用录音放出大雨倾盆的音响,渲染天气环境恶劣的气氛,并在这种音响效果下朗读第1段,使学生明白周总理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借书的,为下文学生感受周总理高大形象作好铺垫。其中“北戴河”一词可用讲授法加以简介。

  2.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并思考,是谁在电话里问、电话里说?你怎么知道?(联系上下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了解本段大意。

  (2)默读划出周总理是怎么问、怎么说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对话的形式。

  (3)指导读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句式训练。

  ①读。幻灯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喂!图书馆里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讨论比较后,明白用上“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委婉、有礼貌。朗读。

  ②说。对“请问……有没有……”这个句式的理解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积极迁移。

  出示幻灯图a.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b.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要求根据内容,并结合看图用“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

  制作了这两张幻灯片,是为了化解学生直接根据内容按句式说话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写。学生说话后,直接完成作业本的第5题,把说的写下来,完成从说到写的训练。

  (4)读总理说的第二句话,让学生感受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优秀品质。

  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国家大事工作那么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当时的总理,你想借到书,会怎样对管理员讲?

  总理有没这样说呢?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读一读。

  (5)在落实了以上几个训练以后,指导朗读整段,同桌分角色练读(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习)。

  指名分角色读→全班男女分角色读→齐读

  这一段主要是安排学生读,先自由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是默读,找出重点内容;第三是重点指导读重点句;最后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样每次读有目标,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目标2,同时达到教学目标3。

  (五)安排练习求实效。

  在达成教学目标2、3之后,安排写字练习,以强化教学目标1。二年级学生,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分的习字时间,提高写字质量,所以要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练写己学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按结构分类记字的方法;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值、馆、注(提醒注意这几个字是左窄右宽);再写上下结构的字:管、览;最后写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说法结课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反映一节课的好坏,这节课选用章回小说法结课,找到一个像章回小说那样关键的“节骨眼”刹车,造成一种悬念,延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求知欲望。具体设计如下:再一次播放倾盆大雨的音响,描述;雨,下得那么大,天又黑了,许多读者都因此没有去图书馆,周总理工作又那么忙,而且已打电话问过,他还会冒雨来图书馆借书吗?如果来了他会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时,再来讨论。

  ※附教学流程图:◆

  ※ 点评

《借书》 第15篇

  一、说教材

  小学五年制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写的是革命领袖或科学家的故事,据大纲要求,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周总理借书》是这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周总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图书馆借书读的故事,赞扬了周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品质。初步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由于学生在第三册学过一篇写周总理的课文《一束鲜花》,对周总理的事迹、丰功伟绩已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学习本课可增强学生尊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其中句式“请问……有没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本文几个名词性词语组词方式较有规律。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积累。

  课文的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周总理撑着伞,带着笔记本到图书馆借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段的。但是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上色彩明亮(便于学生观察),但容易被学生误解为白天去借书,教师需加以说明,方利于学生领会周总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来借书的精神。

  二、说教材处理

  根据二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预习,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习1、2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3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完成其他练习。

  现就第一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图、馆、值、册、济、阅、览”8个生字,理解“图书馆、读者、值班室、管理员、阅览室”5个词语。

  2.仿效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的语气说话、写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中的对话。

  3.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精神,5个词语和1个句式的学习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难点:本课生字同时出现了“馆”、“管”这两个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对于观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区别这两个生字的形与义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再者,我们温州地区农村学生普通话基础比较差,而且平时用方言说话也较粗鲁,因此,要把“请问……有没有……”这个那么礼貌、那么委婉的句式训练成为学生的主体口语,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册》一书、幻灯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采用归类法、直观法、比较法等:句式训练时,采用迁移法;讲读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比较花时间的问题,用讲授法。

  六、说学法

  学生自学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在自学字形时,用讨论的方法,同时又用加一加,变一变等具体方式记字形;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生字时采用练习法。

  七、说教学程序

  (一)承前启后导新课。

  学生在第三册时学过一篇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为使新旧知识取得联系,又能引入对本文的学习,设计导语如下:

  小朋友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歌颂!谁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一束鲜花》这篇课文写的是他的什么故事呀?

