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短篇 1
本周为开学第六周,我班学习了《差不多先生传》、《纪念白求恩》。
教学的得失: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抓住他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拓展文本。
课前我这样导入:“本文写于1924年,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同学们听了后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没有”,我继续追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差不多先生的现象呢?”
学生们说了很多的现象,之后我做了小结:“先生生活中有很多的差不多先生现象,重则造成重大事故,轻则给社会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我再问:“那么我们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差不多先生的行为呢?”这一下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然后我顺势导入了新课。
在目标链接这个版块里,学生很认真,积极的去学习,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让讽刺手法和它的作用在同学们心中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同学们猴急猴急的进入了课文的阅读中,很认真很仔细。五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学生完成的很好。课文的重点是第二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们去体会差不多先生的每一句话,感受它的讽刺意味。比如:脑子不小,但记性不精明,思想不细密,抱怨他人,做事马虎。有的学生就这样理解的:这个说法说明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具有差不多先生一样的毛病。等等。有的学生则抓差不多先生自言自语的话来理解。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了解了讽刺的作用,也理解了在作文中怎么来运用它。
这节课的不足点:
1、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文章分析过于浅显,浮于表面。差不多先生身上体现的“国民劣根性”没有深入体现,第一、二和最后一段品读不够,差不多先生问题的根源和严重后果赏析不深,可以跳出马虎毛病对“差不多先生”本人的影响,扩大学生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引向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2、教学环节安排详略不当。为了提起学生兴趣,片面追求学生的读,却少了针对这篇文章内涵的品,致使课堂重心不突出。而且教学时容易被学生的思路带着跑,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各版块之间时间进行精确划分,教学时严格控制。
3、导入过于浅显,学生对“传”文体已经接触很多,不必举例过多,改为让他们自己总结什么是“传”。
4、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明确。夸张和反语都是修辞手法,共同构成了讽刺这种写作手法,在教学时没有讲清楚,造成学生理解不清晰。对待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要表述准确。
5、要引导学生圈划积累记忆性的内容,用好学习建议里的问题,解决学习要点。将胡适的重要资料做成简明的幻灯片。
6、语言表达不够规范,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设计和清晰表达,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出语文老师的素养。
《纪念白求恩》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教学难点则是了解记叙中的“叙”与议论中的“叙”之区别,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我选择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为: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明确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个要素,分析本文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关系,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证的作用。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学生学法的选择上,我也颇为动了一番脑筋,完全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新知,化抽象为具体地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正是有了课前较为充分的认识与准备,一堂课下来,感觉松了一口气似的。回想起来,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文本理解较深入。对全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点的把握,做到了心中有数。为安排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落实课时要点作好全面的准备。
二、教学环节紧凑。选上的第二课时,主要分为引入新课——细读课文——研读课文——课外延伸等几个主要环节。由文中所论述人物引出对文中人物精神的概括,由对段落要点的分析到各段要点的整合,由中心论点引出议论性文体,由文体特点引出阅读方法,由课内学习到课外拓展,由学习阅读方法到阅读方法的运用。每一个环节的过渡显得较为自然,衔接较为紧密;并且预设的.教学内容都按时完成了。
三、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手段的选择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例如在引入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时,三个要素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也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概念轻松地介绍给学生?我选择了让学生参与进来。于是在课前根据议论文三要素的特点,准备了一个小品文,通过几个学生轻松幽默地表演来让全体学生对此感兴趣。事实证明,这个环节占时不多,就三四分钟而已,不过从学生的笑容上可以看出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在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时,也比较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从已知中获取新知。如比较记叙文与议论文中的“叙”时,给出一个学生常见的记叙片断,再与课文中的“叙”事进行比较,两者的区别,一加点拨就能明白了。
四、学习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后,在课外拓展中,学生能较快地把刚刚学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五、落实了德育目标,锻炼了学生能力。如在模仿课文第二段的对比写法,说说身边的榜样时,学生推荐来回答的陈奕链同学的表现让师生刮目相看。陈奕链原本是一个性格内向,不敢大胆交流的学生。想不到,当学生提名要他回答时,他能勇敢地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表示要向班上敢于主动与人交往的女生陈敏清学习。这证明,从文中吸取了精神力量,也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敢表示向女生学习,这就展示了该生的勇气。
不足之处;对于文中概括的白求恩的三种精神为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感受还没有讲透彻,从文中找的依据不充足,要学生理解有一些不容易。
没有做到关注全体的学生,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别重视不够。课后发现,少数学生的课堂笔记存在错误,有的不完整。
改进措施:
1、更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
2、知识点的讲解务求明确。
3、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短篇 2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
最怕脱离文章进入望文生义的误区。
可是,有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了背景,情感,语境。这就好比把美女当作木乃伊,我们还津津乐道地肢解、碎尸。教学尽可能的把握相关背景,还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品味文中精妙之处。一言以蔽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让学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丰富心灵。这也许是语文的功效。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短篇 3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讲述白求恩大夫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事迹,展现了其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情感引导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而在情感引导方面做得不够。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对于白求恩大夫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质并没有产生深刻的共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情感引导,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二、互动环节设计不够丰富
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参与度不够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在设计互动环节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文章本身的内容,而忽视了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使得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感到有些抽象和难以捉摸。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文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受到启发。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情感引导、互动环节设计和与实际生活联系等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这些方面,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短篇 4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通过讲述白求恩大夫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其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们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缺乏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入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文章的字面意思和故事情节的'讲解,而缺乏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探讨。这使得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法真正领悟白求恩精神的深刻内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探讨,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精神。
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使得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缺乏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对白求恩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这些方面,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并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短篇 5
在教授《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白求恩大夫的生平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互动,我认为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达成了这一目标。他们不仅了解了白求恩大夫的事迹,还深刻体会到了白求恩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通过扮演白求恩大夫和当地群众,深入了解了白求恩大夫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不够积极,缺乏主动思考和发表观点的勇气。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其次,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速度,导致部分环节时间紧张,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和讲解。
四、未来教学规划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质疑、探索和创新。此外,我还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纪念白求恩》教学反思短篇 6
在教授完《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白求恩大夫的生平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还深刻体会到了白求恩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和精神。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尽管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其次,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我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参与度,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被动。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教育的培养,通过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未来教学改进方向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还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教育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此外,我还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