  (二)启发设疑解课题。

  1.启发

  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周总理在什么情况下借书?为什么要借书?借什么书?向谁借书?怎样借书?书借到了吗……

  安排这个教学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思考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设疑

  在肯定了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我又有意设了一个小小的疑窦,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探求“谜底”的欲望: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一个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爱戴的总理,他日理万机,他要借什么书的话你觉得容易吗?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明了什么?

  (三)引导自学练双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使学生自学时有序可循)

  要求:(1)标好课文有几段,想想课文写周总理是怎样借书的?说明了什么?(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意思,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字形:

  用加一加、变一变、会意等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册”可用会意法记字形,“馆”、“管”的区别是难点,可用比较法。

  (2)字义:

  A.本课的词语组词方式比较有规律,可让学生用归类法学习词语,加深理解。

  a.这些词语中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是哪几个?(点出“馆”大“室”小概念上的区别)

  b.联系实际理解后扩词:宾馆、旅馆、文化馆、展览馆、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作者、记者、学者、少先队员、党员、服务员、营业员。

  B.有的词语可用直观法、讲授法,一点而过,节约时间。如学“地图册、经济”时,出示《世界地图册》一书,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书,《世界经济参考》也是一本书。

  (四)组织导读解疑难。

  1.创设情境,读第1段。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理解也较容易,可用录音放出大雨倾盆的音响,渲染天气环境恶劣的气氛,并在这种音响效果下朗读第1段,使学生明白周总理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借书的,为下文学生感受周总理高大形象作好铺垫。其中“北戴河”一词可用讲授法加以简介。

  2.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并思考,是谁在电话里问、电话里说?你怎么知道?(联系上下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了解本段大意。

  (2)默读划出周总理是怎么问、怎么说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对话的形式。

  (3)指导读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句式训练。

  ①读。幻灯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喂!图书馆里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讨论比较后,明白用上“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委婉、有礼貌。朗读。

  ②说。对“请问……有没有……”这个句式的理解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积极迁移。

  出示幻灯图a.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b.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要求根据内容,并结合看图用“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

  制作了这两张幻灯片,是为了化解学生直接根据内容按句式说话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写。学生说话后,直接完成作业本的第5题,把说的写下来,完成从说到写的训练。

  (4)读总理说的第二句话,让学生感受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优秀品质。

  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国家大事工作那么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当时的总理,你想借到书,会怎样对管理员讲?

  总理有没这样说呢?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读一读。

  (5)在落实了以上几个训练以后,指导朗读整段,同桌分角色练读(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习)。

  指名分角色读→全班男女分角色读→齐读

  这一段主要是安排学生读,先自由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是默读,找出重点内容;第三是重点指导读重点句;最后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样每次读有目标,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目标2,同时达到教学目标3。

  (五)安排练习求实效。

  在达成教学目标2、3之后,安排写字练习,以强化教学目标1。二年级学生,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分的习字时间,提高写字质量,所以要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练写己学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按结构分类记字的方法;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值、馆、注(提醒注意这几个字是左窄右宽);再写上下结构的字:管、览;最后写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说法结课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反映一节课的好坏,这节课选用章回小说法结课,找到一个像章回小说那样关键的“节骨眼”刹车,造成一种悬念,延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求知欲望。具体设计如下:再一次播放倾盆大雨的音响,描述;雨,下得那么大,天又黑了,许多读者都因此没有去图书馆,周总理工作又那么忙,而且已打电话问过,他还会冒雨来图书馆借书吗?如果来了他会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时,再来讨论。

  ※附教学流程图:◆

  ※ 点评

《借书》 第16篇

  自从文言文阅读题出现在语文试卷以来,同学们在阅读题这一块几乎得不到高分,是因为同学们没有好好做文言文阅读题的练习。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借书藏书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借书藏书》阅读原文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 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借书藏书》阅读题目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 ) (2)是恶得不贫( )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 (4)亚死,悉归他人(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必因人得之 因噎废食 B.鬻及借人为不孝 爱屋及乌

  C.未免往来于怀 毁于一旦 D.作诗戒其后 舍我其谁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无所成,犹胜腐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______________。(3分)

《借书藏书》阅读答案

  17.(4分)(1)扩散 (2)怎么 (3)事物的道理 (4)全部 18.(3分)C 19.(6分)(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讹”、“殊”、“气象”各1分)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成”、省略介词“于”、“旋”各1分) 20.(2分)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21.(3分)物尽其用

  【译文】

  “借书时要送上一瓻酒,还书时还要送上一瓻酒”,这个“瓻”后来讹传为“痴”,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书不是从天而降、从地下生出的,一定是通过他人得来的,得来了书,秘藏起来,只是自己看,不给他人看,人们也不肯把自己没见过的书借给别人。杜暹的家书末尾,他写道:“我用清廉的俸禄买来了书,亲手校对,子孙读了这些书知道了圣贤之道,把书卖给他人以及借给他人都是不孝的行为。”把书卖掉称之为不孝,是可以的;把书借给别人称之为不孝,就过分了。然而我亲手抄写的书,前前后后遗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于怀。因为读了唐子西的《失茶具书》,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书中说:“我家丢失了茶具,告诫妻子不要去找了。妻子问:‘为什么?’我回答她:‘那个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欢这些茶具。心里喜欢,就想着得到它,但怕我舍不得它,所以把它偷去了,那么,这个人啊,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得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把它当做宝贝,就会把它秘密地藏起来,就会怕它损坏而安稳地放置好,那么,这茶具也就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了。这个人得到了自己喜欢的茶具,这茶具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我还有什么话讲呢!’妻子说:‘嘻,你这个人怎么会不穷呢!’”对自己抄写的书遗失之事,我也是这么想的。

  藏 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书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蠢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释】①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传五帝之书称五典,三皇之书称三坟。泛指各种书籍。②华亭:古代属松江府。③岱:泰山。④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译文】

  事物积聚之后必定会散去,这是常理。父兄藏书,只怕子弟不读;即使子弟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陈亚(字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华亭府的两只鹤,以及形状奇特的石头、品种奇异的花卉,他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说:“我有满屋的图书和典籍,又有从泰山云雾深处飞来的华亭仙鹤。以后你们如果不是把这些书与仙鹤连同花一起卖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孙了。”陈亚死后,书、仙鹤和花全都属于别人了。

《借书》 第17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会生字,学习第三段,在“单元提示”指导下读懂这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和新词,复习按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周总理。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

  三、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划出生字词

  四、讨论问题,结合学习生字新词

  1 、什么时候向谁借书?学习“馆”、“管”。

  2、周总理要借什么书?学习“册、济”。

  3 、书借到了没有?学习“阅、览”。

  4 、对照生字表,学习余下生字。读准字音:值、笃、呵。查字典,说说“读者”的意思,说出带有“者”的词。

  五、自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大概。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对话,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按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理清写作顺序

  1、齐读,思考: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学习提示”,说说按事情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段该怎样读?

  3 、结合课后第3题,读读议议: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按要求读课文,体会事情发展的顺序。

  写周总理冒雨来到图书馆是哪几句?

  说周总理表扬小王做得对,应该读到哪儿为止?

  读最后一句,想想:小王见周总理借了书后坐在阅览室里认真地看,心里会怎样想?

  三、通读全文,体会周总理的好品质

  1、自由读课文,讨论:你从周总理借书的事中感到周总理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可以看出周总理自觉遵守借收制度?

  2、教师总结

  四、训练朗读对话

  周总理笑眯眯、笑呵呵地说,读出亲切、和蔼语气

  小王激动地说,读出吃惊、激动的语气

  五、学习积累象声词

  1、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声音的词。

  2 、读读想想,用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

  3、说说其他表示声音的词。

  六、训练用委婉的语气说话

  1、读懂课后第4题的例句

  2、仿照例句,用“请问……有没有……”说话。

  3 、体会用上“请问……有没有……”说话的作用。

  七、完成作业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29鹬蚌相争(精简16篇)

29鹬蚌相争(精简16篇)29鹬蚌相争 第1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战国

《山寨》教案(精简16篇)

《山寨》教案(通用16篇)《山寨》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

《月亮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简16篇)

《月亮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月亮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精简16篇)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精选16篇)《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 第1篇  教学目标:  1. 学会“珍、靠、仰、百、傻”

5雨后(精简12篇)

5雨后(通用12篇)5雨后 第1篇  在感性的活动中体验生成——《雨后》教学设计(北师版)  .《雨后》教学设计之一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